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此研究以家庭教育中对学龄前儿童的情绪理解与表达教育、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为重点,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提出家庭教育中的情绪管理教育建议。
【关键词】学前儿童 家庭教育 情绪管理 教育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各种网络媒体、影视作品中,家庭教育类题材反映的“原生家庭”问题引起人们广泛讨论。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家庭教育对儿童人生的影响。[1] 家庭教育是学龄前儿童接受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不同的家庭教育, 会对学前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家庭,无疑是其接触最早且最多的环境。家庭环境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 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探索家庭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或对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等的影响,关于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表达方面,家长情绪管理对学前儿童影响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2]
二、家庭教育中的情绪管理教育建议
(一)允许孩子宣泄情绪
每个人表达情绪的方式不一样。哭泣是一种非常好的情绪宣泄的方式。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哭泣,就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因为孩子不会写,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当孩子以哭泣来宣泄时,如果家长马上禁止,甚至将自己因此产生的负面情绪累加给孩子(如孩子一哭,家长就生气打骂孩子)。孩子的情绪就得不到宣泄,长此以往,负面情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迟早有一天会爆发,引起严重后果。
因此,不良的情绪需要及时地释放掉。当孩子哭泣时, 家长要处理的不是孩子爱哭怎么办,而是孩子哭的时候家长能不能分清楚孩子为什么哭。对孩子哭泣的原因表示接纳和理解,把孩子的情绪解读出来,孩子慢慢的就会用语言来表达,而不是哭泣。当我们允许孩子通过哭泣来发泄情绪,并且,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累加给孩子,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快就会过去。而对于孩子“要挟”式的哭,我们也要坚持原则, 不要因为孩子哭泣就妥协。
当孩子用愤怒来表达情绪时,更理智做法是,用平和的语气告知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愤怒不是平白无故的,并耐心聆听孩子的需求。孩子能感受到家长的态度以及关心,愤怒情绪就能消去不少。反之,家长如果以暴制暴,结果只有两种: 一是孩子被镇压住了,情绪得不到宣泄;二是孩子的情绪被家长愈发激怒。当然,允许孩子哭泣,只是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对哭泣持鼓励态度。尤其是对于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更该鼓励其通过语言来代替哭泣来表达需求以及情绪。
如果我們发现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看到孩子在表面之下隐藏的想法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要,而做到这一点的最佳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当我们闭上自己的嘴巴,把说话的时间交给孩子以尊重、平等的态度面对他们, 他们说出的内容一定会给我们以震撼。我们可能会发现对面坐着的竟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孩子他们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异想天开的见解和细致入微的观察。
(二)给孩子制定规矩,同时家长也应自律
家长要知道,孩子的一些行为并不是为了挑衅父母,比如:不听话、发脾气。基本上这些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或许是因为孩子不了解具体的做法、不明白为何需要听家长的话、没办法按照家长说的去做、试探家长的底线等等。
因此,给孩子制定规矩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给孩子制定规矩:第一步,把孩子叫到跟前,看着孩子的眼睛,近距离交流。第二步,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 告诉孩子某件事的正确做法,并让孩子将此要求进行复述。第三步,静待结果。当孩子按照规矩将事情做好,家长一定要及时加以表扬,巩固成效。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父母真正付出了,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最怕的是父母不愿改变。比如因为生气,却迁怒于孩子,一顿打骂之后,又跟孩子说 :“我爱你,对不起”。孩子除了选择原谅别无他法。但是如果家长经常性地出尔反尔,终将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承诺便一文不值,管教也将毫无用处。
(三)情绪积极稳定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一个人有情绪很正常,但我们往往会将坏情绪给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很多家长在对孩子凶了一顿后非常后悔,真的想抽自己一顿。但是后悔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去积极地进行反思和改正否则下次还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我们允许孩子有情绪,那么也应该允许自己有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孩子犯错或哭泣时,往往会令父母烦躁、难受,内心曾经积郁的负面情绪借着孩子的事件爆发出来,甚至情绪失控。如果家长不能直面自己的情绪,做好自己情绪的管理者,就无法很好地引导孩子。
父母表面反映出来的情绪,其实出自于自身对孩子的担忧,自身的需求以及渴望。倘若父母能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孩子,温和而真诚的语气、充满爱意的拥抱或许比吼叫、打骂的管教更为有效。爱孩子,就不要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情绪去伤害孩子。父母应学会察觉自己的感受,以正确的方式向孩子表达自身的感受,这也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表现, 切记遇事第一时间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三、结语
学前儿童情绪表达的不正确,并不是真的想无理取闹。而是因为很多时候家长未能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未能做出该有的回应,以至于孩子感到伤心甚至感到愤怒,做出无理的行为。任何行为都是表面现象,试图通过直接解决行为问题处理冲突和矛盾都是徒劳的。因为所有行为都源于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想法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行为问题即使一时应付过去,也一定会再次卷土重来,甚至变得更加严重。虽然我们不可能永远满足孩子, 但是也不能总是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虽说挫折教育可算作孩子成长中的必需品,但当孩子碰到问题时,更重要的还是让孩子知道家长理解自己的感受,家长同时管理好自身情绪, 给予一些耐心,告知孩子可以如何做,并且陪同孩子一起去做。孩子出现了某个问题后,不要急着想如何让孩子去改, 周围的环境如果不改,孩子就没有办法改。
参考文献:
[1]李冬霞 . 儿童教育中的“家庭冷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J]. 社会与公益 ,2020,11(12):21-23.
[2]杨慧 . 家庭教养方式对 0 ~ 3 岁幼儿情绪理解与表达的影响研究 [J]. 科学咨询 ( 科技 管理 ),2021,(01):118-119.
