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四川的构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通过新型工业化打造坚实的产业基石。而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着力点在于加速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四川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为动力源泉,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技术,推动区域内工业的长足进步,奠定创新型和谐四川的根基。
关键词:和谐四川;新型工业化;创新;自主创新;区域经济
一、 新型工业化是构建和谐四川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四川,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必须看到,四川的经济发展中仍面临着不少现实困难和突出矛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维系了多年后已难以再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向前,区域内部的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增长质量较差、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正阻碍着四川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构建和谐四川,无疑是缘木求鱼。
如何才能高效、生态、持续地实现四川省的和谐发展?一言以概之,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支撑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发挥支柱特色工业优势,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途径,走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集约发展新路、文明发展新路、资源节约新路和环境保护新路。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和四川已有的实践来看,在四川的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强省”的方略,形成具有强大支撑力的经济增长点,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而这种“工业强省”必须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四川省迎接多层面经济挑战、提高区域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需求。通过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四川在区际分工中的位置,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事实证明,近年来,四川省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以新型工业化初步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结构格局,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也是缩小地区间差异的必经之途。把四川与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粗略比较,可以看到,尽管四川经济在近年取得了长足增长,并在西部省份中处于佼佼者的领先位置,但同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总量和增长幅度上仍逊色多多。与此同时,作为一个长期不发达的西部省份,四川地域较为广阔,区内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来看,成德绵、攀西、川南工业城市等由于区位条件优势明显、工业化进程较先,处于全省前列;而其它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为此,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先导,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差异,实现四川和谐发展。
二、 四川新型工业化有赖于自主创新的涌现
新型工业化的前提即在于一个“新”字,目前,四川迫切需要引进科技创新要素,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新的跨越式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新型工业化,使经济增长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四川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不二选择。科技创新能力既是一定区域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四川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发展的灵魂,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能有效地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心点又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创新能力仍处于国内中游的省份,四川必须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引擎,跟上先进地区前进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是质量效益,根本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求发展。四川省的科技进步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这一宗旨,以创新和产业化为主题,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和谐发展。
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四川工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工业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集聚能力较差、工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自主创新,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企业质量。对于川内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创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在创新的过程中蕴藏着可贵的进取精神、在创新的实践中凝聚着高效的团队理念、在创新的成果中昭示着未来的光明前景。可以说,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石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四川传统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助推器。运用先进抑或适用的创新技术来提升传统工业,是四川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推动高新企业涌现步伐的前提和基础。
要以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要在四川引领新兴的“工业集群”,特别是激活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的发展。从四川的经验来看,通过自身积极争取,实现了与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这对于打响四川中医药的品牌,促进中医药企业进一步提升制造技术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类似的科技会议在四川的其它特色、优势工业领域也可以大力推广,以期形成对于创新的积极引导作用。
要以构建节约型工业结构和环保型生产方式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四川的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不能再因循已有的老路,更不能“先发展后治理”,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四川摆在首要位置,以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支撑工业化的进程,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实现经济有序地高速增长,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和谐四川提供有力保障。
要以自主创新为先导,打响四川自有的技术品牌。以长虹为例,作为国家首批六家技术创新企业之一,该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企业核心推动作用,瞄准家电市场信息化、网络化、显示平板化的趋势,在应用数字技术、多技术整合、平板显示和背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04年,长虹仅新增发明和实用新型等专利数就达到111项,在国内企业中名列前茅。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长虹已为自己谋得巨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践证明,四川省的工业企业是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来拥有若干领先技术的战略控制权,创造自己的技术品牌,提高知名度并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成为行业的行军企业,并造富地方、彰显四川。
三、 提升四川工业化中自主创新的实现途径
必须看到,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四川的自主创新力、创新内外环境仍亟需增强。在企业自主创新力培养、创新机制体制构建、各方科技资源整合、创新资源空间分布、科技人才智力开发、创新氛围条件建设、创新成果的投产转化、科技资金投入和重心等方面,四川都必须进一步得到改进强化,以切实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四川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特别是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努力,在川内企业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放手发展壮大民营科技企业。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转变为民营科技企业;引导和鼓励科技人才领办、创办多种类型的民营科技企业;鼓励各类民营科技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外界的科研交流合作,加快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以较大、较快地提升四川省的民营科技企业质量、规模和档次。
