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新课改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强调在教学中要倡导自主表达、注重实际运用、淡化理论讲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作文教学 创新策略
受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仍未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具体的教学路径也不够明确。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笔者形成了一些作文教学方面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生活体悟
写作来源于生活,一个善于写作的人必然是生活的观察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体悟,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拓宽学生生活面,引导学生从更宽广的范围去接触和理解社会生活。教师应当通过讲述或播放多媒体素材等方法充实课堂容量,让学生接触到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人和事。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五、六年级学生,可适度地讲解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除将生活带进课堂外,教师也应创造让学生走出课堂的机会,去接近真实的生活。
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在作文教学中,这一点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写作体裁要求多为记叙文,所写多为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会太多地涉及陌生题材。但是许多学生仍然感到无话可写,所以学生不仅缺少生活,更重要的是不善于观察生活。作文评讲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的最佳时机。以作文题“我的妈妈”为例,开展此次训练时,班内有超过20位学生都写到同一则材料:半夜发起了高烧,被妈妈送去医院。材料的严重雷同是无话可写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作文评讲时,笔者直接而明确地指出这一问题,并说明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妈妈,都具有一定的个性,每个人的家庭生活环境也各有不同,只要做好生活的观察家,就一定能夠写出特色。
二、引入语用情境
近年来,“语用”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前沿概念,“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被视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写作本质上也是一种语用行为,但是其语用功能被大大地单一化了,只用于作文训练及作文考试。作文是一种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既然是交流,当然要有交流的情境。但是,通常传统的小学作文并未向学生提供这种语用的情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当认清写作的语用本质,通过引入语用情境开展新型写作教学。
教师应探索新型的作文训练形式,在提出作文要求前,可先引入语用情境,通过对语用要求的共同分析,让学生理解情境,并激发对写作的热情。例如,可以“借书”为题让学生即兴会话和作文。课上先向学生出示两本童话故事书,待学生产生兴趣后,宣布如果哪位学生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将童话故事书借给他。“借书”就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真实语用情境,在真实情境的激发下,学生根据对语言交际需求的揣摩,能够把握住借书用语的全部要点:礼貌、真诚、可信、承诺按时归还。即兴会话训练结束后,再安排每个学生以“借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体现时间、地点、人物、借物的原因及过程等要素,生动地描写人物心理及神态。在以课内的语用情境模拟为铺垫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更成熟地构思作文,在动笔之前就形成完整的腹稿,写作训练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丰富写作形式
新课改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自主表达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更多日常化的写作活动。在日常化的写作中,写作框架束缚较少,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发挥。另外,日常化的写作也能提高写作训练的量。作文强调多写多练,仅靠有限的命题型的作文训练,不足以提高写作能力。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写作形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兴趣和写作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写作。
教师可探索的写作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是日记或周记,内容不限,题目自拟,要求叙述当天或本周的典型事件或记录自己的特殊心情。对日记或周记无须设置太高要求,只要做到我手写我心即可。第二是与语文阅读教学并行的仿写活动。当在课文中学习到优美段落时,由教师简要分析该段的写作特色,让学生仿写一段习作。
四、重视课外阅读
阅读活动对于写作具有促进作用,这是语文教育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写作是一种语言输出活动,必须以足够的量和丰富的语言输入形式为前提。课外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除了具备积累写作素材的功能外,课外阅读还能够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乐于动笔,乐于表达”。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阅读:在内容上超越教材篇目,可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自由阅读;在方法上不拘于课内阅读的固定解读步骤,可按照自己的兴趣阅读作品和阐释作品。当文本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情思发生契合时,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表达的快乐,产生表达的愿望。
但课外阅读并不意味着完全交由学生自行完成,有效的课外阅读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以课本文章为中心,辐射具有内容相似性和风格相似性的材料,以“主题”作为贯穿阅读的主线,以一篇带动多篇,达到“群文阅读”的效果。所选择的材料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教育性。向学生推荐经典的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通过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化的效果。第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学校图书室应当正常向学生开放,学校可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班级可建立图书角。当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图书资源时,阅读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改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从生活入手、写作教学入手、阅读教学入手,实现作文教学的多方面改革。新课改的落实任重而道远,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立足于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实际,不断探索理论前沿性与教学实用性俱佳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写作水平取得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艳萍.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7(3).
[2] 王晓辉.新课改下提升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路径[J].考试周刊,2018(4):59.
