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課的时候肖老师给我们看了《海街日记》这个电影,说是一个叫是枝裕和的导演的作品,我一项是只会跟着老师思路走的那种学生,索性就跟着大屏幕开始了。之前听学编导的朋友提过一个片子叫《比海更深》,这是我第二次听到这个导演的名字。
肖老师至少不俗,推荐的片子自然是有特点的。我抱着这样的心理开始一百二十分钟的旅途。开始时平静,平静的想要睡去,想要结束,我凭借对肖老师的信任坚强的看了下去。影片一分钟一分钟的播放,我甚至能感觉的日子一天天的过,没有什么是我过不去的;日子一天天的过,每个人过的都不是那么的容易,但日子还是一天天过,活着也不错。
大姐,我心中美丽的女子,我脑袋不断的在思索,是什么样的男人才能配得上如此大气有责任心又顾家的大姐,因为家庭的原因,她不得不提早变成大人,成为家的支柱,端庄成熟,邻里关系,对姐妹的丝丝疼爱,承担着与自己年纪不相符的东西...那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我叹息。这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二姐,美丽性感,神经大条,自由散漫。上班迟到,穿错衣服是家常便饭。爱情中屡屡受挫,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和大姐经常吵架拌嘴,却能迅速重归于好。三姐天然呆萌,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女生,对什么事都大大咧咧,傻里傻气。经常自顾自的发呆,做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举动。找个男朋友是个猥琐矮胖男,但是无比享受与他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而最小的小妹浅野玲,美丽大方,从小生活在不幸的家庭里,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懂事。平时都是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和外人相处便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但也有时吐露自己内心的苦闷。小妹就像一个闯入者,突然闯入原本三姐妹的生活。她过于美好,清秀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在是枝裕和笔下简单而又美好的人一直存在着。这部电影用大量的细节来丰满人物的性格,这样的细节体会在各个方面,有一场火车站等车的戏,大姐成熟稳重,穿的是正规的西装,二姐活泼性感,穿的是一套正规中也不失调皮的洋装也合适,三妹是个大大咧咧的女生,穿一身宽松舒适的衣服也是她的风格,而小妹一身学生服再合适不过了。一个简单的镜头四个人的性格就一览无余了。
除了介绍人物,文章中还有许多味道。外婆的梅子酒的味道记录了一年的成长和岁月的传承的精神,对梅子的执念,也体现了日本的文化。梅子酒不再是单纯的喝酒,代表了传承,外婆的手艺虽没能传给妈妈,但传给了大姐,大姐又传给了小妹,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梅子酒送邻居,打理邻里关系;梅子酒送母亲,表示原谅与理解;一起做梅子酒,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我特别的希望中国的文化也能传承,像口号里喊得那样,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此外还有美食的味道。大姐继承了妈妈的海鲜料,四妹记得父亲沙文鱼的味道,小店的美食的味道,海猫食堂的竹夹鱼象征着童年与成长,而食堂婆婆的死代表着三姐妹对于童年的告别。一个简单的食物代表了太多太多了,用最平凡的食物来反映最真挚的感情,这也许也是我们如此喜爱作者的原因吧。
