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40-01
摘 要 乒乓球教学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育知识认知,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锻炼其动手能力与身体协调性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普遍凸显出学生学习基础差、教学场地设施有限、教学内容杂乱、教学方法单一等多种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不佳。本文主要从目前各大高校的乒乓球教学现状出发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和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有效改革对策,望对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乒乓球 教学改革 思考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学质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尤其以高校乒乓球教学更为明显。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乒乓球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体育教学需求,教学效果不乐观。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教研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乒乓球教学改革策略,现简要论述如下。
一、重视教师培训,夯实学校师资力量
对于高校乒乓球教学来讲,该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有效性教学,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若教师基础性体育知识掌握不牢,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易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误导,所以各大高校有关部门需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加强或夯实乒乓球教学中的师资力量。
首先,各大高校需严格筛选专业的乒乓球教师,保证所选教师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认真负责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学校需对在岗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该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乒乓球训练技术、课堂体育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以及学生学习评价等,同时还需不定期对教师培训结果进行检查或考核,夯实学校师资力量。再次,专业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积极进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尤其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以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给予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教学知识,提高其学习效果。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以往传统的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均有所偏颇,多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课堂理论知识讲解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训练则较少,这就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技术训练活动发生脱节,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从本质上来讲,体育教学是一个具有系统性与计划性的体育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需具备专业化与多元化的理论知识,还需重视乒乓球运动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具体教学对策如下:①教师在教授乒乓球理论知识时,需于教学内容中融入“国球文化”,在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加深其对乒乓球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或在班级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乒乓球赛事”视频,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动力。②教师在乒乓球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可将“健身”、“娱乐”作为教学目标,选择一些基础性与实用性的新知识、新理念以及新型技术规则开展技术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三、革新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传统的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过于重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理论知识讲解枯燥,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课堂学习需求,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学校与体育教师需及时革新教学模式,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教学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乒乓球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其实际学习情况及其个体化差异,对于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对策,实行因材施教,同时课堂教学还需重视学生的个人意志及其情绪变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过程与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其次,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计算机技术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播放乒乓球技术训练视频,增加教学信息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拓宽视野,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乒乓球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各大高校需重视体育教师培训,夯实学校的师资力量,且教师在乒乓球实际教学过程中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理论知识教学与体育技术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需及时革新教学模式,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与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崔小贝.高校公体课中乒乓球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4,(11):205.
[2] 黄咏松.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4,30(01):59-60.
摘 要 乒乓球教学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育知识认知,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锻炼其动手能力与身体协调性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普遍凸显出学生学习基础差、教学场地设施有限、教学内容杂乱、教学方法单一等多种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不佳。本文主要从目前各大高校的乒乓球教学现状出发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和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有效改革对策,望对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乒乓球 教学改革 思考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学质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尤其以高校乒乓球教学更为明显。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乒乓球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以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体育教学需求,教学效果不乐观。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教研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乒乓球教学改革策略,现简要论述如下。
一、重视教师培训,夯实学校师资力量
对于高校乒乓球教学来讲,该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有效性教学,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若教师基础性体育知识掌握不牢,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易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误导,所以各大高校有关部门需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加强或夯实乒乓球教学中的师资力量。
首先,各大高校需严格筛选专业的乒乓球教师,保证所选教师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认真负责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学校需对在岗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该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乒乓球训练技术、课堂体育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以及学生学习评价等,同时还需不定期对教师培训结果进行检查或考核,夯实学校师资力量。再次,专业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积极进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尤其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以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给予其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教学知识,提高其学习效果。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以往传统的乒乓球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均有所偏颇,多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课堂理论知识讲解所占的比重较大,实践训练则较少,这就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技术训练活动发生脱节,整体学习效果不佳。
从本质上来讲,体育教学是一个具有系统性与计划性的体育活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需具备专业化与多元化的理论知识,还需重视乒乓球运动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具体教学对策如下:①教师在教授乒乓球理论知识时,需于教学内容中融入“国球文化”,在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加深其对乒乓球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或在班级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乒乓球赛事”视频,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动力。②教师在乒乓球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可将“健身”、“娱乐”作为教学目标,选择一些基础性与实用性的新知识、新理念以及新型技术规则开展技术教学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三、革新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传统的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过于重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理论知识讲解枯燥,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课堂学习需求,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学校与体育教师需及时革新教学模式,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教学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乒乓球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其实际学习情况及其个体化差异,对于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对策,实行因材施教,同时课堂教学还需重视学生的个人意志及其情绪变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过程与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其次,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计算机技术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播放乒乓球技术训练视频,增加教学信息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拓宽视野,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乒乓球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各大高校需重视体育教师培训,夯实学校的师资力量,且教师在乒乓球实际教学过程中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理论知识教学与体育技术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需及时革新教学模式,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与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崔小贝.高校公体课中乒乓球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2014,(11):205.
[2] 黄咏松.高校乒乓球选项课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4,30(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