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梅西安钢琴音乐中的“上帝”主题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41941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人奥立弗·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作为“二战”前后的作曲家,对二十世纪音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试验新的作曲技法为导向,创造性地使用节奏,创新性地应用有限移位调式、增减时值,使用鸟歌等音乐素材,使得现代音乐出现了新的色彩,新的声音。
  作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梅西安一生音乐的创作题材主要涉及到宗教、爱情和大自然三个方面。他从1930年起就担任巴黎三一教堂的管风琴师,任职达数十年之久。因此宗教题材的音乐作品一直是他实验其音乐思维的主要题材之一。利用创新性作曲技术的音乐语言去阐述宗教性题材,是梅西安音乐创作的特点与贡献。
  这里我们将以他1942年左右创作的三部作品,四重奏《时间终结的四重奏》,双钢琴音乐作品《阿门七瞥》(有译称《阿门的显像》)与钢琴独奏《二十次圣婴默想》为分析样本,特别以《阿门七瞥》为主要样本,并就“上帝主题”这个核心动机为线索,阐述、分析梅西安的音乐中的“上帝主题”,并希望借用这样的“一角”,能够让大家看到梅西安宗教音乐这座“冰山”的概貌。
  
  一、创作背景及宗教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忠实的天主教信徒梅西安应征入伍,后于1940年被俘而关入纳粹德国集中营,1941年创作《时间终结的四重奏》。1942年获释后,即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和声教授,1943年,创作双钢琴作品《阿门七瞥》。1944年创作钢琴作品《二十次圣婴默想》。
  三部作品都以宗教意识为其题材,以下我们就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叙述这三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宗教内涵:
  
  1、《时间终结的四重奏》——圣经《启示录》
  1940年,梅西安被俘,关入集中营,他在那里感觉(听)到了神对他直接的启示,就像约翰被困在拔摩孤岛上,看到了异像,看到了世界末日的情景,谴责人世的罪行,梅西安把当时苦痛的心境,沉重的战争给世人带来的苦难融进音乐。梅西安说他那时总看到“从天而降的天使,身披云朵,头罩彩虹,面似骄阳,脚像立柱,向天空举起手来,昭示着万物将不再延存,世界末日将要到来”。
  约翰困于孤岛而写《启示录》,梅西安困于集中营而接受到神对他的现代启示,因此以音乐启示录写了《时间终结的四重奏》。他用美来蔑视丑恶,用高尚纯净的灵魂来谴责纳粹的暴行。这是无声的轰鸣,受难者的表情令施暴者心悸。
  这部作品,所直接反映的就是圣经《启示录》,很多情节都是直接引到音乐中,比如第六乐章——七位吹号天使的愤怒之舞,就是直接描写了《启示录》中七个号手的故事,音乐中的鸟儿时而被转换成充当天堂使者的吹号天使,一如自然界中的生命成为感召人间情感的天使;形状怪诞的岩石犹如物质的和精神上的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天间浮现的五彩缤纷的彩虹让人感受到自由和生命的灿烂。
  
  2、《阿门七瞥》——从“创世纪”到“末日”
  出集中营后的1943年,梅西安随即创作了双钢琴作品《阿门七瞥》。
  在乐谱序言中,作曲家对作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全曲共分为七个乐章:①创造的阿门;②星、环状行星的阿门;③耶稣末日的阿门;④欲望的阿门;⑤天使、圣人、鸟儿们歌声的阿门;⑥审判的阿门;⑦结束的阿门。从序言中可以看到,每个乐章均讲述了一段圣经故事,从创世纪到末日的一个过程,这实际上是圣经的一段历史。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段圣经历史。《出埃及记》记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后,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了一个盟约——《旧约》。以色列人有义务恪守盟约,否则上帝就降罚给他们。这个盟约订立以后过了1000多年,由于以色列人屡次背约,上帝严厉地惩罚了他们,甚至使他们饱尝了亡国之痛。但上帝又是仁慈的,为了救赎世人,就派遣他的独生子耶稣降世。耶稣用自己的鲜血作救赎,使上帝与全人类重新和好,又订立了一个新盟约——《新约》。订约的一方不再局限于一个犹太民族,而是全人类,订约的另一方上帝则因耶稣的救赎而赦免了人的罪。耶稣为救赎人类而舍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后复活、升天。
  从这部作品的宗教内涵,到作曲家梅西安“被困集中营(大难)——获释(不死)——创作《阿门七瞥》”的一系列经历,因此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这是一部融入作曲家个人经历(大难不死)的,借用宗教题材表达“向上帝感恩”(乐思)的作品。
  
