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滇东北高原的腾飞

来源 :云南教育·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angru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昭通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和“云南北大门”之称。这里不但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而且是红色圣地。
  这里96%土地是大山,这里是云南全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农业市。
  在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昭通市镇雄县,2008年年底全县常住人口已达136.95万,当年镇雄县人均生产总值仅2 348元,排名全市、全省倒数第一,仅为云南省人均水平的18.7%;人均财政收入仅112元,排名全省倒数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 852元,排名全市倒数第一,只占全省人均水平的59.7%;这一年,镇雄县还有6万户农民居住在茅草房里。
  2004年,昭通11个县(区)中仍有7个县没有实现“两基”!
  7个县全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人口近400万!一个市,近80%的人口未实现“两基”!
  昭通市的“两基”攻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但今天,地处滇东北高原的昭通在国家、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通过市、县(区)两级政府负重拼搏,合力攻坚,按时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谱写了一曲滇东北高原的教育壮歌。
  “两基”是责任
  早日实现“两基”是造福人民的大事,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伟业。
  在2003年,当巧家县发出“两基”攻坚动员令时,巧家全县51万余人口中,有近20万人还未解决温饱!在县“两基”攻坚动员大会上,时任巧家县委书记余扬举说:“巧家穷,巧家的群众更穷。但是,穷根子是什么?除了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等诸多原因外,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教育滞后欠下的债!要致富,先扫盲;要小康,先‘普九’。必须举全县之力实现‘两基’目标。”
  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2004年起,昭通市的“两基”攻坚进入倒计时。多年来,昭通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始终坚持定期不定期地听取和研究“两基”攻坚。始终把“两基”攻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一同部署,一同检查。同时,市、县(区)政府周密制定了经费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控辍保学等措施,确保“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
  几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了“两基”攻坚动员会、“两基”攻坚现场办公会、“两基”攻坚暨巩固提高工作会,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强化“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措施,全面部署、全力推进“两基”攻坚进程。市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形成攻坚合力。
  一时间,昭通市出现了举全市之力、举全县之力、举全乡之力办教育的局面。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齐抓教育,各级财政、人事、编办、团委、妇联等部门都为教育办实事……
  “两基”攻坚期间,昭通市盐津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及边远贫困山区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动态,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逐步建立完善工作举措。该县攻坚两年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足迹遍布全县347所学校,帮助协调解决基层教育实际困难1 300多次。
  1998年,昭通市人口大县镇雄仅仅低标准通过“普六”验收。当年镇雄全县有教师8 651人,有校舍72.4万平方米,危房比例高达20%,大多数学校无院墙、无校门、无运动场地、无厕所,许多偏远校点有校无舍,靠租用民房上课。实施“普九”对于这样一个贫困人口大县,困难可想而知。据当时测算,即使是按最低标准,仅教师就差3 440人,仅校舍就差5.3万平方米。以当年造价计算,仅校舍建设就需投入经费4.2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县财政收入的6倍多。
  为切实解决教育基础设施滞后,历史欠账大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基层学校办学条件,2004年以来,昭通市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从2004年至今,昭通市累计投入学校建设资金22.4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19.45亿元,市县级自筹2.95亿元),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工程、未“普九”县初中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校安工程等项目,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84.32万平方米,全市仅新增校舍面积就相当于新建西部一座中等县城!
  “两基”攻坚以来,昭通全市上下同舟共济实现“两基”攻坚活动迅速展开。几年来,昭通全市社会各界先后共捐款9 608万元。
  2009年是昭通“两基”攻坚年。2009年8月,在昭通市委全会开幕当天,昭通市启动了“两基”攻坚捐赠活动,市直各单位、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先后共捐款388.6万元,以实际行动参与支持教育。
  在镇雄,县委、县政府一方面主动争取上级投入,另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几年里,镇雄全县寄宿制项目争取国家投资8 990万元,累计建校28所,总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争取危改项目资金2 032万元,完成上级危改项目26 515平方米,通过市、县、乡三级配套筹资4 000多万元改善基层中小学办学条件。2008年下半年以来,争取国家未“普九”县寄宿制专补资金8 050万元建设了18幢教学楼和22幢学生宿舍,争取扩大内需增补项目资金520万元,建成县职业中学教学综合楼。
  正当全市“两基”攻坚如火如荼进行时,2003、2004两年,昭通市鲁甸县连续遭遇3次破坏性强烈地震。此时这个40万人的鲁甸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仅为16.3万平方米,其中,中学校舍48 114平方米,小学校舍115 058平方米。震后,全县中学危房率达66.6%。
  面对严峻形势,鲁甸县下定决心,迎难而上,抢抓机遇,争取中央、省、市投入资金9 959.15万元,千方百计筹措经费,配套投入1 337.5万元,通过“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农村寄宿制以奖代补项目”、“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未‘普九’县中央专项资金项目”,修建了中小学校舍88 096平方米,排除危房16 549平方米。到2009年秋季学期,全县中小学校舍面积达36.15万平方米,与2000年该县“普六”相比,全县中小学校舍面积翻了一番,全部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
  与此同时,昭通市大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全市累计投入6 746.3万元(其中中央、省投资4 771.3万元,市、县区配套775万元),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共建成各类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学校3 490所。投入500余万元,建成了昭通教育网、视频会议系统和市、县、乡教育电子政务办公应用系统。
  为有效解决山区学校教师住房难问题,昭通市还抓住国家实施廉租房建设机遇,从2009年开始,投入资金1.95亿元(中央、省投资9 866万元,地方配套9 634万元),在10个县(区)建设了教师廉租房18.36万平方米、3 650套。
  
