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作文的源泉。
一、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尽情写作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词语不丰富,废话多,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学会积累迁移,助推学生作文创新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生活,作文的源泉。可是往往“英雄难过选材关”。读罢学生的作文,所呈材料大都似曾相识:考砸了妈妈斥责、遇难题了老师解析、生病了爸爸背往医院,等等。这是因为学生不关注生活,也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总定势在“新瓶”装“老酒”的思维中所造成的。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眼看,用心悟,诸如“寝室奏鸣曲”、“球场大比拼”、“影视新看点”、“课堂小闹剧”,甚至是“厕所文化”等世上所见所闻所感的鲜活素材无一不可入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抓住一切机会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或是观赏晨时美景,或是捕捉课间镜头,或是送去节日祝福,或是发表评论见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定能使材料变得新颖、鲜活,为作文创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会感悟明理,让学生的作文溢出灵性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引导、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耳闻、目睹、心思,让学生经历作文有“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转化,让学生不断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学会观察生活,让学生尽情写作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词语不丰富,废话多,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引发出一些自感自悟,使人文素养得到熏陶,良好个性得以形成,人格魅力不断升华。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学会积累迁移,助推学生作文创新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生活,作文的源泉。可是往往“英雄难过选材关”。读罢学生的作文,所呈材料大都似曾相识:考砸了妈妈斥责、遇难题了老师解析、生病了爸爸背往医院,等等。这是因为学生不关注生活,也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总定势在“新瓶”装“老酒”的思维中所造成的。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眼看,用心悟,诸如“寝室奏鸣曲”、“球场大比拼”、“影视新看点”、“课堂小闹剧”,甚至是“厕所文化”等世上所见所闻所感的鲜活素材无一不可入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抓住一切机会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或是观赏晨时美景,或是捕捉课间镜头,或是送去节日祝福,或是发表评论见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定能使材料变得新颖、鲜活,为作文创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会感悟明理,让学生的作文溢出灵性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引导、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耳闻、目睹、心思,让学生经历作文有“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转化,让学生不断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