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洋科学和海洋开发在飞跃发展,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也日益深入,由于海上航船密度增大,极易受到海上灾害的影响,对海上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由于海上环境特殊,伤员救治的复杂程度远高于其他灾害救援,因此对于海上灾害的应急救援应该制定新的策略。
关键词:海上灾害;应急救援;灾害救援
人们对海洋加快开发的同时,海上灾害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海上险情和灾害发生的频率在不断增加。提高海上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提高海上救援成功率,对于加快海洋探索,提高国家形象,都有重要意义。
一、海上灾害发生的特点
(一)海上灾害因素多
海上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海啸、浓雾、冰山、触礁、搁浅等等,人为灾害主要包括在船只、海上平台、舰艇等发生的爆炸、火灾、危险物品泄露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战争原因遭到的打击等等。
(二)灾害发生突然
海上灾害发生前一般没有预兆或预兆不明,灾害预警困难,情况比较突然,导致应对不及时,极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减员,形成严重的灾害[1]。
(三)人员生存几率小
海上环境复杂,灾害范围大,突发性强,人员极易落水,落水后体温和体力迅速下降,容易受到生物二次伤害,超过一定时间后生存几率渺茫。
(四)海上救援环境复杂
由于海上灾害多样,在发生灾害后极易引起次生灾害,给救援带来阻碍,救援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也为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埋下隐患。
(五)海上灾害救援非常困难
海上灾害大多是瞬间发生,会出现大批的伤员,伤员的生理损害和精神伤害同时存在,在事故中和事故后都会造成伤员的心理创伤和心理障碍。海上落水人员的生存能力有限,由于海上环境复杂,伤员的情况也随海上灾害的变化有所不同。部分医疗救援体系中缺乏应对大批伤病员的救治的能力。
二、海上灾害应急救援的特点
(一)海上意外因素多,应急救援模式不一
海上应急救援任务不确定,医疗需求多样,组织活动复杂,医疗救援,模式不统一。在海上发生恶劣气象和极端天气时,舰船无法出海搜救,抗風浪强的船只机动性较差,搜救效率低,搜救飞机对气候条件和驾驶员的要求要高,应用环境少。
(二)应急搜救时间紧急
由于海上灾害一般发生比较突然,外部救援时间紧急,无法及时到达救援地点。在救援时不仅要搜救人员,还要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救援地点一般远离陆地,补给困难,一般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合作,组织协调困难[2]。在落水人员伤口被海水浸泡后,会加重局部伤口损伤,为机体带来严重的病理病变,包括体温过低、高渗性脱水、代谢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等,会造成多器官的功能障碍。在被冷水浸泡时,水温越低,生存的时间越短,因此海上灾害救援集结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并到达灾害地点。在灾害中缺乏淡水也是对伤病员造成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进行救援时一定要为伤病员及时补充淡水。
(三)搜救运送困难
由于落水人员位置难以锁定,目标较小,救援人员搜救比较困难,灾害发生后海况和气候条件一般比较恶劣,导致打捞比较困难,海难区域一般远离陆地,运送和换乘需要大量的救援力量和快速转运工具。
(四)伤病员病情多样,对于医疗水平要求比较高
因为海上灾害而导致的伤员病情多样,变化快,对要求的救援力量专业水平比较高,救援情况复杂,而救援力量中的医疗体系仍不健全[3]。伤员中大多数的伤害情况与海上灾害的事发原因有很大关系。一般船舶损伤越重,伤病员越多。爆炸火灾等灾害多造成烧伤,船舶撞击则为挫伤和骨折,在进行救援前要进行严格的事前研究,制定相应的救援和医疗方案。
(五)战时救援困难
战争时的海上救援,不仅要注意搜救人员的自身安全,还要尽量采取措施,对舰船的受伤和落水人员进行紧急救治,救援要求较高。
三、海上灾害应急救援策略
(一)及早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联合应急救援体系
我国海上应急救援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海上应急救援体系。根据海上灾难的类型,建立全面应急保障计划框架,制定侧重点不同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细化措施,实施军民一体救护体系,快速应变,开创联合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明确指挥详细规定,完善落水人员的搜救转送和救治流程,保障通信在一定区域内的畅通,可以使用统一的频率和代码,加强救援部门的联络效率,确保救援流程简单高效,从而提高救援效率。
(二)加强应急医疗组织的建设,完善应急医疗救援系统
建立海岸一体的海上专业救助机构,实现海空立体救助,建立包括海上搜救队、医疗队、救护艇、运输船、直升机医疗小分队、码头救护所等立体救护机构,明确任务人员组成、岗位职责、救援程序等等,配备合理的专业医疗救援人员,对于伤病人员进行快速搜救和紧急治疗,保障伤员在换乘过程中得到持续性救援,引入心理康复治疗手段,减轻幸存者的心理应激反应,促进幸存者机体恢复[4]。
(三)强化海上灾害自救互救,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救治能力
