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是形成思想品德素质的关键,而德育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它不仅能够丰富德育教育的基础理论,而且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切入点。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音乐欣赏等教育手段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溶为一体,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得到艺术教育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道德变得更高尚。这对于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欣赏;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结合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题材、风格、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但要强调的是,要选择最好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那些劣等的作品只能使人消沉甚至变态。作为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要注意的是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它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一、在音乐律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目前,在我们小学阶段,多数音乐欣赏课还处于较单调、呆板、气氛不活跃的状态。不少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解、介绍,听完某音乐片断后,注意力就开始分散,积极性渐渐降低,致使听赏的深入性得不到维持。至此音乐教师就应该利用有效方法,进行适视调节,通过对作品音乐旋律、节奏的分析、讲解、针对性的进行各种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听赏——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时,前面急速、坚强有力的影子旋律,加上“ff”力度,气势宏伟、扣人心弦,表现了一幅船夫們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显示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此时教师可结合教育学生要有克服困难,同困难作斗争精神。
二、在生平简介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听赏《黄河大合唱》之前,可用故事引入法,通过介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音乐家冼星海生平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教师从讲解一九零五年“星海"出生人手,一九二九年星海到巴黎去学习音乐,一边做工,第一次拿到工资时就跑到乐器店买一把价钱便宜的小提琴……生活的艰辛、学习的勤奋精神感动了音乐家奥别多菲尔,免费收他为徒。后经努力,星海终于考上巴黎音乐学院。他一踏上祖国大地,就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之运动。在延安的他,延安的革命精神焕发了冼星海的创作精神,一支支美好的乐曲飞出窑洞、飞向祖国各地、飞向遥远的海外……同学们,音乐家冼星一生是勤奋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我们爱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他……
三、在歌词分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生平简介、初听乐曲后,学生对作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通过提问“黄河船夫”代表什么?等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歌词探讨的兴趣。如“万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多么质朴的描述!多么豪迈的壮语!它激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又如《黄河船夫曲》中“回头一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 ……”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
四、在意境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根据音乐内容、气氛、作品和声、调性,从“意境’’中“悟"出道理,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的辨别能力。如在欣赏《黄河船夫曲》时全曲分为三段,分别刻画了不同的形象。第一部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中间部分以原有的主题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歌声刚柔相济,和声丰满协和,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船夫们顽强的搏战,胜利时乐观、自豪的情绪,显示出中华民族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必胜信念。第三部分(尾声)快速有力、重复进行,表示中国人民的斗争仍在艰苦顽强地继续着。
五、在图音结合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是一门美的艺术,同时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还可通过横向联系,使音乐内容互相渗透,更加广泛,教育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在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培养了学生酷爱学习的情感。
如运用图画与欣赏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讲解与欣赏柑结合的方法等。如重复听赏《保卫黄河》片断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讲解相结合,让他们视听结合,加深对乐曲的印象和感受,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名作的宏伟气势及作品显示的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介绍过程中教师结合运用自然常识、地理、思品同欣赏内容有机结合,教育学生各种品行端正。
六、在背景分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是一门美的艺术,更是一个“艰难’’过程。《黄河大合唱》是一首较“严肃’’的大型声乐作品,是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写成的。教师在介绍作者生平的同时,通过对作品背景分析,有利于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这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抗日救国的。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品格,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为我们描述了抗日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人民遭受的沉重灾难,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勾画出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豪壮情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及坚定的革命信念,强调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运用录像屏幕上出现激动人心的画面,打动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七、在总体形象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教师在进行欣赏指导时,无论从旋律、节奏、歌词、背景等方面进行,都应让学生认识音乐气势、情绪和音乐总体形象。《黄河大合唱》中作者以“黄河”——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歌颂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发挥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要教书,先育人,己不正岂能正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外,还要有很高的品德修养,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教学规律,等等。巴尔扎克在《比哀兰德》一文中讲道:当然,音乐也有所不同,不同的音乐教育会取得不同的教育效果。生活中的现实证实了古人对音乐的教育意义的认识是对的,正所谓“艺术乃德行的宝库,风格就是人格”。如果我们只有技艺没有品德,那么怎么正确引导学生呢?只有把音乐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才能起到巨大作用,才能实现它的社会功能。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修养。哲学家培根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音乐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道德观念,才能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大使命。只有当教师自己理解音乐作品,把通过音乐艺术形象要抒发的崇高思想和情感深刻地表现出来时,才会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感、精神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为学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玉明,刘明建.《“乐以象德”——读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2] 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滕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