  教育之本在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多年来,在全力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昭通市坚持“充实、调整、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04年实施“两基”攻坚以来,全市共招聘教师18 026人(其中特岗教师3 811人),2007年至2009年,昭通全市共招聘教师8 668人(其中特岗教师3 811人),2010年在已经完成招聘教师2 015人的基础上,2010年10月再补员招聘教师900人。全市小学、初中师生比由2007年的1∶30.4和1∶24.73,降低到1∶22.83和1∶18.45。全市“普九”教师不足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一方面不断充实基层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切实加强教师培训。近年来,昭通市按照“以校为本、分级实施”的原则,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2009年,全市先后组织290名农村教师参加省级农村中小学教学骨干培训,702名教师参加“知行中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培训,全年共组织12 686名教师参加中小学幼儿教师履职晋级培训。近年来,通过培训、进修、自学、函授等各种形式,小学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66.95%,初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44.36%,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山里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恐怕不少城里人想不到,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后,在农村,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不但不花钱,还要领“工资”。但是,即便有这么好的政策,在贫困山区仍有一些中小学生面临着辍学。
  为落实控辍保学,保证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在基层的全面落实和实施,力争做到适龄儿童和少年上学“一个都不能少”,昭通市坚持依法控辍、责任控辍、扶贫控辍、情感控辍等措施,广泛宣传动员,健全各项制度,千方百计保障这些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2005年,昭通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通知》,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县区、乡镇政府“一把手”工程,与政绩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市县乡相继建立了控辍保学双向目标责任制,采取“三包三定”(即县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办、村委会领导包户,乡村干部加教师定村组、定动员流失生返校人数、定流失生具体对象)措施;坚持每学年开学前15天填发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通知书;各级学校逐级建立辍学学生月报告制度;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建立“一帮一”救助贫困学生制度,确保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就在2009年,鲁甸县龙头山镇沿河小学的肢体残疾教师陈启英为了让自己的学生一个不少,为了过河劝返失辍学学生,不慎摔倒在河中,河水把她冲出10多米远。但她在拼命挣扎上岸后,仍然坚持到失辍学学生家中。面对落水的老师,那天辍学在家的孩子们都哭了,最终所有孩子都回到了教室里。陈启英老师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读好书。
  而在镇雄县尖山中学78班,师生坚持轮流背身患肌肉萎缩症的万德彩同学上学;在镇雄县鱼洞乡河边小学,乡村教师赵琼十年如一日坚持背学生过河上学,而她却落下风湿等疾病;在镇雄县赤水源中学,学生高家明的父母外出打工十几年杳无音信,邓玲老师就把高家明收为义子,资助其完成学业;在镇雄县罗坎镇大沟小学,乡村教师柳昌会赶了几十公里路到临县汽车站把正要外出打工的3名学生领回了教室。
  
  让“文盲”消失,让落后时代远去
  
  如果山区群众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为切实抓好扫盲,促进“两基”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和《云南省扫除文盲工作实施办法》,昭通市始终把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两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普九”并重,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为此,昭通市、县(区)建立了“两线承包、三方负责”的扫盲工作机制,推行双线目标管理,做到乡镇、村社包组织发动,学校及教师包教学脱盲,制定了“分片定点、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制度,实施了定村、定户、定对象、定时间、定任务的包教、包脱盲、包巩固提高的“五定、三包”扫盲工作原则,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限期完成扫盲任务。
  2004年7月,巧家县组织万人“扫盲”大军,头戴小红帽,进村入户大扫盲。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有县直机关干部、教师576人,各乡镇中小学教师2 928人,初高中志愿者1 629人,乡镇干部737人。初一及小学高年级的4 000名学生也被作为辅助扫盲人员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每名扫盲志愿者都要包教包会五六名对应的扫盲对象。长达40多天的扫盲工作没有分文报酬,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不仅如此,扫盲对象使用的铅笔、本子还由志愿者提供。
  在云南省扫盲“关门县”镇雄,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资437万元,从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全县开设1 801个扫盲班;之后,1 188个巩固提高班又应运而生。一时间,全县近10万文盲或缺乏技术的村民走进教室,有的乡镇党政负责人直接走上讲台为扫盲班上课。从此,夜校的灯光照亮了乌蒙山麓、照亮了赤水源头。400多天扫盲培训,镇雄县共扫除青壮年文盲71 494人,文盲率从14.2%下降到3.79%;共培训村民105 856人次,全县人口综合素质大为提高。文盲学员通过参加学习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增强了致富能力。坡头镇大田村民组徐雄就是通过进班学习,学会了烤烟种植技术,脱盲当年仅烤烟生产就收入9 000多元。
  2006年,全市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后,继续按照“一堵二扫三提高”方针和“扫盲项目管理合同”要求,加大扫除青壮年剩余文盲工作,充分利用乡镇、村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近3年全市共扫除青壮年文盲38 455人,脱盲人员复盲率为0.74%,共举办13 400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110万人次,对10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外出务工前培训。
  从1997年昭通市第一个县实现“两基”到2009年底,昭通“两基”人口覆盖率从13年前的义务教育普及人口覆盖率的1.8%,一跃达到100%。2010年,全市初中毛入学率达98.8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52%。据统计,1994年,昭通全市有青壮年文盲78万多人,文盲率高达32.06%。2010年全市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59%,其中15~24周岁非文盲率达100%。
  从前在滇东北高原随处可见的“土房子,土台子,土凳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即使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学校已具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食堂以及多媒体语音室、现代化实验室等先进教学设施。到2009年末,昭通全市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3.61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5.96平方米。
