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在语文学科中也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元素,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有机地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分析意境,以美陶情,发展想象;激发情趣,引起共鸣,发展学生的情感;剖析形象,启迪教育,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开拓视野,消遣娱乐,弥补缺憾。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发展情感 塑造心灵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7-126-01
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可见,人都有审美的需要,小学生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有机地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分析意境,以美陶情,发展想象
意境分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有《浪花》一文这样写到:
“我坐在沙滩上玩耍,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瘙痒了我的小脚丫,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他才哗哗哗的笑着跑回家。一会儿,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这次,他给我捧来了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浪花跑去又跑回,像一群淘气的娃娃。”
对于这一段描写,有的同学一边阅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甚至笑出了声。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童乐图”深深的吸引了他,调动了她的想象功能,唤起了他们对已有经历的联想。景物被描写的具体、可感,他们的感知功能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一边阅读,一边仿佛亲自来到海边,亲耳听到海浪声,亲自感受到浪花在瘙痒她的小脚丫,亲自去捡贝壳、小虾……。
“在课文中的人物,情景符合读者自己的审美理想,趣味、心境时,读者往往会进入特定的情景之中。爱作者的爱,恨作者的恨,以至象喜亦喜,象忧亦忧,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的境地” 。
因此,分析意境是一个诱发体,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回忆,诱发他们的感觉和知觉,进而调动了情感与理解力,于是他们在这活跃中,得到了精神的自由、超脱和愉悦,即美的享受。
二、激发情趣,引起共鸣,发展学生的情感
每篇文章都是生活的反映,更倾注着作者浓烈的情感和美好的理想,体现着作者的爱憎。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 因事缘情者有之, 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 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
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对1917年的一次父子分别情景的回忆。“在文学作品中,父子之情是比较难于表现的。因为父对子的的体贴一般比较含蓄,常常在不言之中,这些温情,即使身为儿子也常常体会不深。对作者一无所知的的学生,更是很难理解。教师适时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他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祖父、父亲都做过官。在1912年祖父病势,1917年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不幸接踵而来。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冬,从北京到徐州,跟父亲一道回家奔丧,办完丧事后,父亲亏空,去南京谋生,朱自清返北京上学,在车站分手时,境遇惨淡、心情凄凉,父亲的背影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共同分析文章的写法: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的是他的背影。”留有悬念,使学生产生了探个究竟的兴趣,并通过分析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那边的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使作者触动很深,流下了感动的泪、自责的泪。朴实无华的语言,更体现出父亲爱子之情,儿子的爱父之意。在学生为之感动同时,也会回想自己和父亲的感情,这时,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父亲的印象和朱自清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那里。我想,学生心理会有由共鸣引起的小小转变吧!会增强对父亲的敬爱、尊重之情,达到了特定的审美感受。
三、剖析形象,启迪教育,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每篇文章都具有真、善、美,具有教育作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诉诸形象。语文课本选择、加工、改造,进行典型人物的塑造,揭示生活的意义,提高教育价值,提高学生识别真假、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净化心灵。因而要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 去鉴赏美。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 因此,在讲析时, 要从联想和想象入手, 才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让学生鼓起想象的翅膀, 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中遨游一番, 这样学生才会获得鉴赏美。
对于典型人物,学生能很直观的感受其高大形象,受到美的熏陶,而对于事物的描写,如果教师能恰当的启发、引导、分析,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寓理性于感性之中,可收到在平凡中见伟大、“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的效果。
四、开拓视野,消遣娱乐,祢补缺憾
在语文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学生阅读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了解周围世界的情况,体验他人的生活和情感。在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中去体验和感受新的人物,新的事物和新的生活,从而得到快乐,陶冶情操。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筠说:“人皆寻乐,谁肯寻苦?”其中的“乐”包含着审美愉悦,学生感到乐趣,就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审美内容,努力寻求兴趣点,使学生领悟到神韵。“‘显之以象,动之以情’,在‘象’中见‘意’,‘情’中悟‘理’,从而去展开实践活动。”⑤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人心灵结构中的知、意、情发生影响,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学习知识,使教学富于活力。只要语文教学纳入美育的轨道,课堂就注入生机。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
