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目前课改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学校和初、高中教师如何整体把握教材、学生,将“教法”与“学法”揉合一起,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情感教育,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
关键词:课改;教法;学法;科学探究;情感教育
教学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通俗的说:一、教学生一些知识、规律;让学生掌握一些技能;二、让学生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离开学校、老师后,有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本领;三、最关键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即育人。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一体,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的形成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量变引起质变原理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但目前课改现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初、高中之间存在一定的台阶,而初、高中教师之间相互不甚了解的情况又人为的加大了台阶。甚至由于教师长期处在初中或高中,对目前教材变化、学生特点变化不了解,必然使学生只经过一个暑假,但却要面对全新环境,面对一个不了解自己的老师,一个很大很高的台阶就这样出现在几乎没有变化的学生面前。
2、当前,中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不足。表现为重“灌输”,轻“启发、引导”,更轻学法指导;重“记忆”轻“思维”;重“单一口授”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总之,学生知识水平虽然提高了,但继续学习的能力令人忧虑,没有一定的“学法”。
3、不论初中、高中,不论教师、学校又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倾向:一方面,在认知领域有了一套初具规模的教学目标体系,目标渐趋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而情感领域且标的研究却明显滞后,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另一方面,认知领域评价方式直观、具体易操作,例如我们最熟悉的高考;而情感领域教学评价方式非常抽象、主观性强、没有标准。目标和评价方式的相对落后,又造成情感领域的实施滞后。情感领域是—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见效慢。因此很多学校、老师不重视、甚至忽视情感领域。
因此,解决高、初中教学衔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整体把握教材、学生,将“教法”与“学法”揉合一起,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情感教育,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真正实现初高中课标所提出的三维一体,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而且轻松的学习。当然初高中的衔接不仅仅是学校、高中教师的事,它需要的是初高中教师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的。下面我们来谈谈学校和初、高中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一、学习与交流,使初、高中教师能整体把握教材及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情感发展,让学生在一个螺旋式的环境中成长
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完全中学应实行“大循环”、“小循环”相结合。很有必要在完全中学内让一名教师用五、六年时间从初一一直跟到高三,即所谓“打通关”。这样让教师了解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的了解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清楚学生在中学各个阶段应掌握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应具有的情感价值观,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甚至使教师产生成就感(或反思),促进今后的教学。当然为了防止学生视觉疲劳,不一定,也不需要实行跟班制,让学生面对同一位老师六年。结合多数学校的多数教师来说,不宜一直实行大循环,而应以实行“大循环”、“小循环”相结合,即有的教师稳定在低年级,有的教师稳定在高年级,有的稳定在初中,有的稳定在高中。因为实际情况往往是,有的教师虽然业务水平高,但教低年级效果却并不好,有的甚至连课堂纪律也维持不好;而有的教师业务水平稍低,但教低年级却得心应手。因此,要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在认真研究教师特点的基础上,做到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大部分时间“小循环”,一段时间后来一次“大循环”。
没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也应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思想,走人高、初中课堂,切实了解初、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应认真研读高中教材,加强与高中教师的联系,与自己带过的学生交流。了解学生进入高中后所学的知识内容、心理特点和情感因素,高屋建瓴,站在整个中学教学的角度把握教学的尺度,对于与高中相关知识、能力和情感进行适当拓展和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样,高中教师也应认真钻研初中教材,经常与初中教师交流、与学生交流,做到对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现状。仔细揣摸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曾研究过的相关问题,在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切实找准两阶段教学的衔接点。帮助学生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个螺旋式上升的氛围中成长。
二、深化教改,教法转化为学法,重视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法和学法各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两者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教法转化为学法,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及学生把教法转化为学法的能力等。其次,教师在把教法转化为学法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和转化过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由教法到学法的转化。学生的学法也可以转化为教师的教法。学法转化为教法时,教师需要对学法进行科学分析。第一,要分析学法是否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因为只有把具有规律性的学法转化为教法,才能使教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第二,从学习的认知过程来看,学生学习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因此,要分析学法是否能展示学生学习的层次(第一层是感知、领会、记忆知识;第二层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第三层是把知识转化为智能),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的开展,将“教法”与“学法”揉合一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建立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随着课改的深入,绝大部分老师能将“科学探究”渗透于所执教学科活动之中。
但我们除了在各自学科中进行科学探究外,学校还必须设立专门的科学探究课程。这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课程和“讲解式教学”,“接 受式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习诵、模仿和做题,这种顽固的习惯势力会成为“科学探究”有效渗透的强大阻抗。再者,各门学科往往局限于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从事探究活动。“科学探究课程”则超越了学科的视觉和界限,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与方法,构建科学探究的学科教学课程,还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科学探究课程。