电影的开始是一场父亲的葬礼,让四姐妹相遇。正因为有父亲,她们才有了彼此,后来这份感激让她们原谅了父亲,理解了母亲,也意识到当下最弥足珍贵的姐妹情。第二场葬礼是外婆的葬礼,抛弃三姐妹的母亲回来了,他是受害者,小三插足丈夫背叛,婚姻失败后无法度日的她回到了北海道老家,她是施暴者:抛弃年幼的三子,将家庭的重担交给只有十五岁的大姐,从此三姐妹没有母亲没有童年。多年来只是寥寥问候的她们如今葬礼相聚,该以怎样的方式相处。第三场是餐厅老板娘的葬礼。这是四姐妹最常去的食堂,或许老板娘的饭已经代替了妈妈的味道。在这里四姐妹的各自心结和烦恼已经已经消除,她们将怀着新的心情开始生活,电影也接近尾声。但是生命并没有结束,好像和吃饭睡觉酿酒没有什么区别,日子仍然这么过着。但是在时光变换下,没有什么情感的矛盾和心结是不可以化解的;日渐熟络的四姐妹,慢慢从相敬如宾,开始肆意的聊天与开玩笑。影片虽平静,但是是在流动着的,爱恨情仇从来都不是被冻结的,人们的感情是会随着时间和年龄发生变化的,从怨恨到原谅,从悲伤到淡忘,最后的葬礼后又归为平静认为理解原谅是最重要的事。影片最终将一切心结都化解在大海里,海浪反复冲刷着沙滩,令四姐妹心情变得明朗,此刻,仿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种情感。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哭了,毕竟在这个习惯装坚强的年纪,眼泪也是少的。可能是看到了久违的笑脸,即便光消纵即逝,但是也曾经无比闪耀。让人感叹,生命就是这样的。
没有绝对的善,善良的大姐也是别人家的小三;也没有绝对的恶,她们厌恶的父亲也是小玲心里温暖的父亲。但我们在看人的时候,直接给人贴上了标签,又有谁去真正想过中间的原因和两面性呢?你可以选择的是你的一颗心,或安静或宽容。温柔的是枝裕和记录了平凡的瞬间,像极了平凡的我们,我们愿意看见我们想看见的。恍惚间,浓厚的烟火气息,杂而不乱的屋子,一些愿意一起生活的人,一定是特别的缘分,才有机会与他们一起度过此生。
侘寂是一种美学,一种思想,一种世界观,是日本美学的核心。集极简,质朴,安静,素雅,淡然,沉浸,信任于一身,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侘寂是顺应流动的结果,是一种强调本质的朴素的美,“侘”是否定了世俗普遍意义的美,“寂”是指时间上的自然推进,庄严而又优雅的老去。这是一种在看尽繁华后才懂得的美感,如徐冰诠释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是在吵杂的社会中所缺少的。尽管当前的大众审美的包容度越来越高,但是中国人仍受传统儒学“学而优”的人偏爱,隐忍自持,循规蹈矩,颐养性情,讲究一个人的谈吐,生活的自成方圆,既不标新立异也不大张旗鼓。日本茶道之宗千利休在自传电影里有这么一段;满园的牵牛花开了,利休剪下一支然后对徒弟说:“把院子里的牵牛花都剪了吧。”舍掉满院芬芳,独留一支,或许这就是侘寂吧。
或许我并不知道侘寂的真正含义,愿我们都有维持住不被愚弄的智慧与独立,愿我们都有支撑起不为所动的勇气与才华,愿我们不因周遭的扭曲而丧失理智与善意,我们摇晃前行,品味生活给予我们的温柔。
是枝裕和的电影不一定好看,但十分耐看,他总是把最平淡的生活展示给我们,却往往能击中我们心底里最温柔的部分。他用最细腻的镜头语言去捕捉生活中的一切不起眼却留下了最为永久而又温暖的余味。总体来说是枝裕和是一位情感极其细腻而又有隐忍的一位导演。但是枝裕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他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记录生活。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时我们可能脆弱的一句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牙走了很长的路。所以这才是治愈的含义所在;不是梦幻泡沫,不是鸡汤猛灌,就这样坦坦荡荡的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我们,我们为其中的哀伤与不幸所动容,却更感动于那些在阳光下煜煜生辉的小确幸,于是我们得以抚慰到人生的温度,悟出原来笑容拥有着最无往不利的力量,我们甚至开始感激苦难,是它让我们更加真是生命里的那些樱花铺地,青梅成熟的妙不可言的小时光。是枝裕和用平和的镜头记录了这四姐妹最平凡不过的生活,琐碎的细节和最真挚的情感。人生在世,有人来过,也有人离去,但总是有东西是不变的。《海街日记》,它像一杯沁茶,不那么浓烈却回味十足。感谢是枝裕和,在这个物欲横流且充满铜臭味的电影环境下,带给我们这样一部电影。愿时光永远停留在电影结尾时的美好。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肖老师至少不俗,推荐的片子自然是有特点的。我抱着这样的心理开始一百二十分钟的旅途。开始时平静,平静的想要睡去,想要结束,我凭借对肖老师的信任坚强的看了下去。影片一分钟一分钟的播放,我甚至能感觉的日子一天天的过,没有什么是我过不去的;日子一天天的过,每个人过的都不是那么的容易,但日子还是一天天过,活着也不错。
