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其中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的后进生。造成后进生的原因有外部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因素,内部因素即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种种矛盾是学生形成“后进”的内在因素。其转化对策主要是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完善管理制度、合理心理疏导、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活动形式、构建育人网络来进行。后进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逆反心理强;厌学情绪;性格孤僻。后进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必须遵循“以情感人、家校结合、仰杨相济、循序渐进、营造环境”等五个原则。
【关键词】心理特点;后进生;转化对策
每个班的优生、差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确也有少数学生难以跟班,成为所谓的后进生。作为教师,常常被后进生的问题围绕着,但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促使后进生的转化,千方百计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一、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成绩较差,而且身上还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因此,他们在班级中长期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消极、被动、多变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一)“我就是差”的自卑心理
后进生缺乏自信心,而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因后进生成绩差,所以会倍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冷落或嘲讽,形成他们思想上的消极、被动。有时一段时间内他们曾努力学习了,但因基础差或其他原因,而一考试成绩仍然没有进步,这时容易使他们更加灰心。这样就会更加重后进生“我就是差”的心理阴影。
(二)严重的对立逆反情绪。
后进生由于很少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因而他们对同学及老师的帮助教育会表现出严重的对立情绪。他们对老师的话当耳旁风,把对自己的管理看成是一种压制。如当班干部对违反纪律的后进生提出批评时,他马上反驳:“那么多同学都在说话,你为什么单管我?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告状吗?你去告吧!我不怕!”等语言进行反击,以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而自鸣得意。
(三)思想、行为的矛盾性。
后进生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大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干什么也不行,表现得畏手畏脚,如课堂上极少大胆举手发言,即使让他们回答问题,也常是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或声若蚊鸣。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地想表现一下,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如在班集体劳动时,他们会表现出比其他同学更大的热情和干劲,时常会干得大汗淋漓、灰头泥脸也毫不在意。
二、对后进生的转化对策
(一)尽可能地给予尊重
尊重是实施教育的前提,也是后进生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如果说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那么尊重则是让这一美德升华、最大化的更具教育意义的原则。作为后进生,他们通常遭遇到了比其他学生多得多的打击,长久以来,内心已逐渐麻木闭合,而尊重就是激发起内心斗志,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1.尊重首先要了解,并给予充分理解。
教师要了解后进生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后进生的习惯、言谈举止,经常留心后进生不同阶段的思想情绪变化。
2.师要加强与后进生的交流、交往。
和后进生谈心,取得成绩时谈进步的原因,成绩下降时谈失利的因素和对策。后进生违反纪律或遇到困难都能适时与之交流,提出建议,切忌在这个时候翻老帐,随意夸大错误和困难的程度,更不能恐吓、压制、责罚。
(二)科学地传递期望
后进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仅仅是表示与其他学生相比某一方面存在差距。事实上,任何一个群体中有竞争必然就有先进与落后。在学生沦为后进生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他们不断遭受挫折,进取心逐渐淡漠,自信心逐渐丧失,弱者的意识被反复强化,内心逐渐走向封闭;另一方面,外界对之期望或严重不足或人为拔高,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应十分注意提出合理期望并适时地传递给学生。
1.师要让学生切实感悟到教师对自己的期盼。
通常,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丝会心的微笑都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激励和慰籍。
2.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立期望目标。
期望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最好是后进生“跳一跳够得着”,要考虑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家庭环境,帮助他们分析各自实现期望的条件,激活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把期望内化为自觉行动,调动学生发展的内在潜能。虽然期望实现主要靠自身的努力,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巧妙地进行激励
激励是一种艺术,需要教育者巧妙运用,时机和环境都要注意选择。如:后进生失利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加以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取得成绩,要及时指出其成功和不足,提出下阶段新的目标,激发起更大的斗志。激励的场合既可以是课堂问答,也可以是课后交流;既可以是群体活动,也可以是单独相处。
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语言交流,作业点评,物质奖励等。激励需要强化,对后进生的行为给予某种刺激——奖励或惩罚,促使其增强、减弱、激发或抑制。一般来说,奖励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惩罚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境之中,产生焦虑,不仅破坏当前的学习状态,而且还可能导致对整个知识领域的厌恶,导致对学习的自暴自弃或适得其反的不切实际的志向水平。奖励能引起后进生成功的体验,不仅对动机起强化作用,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自我满足感,愉悦整个身心。正强化更有利于后进生的教育转化。