“教”和“教法”转化为“学”和“学法”不仅仅只有科学探究这条路,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应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教”和“教法”转化为“学”和“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三、明确情感教育目标和掌握情感教育的评价方法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
学校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希望利用学科的这些特点,以高中课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用之才。
学校明确了情感教育目的,还要掌握评价方法。懂得如何去评价,这样才能区别有没有实施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实施得是好是坏。情感评价的基本要求是:1、评价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要易于操作,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要简洁、明快,反馈及时。2、评价过程:应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推进的作用。3、评价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测出数据,又要能显示“内涵”。4、测评材料:要规范化、标准化,以保证测评结果具有可比性。根据以上四点要求,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情感评价方法:1、观察法:这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看、听方式,直接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状态及其发生的特定环境,据此,对学生的情感水平作出分析评价。此法的主要优点是:可随时随地进行;获得信息直接、真实、客观、反馈及时,最适合形成性评价。2、谈话法:这是一种与被评对象(学生)面对面进行自由交谈、交流情感等方式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此法根据谈话对象的多少,可分为集体座谈和个别交谈。集体交谈时,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努力营造一个思想情感自然流露的氛围,以启开学生心灵的窗口;个别交谈则要推心置腹,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谈话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学生谈话时的心态,获取情感评价的信息。此法的特点是能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兴趣、意志)倾向。最适用于诊断性评价。3、调查法就是通过问卷方式或者查阅学生作品(如作业、日记、周记等)方式,获取情感评价信息的方法,问卷又分为匿名和署名两种。匿名可以防止学生为取悦教师,而做出他们认为受欢迎的回答倾向;署名应该在学生确信测评结果不公开,一切不受威胁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才能能够准确获得个别特殊学生的情感信息;查阅学生作品时,贵在目的明确,深入细致,多方面进行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全面、准确的情感评价材料。4、测验法:就是采用测验的方式,获得被评价对象(学生)情感特征信息的方法。此法的优点是:能够精确的测量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便于定量、定性结合分析。
学校开展的情感教育,不是学校教育中孤立的一部分,只靠初、高中教师,而要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育交融一体。如果把学生、教师看作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情感磁体”,校园情感场主要包括了三对主体关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他们的情感交流促进情感场的形成,情感场又通过情感的交流对师生的情感发展产生作用。在校园里,“关注学生的每一种需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化于日常校园生活种种细节之中,成为习以为常的现象。校长每日巡视校园、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校长信箱、校长热线、校辩论赛、校科技文化周等也都是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听取学生需求和建议。这些形式相结合,使情感教育得到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必修课教与学物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课改;教法;学法;科学探究;情感教育
教学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通俗的说:一、教学生一些知识、规律;让学生掌握一些技能;二、让学生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离开学校、老师后,有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本领;三、最关键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即育人。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一体,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的形成要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量变引起质变原理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但目前课改现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初、高中之间存在一定的台阶,而初、高中教师之间相互不甚了解的情况又人为的加大了台阶。甚至由于教师长期处在初中或高中,对目前教材变化、学生特点变化不了解,必然使学生只经过一个暑假,但却要面对全新环境,面对一个不了解自己的老师,一个很大很高的台阶就这样出现在几乎没有变化的学生面前。
2、当前,中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不足。表现为重“灌输”,轻“启发、引导”,更轻学法指导;重“记忆”轻“思维”;重“单一口授”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总之,学生知识水平虽然提高了,但继续学习的能力令人忧虑,没有一定的“学法”。
3、不论初中、高中,不论教师、学校又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倾向:一方面,在认知领域有了一套初具规模的教学目标体系,目标渐趋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而情感领域且标的研究却明显滞后,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另一方面,认知领域评价方式直观、具体易操作,例如我们最熟悉的高考;而情感领域教学评价方式非常抽象、主观性强、没有标准。目标和评价方式的相对落后,又造成情感领域的实施滞后。情感领域是—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见效慢。因此很多学校、老师不重视、甚至忽视情感领域。
因此,解决高、初中教学衔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整体把握教材、学生,将“教法”与“学法”揉合一起,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情感教育,做到循序渐进的教学。真正实现初高中课标所提出的三维一体,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而且轻松的学习。当然初高中的衔接不仅仅是学校、高中教师的事,它需要的是初高中教师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的。下面我们来谈谈学校和初、高中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一、学习与交流,使初、高中教师能整体把握教材及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情感发展,让学生在一个螺旋式的环境中成长
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完全中学应实行“大循环”、“小循环”相结合。很有必要在完全中学内让一名教师用五、六年时间从初一一直跟到高三,即所谓“打通关”。这样让教师了解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的了解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清楚学生在中学各个阶段应掌握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应具有的情感价值观,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甚至使教师产生成就感(或反思),促进今后的教学。当然为了防止学生视觉疲劳,不一定,也不需要实行跟班制,让学生面对同一位老师六年。结合多数学校的多数教师来说,不宜一直实行大循环,而应以实行“大循环”、“小循环”相结合,即有的教师稳定在低年级,有的教师稳定在高年级,有的稳定在初中,有的稳定在高中。因为实际情况往往是,有的教师虽然业务水平高,但教低年级效果却并不好,有的甚至连课堂纪律也维持不好;而有的教师业务水平稍低,但教低年级却得心应手。因此,要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在认真研究教师特点的基础上,做到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大部分时间“小循环”,一段时间后来一次“大循环”。
