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人奥立弗·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作为“二战”前后的作曲家,对二十世纪音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试验新的作曲技法为导向,创造性地使用节奏,创新性地应用有限移位调式、增减时值,使用鸟歌等音乐素材,使得现代音乐出现了新的色彩,新的声音。
作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梅西安一生音乐的创作题材主要涉及到宗教、爱情和大自然三个方面。他从1930年起就担任巴黎三一教堂的管风琴师,任职达数十年之久。因此宗教题材的音乐作品一直是他实验其音乐思维的主要题材之一。利用创新性作曲技术的音乐语言去阐述宗教性题材,是梅西安音乐创作的特点与贡献。
这里我们将以他1942年左右创作的三部作品,四重奏《时间终结的四重奏》,双钢琴音乐作品《阿门七瞥》(有译称《阿门的显像》)与钢琴独奏《二十次圣婴默想》为分析样本,特别以《阿门七瞥》为主要样本,并就“上帝主题”这个核心动机为线索,阐述、分析梅西安的音乐中的“上帝主题”,并希望借用这样的“一角”,能够让大家看到梅西安宗教音乐这座“冰山”的概貌。
一、创作背景及宗教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忠实的天主教信徒梅西安应征入伍,后于1940年被俘而关入纳粹德国集中营,1941年创作《时间终结的四重奏》。1942年获释后,即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和声教授,1943年,创作双钢琴作品《阿门七瞥》。1944年创作钢琴作品《二十次圣婴默想》。
三部作品都以宗教意识为其题材,以下我们就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叙述这三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宗教内涵:
1、《时间终结的四重奏》——圣经《启示录》
1940年,梅西安被俘,关入集中营,他在那里感觉(听)到了神对他直接的启示,就像约翰被困在拔摩孤岛上,看到了异像,看到了世界末日的情景,谴责人世的罪行,梅西安把当时苦痛的心境,沉重的战争给世人带来的苦难融进音乐。梅西安说他那时总看到“从天而降的天使,身披云朵,头罩彩虹,面似骄阳,脚像立柱,向天空举起手来,昭示着万物将不再延存,世界末日将要到来”。
约翰困于孤岛而写《启示录》,梅西安困于集中营而接受到神对他的现代启示,因此以音乐启示录写了《时间终结的四重奏》。他用美来蔑视丑恶,用高尚纯净的灵魂来谴责纳粹的暴行。这是无声的轰鸣,受难者的表情令施暴者心悸。
这部作品,所直接反映的就是圣经《启示录》,很多情节都是直接引到音乐中,比如第六乐章——七位吹号天使的愤怒之舞,就是直接描写了《启示录》中七个号手的故事,音乐中的鸟儿时而被转换成充当天堂使者的吹号天使,一如自然界中的生命成为感召人间情感的天使;形状怪诞的岩石犹如物质的和精神上的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天间浮现的五彩缤纷的彩虹让人感受到自由和生命的灿烂。
2、《阿门七瞥》——从“创世纪”到“末日”
出集中营后的1943年,梅西安随即创作了双钢琴作品《阿门七瞥》。
在乐谱序言中,作曲家对作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全曲共分为七个乐章:①创造的阿门;②星、环状行星的阿门;③耶稣末日的阿门;④欲望的阿门;⑤天使、圣人、鸟儿们歌声的阿门;⑥审判的阿门;⑦结束的阿门。从序言中可以看到,每个乐章均讲述了一段圣经故事,从创世纪到末日的一个过程,这实际上是圣经的一段历史。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段圣经历史。《出埃及记》记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后,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了一个盟约——《旧约》。以色列人有义务恪守盟约,否则上帝就降罚给他们。这个盟约订立以后过了1000多年,由于以色列人屡次背约,上帝严厉地惩罚了他们,甚至使他们饱尝了亡国之痛。但上帝又是仁慈的,为了救赎世人,就派遣他的独生子耶稣降世。耶稣用自己的鲜血作救赎,使上帝与全人类重新和好,又订立了一个新盟约——《新约》。订约的一方不再局限于一个犹太民族,而是全人类,订约的另一方上帝则因耶稣的救赎而赦免了人的罪。耶稣为救赎人类而舍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后复活、升天。