加强“产、学、研”结合,多方互动智力优势。在以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同时,引导和推进企业与川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紧密合作与交流。四川拥有高校68所、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个、博士点14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1个……这是一笔巨大的智力财富,不加以有效激发就是巨大的浪费。可以采取创新成果投资、租赁以及聘请高科技人才、科技顾问等形式,加快研制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有必要高举“川牌”,激发海内外川籍高级科技人才的反哺情结,打造川籍高级专家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科技合作项目。更要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打破各自为战的状态,建立企业间的创新协作机制,扭转目前四川省企业之间的技术激烈竞争的局面。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沟通手段,以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创建“虚拟研发机构”等各种合作形式,整合各方优势力量、“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力争实现在重点企业内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有重点地加快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个重中之重,突出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基地、园区等载体建设和发展环境的营造,推进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发展。根据四川省的部署,重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英特尔、中芯国际、菲尼克斯等信息企业落户四川,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已得到批准等一些“利好消息”,四川完全可以确立在西部信息技术创新的领头羊地位。今后,在四川的信息技术领域中,要强化信息技术与产品开发,大力发展通信网络、软件产业,推进电子商务、电子媒体、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领域,重点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化学制药工艺,开发新制剂和新产品。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通过努力,形成四川的优势特色工业,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今天,不同区域内的产业发展都面临激烈的区际竞争,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既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更是参与区际竞争的需要。加速四川工业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有利于带动全省制造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要通过积极搭建网络化数字设计与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平台,来提升企业的(下转第86页)核心竞争力。要以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构筑企业管理信息交换平台。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四川省应该积极而有效地在特色产业中建成并应用ASP应用系统。通常认为,企业通过租用政府建立的ASP公共服务系统,就可以对自己的进货、销售、库存、财务等各方面的业务进行管理,同时又无须承担过多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因此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公共平台,它被认为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最佳方式。
凸显自主创新的关联、集聚效应。自主创新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较大的产业集群和明显的产业特色,产生了强大的集聚效应。同时,有利于把触角伸向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惠及其它产业,形成广阔的关联效应。为此,从空间和产业上看,要在大力推动成德绵高科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建设基础上,进一步营造出更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水平显著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并以自主创新产品推动四川省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提升,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并带动其它产业迅猛发展。
强化“四个意识”,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构建创新型的和谐四川。四川省各级政府要按省委张学忠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大力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要完善四川的工业科技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要从项目投入、税收扶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向自主创新产品进行倾斜引导;要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培育和健全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科技创新搭台;要充分提供多方服务,特别是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促进企业升级换代;要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等手段,引导科研人才、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同市场、同产业有机联结起来,促进四川省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时、有效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这些举措,充分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实现利用好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构建创新型的和谐四川。
参考文献:
1. 徐冠华.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观.中国信息导报,2004,(6).
2. 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4,(5).
3. 黄范章.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实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4. 范英等.加强自主创新 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四川日报,2005-09-29(1).
5. 李时椿,常建坤.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改革,2004,(5).
重点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都统筹城乡科技发展改革研究”(2008GXS1D037);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与工业互动关系研究”(09RKYB0 05ZF-012);2009年度四川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促进四川优势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颜怀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1-12。
关键词:和谐四川;新型工业化;创新;自主创新;区域经济
一、 新型工业化是构建和谐四川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四川,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必须看到,四川的经济发展中仍面临着不少现实困难和突出矛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维系了多年后已难以再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向前,区域内部的不均衡、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增长质量较差、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正阻碍着四川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构建和谐四川,无疑是缘木求鱼。
如何才能高效、生态、持续地实现四川省的和谐发展?一言以概之,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支撑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发挥支柱特色工业优势,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途径,走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集约发展新路、文明发展新路、资源节约新路和环境保护新路。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和四川已有的实践来看,在四川的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强省”的方略,形成具有强大支撑力的经济增长点,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气象。而这种“工业强省”必须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四川省迎接多层面经济挑战、提高区域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需求。通过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四川在区际分工中的位置,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事实证明,近年来,四川省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以新型工业化初步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结构格局,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也是缩小地区间差异的必经之途。把四川与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粗略比较,可以看到,尽管四川经济在近年取得了长足增长,并在西部省份中处于佼佼者的领先位置,但同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总量和增长幅度上仍逊色多多。与此同时,作为一个长期不发达的西部省份,四川地域较为广阔,区内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来看,成德绵、攀西、川南工业城市等由于区位条件优势明显、工业化进程较先,处于全省前列;而其它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为此,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先导,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差异,实现四川和谐发展。
二、 四川新型工业化有赖于自主创新的涌现
新型工业化的前提即在于一个“新”字,目前,四川迫切需要引进科技创新要素,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新的跨越式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新型工业化,使经济增长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四川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不二选择。科技创新能力既是一定区域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四川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发展的灵魂,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能有效地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心点又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创新能力仍处于国内中游的省份,四川必须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引擎,跟上先进地区前进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是质量效益,根本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求发展。四川省的科技进步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这一宗旨,以创新和产业化为主题,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和谐发展。
要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四川工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工业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集聚能力较差、工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自主创新,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相配套的产业格局,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企业质量。对于川内企业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创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在创新的过程中蕴藏着可贵的进取精神、在创新的实践中凝聚着高效的团队理念、在创新的成果中昭示着未来的光明前景。可以说,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石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四川传统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助推器。运用先进抑或适用的创新技术来提升传统工业,是四川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推动高新企业涌现步伐的前提和基础。