[3] 许霞.小学作文教学瓶颈突破研究[J].江西教育,2016(36).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作文教学 创新策略
受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仍未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具体的教学路径也不够明确。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笔者形成了一些作文教学方面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生活体悟
写作来源于生活,一个善于写作的人必然是生活的观察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体悟,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拓宽学生生活面,引导学生从更宽广的范围去接触和理解社会生活。教师应当通过讲述或播放多媒体素材等方法充实课堂容量,让学生接触到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人和事。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五、六年级学生,可适度地讲解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思想深度。除将生活带进课堂外,教师也应创造让学生走出课堂的机会,去接近真实的生活。
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在作文教学中,这一点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写作体裁要求多为记叙文,所写多为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会太多地涉及陌生题材。但是许多学生仍然感到无话可写,所以学生不仅缺少生活,更重要的是不善于观察生活。作文评讲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生活的最佳时机。以作文题“我的妈妈”为例,开展此次训练时,班内有超过20位学生都写到同一则材料:半夜发起了高烧,被妈妈送去医院。材料的严重雷同是无话可写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作文评讲时,笔者直接而明确地指出这一问题,并说明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妈妈,都具有一定的个性,每个人的家庭生活环境也各有不同,只要做好生活的观察家,就一定能夠写出特色。
二、引入语用情境
近年来,“语用”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前沿概念,“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被视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写作本质上也是一种语用行为,但是其语用功能被大大地单一化了,只用于作文训练及作文考试。作文是一种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既然是交流,当然要有交流的情境。但是,通常传统的小学作文并未向学生提供这种语用的情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当认清写作的语用本质,通过引入语用情境开展新型写作教学。
教师应探索新型的作文训练形式,在提出作文要求前,可先引入语用情境,通过对语用要求的共同分析,让学生理解情境,并激发对写作的热情。例如,可以“借书”为题让学生即兴会话和作文。课上先向学生出示两本童话故事书,待学生产生兴趣后,宣布如果哪位学生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将童话故事书借给他。“借书”就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真实语用情境,在真实情境的激发下,学生根据对语言交际需求的揣摩,能够把握住借书用语的全部要点:礼貌、真诚、可信、承诺按时归还。即兴会话训练结束后,再安排每个学生以“借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体现时间、地点、人物、借物的原因及过程等要素,生动地描写人物心理及神态。在以课内的语用情境模拟为铺垫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更成熟地构思作文,在动笔之前就形成完整的腹稿,写作训练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丰富写作形式
新课改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自主表达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更多日常化的写作活动。在日常化的写作中,写作框架束缚较少,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发挥。另外,日常化的写作也能提高写作训练的量。作文强调多写多练,仅靠有限的命题型的作文训练,不足以提高写作能力。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写作形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兴趣和写作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写作。
教师可探索的写作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是日记或周记,内容不限,题目自拟,要求叙述当天或本周的典型事件或记录自己的特殊心情。对日记或周记无须设置太高要求,只要做到我手写我心即可。第二是与语文阅读教学并行的仿写活动。当在课文中学习到优美段落时,由教师简要分析该段的写作特色,让学生仿写一段习作。
四、重视课外阅读
阅读活动对于写作具有促进作用,这是语文教育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写作是一种语言输出活动,必须以足够的量和丰富的语言输入形式为前提。课外阅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渠道。除了具备积累写作素材的功能外,课外阅读还能够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乐于动笔,乐于表达”。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阅读:在内容上超越教材篇目,可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自由阅读;在方法上不拘于课内阅读的固定解读步骤,可按照自己的兴趣阅读作品和阐释作品。当文本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情思发生契合时,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表达的快乐,产生表达的愿望。
但课外阅读并不意味着完全交由学生自行完成,有效的课外阅读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以课本文章为中心,辐射具有内容相似性和风格相似性的材料,以“主题”作为贯穿阅读的主线,以一篇带动多篇,达到“群文阅读”的效果。所选择的材料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教育性。向学生推荐经典的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通过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化的效果。第二,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学校图书室应当正常向学生开放,学校可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班级可建立图书角。当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图书资源时,阅读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改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中的作文教学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从生活入手、写作教学入手、阅读教学入手,实现作文教学的多方面改革。新课改的落实任重而道远,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立足于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实际,不断探索理论前沿性与教学实用性俱佳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写作水平取得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艳萍.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7(3).
[2] 王晓辉.新课改下提升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路径[J].考试周刊,2018(4):59.
[3] 许霞.小学作文教学瓶颈突破研究[J].江西教育,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