关键词:发展情感 塑造心灵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7-126-01
高尔基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可见,人都有审美的需要,小学生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有机地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分析意境,以美陶情,发展想象
意境分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有《浪花》一文这样写到:
“我坐在沙滩上玩耍,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瘙痒了我的小脚丫,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他才哗哗哗的笑着跑回家。一会儿,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这次,他给我捧来了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浪花跑去又跑回,像一群淘气的娃娃。”
对于这一段描写,有的同学一边阅读,一边禁不住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甚至笑出了声。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童乐图”深深的吸引了他,调动了她的想象功能,唤起了他们对已有经历的联想。景物被描写的具体、可感,他们的感知功能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一边阅读,一边仿佛亲自来到海边,亲耳听到海浪声,亲自感受到浪花在瘙痒她的小脚丫,亲自去捡贝壳、小虾……。
“在课文中的人物,情景符合读者自己的审美理想,趣味、心境时,读者往往会进入特定的情景之中。爱作者的爱,恨作者的恨,以至象喜亦喜,象忧亦忧,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的境地” 。
因此,分析意境是一个诱发体,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回忆,诱发他们的感觉和知觉,进而调动了情感与理解力,于是他们在这活跃中,得到了精神的自由、超脱和愉悦,即美的享受。
二、激发情趣,引起共鸣,发展学生的情感
每篇文章都是生活的反映,更倾注着作者浓烈的情感和美好的理想,体现着作者的爱憎。有的托物言志, 有的借景抒情; 因事缘情者有之, 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 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 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 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 理解课文的美, 获得启迪和教益。
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对1917年的一次父子分别情景的回忆。“在文学作品中,父子之情是比较难于表现的。因为父对子的的体贴一般比较含蓄,常常在不言之中,这些温情,即使身为儿子也常常体会不深。对作者一无所知的的学生,更是很难理解。教师适时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他出身于小官僚家庭,祖父、父亲都做过官。在1912年祖父病势,1917年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不幸接踵而来。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冬,从北京到徐州,跟父亲一道回家奔丧,办完丧事后,父亲亏空,去南京谋生,朱自清返北京上学,在车站分手时,境遇惨淡、心情凄凉,父亲的背影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共同分析文章的写法: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的是他的背影。”留有悬念,使学生产生了探个究竟的兴趣,并通过分析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那边的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使作者触动很深,流下了感动的泪、自责的泪。朴实无华的语言,更体现出父亲爱子之情,儿子的爱父之意。在学生为之感动同时,也会回想自己和父亲的感情,这时,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父亲的印象和朱自清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那里。我想,学生心理会有由共鸣引起的小小转变吧!会增强对父亲的敬爱、尊重之情,达到了特定的审美感受。
三、剖析形象,启迪教育,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每篇文章都具有真、善、美,具有教育作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诉诸形象。语文课本选择、加工、改造,进行典型人物的塑造,揭示生活的意义,提高教育价值,提高学生识别真假、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净化心灵。因而要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 去鉴赏美。要使学生在对于形象的艺术感受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 因此,在讲析时, 要从联想和想象入手, 才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让学生鼓起想象的翅膀, 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中遨游一番, 这样学生才会获得鉴赏美。
对于典型人物,学生能很直观的感受其高大形象,受到美的熏陶,而对于事物的描写,如果教师能恰当的启发、引导、分析,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寓理性于感性之中,可收到在平凡中见伟大、“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的效果。
四、开拓视野,消遣娱乐,祢补缺憾
在语文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学生阅读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了解周围世界的情况,体验他人的生活和情感。在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中去体验和感受新的人物,新的事物和新的生活,从而得到快乐,陶冶情操。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筠说:“人皆寻乐,谁肯寻苦?”其中的“乐”包含着审美愉悦,学生感到乐趣,就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审美内容,努力寻求兴趣点,使学生领悟到神韵。“‘显之以象,动之以情’,在‘象’中见‘意’,‘情’中悟‘理’,从而去展开实践活动。”⑤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人心灵结构中的知、意、情发生影响,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学习知识,使教学富于活力。只要语文教学纳入美育的轨道,课堂就注入生机。教学质量自然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