没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也应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思想,走人高、初中课堂,切实了解初、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应认真研读高中教材,加强与高中教师的联系,与自己带过的学生交流。了解学生进入高中后所学的知识内容、心理特点和情感因素,高屋建瓴,站在整个中学教学的角度把握教学的尺度,对于与高中相关知识、能力和情感进行适当拓展和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样,高中教师也应认真钻研初中教材,经常与初中教师交流、与学生交流,做到对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现状。仔细揣摸高中教材所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曾研究过的相关问题,在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明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差别,切实找准两阶段教学的衔接点。帮助学生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顺利地达到知识的迁移。循序渐进,让学生在—个螺旋式上升的氛围中成长。
二、深化教改,教法转化为学法,重视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法和学法各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两者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教法转化为学法,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及学生把教法转化为学法的能力等。其次,教师在把教法转化为学法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和转化过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由教法到学法的转化。学生的学法也可以转化为教师的教法。学法转化为教法时,教师需要对学法进行科学分析。第一,要分析学法是否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因为只有把具有规律性的学法转化为教法,才能使教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第二,从学习的认知过程来看,学生学习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因此,要分析学法是否能展示学生学习的层次(第一层是感知、领会、记忆知识;第二层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第三层是把知识转化为智能),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的开展,将“教法”与“学法”揉合一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建立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目前,随着课改的深入,绝大部分老师能将“科学探究”渗透于所执教学科活动之中。
但我们除了在各自学科中进行科学探究外,学校还必须设立专门的科学探究课程。这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课程和“讲解式教学”,“接 受式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习诵、模仿和做题,这种顽固的习惯势力会成为“科学探究”有效渗透的强大阻抗。再者,各门学科往往局限于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从事探究活动。“科学探究课程”则超越了学科的视觉和界限,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与方法,构建科学探究的学科教学课程,还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科学探究课程。
“教”和“教法”转化为“学”和“学法”不仅仅只有科学探究这条路,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应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教”和“教法”转化为“学”和“学法”,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三、明确情感教育目标和掌握情感教育的评价方法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
学校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希望利用学科的这些特点,以高中课程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用之才。
学校明确了情感教育目的,还要掌握评价方法。懂得如何去评价,这样才能区别有没有实施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实施得是好是坏。情感评价的基本要求是:1、评价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要易于操作,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要简洁、明快,反馈及时。2、评价过程:应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推进的作用。3、评价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测出数据,又要能显示“内涵”。4、测评材料:要规范化、标准化,以保证测评结果具有可比性。根据以上四点要求,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情感评价方法:1、观察法:这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看、听方式,直接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状态及其发生的特定环境,据此,对学生的情感水平作出分析评价。此法的主要优点是:可随时随地进行;获得信息直接、真实、客观、反馈及时,最适合形成性评价。2、谈话法:这是一种与被评对象(学生)面对面进行自由交谈、交流情感等方式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此法根据谈话对象的多少,可分为集体座谈和个别交谈。集体交谈时,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努力营造一个思想情感自然流露的氛围,以启开学生心灵的窗口;个别交谈则要推心置腹,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谈话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学生谈话时的心态,获取情感评价的信息。此法的特点是能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兴趣、意志)倾向。最适用于诊断性评价。3、调查法就是通过问卷方式或者查阅学生作品(如作业、日记、周记等)方式,获取情感评价信息的方法,问卷又分为匿名和署名两种。匿名可以防止学生为取悦教师,而做出他们认为受欢迎的回答倾向;署名应该在学生确信测评结果不公开,一切不受威胁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才能能够准确获得个别特殊学生的情感信息;查阅学生作品时,贵在目的明确,深入细致,多方面进行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全面、准确的情感评价材料。4、测验法:就是采用测验的方式,获得被评价对象(学生)情感特征信息的方法。此法的优点是:能够精确的测量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便于定量、定性结合分析。
学校开展的情感教育,不是学校教育中孤立的一部分,只靠初、高中教师,而要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育交融一体。如果把学生、教师看作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情感磁体”,校园情感场主要包括了三对主体关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他们的情感交流促进情感场的形成,情感场又通过情感的交流对师生的情感发展产生作用。在校园里,“关注学生的每一种需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化于日常校园生活种种细节之中,成为习以为常的现象。校长每日巡视校园、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校长信箱、校长热线、校辩论赛、校科技文化周等也都是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听取学生需求和建议。这些形式相结合,使情感教育得到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必修课教与学物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