大姐,我心中美丽的女子,我脑袋不断的在思索,是什么样的男人才能配得上如此大气有责任心又顾家的大姐,因为家庭的原因,她不得不提早变成大人,成为家的支柱,端庄成熟,邻里关系,对姐妹的丝丝疼爱,承担着与自己年纪不相符的东西...那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我叹息。这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二姐,美丽性感,神经大条,自由散漫。上班迟到,穿错衣服是家常便饭。爱情中屡屡受挫,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和大姐经常吵架拌嘴,却能迅速重归于好。三姐天然呆萌,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女生,对什么事都大大咧咧,傻里傻气。经常自顾自的发呆,做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举动。找个男朋友是个猥琐矮胖男,但是无比享受与他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而最小的小妹浅野玲,美丽大方,从小生活在不幸的家庭里,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懂事。平时都是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和外人相处便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但也有时吐露自己内心的苦闷。小妹就像一个闯入者,突然闯入原本三姐妹的生活。她过于美好,清秀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在是枝裕和笔下简单而又美好的人一直存在着。这部电影用大量的细节来丰满人物的性格,这样的细节体会在各个方面,有一场火车站等车的戏,大姐成熟稳重,穿的是正规的西装,二姐活泼性感,穿的是一套正规中也不失调皮的洋装也合适,三妹是个大大咧咧的女生,穿一身宽松舒适的衣服也是她的风格,而小妹一身学生服再合适不过了。一个简单的镜头四个人的性格就一览无余了。
除了介绍人物,文章中还有许多味道。外婆的梅子酒的味道记录了一年的成长和岁月的传承的精神,对梅子的执念,也体现了日本的文化。梅子酒不再是单纯的喝酒,代表了传承,外婆的手艺虽没能传给妈妈,但传给了大姐,大姐又传给了小妹,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梅子酒送邻居,打理邻里关系;梅子酒送母亲,表示原谅与理解;一起做梅子酒,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我特别的希望中国的文化也能传承,像口号里喊得那样,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此外还有美食的味道。大姐继承了妈妈的海鲜料,四妹记得父亲沙文鱼的味道,小店的美食的味道,海猫食堂的竹夹鱼象征着童年与成长,而食堂婆婆的死代表着三姐妹对于童年的告别。一个简单的食物代表了太多太多了,用最平凡的食物来反映最真挚的感情,这也许也是我们如此喜爱作者的原因吧。