  3、《二十次圣婴默想》的人世间百态
  这部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人世间,在天使引领中,对圣婴的崇拜。
  梅西安在这三部作品中,创造性地使用运用了新作曲技法的音乐这一形式,来陈述圣经教义。如果说梅西安的音乐作品中有许多都是取材于天主教文化中的传说及圣经,不如说,是圣经的内涵促使梅西安找寻相应的音乐语言。他将圣经的教义和观念赋予成钢琴音乐的形式之上。他的钢琴音乐就是发出优美、动人音响的圣经。
  
  二、《阿门七瞥》中“上帝主题”的特点与运用
  
  主题作为音乐作品的一部分,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意义更突出、性格更鲜明、可塑性更大的特点。一部音乐作品的主题,凝聚了其中最重要的素材,概括了音乐最核心的本质,体现了作品最根本的构思,因此,对于主题的分析与把握至关重要。
  在这三部作品中,都有以大三和弦为特征的上帝主题,都有以半音为特征的十字架主题,也有以四度为特征的和弦主题。这里我们主要以《阿门七瞥》为样本,阐述上帝主题的运用及意义。
  梅西安在这部作品中采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上帝主题”作为乐曲核心,运用泛音构造、有限移位调式、增减时值等手法,并结合两架钢琴的特殊表现手段,构造起明亮而纯洁、乐队般的音响色彩。
  从整体可以看出,“上帝主题”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它是以色彩基调明亮、透彻、晴朗,而又稳定的、协和的,有完满感觉的大三和弦为重要“支撑”的。其次,它是建立在有限移位调式上的,以升F为核心音高的半音进行。最后,在主题的两个外声部基本保持了相同的音高(升A),而在每一个和弦结构内部则采用平行和弦的形式获取音响的改变,因此使得上帝主题从和弦结构本身体现出调性——升F大调。
  《阿门七瞥》中,“上帝主题”在不同的乐章,在音乐的不同发展阶段,在结构的不同层次上,以原形及变形频繁使用,相互联系,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统一性。并且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上帝主题,贯穿全曲。
  第一乐章“创造的阿门”中,第一架钢琴在排钟的伴奏中踩两个节奏持续音,在不可逆节奏上,在每个重复中重复增加时值或减少时值,第二架钢琴表达创造的主题,整个作品的主要旋律:雄浑与隆重的结合。每一片章是一个用渐强奏出的经过句。在这团已经可能包含光明的原始星云的奥秘中,它过渡到绝对极轻的演奏的乐段,所有的钟声在这片光明中轻颤——光明和生活。第一段,整个第二钢琴都是表 现的上帝主题,以协和大三和弦为基础的。
  第二乐章“星、环状行星的阿门”。第二架钢琴表达行星舞蹈的主旋律。第一阶段:在第一架钢琴的回旋上,第二架钢琴节奏多样并变换音区,序曲的五个音符突然跳跃。第二阶段:除去序曲,声部的反响和向高音区进行。第三阶段为两个音乐材料的重叠展开:第一架钢琴:序曲在节奏持续音上;第二架钢琴:序曲转变音区。然后再表现行星舞的多样性。所有这些混合进行展现行星的生活和天穹渲染的土星光环所带来的惊叹。