  如今,放眼滇东北高原,建筑最亮丽的是学校,环境最优美的是校园。“两基”在昭通教育史上铸就了一座历史丰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04年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以来,国家制定政策、倾斜资金,使昭通市校舍建设得到补充完善。“两免一补”政策和“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广大贫困学生就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困难,西部地区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困难得以缓解。2010年秋季,昭通全市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5%和98.75%。
  滇东北高原“两基”攻坚13年历程可谓充满艰辛和激情,是一首激越悲壮的乐章,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其间,滇东北高原动员起千军万马,克服千难万难,惠及千村万寨,造福千家万户。
  今天,昭通市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全市在普及程度、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扫盲工作6个方面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当前,昭通全市正加强领导,努力做好“两基”巩固提高;正争取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正加强学校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责任编辑王世赋◇
其他文献
11月29日~12月2日,由国家督学、教育部督导办原副主任于芳,国家督学、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国家督学、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葛华等一行6人组成的督导检查组,在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罗嘉福的陪同下,对曲靖市沾益县、红河州弥勒县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11月29日~30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组深入到沾益县播乐乡乐利小学、播乐中学和盘江乡中村小学、盘江一中及市职教中心进行检查。每到一处,
期刊
校长简介  段景山,1980年2月参加工作,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他精通语文教学,治学严谨,教育教学成效显著。2003年8月至今担任楚雄东兴中学校长。  在30年的教育实践中,段景山一贯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对学校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有独到的见解和措施。  2010年9月荣获“云南省中小学名校长”称号。    “子女送‘
期刊
11月28日至12月2日,由教育部教育督导办公室主任何秀超,国家督学、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自治区教育厅原厅长郭明伦,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督导办公室副巡视员程锦慧,国家督学、江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王占铭,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专题调研处处长马涛,教育部教育督导办公室综合处副调研员郭佳组成的国家“两基”督导检查滇南组,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副厅长邹平,省发改委副主任刁殿伟,省文化厅副厅长黄玲等省级相关部
期刊
各州、市教育局:  为做好我省利用网络课堂开设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各项工作,我厅研究制定了《云南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堂实施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云南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堂实施办法(试行)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方案》和《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的部署要求,有效解决好我省大部分高完中选修课资源匮乏、教师严重不足,无法按国家课程
期刊
11月28日至12月2日,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原副省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湛为组长的国家督导检查组先后来到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督导检查“两基”工作。  副省长高峰及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建颖、省财政厅副厅长刘德强、省妇联副主席陈洁等随同检查。  在保山、德宏期间,督导检查组分别抽检了腾冲县和陇川县的18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队伍、教育经费落实、教师
期刊
一、教师担负的职责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  1?郾搞好教学工作。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明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认真钻研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认真钻研教材和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
期刊
11月28日至12月2日,由国家督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原副厅长车芳仁,西藏自治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旺堆,国家督学、陕西省教育厅原厅长胡致本,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赵江,教育部督导办教育保障督导处处长马书义,西藏自治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白玛次仁组成的国家“两基”督导团滇西北检查组,在省招生考试院书记杨嘉华、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木桢以及丽江市、迪庆州的主要领导陪同下,先后来到丽江市和迪庆
期刊
同志们:  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结“十一五”以来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我省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动员各方力量,全面落实今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加快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过
期刊
宁蒗县自4月15日启动“两基”迎国检工作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通过省“两基”迎国检工作督查组的督查反馈,宁蒗县的“两基”迎国检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若不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采取措施,再作部署,我们的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县委、县政府决定再次召开全县“两基”迎国检工作会议,目的是为了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鼓劲加压,奋力冲刺,切实解决
期刊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基础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二部分用三章篇幅指明了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和难点。我认为,《纲要》既充分反映了基础教育在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地反映了我国今后10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纲要》的主旋律    《纲要》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