电影的开始是一场父亲的葬礼,让四姐妹相遇。正因为有父亲,她们才有了彼此,后来这份感激让她们原谅了父亲,理解了母亲,也意识到当下最弥足珍贵的姐妹情。第二场葬礼是外婆的葬礼,抛弃三姐妹的母亲回来了,他是受害者,小三插足丈夫背叛,婚姻失败后无法度日的她回到了北海道老家,她是施暴者:抛弃年幼的三子,将家庭的重担交给只有十五岁的大姐,从此三姐妹没有母亲没有童年。多年来只是寥寥问候的她们如今葬礼相聚,该以怎样的方式相处。第三场是餐厅老板娘的葬礼。这是四姐妹最常去的食堂,或许老板娘的饭已经代替了妈妈的味道。在这里四姐妹的各自心结和烦恼已经已经消除,她们将怀着新的心情开始生活,电影也接近尾声。但是生命并没有结束,好像和吃饭睡觉酿酒没有什么区别,日子仍然这么过着。但是在时光变换下,没有什么情感的矛盾和心结是不可以化解的;日渐熟络的四姐妹,慢慢从相敬如宾,开始肆意的聊天与开玩笑。影片虽平静,但是是在流动着的,爱恨情仇从来都不是被冻结的,人们的感情是会随着时间和年龄发生变化的,从怨恨到原谅,从悲伤到淡忘,最后的葬礼后又归为平静认为理解原谅是最重要的事。影片最终将一切心结都化解在大海里,海浪反复冲刷着沙滩,令四姐妹心情变得明朗,此刻,仿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种情感。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哭了,毕竟在这个习惯装坚强的年纪,眼泪也是少的。可能是看到了久违的笑脸,即便光消纵即逝,但是也曾经无比闪耀。让人感叹,生命就是这样的。
没有绝对的善,善良的大姐也是别人家的小三;也没有绝对的恶,她们厌恶的父亲也是小玲心里温暖的父亲。但我们在看人的时候,直接给人贴上了标签,又有谁去真正想过中间的原因和两面性呢?你可以选择的是你的一颗心,或安静或宽容。温柔的是枝裕和记录了平凡的瞬间,像极了平凡的我们,我们愿意看见我们想看见的。恍惚间,浓厚的烟火气息,杂而不乱的屋子,一些愿意一起生活的人,一定是特别的缘分,才有机会与他们一起度过此生。
侘寂是一种美学,一种思想,一种世界观,是日本美学的核心。集极简,质朴,安静,素雅,淡然,沉浸,信任于一身,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侘寂是顺应流动的结果,是一种强调本质的朴素的美,“侘”是否定了世俗普遍意义的美,“寂”是指时间上的自然推进,庄严而又优雅的老去。这是一种在看尽繁华后才懂得的美感,如徐冰诠释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是在吵杂的社会中所缺少的。尽管当前的大众审美的包容度越来越高,但是中国人仍受传统儒学“学而优”的人偏爱,隐忍自持,循规蹈矩,颐养性情,讲究一个人的谈吐,生活的自成方圆,既不标新立异也不大张旗鼓。日本茶道之宗千利休在自传电影里有这么一段;满园的牵牛花开了,利休剪下一支然后对徒弟说:“把院子里的牵牛花都剪了吧。”舍掉满院芬芳,独留一支,或许这就是侘寂吧。
或许我并不知道侘寂的真正含义,愿我们都有维持住不被愚弄的智慧与独立,愿我们都有支撑起不为所动的勇气与才华,愿我们不因周遭的扭曲而丧失理智与善意,我们摇晃前行,品味生活给予我们的温柔。
是枝裕和的电影不一定好看,但十分耐看,他总是把最平淡的生活展示给我们,却往往能击中我们心底里最温柔的部分。他用最细腻的镜头语言去捕捉生活中的一切不起眼却留下了最为永久而又温暖的余味。总体来说是枝裕和是一位情感极其细腻而又有隐忍的一位导演。但是枝裕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他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记录生活。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时我们可能脆弱的一句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牙走了很长的路。所以这才是治愈的含义所在;不是梦幻泡沫,不是鸡汤猛灌,就这样坦坦荡荡的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我们,我们为其中的哀伤与不幸所动容,却更感动于那些在阳光下煜煜生辉的小确幸,于是我们得以抚慰到人生的温度,悟出原来笑容拥有着最无往不利的力量,我们甚至开始感激苦难,是它让我们更加真是生命里的那些樱花铺地,青梅成熟的妙不可言的小时光。是枝裕和用平和的镜头记录了这四姐妹最平凡不过的生活,琐碎的细节和最真挚的情感。人生在世,有人来过,也有人离去,但总是有东西是不变的。《海街日记》,它像一杯沁茶,不那么浓烈却回味十足。感谢是枝裕和,在这个物欲横流且充满铜臭味的电影环境下,带给我们这样一部电影。愿时光永远停留在电影结尾时的美好。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视觉传达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