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所以,我们如果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能真正地“学进去”。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素养;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求同存 异,但不代表这种差异性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培养出新的学习能力。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教师方法的得当、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我们的教学过程就要进行调整优化。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习的学习素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得到持续提高。重点要培养三个方面的学习素养:
第一,精准认识自身学习状况的素养。从学生角度来讲,每个学生要知道自己学习中的强项弱项。会的知识不重复学,不会的知识要重点学,直到弄懂为止。学习过程中不做虚假学习,不懂装懂的学习态度要被杜绝。鼓励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脚踏实地去学习,每堂课下来至少是学有所得,一旦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获得感,就会提升一个人的成就感,这种正面积极的学习体验不断积累,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不断激发,更加主动地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对教师来说,应该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程度不同,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管理等都要有所区分。语文学科知识是非线性的,语文学习素养则是复合性的,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这两方面要综合起来考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尽量熟悉学生的性格特征,掌握他们的认知风格、认知态度、认知能力,对他们的认知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采取更有利于发挥作用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对接。正如叶澜先生所说,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扎实的课。所谓扎实,对教学者来说,就是要切实以学生为核心,面对不同的需求,有选择地教;对学生来说,就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学。
第二,运用开放思维自主探究的素养。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传授知识为本位,重视的是讲授的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依据教材预设教学的程式。而现今我们推崇的教学以人的需求为本位,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突出的多元解读特征,教学的过程很难预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难度更大了。在自主探究学习、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中,即时性、多样性的特点都非常明显,教学不可能按照教师的设想固定起来,一个“变”字贯 穿着教学全过程。因此,我们就要把应变性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导向,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在这种变化中学会适应、自主学习探究。比如我们在上《五柳先生传》一课时,对于陶渊明这种淡泊名利、避世隐退的做法,很多学生就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对抗,虽然当时东晋末年社会黑暗动荡,但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读书人,还是应该积极入世与之相对抗,抱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舍生取义之志,这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大家都学陶渊明了,那么,社会的变革还靠谁去推动?针对这一问题,课堂上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作为语文老师并不需要唯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看到学生思想的碰撞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獨立思考勇于创新求变的素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文老师不能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听众,只能看自己在讲堂上畅所欲言。而不重视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多样性。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论述就体现了这种教学理念,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实在想不出来,老师不要去开导;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老师不要去启发。一个真正的教学高手,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独立思维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教学中,我们会向学生发问,皇帝赤身裸体游行后,如果想起了那个诚实小男孩的话,会怎么办?又比如在讲授《喂》时,我们会引导学生去设想,最后那块石头落下来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时,学生们都会打开思路,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课堂氛围会空前热烈,学生创新求异的热情充分迸发,学习素养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在讲授《与朱元思书》 一文时,当作者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反”已经抒发了自己的志趣,点明了主旨后,为什么还要再写“横柯上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一问题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反响,我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有一个学生说得特别好,一方面是为了与上文呼应,树多“皆生寒意”,另一方面也映射当时社会像这山间景色般,看不见太阳,昏暗一片,由此更加坚定了自己避世隐退的决心。这一答案虽然教参上并没有强调,但是这样的见解不仅让我为之赞叹,也更加坚定了一点: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树立求异思维,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习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个性发育定型期,在学习中引导他们展现自我意识,从不同角度提出创想,既能够推动教学深化,更能够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通过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争议性的焦点,引导学生争辩探讨,求同存异,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地提高教学集中度和活跃度的方式。比如学习《马说》一文,关于本课的论点,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文章的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论点;也有学生认为,文章的最后一句“其真无马耶,其中不知马也”是论点。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各种思维模式,我在每种观点的学生中选取一个代表,让他们走上讲台,陈述观点,说明理由,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把学生的观点梳理归纳,化异为同,得出正确结论。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不断注入活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某些问题上不设统一的答案,追求一种共赢的局面,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素养;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求同存 异,但不代表这种差异性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培养出新的学习能力。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教师方法的得当、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我们的教学过程就要进行调整优化。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习的学习素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得到持续提高。重点要培养三个方面的学习素养:
第一,精准认识自身学习状况的素养。从学生角度来讲,每个学生要知道自己学习中的强项弱项。会的知识不重复学,不会的知识要重点学,直到弄懂为止。学习过程中不做虚假学习,不懂装懂的学习态度要被杜绝。鼓励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脚踏实地去学习,每堂课下来至少是学有所得,一旦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获得感,就会提升一个人的成就感,这种正面积极的学习体验不断积累,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不断激发,更加主动地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对教师来说,应该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程度不同,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管理等都要有所区分。语文学科知识是非线性的,语文学习素养则是复合性的,在教学目标设定上,这两方面要综合起来考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尽量熟悉学生的性格特征,掌握他们的认知风格、认知态度、认知能力,对他们的认知程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采取更有利于发挥作用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对接。正如叶澜先生所说,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扎实的课。所谓扎实,对教学者来说,就是要切实以学生为核心,面对不同的需求,有选择地教;对学生来说,就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有目的、有选择地学。
第二,运用开放思维自主探究的素养。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传授知识为本位,重视的是讲授的逻辑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依据教材预设教学的程式。而现今我们推崇的教学以人的需求为本位,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更突出的多元解读特征,教学的过程很难预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难度更大了。在自主探究学习、生成性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中,即时性、多样性的特点都非常明显,教学不可能按照教师的设想固定起来,一个“变”字贯 穿着教学全过程。因此,我们就要把应变性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导向,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在这种变化中学会适应、自主学习探究。比如我们在上《五柳先生传》一课时,对于陶渊明这种淡泊名利、避世隐退的做法,很多学生就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对抗,虽然当时东晋末年社会黑暗动荡,但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读书人,还是应该积极入世与之相对抗,抱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舍生取义之志,这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大家都学陶渊明了,那么,社会的变革还靠谁去推动?针对这一问题,课堂上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作为语文老师并不需要唯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看到学生思想的碰撞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獨立思考勇于创新求变的素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文老师不能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听众,只能看自己在讲堂上畅所欲言。而不重视启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多样性。孔子在《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论述就体现了这种教学理念,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实在想不出来,老师不要去开导;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老师不要去启发。一个真正的教学高手,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独立思维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教学中,我们会向学生发问,皇帝赤身裸体游行后,如果想起了那个诚实小男孩的话,会怎么办?又比如在讲授《喂》时,我们会引导学生去设想,最后那块石头落下来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时,学生们都会打开思路,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课堂氛围会空前热烈,学生创新求异的热情充分迸发,学习素养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在讲授《与朱元思书》 一文时,当作者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反”已经抒发了自己的志趣,点明了主旨后,为什么还要再写“横柯上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一问题一提出来就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反响,我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有一个学生说得特别好,一方面是为了与上文呼应,树多“皆生寒意”,另一方面也映射当时社会像这山间景色般,看不见太阳,昏暗一片,由此更加坚定了自己避世隐退的决心。这一答案虽然教参上并没有强调,但是这样的见解不仅让我为之赞叹,也更加坚定了一点: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树立求异思维,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习素养。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个性发育定型期,在学习中引导他们展现自我意识,从不同角度提出创想,既能够推动教学深化,更能够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通过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争议性的焦点,引导学生争辩探讨,求同存异,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地提高教学集中度和活跃度的方式。比如学习《马说》一文,关于本课的论点,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文章的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论点;也有学生认为,文章的最后一句“其真无马耶,其中不知马也”是论点。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各种思维模式,我在每种观点的学生中选取一个代表,让他们走上讲台,陈述观点,说明理由,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把学生的观点梳理归纳,化异为同,得出正确结论。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养成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不断注入活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某些问题上不设统一的答案,追求一种共赢的局面,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