在灾后1小时是抢救的黄金时间,伤员的自救互救是可以及时得到救治的保证,可以有效减少伤亡,减轻搜救人员不足的问题。加强现场自救互救技能培训,通过日常训练熟悉自救互救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严格遵循自救互救原则,把握时机,主动自救,因地制宜,实施互救,分析轻重缓急,提高自救互救效率,培训自救互救骨干,挑选能力出众、有一定指挥能力的人员进行单独培训,提高救护治疗水平,作为队内骨干更好地指挥和组织全体人员开展互救自救工作[5]。
(四)加强救援日常训练,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要将海上救生训练纳入到救援机构日常训练中,各专业根据自身任务和职能,进行针对性的救援训练。比如对于落水人员的搜寻和搜救以及强化医疗监管,做好后勤保障训练等等。
(五)改善相关的设备和性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效率
海上救援装备性能对救援整体效果有重大影响,加强救援装备的研制和开发,解决海上救生搜寻定位难的问题,加紧研制新型海上救生设备,改善换乘和医疗设备,提高稳定性,提升应对复杂海况的能力,避免二次损伤,提高救治效率。完善医院舰船建设,提高在海上获得救治的能力,革新伤员快速转运工具,提升伤员输送效率,缩短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提高伤员抢救的成功率。
(六)推广海上救援信息化建设,确保救援进度
信息化保障包括统一顺畅的信息传输处理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搜寻信息传递和数据库,提高救援效率,促进多级联动,区域联合,资源共享,推进一体化保障模式的建立,有效提高海上应急救援任务能力。
结语
加强海上救助组织管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快速有序地实施海上应急救援,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相关规定,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做到统一指挥,海岸一体,相互协作,相互联系。加强海上救治程序的研究,更新海上运输搜救和医疗设备,加强对海上应急救援策略的日常训练,建立完善的海上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海上灾害人员存活率。
参考文献
[1]黄贻富,黄殷,李春媛,等.海上灾害事件药事应急救援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4).
[2]贾铁丽.基于GIS的煤矿灾害应急救援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民营科技,2016(11):79.
[3]张宸赫.灾害救援现场应急通讯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3).
[4]喻国华.加强极端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5):279.
[5]周国田,周楚妍.水系灾害医学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7,24(2).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大连救助基地)
关键词:海上灾害;应急救援;灾害救援
人们对海洋加快开发的同时,海上灾害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海上险情和灾害发生的频率在不断增加。提高海上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提高海上救援成功率,对于加快海洋探索,提高国家形象,都有重要意义。
一、海上灾害发生的特点
(一)海上灾害因素多
海上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海啸、浓雾、冰山、触礁、搁浅等等,人为灾害主要包括在船只、海上平台、舰艇等发生的爆炸、火灾、危险物品泄露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战争原因遭到的打击等等。
(二)灾害发生突然
海上灾害发生前一般没有预兆或预兆不明,灾害预警困难,情况比较突然,导致应对不及时,极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减员,形成严重的灾害[1]。
(三)人员生存几率小
海上环境复杂,灾害范围大,突发性强,人员极易落水,落水后体温和体力迅速下降,容易受到生物二次伤害,超过一定时间后生存几率渺茫。
(四)海上救援环境复杂
由于海上灾害多样,在发生灾害后极易引起次生灾害,给救援带来阻碍,救援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也为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埋下隐患。
(五)海上灾害救援非常困难
海上灾害大多是瞬间发生,会出现大批的伤员,伤员的生理损害和精神伤害同时存在,在事故中和事故后都会造成伤员的心理创伤和心理障碍。海上落水人员的生存能力有限,由于海上环境复杂,伤员的情况也随海上灾害的变化有所不同。部分医疗救援体系中缺乏应对大批伤病员的救治的能力。
二、海上灾害应急救援的特点
(一)海上意外因素多,应急救援模式不一
海上应急救援任务不确定,医疗需求多样,组织活动复杂,医疗救援,模式不统一。在海上发生恶劣气象和极端天气时,舰船无法出海搜救,抗風浪强的船只机动性较差,搜救效率低,搜救飞机对气候条件和驾驶员的要求要高,应用环境少。
(二)应急搜救时间紧急