从这部作品的宗教内涵,到作曲家梅西安“被困集中营(大难)——获释(不死)——创作《阿门七瞥》”的一系列经历,因此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这是一部融入作曲家个人经历(大难不死)的,借用宗教题材表达“向上帝感恩”(乐思)的作品。
3、《二十次圣婴默想》的人世间百态
这部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人世间,在天使引领中,对圣婴的崇拜。
梅西安在这三部作品中,创造性地使用运用了新作曲技法的音乐这一形式,来陈述圣经教义。如果说梅西安的音乐作品中有许多都是取材于天主教文化中的传说及圣经,不如说,是圣经的内涵促使梅西安找寻相应的音乐语言。他将圣经的教义和观念赋予成钢琴音乐的形式之上。他的钢琴音乐就是发出优美、动人音响的圣经。
二、《阿门七瞥》中“上帝主题”的特点与运用
主题作为音乐作品的一部分,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意义更突出、性格更鲜明、可塑性更大的特点。一部音乐作品的主题,凝聚了其中最重要的素材,概括了音乐最核心的本质,体现了作品最根本的构思,因此,对于主题的分析与把握至关重要。
在这三部作品中,都有以大三和弦为特征的上帝主题,都有以半音为特征的十字架主题,也有以四度为特征的和弦主题。这里我们主要以《阿门七瞥》为样本,阐述上帝主题的运用及意义。
梅西安在这部作品中采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上帝主题”作为乐曲核心,运用泛音构造、有限移位调式、增减时值等手法,并结合两架钢琴的特殊表现手段,构造起明亮而纯洁、乐队般的音响色彩。
从整体可以看出,“上帝主题”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它是以色彩基调明亮、透彻、晴朗,而又稳定的、协和的,有完满感觉的大三和弦为重要“支撑”的。其次,它是建立在有限移位调式上的,以升F为核心音高的半音进行。最后,在主题的两个外声部基本保持了相同的音高(升A),而在每一个和弦结构内部则采用平行和弦的形式获取音响的改变,因此使得上帝主题从和弦结构本身体现出调性——升F大调。
《阿门七瞥》中,“上帝主题”在不同的乐章,在音乐的不同发展阶段,在结构的不同层次上,以原形及变形频繁使用,相互联系,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统一性。并且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上帝主题,贯穿全曲。
第一乐章“创造的阿门”中,第一架钢琴在排钟的伴奏中踩两个节奏持续音,在不可逆节奏上,在每个重复中重复增加时值或减少时值,第二架钢琴表达创造的主题,整个作品的主要旋律:雄浑与隆重的结合。每一片章是一个用渐强奏出的经过句。在这团已经可能包含光明的原始星云的奥秘中,它过渡到绝对极轻的演奏的乐段,所有的钟声在这片光明中轻颤——光明和生活。第一段,整个第二钢琴都是表 现的上帝主题,以协和大三和弦为基础的。
第二乐章“星、环状行星的阿门”。第二架钢琴表达行星舞蹈的主旋律。第一阶段:在第一架钢琴的回旋上,第二架钢琴节奏多样并变换音区,序曲的五个音符突然跳跃。第二阶段:除去序曲,声部的反响和向高音区进行。第三阶段为两个音乐材料的重叠展开:第一架钢琴:序曲在节奏持续音上;第二架钢琴:序曲转变音区。然后再表现行星舞的多样性。所有这些混合进行展现行星的生活和天穹渲染的土星光环所带来的惊叹。
第三乐章“耶稣末日的阿门”中,出现了三个音乐动机:(1)上帝的诅咒。在这罪恶的人世间此时耶稣承担上帝的诅咒。(2)呼声。充满表现力的节奏群:“弱起—重音一消失”;(3)双重节奏的冲突中,用四个音符体现凄厉的叫声。——然后,创造的主题重复。一片沉寂,切断某些跳动,展现对时间的忍耐;表达一些对血汗难以描述的忍耐。
第四乐章“欲望的阿门”中,欲望的两个主题。第一,慢、着迷、深爱的憧憬:天堂静谧的香气。第二,极端多情的人儿;被以肉欲方式表现的可怕爱情牵引着的灵魂(《雅歌》中的感恩歌);但这里却从没有过肉欲,惟有极度对爱情的渴望。——为了结束,在第一主题上有一个极大的缓和。两个主要的声音似乎相互融合,不再有天堂和谐的宁静……