现代社会进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更需要和谐发展的人。从某个角度讲,转化一个后进生的意义一点也不亚于培养一个尖子生。“学校应当以此为目标:当学生离开学校时,他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理应把爱因斯坦的告诫铭记于心,积极探索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方式、方法,加大教育转化的力度,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彪;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4/04
【关键词】心理特点;后进生;转化对策
每个班的优生、差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确也有少数学生难以跟班,成为所谓的后进生。作为教师,常常被后进生的问题围绕着,但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促使后进生的转化,千方百计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一、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成绩较差,而且身上还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因此,他们在班级中长期处于十分“特殊的地位”,逐渐形成了消极、被动、多变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一)“我就是差”的自卑心理
后进生缺乏自信心,而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因后进生成绩差,所以会倍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冷落或嘲讽,形成他们思想上的消极、被动。有时一段时间内他们曾努力学习了,但因基础差或其他原因,而一考试成绩仍然没有进步,这时容易使他们更加灰心。这样就会更加重后进生“我就是差”的心理阴影。
(二)严重的对立逆反情绪。
后进生由于很少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因而他们对同学及老师的帮助教育会表现出严重的对立情绪。他们对老师的话当耳旁风,把对自己的管理看成是一种压制。如当班干部对违反纪律的后进生提出批评时,他马上反驳:“那么多同学都在说话,你为什么单管我?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会告状吗?你去告吧!我不怕!”等语言进行反击,以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而自鸣得意。
(三)思想、行为的矛盾性。
后进生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大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自己干什么也不行,表现得畏手畏脚,如课堂上极少大胆举手发言,即使让他们回答问题,也常是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或声若蚊鸣。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地想表现一下,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如在班集体劳动时,他们会表现出比其他同学更大的热情和干劲,时常会干得大汗淋漓、灰头泥脸也毫不在意。
二、对后进生的转化对策
(一)尽可能地给予尊重
尊重是实施教育的前提,也是后进生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如果说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那么尊重则是让这一美德升华、最大化的更具教育意义的原则。作为后进生,他们通常遭遇到了比其他学生多得多的打击,长久以来,内心已逐渐麻木闭合,而尊重就是激发起内心斗志,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
1.尊重首先要了解,并给予充分理解。
教师要了解后进生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后进生的习惯、言谈举止,经常留心后进生不同阶段的思想情绪变化。
2.师要加强与后进生的交流、交往。
和后进生谈心,取得成绩时谈进步的原因,成绩下降时谈失利的因素和对策。后进生违反纪律或遇到困难都能适时与之交流,提出建议,切忌在这个时候翻老帐,随意夸大错误和困难的程度,更不能恐吓、压制、责罚。
(二)科学地传递期望
后进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仅仅是表示与其他学生相比某一方面存在差距。事实上,任何一个群体中有竞争必然就有先进与落后。在学生沦为后进生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他们不断遭受挫折,进取心逐渐淡漠,自信心逐渐丧失,弱者的意识被反复强化,内心逐渐走向封闭;另一方面,外界对之期望或严重不足或人为拔高,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应十分注意提出合理期望并适时地传递给学生。
1.师要让学生切实感悟到教师对自己的期盼。
通常,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丝会心的微笑都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激励和慰籍。
2.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确立期望目标。
期望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最好是后进生“跳一跳够得着”,要考虑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知识基础、家庭环境,帮助他们分析各自实现期望的条件,激活学生的信心,促进学生把期望内化为自觉行动,调动学生发展的内在潜能。虽然期望实现主要靠自身的努力,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巧妙地进行激励
激励是一种艺术,需要教育者巧妙运用,时机和环境都要注意选择。如:后进生失利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加以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取得成绩,要及时指出其成功和不足,提出下阶段新的目标,激发起更大的斗志。激励的场合既可以是课堂问答,也可以是课后交流;既可以是群体活动,也可以是单独相处。
激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语言交流,作业点评,物质奖励等。激励需要强化,对后进生的行为给予某种刺激——奖励或惩罚,促使其增强、减弱、激发或抑制。一般来说,奖励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惩罚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境之中,产生焦虑,不仅破坏当前的学习状态,而且还可能导致对整个知识领域的厌恶,导致对学习的自暴自弃或适得其反的不切实际的志向水平。奖励能引起后进生成功的体验,不仅对动机起强化作用,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自我满足感,愉悦整个身心。正强化更有利于后进生的教育转化。
现代社会进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更需要和谐发展的人。从某个角度讲,转化一个后进生的意义一点也不亚于培养一个尖子生。“学校应当以此为目标:当学生离开学校时,他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理应把爱因斯坦的告诫铭记于心,积极探索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方式、方法,加大教育转化的力度,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彪;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