  第三乐章“耶稣末日的阿门”中,出现了三个音乐动机:(1)上帝的诅咒。在这罪恶的人世间此时耶稣承担上帝的诅咒。(2)呼声。充满表现力的节奏群:“弱起—重音一消失”;(3)双重节奏的冲突中,用四个音符体现凄厉的叫声。——然后,创造的主题重复。一片沉寂,切断某些跳动,展现对时间的忍耐;表达一些对血汗难以描述的忍耐。
  第四乐章“欲望的阿门”中,欲望的两个主题。第一,慢、着迷、深爱的憧憬:天堂静谧的香气。第二,极端多情的人儿;被以肉欲方式表现的可怕爱情牵引着的灵魂(《雅歌》中的感恩歌);但这里却从没有过肉欲,惟有极度对爱情的渴望。——为了结束,在第一主题上有一个极大的缓和。两个主要的声音似乎相互融合,不再有天堂和谐的宁静……
  第五乐章“天使、圣人、鸟儿们歌声的阿门”,首先抛开天使和圣人纯洁的歌声,“中间”鸟儿们的歌声引起钢琴更加引人注目的弹奏,这些夜莺、燕雀、莺真实、动听的歌声混合着微笑,这时圣人的歌声重现,伴着没有后退节奏的卡农,三迭奏。在鸟儿的歌声上以短音节结尾。
  第六乐章“审判的阿门”中,乐章坚决的强硬和简短。
  第七乐章“完结的阿门”,第二架钢琴在表现创造的和谐和引出天主荣耀的赞美曲上重新奏起主旋律。第一架钢琴围绕第二架钢琴的和音与闪亮、引人注目的节奏,在越来越紧促的卡农中:启示录中鸣响、冲撞、舞动、着色、散发香味的宝石带来生活之光。
  为了突出并立体化、层次化音乐主题,“阿门七瞥”用两架钢琴来构思和谱写,同时要求乐器采用最大力度和多变的音色。在第一架钢琴加入不同的节奏和一组和弦,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声音的速度、魅力和质量。在第二架钢琴加入主旋律,主题因素,所有一切需要感情和力量。为了一些原因,第二架钢琴有时被融入第一架钢琴中。
  从两架钢琴的使用来看,完全起到了乐队的音响效果。总体感受音响表现手法很简单,但是听觉感受绝不单薄。少有以往传统音乐的那种宏大叙事的口吻,但并未减少其庄重意味,音响稳定、和谐。
  在这部作品中,小节线已完全失去了原有意义,传统节奏的强弱规律已荡然无存,谱面上的节奏重音记号大量出现,因而在节奏的把握上难度很大;旋律上十二音地位的等同、大幅度的跳进以及和弦的转移、使用的来自于大自然鸟歌的旋律素材打破了传统的旋律进行,这些都为演奏与记谱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部作品中,“上帝主题”贯穿于全曲,从而最大程度地紧扣乐思,最大程度的解读圣经。《阿门七瞥》等三部作品的创作,标志着梅西安作曲技术逐渐成熟,宗教信仰日趋真挚。他创新性地利用有限移位调式、泛音构造、增减时值等手段,讲述宗教历史故事,充分表现出梅西安是一位能够全面控制的音乐作品的作曲家,是一位能够用音乐讲圣经的作曲家。
  巴赫的“平均率钢琴曲集”有键盘音乐《旧约》之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有键盘音乐《新约》之称。而钢琴音乐是梅西安诵读圣经的语言,因此可以更准确地说:梅西安的钢琴音乐是“圣经的音乐再现”。
  