第五乐章“天使、圣人、鸟儿们歌声的阿门”,首先抛开天使和圣人纯洁的歌声,“中间”鸟儿们的歌声引起钢琴更加引人注目的弹奏,这些夜莺、燕雀、莺真实、动听的歌声混合着微笑,这时圣人的歌声重现,伴着没有后退节奏的卡农,三迭奏。在鸟儿的歌声上以短音节结尾。
第六乐章“审判的阿门”中,乐章坚决的强硬和简短。
第七乐章“完结的阿门”,第二架钢琴在表现创造的和谐和引出天主荣耀的赞美曲上重新奏起主旋律。第一架钢琴围绕第二架钢琴的和音与闪亮、引人注目的节奏,在越来越紧促的卡农中:启示录中鸣响、冲撞、舞动、着色、散发香味的宝石带来生活之光。
为了突出并立体化、层次化音乐主题,“阿门七瞥”用两架钢琴来构思和谱写,同时要求乐器采用最大力度和多变的音色。在第一架钢琴加入不同的节奏和一组和弦,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声音的速度、魅力和质量。在第二架钢琴加入主旋律,主题因素,所有一切需要感情和力量。为了一些原因,第二架钢琴有时被融入第一架钢琴中。
从两架钢琴的使用来看,完全起到了乐队的音响效果。总体感受音响表现手法很简单,但是听觉感受绝不单薄。少有以往传统音乐的那种宏大叙事的口吻,但并未减少其庄重意味,音响稳定、和谐。
在这部作品中,小节线已完全失去了原有意义,传统节奏的强弱规律已荡然无存,谱面上的节奏重音记号大量出现,因而在节奏的把握上难度很大;旋律上十二音地位的等同、大幅度的跳进以及和弦的转移、使用的来自于大自然鸟歌的旋律素材打破了传统的旋律进行,这些都为演奏与记谱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部作品中,“上帝主题”贯穿于全曲,从而最大程度地紧扣乐思,最大程度的解读圣经。《阿门七瞥》等三部作品的创作,标志着梅西安作曲技术逐渐成熟,宗教信仰日趋真挚。他创新性地利用有限移位调式、泛音构造、增减时值等手段,讲述宗教历史故事,充分表现出梅西安是一位能够全面控制的音乐作品的作曲家,是一位能够用音乐讲圣经的作曲家。
巴赫的“平均率钢琴曲集”有键盘音乐《旧约》之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有键盘音乐《新约》之称。而钢琴音乐是梅西安诵读圣经的语言,因此可以更准确地说:梅西安的钢琴音乐是“圣经的音乐再现”。
参考文献:
[1]梅西安著.连宪升译.我的音乐技巧[M].台湾:中国音乐书房,1992.
[2]保罗·兴德米特(德国)著.罗忠镕译.作曲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梅西安一生音乐的创作题材主要涉及到宗教、爱情和大自然三个方面。他从1930年起就担任巴黎三一教堂的管风琴师,任职达数十年之久。因此宗教题材的音乐作品一直是他实验其音乐思维的主要题材之一。利用创新性作曲技术的音乐语言去阐述宗教性题材,是梅西安音乐创作的特点与贡献。
这里我们将以他1942年左右创作的三部作品,四重奏《时间终结的四重奏》,双钢琴音乐作品《阿门七瞥》(有译称《阿门的显像》)与钢琴独奏《二十次圣婴默想》为分析样本,特别以《阿门七瞥》为主要样本,并就“上帝主题”这个核心动机为线索,阐述、分析梅西安的音乐中的“上帝主题”,并希望借用这样的“一角”,能够让大家看到梅西安宗教音乐这座“冰山”的概貌。
一、创作背景及宗教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忠实的天主教信徒梅西安应征入伍,后于1940年被俘而关入纳粹德国集中营,1941年创作《时间终结的四重奏》。1942年获释后,即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和声教授,1943年,创作双钢琴作品《阿门七瞥》。1944年创作钢琴作品《二十次圣婴默想》。
三部作品都以宗教意识为其题材,以下我们就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叙述这三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宗教内涵:
1、《时间终结的四重奏》——圣经《启示录》
1940年,梅西安被俘,关入集中营,他在那里感觉(听)到了神对他直接的启示,就像约翰被困在拔摩孤岛上,看到了异像,看到了世界末日的情景,谴责人世的罪行,梅西安把当时苦痛的心境,沉重的战争给世人带来的苦难融进音乐。梅西安说他那时总看到“从天而降的天使,身披云朵,头罩彩虹,面似骄阳,脚像立柱,向天空举起手来,昭示着万物将不再延存,世界末日将要到来”。