要以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要在四川引领新兴的“工业集群”,特别是激活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的发展。从四川的经验来看,通过自身积极争取,实现了与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这对于打响四川中医药的品牌,促进中医药企业进一步提升制造技术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类似的科技会议在四川的其它特色、优势工业领域也可以大力推广,以期形成对于创新的积极引导作用。
要以构建节约型工业结构和环保型生产方式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四川的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不能再因循已有的老路,更不能“先发展后治理”,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四川摆在首要位置,以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支撑工业化的进程,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实现经济有序地高速增长,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和谐四川提供有力保障。
要以自主创新为先导,打响四川自有的技术品牌。以长虹为例,作为国家首批六家技术创新企业之一,该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企业核心推动作用,瞄准家电市场信息化、网络化、显示平板化的趋势,在应用数字技术、多技术整合、平板显示和背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04年,长虹仅新增发明和实用新型等专利数就达到111项,在国内企业中名列前茅。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长虹已为自己谋得巨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践证明,四川省的工业企业是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来拥有若干领先技术的战略控制权,创造自己的技术品牌,提高知名度并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成为行业的行军企业,并造富地方、彰显四川。
三、 提升四川工业化中自主创新的实现途径
必须看到,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四川的自主创新力、创新内外环境仍亟需增强。在企业自主创新力培养、创新机制体制构建、各方科技资源整合、创新资源空间分布、科技人才智力开发、创新氛围条件建设、创新成果的投产转化、科技资金投入和重心等方面,四川都必须进一步得到改进强化,以切实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四川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特别是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努力,在川内企业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要放手发展壮大民营科技企业。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转变为民营科技企业;引导和鼓励科技人才领办、创办多种类型的民营科技企业;鼓励各类民营科技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外界的科研交流合作,加快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以较大、较快地提升四川省的民营科技企业质量、规模和档次。
加强“产、学、研”结合,多方互动智力优势。在以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同时,引导和推进企业与川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紧密合作与交流。四川拥有高校68所、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个、博士点14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1个……这是一笔巨大的智力财富,不加以有效激发就是巨大的浪费。可以采取创新成果投资、租赁以及聘请高科技人才、科技顾问等形式,加快研制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有必要高举“川牌”,激发海内外川籍高级科技人才的反哺情结,打造川籍高级专家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科技合作项目。更要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打破各自为战的状态,建立企业间的创新协作机制,扭转目前四川省企业之间的技术激烈竞争的局面。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沟通手段,以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创建“虚拟研发机构”等各种合作形式,整合各方优势力量、“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力争实现在重点企业内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有重点地加快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个重中之重,突出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基地、园区等载体建设和发展环境的营造,推进四川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发展。根据四川省的部署,重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英特尔、中芯国际、菲尼克斯等信息企业落户四川,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已得到批准等一些“利好消息”,四川完全可以确立在西部信息技术创新的领头羊地位。今后,在四川的信息技术领域中,要强化信息技术与产品开发,大力发展通信网络、软件产业,推进电子商务、电子媒体、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领域,重点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化学制药工艺,开发新制剂和新产品。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通过努力,形成四川的优势特色工业,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今天,不同区域内的产业发展都面临激烈的区际竞争,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既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更是参与区际竞争的需要。加速四川工业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有利于带动全省制造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要通过积极搭建网络化数字设计与制造业信息化的技术平台,来提升企业的(下转第86页)核心竞争力。要以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构筑企业管理信息交换平台。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验,四川省应该积极而有效地在特色产业中建成并应用ASP应用系统。通常认为,企业通过租用政府建立的ASP公共服务系统,就可以对自己的进货、销售、库存、财务等各方面的业务进行管理,同时又无须承担过多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因此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公共平台,它被认为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最佳方式。
凸显自主创新的关联、集聚效应。自主创新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较大的产业集群和明显的产业特色,产生了强大的集聚效应。同时,有利于把触角伸向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惠及其它产业,形成广阔的关联效应。为此,从空间和产业上看,要在大力推动成德绵高科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建设基础上,进一步营造出更多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水平显著区域、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并以自主创新产品推动四川省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提升,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并带动其它产业迅猛发展。
强化“四个意识”,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构建创新型的和谐四川。四川省各级政府要按省委张学忠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大力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要完善四川的工业科技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要从项目投入、税收扶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向自主创新产品进行倾斜引导;要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培育和健全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科技创新搭台;要充分提供多方服务,特别是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促进企业升级换代;要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力度,大力实施“科教兴川”战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等手段,引导科研人才、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同市场、同产业有机联结起来,促进四川省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时、有效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这些举措,充分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实现利用好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构建创新型的和谐四川。
参考文献:
1. 徐冠华.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观.中国信息导报,2004,(6).
2. 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4,(5).
3. 黄范章.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实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4. 范英等.加强自主创新 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四川日报,2005-09-29(1).
5. 李时椿,常建坤.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改革,2004,(5).
重点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都统筹城乡科技发展改革研究”(2008GXS1D037);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与工业互动关系研究”(09RKYB0 05ZF-012);2009年度四川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促进四川优势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颜怀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