由于海上灾害一般发生比较突然,外部救援时间紧急,无法及时到达救援地点。在救援时不仅要搜救人员,还要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救援地点一般远离陆地,补给困难,一般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合作,组织协调困难[2]。在落水人员伤口被海水浸泡后,会加重局部伤口损伤,为机体带来严重的病理病变,包括体温过低、高渗性脱水、代谢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等,会造成多器官的功能障碍。在被冷水浸泡时,水温越低,生存的时间越短,因此海上灾害救援集结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并到达灾害地点。在灾害中缺乏淡水也是对伤病员造成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进行救援时一定要为伤病员及时补充淡水。
(三)搜救运送困难
由于落水人员位置难以锁定,目标较小,救援人员搜救比较困难,灾害发生后海况和气候条件一般比较恶劣,导致打捞比较困难,海难区域一般远离陆地,运送和换乘需要大量的救援力量和快速转运工具。
(四)伤病员病情多样,对于医疗水平要求比较高
因为海上灾害而导致的伤员病情多样,变化快,对要求的救援力量专业水平比较高,救援情况复杂,而救援力量中的医疗体系仍不健全[3]。伤员中大多数的伤害情况与海上灾害的事发原因有很大关系。一般船舶损伤越重,伤病员越多。爆炸火灾等灾害多造成烧伤,船舶撞击则为挫伤和骨折,在进行救援前要进行严格的事前研究,制定相应的救援和医疗方案。
(五)战时救援困难
战争时的海上救援,不仅要注意搜救人员的自身安全,还要尽量采取措施,对舰船的受伤和落水人员进行紧急救治,救援要求较高。
三、海上灾害应急救援策略
(一)及早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联合应急救援体系
我国海上应急救援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的海上应急救援体系。根据海上灾难的类型,建立全面应急保障计划框架,制定侧重点不同的专项应急救援预案,细化措施,实施军民一体救护体系,快速应变,开创联合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明确指挥详细规定,完善落水人员的搜救转送和救治流程,保障通信在一定区域内的畅通,可以使用统一的频率和代码,加强救援部门的联络效率,确保救援流程简单高效,从而提高救援效率。
(二)加强应急医疗组织的建设,完善应急医疗救援系统
建立海岸一体的海上专业救助机构,实现海空立体救助,建立包括海上搜救队、医疗队、救护艇、运输船、直升机医疗小分队、码头救护所等立体救护机构,明确任务人员组成、岗位职责、救援程序等等,配备合理的专业医疗救援人员,对于伤病人员进行快速搜救和紧急治疗,保障伤员在换乘过程中得到持续性救援,引入心理康复治疗手段,减轻幸存者的心理应激反应,促进幸存者机体恢复[4]。
(三)强化海上灾害自救互救,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救治能力
在灾后1小时是抢救的黄金时间,伤员的自救互救是可以及时得到救治的保证,可以有效减少伤亡,减轻搜救人员不足的问题。加强现场自救互救技能培训,通过日常训练熟悉自救互救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严格遵循自救互救原则,把握时机,主动自救,因地制宜,实施互救,分析轻重缓急,提高自救互救效率,培训自救互救骨干,挑选能力出众、有一定指挥能力的人员进行单独培训,提高救护治疗水平,作为队内骨干更好地指挥和组织全体人员开展互救自救工作[5]。
(四)加强救援日常训练,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要将海上救生训练纳入到救援机构日常训练中,各专业根据自身任务和职能,进行针对性的救援训练。比如对于落水人员的搜寻和搜救以及强化医疗监管,做好后勤保障训练等等。
(五)改善相关的设备和性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效率
海上救援装备性能对救援整体效果有重大影响,加强救援装备的研制和开发,解决海上救生搜寻定位难的问题,加紧研制新型海上救生设备,改善换乘和医疗设备,提高稳定性,提升应对复杂海况的能力,避免二次损伤,提高救治效率。完善医院舰船建设,提高在海上获得救治的能力,革新伤员快速转运工具,提升伤员输送效率,缩短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提高伤员抢救的成功率。
(六)推广海上救援信息化建设,确保救援进度
信息化保障包括统一顺畅的信息传输处理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搜寻信息传递和数据库,提高救援效率,促进多级联动,区域联合,资源共享,推进一体化保障模式的建立,有效提高海上应急救援任务能力。
结语
加强海上救助组织管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快速有序地实施海上应急救援,制定和完善应急救援相关规定,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做到统一指挥,海岸一体,相互协作,相互联系。加强海上救治程序的研究,更新海上运输搜救和医疗设备,加强对海上应急救援策略的日常训练,建立完善的海上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海上灾害人员存活率。
参考文献
[1]黄贻富,黄殷,李春媛,等.海上灾害事件药事应急救援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4).
[2]贾铁丽.基于GIS的煤矿灾害应急救援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民营科技,2016(11):79.
[3]张宸赫.灾害救援现场应急通讯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8(3).
[4]喻国华.加强极端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5):279.
[5]周国田,周楚妍.水系灾害医学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7,24(2).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大连救助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