约翰困于孤岛而写《启示录》,梅西安困于集中营而接受到神对他的现代启示,因此以音乐启示录写了《时间终结的四重奏》。他用美来蔑视丑恶,用高尚纯净的灵魂来谴责纳粹的暴行。这是无声的轰鸣,受难者的表情令施暴者心悸。
这部作品,所直接反映的就是圣经《启示录》,很多情节都是直接引到音乐中,比如第六乐章——七位吹号天使的愤怒之舞,就是直接描写了《启示录》中七个号手的故事,音乐中的鸟儿时而被转换成充当天堂使者的吹号天使,一如自然界中的生命成为感召人间情感的天使;形状怪诞的岩石犹如物质的和精神上的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天间浮现的五彩缤纷的彩虹让人感受到自由和生命的灿烂。
2、《阿门七瞥》——从“创世纪”到“末日”
出集中营后的1943年,梅西安随即创作了双钢琴作品《阿门七瞥》。
在乐谱序言中,作曲家对作品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全曲共分为七个乐章:①创造的阿门;②星、环状行星的阿门;③耶稣末日的阿门;④欲望的阿门;⑤天使、圣人、鸟儿们歌声的阿门;⑥审判的阿门;⑦结束的阿门。从序言中可以看到,每个乐章均讲述了一段圣经故事,从创世纪到末日的一个过程,这实际上是圣经的一段历史。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段圣经历史。《出埃及记》记载,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后,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了一个盟约——《旧约》。以色列人有义务恪守盟约,否则上帝就降罚给他们。这个盟约订立以后过了1000多年,由于以色列人屡次背约,上帝严厉地惩罚了他们,甚至使他们饱尝了亡国之痛。但上帝又是仁慈的,为了救赎世人,就派遣他的独生子耶稣降世。耶稣用自己的鲜血作救赎,使上帝与全人类重新和好,又订立了一个新盟约——《新约》。订约的一方不再局限于一个犹太民族,而是全人类,订约的另一方上帝则因耶稣的救赎而赦免了人的罪。耶稣为救赎人类而舍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后复活、升天。
从这部作品的宗教内涵,到作曲家梅西安“被困集中营(大难)——获释(不死)——创作《阿门七瞥》”的一系列经历,因此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这是一部融入作曲家个人经历(大难不死)的,借用宗教题材表达“向上帝感恩”(乐思)的作品。
3、《二十次圣婴默想》的人世间百态
这部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人世间,在天使引领中,对圣婴的崇拜。
梅西安在这三部作品中,创造性地使用运用了新作曲技法的音乐这一形式,来陈述圣经教义。如果说梅西安的音乐作品中有许多都是取材于天主教文化中的传说及圣经,不如说,是圣经的内涵促使梅西安找寻相应的音乐语言。他将圣经的教义和观念赋予成钢琴音乐的形式之上。他的钢琴音乐就是发出优美、动人音响的圣经。
二、《阿门七瞥》中“上帝主题”的特点与运用
主题作为音乐作品的一部分,与其他材料相比,具有意义更突出、性格更鲜明、可塑性更大的特点。一部音乐作品的主题,凝聚了其中最重要的素材,概括了音乐最核心的本质,体现了作品最根本的构思,因此,对于主题的分析与把握至关重要。
在这三部作品中,都有以大三和弦为特征的上帝主题,都有以半音为特征的十字架主题,也有以四度为特征的和弦主题。这里我们主要以《阿门七瞥》为样本,阐述上帝主题的运用及意义。
梅西安在这部作品中采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上帝主题”作为乐曲核心,运用泛音构造、有限移位调式、增减时值等手法,并结合两架钢琴的特殊表现手段,构造起明亮而纯洁、乐队般的音响色彩。
从整体可以看出,“上帝主题”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它是以色彩基调明亮、透彻、晴朗,而又稳定的、协和的,有完满感觉的大三和弦为重要“支撑”的。其次,它是建立在有限移位调式上的,以升F为核心音高的半音进行。最后,在主题的两个外声部基本保持了相同的音高(升A),而在每一个和弦结构内部则采用平行和弦的形式获取音响的改变,因此使得上帝主题从和弦结构本身体现出调性——升F大调。
