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呢?听了同行们的一些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些不成熟的思考。下面谈谈自己对探究性学习的一些理解,与同行们商榷。
一、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
1.创设民主环境。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的进行。
老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结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完成学习任务。
2.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题,最显著的特点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表现,即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是否有意义。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充足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
二、教师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1.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地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的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起他们的求知热情,使他们以最佳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可以用神秘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用故事开导引发兴趣;还可以启迪猜想增添兴趣。
2.指导探究方法。操作一一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小学数学中几何形体的特征多数是通过操作去探究、去发现的。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让同桌的学生合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成各种的长方体,摆好后让学生思考:“所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它与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
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可直接口述,也可以让学生上台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探究过程。最后达成共识:“不管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它的体积总是长、宽、高的乘积。”
这样,通过探究和组内的互助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对学生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3.提供探究材料。学生光有探究激情,没有具体探究材料,是无米之炊。因此,在探究之前,老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
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学生探究创造条件。
三、学生自己选择探究策略
老师在探究教学中不是给予铺垫或暗示,而是怎样以结论探究的过程为载体, 教给学生开展探究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探索前有人给你做好铺垫的情况,把解题思路、方法策略明示或暗示给学生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一位老师教学《圆的周长》时,指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师:你们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生: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倍数关系?怎样验证?
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的一半比圆的直径长,说明圆的周长不是圆的直径的2倍长,否定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
学生重新猜测:圆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
课件演示:在圆外画一个与圆相切的正方形,在圆内画两条直径把圆平均分成4份,比较四分之一圆弧的长度与两条半径的总长度(即直径)哪个长?说明圆的周长比的直径的4倍短。
接着,老师又课件演示:在圆内画一个最大正六连形,正六边形每条边的长度与圆的半径相等,比较六分之一圆弧的长度与半径哪个长?说明圆的周长比圆的直径的3倍长,从而得出:3d 这一探究,学生是猜想者,老师是验证者,教师代替学生进行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显性引导的分量越少,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就越大。
探究活动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探究过程应让学生经历,探究策略应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去探究、选择。
上列中无论学生猜什么,都要让学生自己选择策略去验证,学生在验证过程中有困难时,教师给予引导,帮助和鼓励;当学生的猜想被他们自己否定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探究奥秘。这样,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才能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
四、创造有意义的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探究活动,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
学习小组借助先摆一摆,再算一算,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位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探索他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日积月累,必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逐渐领悟与升华,因为它常隐含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之中。对于教师来说,要领悟它,只有行动起来——改变自己以讲解、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才得以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商城县承志小学)
一、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
1.创设民主环境。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的进行。
老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结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完成学习任务。
2.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题,最显著的特点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表现,即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是否有意义。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充足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
二、教师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条件
1.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地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的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起他们的求知热情,使他们以最佳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可以用神秘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用故事开导引发兴趣;还可以启迪猜想增添兴趣。
2.指导探究方法。操作一一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小学数学中几何形体的特征多数是通过操作去探究、去发现的。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让同桌的学生合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成各种的长方体,摆好后让学生思考:“所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它与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
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可直接口述,也可以让学生上台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探究过程。最后达成共识:“不管摆成什么样的长方体,它的体积总是长、宽、高的乘积。”
这样,通过探究和组内的互助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对学生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3.提供探究材料。学生光有探究激情,没有具体探究材料,是无米之炊。因此,在探究之前,老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
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学生探究创造条件。
三、学生自己选择探究策略
老师在探究教学中不是给予铺垫或暗示,而是怎样以结论探究的过程为载体, 教给学生开展探究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探索前有人给你做好铺垫的情况,把解题思路、方法策略明示或暗示给学生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一位老师教学《圆的周长》时,指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师:你们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生: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倍数关系?怎样验证?
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的一半比圆的直径长,说明圆的周长不是圆的直径的2倍长,否定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
学生重新猜测:圆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
课件演示:在圆外画一个与圆相切的正方形,在圆内画两条直径把圆平均分成4份,比较四分之一圆弧的长度与两条半径的总长度(即直径)哪个长?说明圆的周长比的直径的4倍短。
接着,老师又课件演示:在圆内画一个最大正六连形,正六边形每条边的长度与圆的半径相等,比较六分之一圆弧的长度与半径哪个长?说明圆的周长比圆的直径的3倍长,从而得出:3d
探究活动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探究过程应让学生经历,探究策略应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去探究、选择。
上列中无论学生猜什么,都要让学生自己选择策略去验证,学生在验证过程中有困难时,教师给予引导,帮助和鼓励;当学生的猜想被他们自己否定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的方法探究奥秘。这样,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才能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
四、创造有意义的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探究活动,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
学习小组借助先摆一摆,再算一算,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位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探索他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日积月累,必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逐渐领悟与升华,因为它常隐含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之中。对于教师来说,要领悟它,只有行动起来——改变自己以讲解、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才得以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商城县承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