[4]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5] 焦子国.浅谈的鱼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08年第4期
(作者单位:沈阳市岸英小学)
关键词:音乐欣赏;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结合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题材、风格、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但要强调的是,要选择最好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那些劣等的作品只能使人消沉甚至变态。作为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要注意的是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它要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一、在音乐律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目前,在我们小学阶段,多数音乐欣赏课还处于较单调、呆板、气氛不活跃的状态。不少学生在听完教师的讲解、介绍,听完某音乐片断后,注意力就开始分散,积极性渐渐降低,致使听赏的深入性得不到维持。至此音乐教师就应该利用有效方法,进行适视调节,通过对作品音乐旋律、节奏的分析、讲解、针对性的进行各种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听赏——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时,前面急速、坚强有力的影子旋律,加上“ff”力度,气势宏伟、扣人心弦,表现了一幅船夫們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显示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此时教师可结合教育学生要有克服困难,同困难作斗争精神。
二、在生平简介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听赏《黄河大合唱》之前,可用故事引入法,通过介绍中国近代伟大的人音乐家冼星海生平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教师从讲解一九零五年“星海"出生人手,一九二九年星海到巴黎去学习音乐,一边做工,第一次拿到工资时就跑到乐器店买一把价钱便宜的小提琴……生活的艰辛、学习的勤奋精神感动了音乐家奥别多菲尔,免费收他为徒。后经努力,星海终于考上巴黎音乐学院。他一踏上祖国大地,就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之运动。在延安的他,延安的革命精神焕发了冼星海的创作精神,一支支美好的乐曲飞出窑洞、飞向祖国各地、飞向遥远的海外……同学们,音乐家冼星一生是勤奋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我们爱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他……
三、在歌词分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生平简介、初听乐曲后,学生对作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通过提问“黄河船夫”代表什么?等问题来激发学生对歌词探讨的兴趣。如“万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多么质朴的描述!多么豪迈的壮语!它激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又如《黄河船夫曲》中“回头一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 ……”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
四、在意境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根据音乐内容、气氛、作品和声、调性,从“意境’’中“悟"出道理,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丑的辨别能力。如在欣赏《黄河船夫曲》时全曲分为三段,分别刻画了不同的形象。第一部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斗志。中间部分以原有的主题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歌声刚柔相济,和声丰满协和,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船夫们顽强的搏战,胜利时乐观、自豪的情绪,显示出中华民族面对一切艰难险阻的必胜信念。第三部分(尾声)快速有力、重复进行,表示中国人民的斗争仍在艰苦顽强地继续着。
五、在图音结合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是一门美的艺术,同时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还可通过横向联系,使音乐内容互相渗透,更加广泛,教育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在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培养了学生酷爱学习的情感。
如运用图画与欣赏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讲解与欣赏柑结合的方法等。如重复听赏《保卫黄河》片断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讲解相结合,让他们视听结合,加深对乐曲的印象和感受,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名作的宏伟气势及作品显示的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介绍过程中教师结合运用自然常识、地理、思品同欣赏内容有机结合,教育学生各种品行端正。
六、在背景分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是一门美的艺术,更是一个“艰难’’过程。《黄河大合唱》是一首较“严肃’’的大型声乐作品,是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写成的。教师在介绍作者生平的同时,通过对作品背景分析,有利于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这部我们引以自豪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抗日救国的。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品格,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为我们描述了抗日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人民遭受的沉重灾难,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勾画出人民群众抗击敌人、保卫祖国的豪壮情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及坚定的革命信念,强调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运用录像屏幕上出现激动人心的画面,打动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七、在总体形象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教师在进行欣赏指导时,无论从旋律、节奏、歌词、背景等方面进行,都应让学生认识音乐气势、情绪和音乐总体形象。《黄河大合唱》中作者以“黄河”——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歌颂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发挥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要教书,先育人,己不正岂能正人?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外,还要有很高的品德修养,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教学规律,等等。巴尔扎克在《比哀兰德》一文中讲道:当然,音乐也有所不同,不同的音乐教育会取得不同的教育效果。生活中的现实证实了古人对音乐的教育意义的认识是对的,正所谓“艺术乃德行的宝库,风格就是人格”。如果我们只有技艺没有品德,那么怎么正确引导学生呢?只有把音乐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才能起到巨大作用,才能实现它的社会功能。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修养。哲学家培根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音乐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道德观念,才能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大使命。只有当教师自己理解音乐作品,把通过音乐艺术形象要抒发的崇高思想和情感深刻地表现出来时,才会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感、精神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为学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玉明,刘明建.《“乐以象德”——读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2] 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滕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
[4]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5] 焦子国.浅谈的鱼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08年第4期
(作者单位:沈阳市岸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