《阿门七瞥》中,“上帝主题”在不同的乐章,在音乐的不同发展阶段,在结构的不同层次上,以原形及变形频繁使用,相互联系,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统一性。并且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上帝主题,贯穿全曲。
第一乐章“创造的阿门”中,第一架钢琴在排钟的伴奏中踩两个节奏持续音,在不可逆节奏上,在每个重复中重复增加时值或减少时值,第二架钢琴表达创造的主题,整个作品的主要旋律:雄浑与隆重的结合。每一片章是一个用渐强奏出的经过句。在这团已经可能包含光明的原始星云的奥秘中,它过渡到绝对极轻的演奏的乐段,所有的钟声在这片光明中轻颤——光明和生活。第一段,整个第二钢琴都是表 现的上帝主题,以协和大三和弦为基础的。
第二乐章“星、环状行星的阿门”。第二架钢琴表达行星舞蹈的主旋律。第一阶段:在第一架钢琴的回旋上,第二架钢琴节奏多样并变换音区,序曲的五个音符突然跳跃。第二阶段:除去序曲,声部的反响和向高音区进行。第三阶段为两个音乐材料的重叠展开:第一架钢琴:序曲在节奏持续音上;第二架钢琴:序曲转变音区。然后再表现行星舞的多样性。所有这些混合进行展现行星的生活和天穹渲染的土星光环所带来的惊叹。
第三乐章“耶稣末日的阿门”中,出现了三个音乐动机:(1)上帝的诅咒。在这罪恶的人世间此时耶稣承担上帝的诅咒。(2)呼声。充满表现力的节奏群:“弱起—重音一消失”;(3)双重节奏的冲突中,用四个音符体现凄厉的叫声。——然后,创造的主题重复。一片沉寂,切断某些跳动,展现对时间的忍耐;表达一些对血汗难以描述的忍耐。
第四乐章“欲望的阿门”中,欲望的两个主题。第一,慢、着迷、深爱的憧憬:天堂静谧的香气。第二,极端多情的人儿;被以肉欲方式表现的可怕爱情牵引着的灵魂(《雅歌》中的感恩歌);但这里却从没有过肉欲,惟有极度对爱情的渴望。——为了结束,在第一主题上有一个极大的缓和。两个主要的声音似乎相互融合,不再有天堂和谐的宁静……
第五乐章“天使、圣人、鸟儿们歌声的阿门”,首先抛开天使和圣人纯洁的歌声,“中间”鸟儿们的歌声引起钢琴更加引人注目的弹奏,这些夜莺、燕雀、莺真实、动听的歌声混合着微笑,这时圣人的歌声重现,伴着没有后退节奏的卡农,三迭奏。在鸟儿的歌声上以短音节结尾。
第六乐章“审判的阿门”中,乐章坚决的强硬和简短。
第七乐章“完结的阿门”,第二架钢琴在表现创造的和谐和引出天主荣耀的赞美曲上重新奏起主旋律。第一架钢琴围绕第二架钢琴的和音与闪亮、引人注目的节奏,在越来越紧促的卡农中:启示录中鸣响、冲撞、舞动、着色、散发香味的宝石带来生活之光。
为了突出并立体化、层次化音乐主题,“阿门七瞥”用两架钢琴来构思和谱写,同时要求乐器采用最大力度和多变的音色。在第一架钢琴加入不同的节奏和一组和弦,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声音的速度、魅力和质量。在第二架钢琴加入主旋律,主题因素,所有一切需要感情和力量。为了一些原因,第二架钢琴有时被融入第一架钢琴中。
从两架钢琴的使用来看,完全起到了乐队的音响效果。总体感受音响表现手法很简单,但是听觉感受绝不单薄。少有以往传统音乐的那种宏大叙事的口吻,但并未减少其庄重意味,音响稳定、和谐。
在这部作品中,小节线已完全失去了原有意义,传统节奏的强弱规律已荡然无存,谱面上的节奏重音记号大量出现,因而在节奏的把握上难度很大;旋律上十二音地位的等同、大幅度的跳进以及和弦的转移、使用的来自于大自然鸟歌的旋律素材打破了传统的旋律进行,这些都为演奏与记谱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部作品中,“上帝主题”贯穿于全曲,从而最大程度地紧扣乐思,最大程度的解读圣经。《阿门七瞥》等三部作品的创作,标志着梅西安作曲技术逐渐成熟,宗教信仰日趋真挚。他创新性地利用有限移位调式、泛音构造、增减时值等手段,讲述宗教历史故事,充分表现出梅西安是一位能够全面控制的音乐作品的作曲家,是一位能够用音乐讲圣经的作曲家。
巴赫的“平均率钢琴曲集”有键盘音乐《旧约》之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有键盘音乐《新约》之称。而钢琴音乐是梅西安诵读圣经的语言,因此可以更准确地说:梅西安的钢琴音乐是“圣经的音乐再现”。
参考文献:
[1]梅西安著.连宪升译.我的音乐技巧[M].台湾:中国音乐书房,1992.
[2]保罗·兴德米特(德国)著.罗忠镕译.作曲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