  参考文献:
  [1]梅西安著.连宪升译.我的音乐技巧[M].台湾:中国音乐书房,1992.
  [2]保罗·兴德米特(德国)著.罗忠镕译.作曲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祖公代代三田分,留下歌言分子孙,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轮。”勤劳智慧的畲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畲族文化,尤其畲族民歌更是文化瑰宝。善歌的畲族,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生活劳动,以歌传言;丧葬祭祀,以歌当哭。每每长夜盘歌,通宵达旦,历数日夜而不衰。  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种主要的活动方式,探究畲族民歌对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分析畲族民歌的歌词,我们会发现
期刊
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文化在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渐为人们所认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已被人们普遍理解。目前,文化已成为一种时尚,一个重视文化,谈论文化、大搞文化建设的热潮正在迎面而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但由于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把握上存在某些误差,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看
期刊
近年来出版的与瓷器相关的书籍,林林总总。在谈及元代的青花时,往往收录一件1956年在常德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玉壶春瓶,上面所绘的主题纹饰,是秦国将军蒙恬。  元代瓷器绘画的人物纹饰,在题材上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元杂剧中的情节场面。如取材于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青花罐,讲“昭君出塞”的故事;取材于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青花罐,“西厢记焚香”等等。二是隐士高人。如“四爱图”梅瓶,在
期刊
[摘要]金融危机使得报纸的生存危机又成为业界和学界热议的话题。与报纸在销量和广告收入上双双大幅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网站的访问量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报纸要生存下去,必须与网络进行互动联合,这是报纸在媒介数字化时代生存发展的必由选择。  [关键词]报网联动;融合传媒    美国报纸协会(NAA)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3月,印刷媒体广告收入同比下跌9.4%,降至420亿美元,创下NAA自1950年
期刊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一九八零,四位新华社记者的西行漫记》(作者:傅上伦、韩斌,编辑:莫小米)写于2009年10月,发表于《杭州日报》副刊。作品在发表后,以其深刻的思想力度和历史纵深度打动了读者,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作者时为新华社记者,奉令深入陕甘宁广大地区做深入的农村调查,为中央制定包产到户等农村政策提供参考资料,他们跨越4省39县,历时半年,行程万里,写出了多篇深刻反映农村现状的
期刊
余华曾以先锋的姿态登上文坛,以《在细雨中呼喊》(以下简称《细雨》)为界,余华从“先锋”走向“世俗”, 更多人关注的是他的文学风格的变化,其实一直致力于叙事探索的余华,始终没有放弃对叙事技巧的探究与运用,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从叙事时间上重新解读余华小说《细雨》的叙事策略。  叙事文学离不开时间的扭曲与变形,时间是小说叙事的最基本层面。按照现代叙事学的观点,叙事时间就是“故事与文本之间按年月次序
期刊
[摘要]国运兴衰,系干教育,发展教育,教师为本。体育课的主旨是知识传承,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大体育课是符合当前教学的理想课形。  [关键词]运动技术;操作性知识;大体育课;师生配比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相应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一定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总会反映,折射出相应的教学观念,理想课形,当然亦须有相应的客观基础。知识类属,意味着一种知识的类别归属是客观存在的,
期刊
美国天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生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安默斯特,1886年去逝。狄金森家境富裕,终身未嫁。在她生命的最后15年内,她足不出户,选择了远离尘世的喧闹与不安,寂寞、孤独地生活。狄金森一生共写诗约1800首,生前只发表了几首,大多数是在她死后才被姐姐发现的。狄金森诗歌的形式清新活泼,短小精悍,语言凝炼朴实。诗中丰富的意象、贴切的象征、独特的韵律、悖论、隐喻、双关、省略、
期刊
1954年,美国现代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凭借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创作于1952年,篇幅不长,原文两万多字,以干净利落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简单而离奇的故事。  自该小说发表以来,对其评论研究的文章不计其数。经过研究发现,多数文章集中于对老人“硬汉”形象的分析,同时也有一部分分析了老人的孤独状态。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许多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老人与海》进行解读,但是对
期刊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北依祁连山支脉大坂山,南临湟水河,东接甘肃省,西望青海湖,全县总面积3424平方米。气候北部寒冷,南部温和。县境内无湖泊,有大小天然河流8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在这片洒满阳光的金土地上,居住着土、藏、汉、回、蒙古等民族,其中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由于互助土族青年妇女崇尚穿“七彩花袖衫”服饰,又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