北海职业学院
【关键词】学前儿童 家庭教育 情绪管理 教育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各种网络媒体、影视作品中,家庭教育类题材反映的“原生家庭”问题引起人们广泛讨论。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家庭教育对儿童人生的影响。[1] 家庭教育是学龄前儿童接受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不同的家庭教育, 会对学前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家庭,无疑是其接触最早且最多的环境。家庭环境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 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探索家庭教育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或对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等的影响,关于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表达方面,家长情绪管理对学前儿童影响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2]
二、家庭教育中的情绪管理教育建议
(一)允许孩子宣泄情绪
每个人表达情绪的方式不一样。哭泣是一种非常好的情绪宣泄的方式。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哭泣,就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因为孩子不会写,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当孩子以哭泣来宣泄时,如果家长马上禁止,甚至将自己因此产生的负面情绪累加给孩子(如孩子一哭,家长就生气打骂孩子)。孩子的情绪就得不到宣泄,长此以往,负面情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迟早有一天会爆发,引起严重后果。
因此,不良的情绪需要及时地释放掉。当孩子哭泣时, 家长要处理的不是孩子爱哭怎么办,而是孩子哭的时候家长能不能分清楚孩子为什么哭。对孩子哭泣的原因表示接纳和理解,把孩子的情绪解读出来,孩子慢慢的就会用语言来表达,而不是哭泣。当我们允许孩子通过哭泣来发泄情绪,并且,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累加给孩子,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快就会过去。而对于孩子“要挟”式的哭,我们也要坚持原则, 不要因为孩子哭泣就妥协。
当孩子用愤怒来表达情绪时,更理智做法是,用平和的语气告知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愤怒不是平白无故的,并耐心聆听孩子的需求。孩子能感受到家长的态度以及关心,愤怒情绪就能消去不少。反之,家长如果以暴制暴,结果只有两种: 一是孩子被镇压住了,情绪得不到宣泄;二是孩子的情绪被家长愈发激怒。当然,允许孩子哭泣,只是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代表对哭泣持鼓励态度。尤其是对于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更该鼓励其通过语言来代替哭泣来表达需求以及情绪。
如果我們发现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最要紧的事情就是看到孩子在表面之下隐藏的想法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要,而做到这一点的最佳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当我们闭上自己的嘴巴,把说话的时间交给孩子以尊重、平等的态度面对他们, 他们说出的内容一定会给我们以震撼。我们可能会发现对面坐着的竟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孩子他们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异想天开的见解和细致入微的观察。
(二)给孩子制定规矩,同时家长也应自律
家长要知道,孩子的一些行为并不是为了挑衅父母,比如:不听话、发脾气。基本上这些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或许是因为孩子不了解具体的做法、不明白为何需要听家长的话、没办法按照家长说的去做、试探家长的底线等等。
因此,给孩子制定规矩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给孩子制定规矩:第一步,把孩子叫到跟前,看着孩子的眼睛,近距离交流。第二步,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 告诉孩子某件事的正确做法,并让孩子将此要求进行复述。第三步,静待结果。当孩子按照规矩将事情做好,家长一定要及时加以表扬,巩固成效。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父母真正付出了,孩子是能感受到的,最怕的是父母不愿改变。比如因为生气,却迁怒于孩子,一顿打骂之后,又跟孩子说 :“我爱你,对不起”。孩子除了选择原谅别无他法。但是如果家长经常性地出尔反尔,终将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承诺便一文不值,管教也将毫无用处。
(三)情绪积极稳定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一个人有情绪很正常,但我们往往会将坏情绪给了身边最亲近的人。很多家长在对孩子凶了一顿后非常后悔,真的想抽自己一顿。但是后悔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去积极地进行反思和改正否则下次还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我们允许孩子有情绪,那么也应该允许自己有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孩子犯错或哭泣时,往往会令父母烦躁、难受,内心曾经积郁的负面情绪借着孩子的事件爆发出来,甚至情绪失控。如果家长不能直面自己的情绪,做好自己情绪的管理者,就无法很好地引导孩子。
父母表面反映出来的情绪,其实出自于自身对孩子的担忧,自身的需求以及渴望。倘若父母能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孩子,温和而真诚的语气、充满爱意的拥抱或许比吼叫、打骂的管教更为有效。爱孩子,就不要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情绪去伤害孩子。父母应学会察觉自己的感受,以正确的方式向孩子表达自身的感受,这也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表现, 切记遇事第一时间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三、结语
学前儿童情绪表达的不正确,并不是真的想无理取闹。而是因为很多时候家长未能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未能做出该有的回应,以至于孩子感到伤心甚至感到愤怒,做出无理的行为。任何行为都是表面现象,试图通过直接解决行为问题处理冲突和矛盾都是徒劳的。因为所有行为都源于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想法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行为问题即使一时应付过去,也一定会再次卷土重来,甚至变得更加严重。虽然我们不可能永远满足孩子, 但是也不能总是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虽说挫折教育可算作孩子成长中的必需品,但当孩子碰到问题时,更重要的还是让孩子知道家长理解自己的感受,家长同时管理好自身情绪, 给予一些耐心,告知孩子可以如何做,并且陪同孩子一起去做。孩子出现了某个问题后,不要急着想如何让孩子去改, 周围的环境如果不改,孩子就没有办法改。
参考文献:
[1]李冬霞 . 儿童教育中的“家庭冷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 [J]. 社会与公益 ,2020,11(12):21-23.
[2]杨慧 . 家庭教养方式对 0 ~ 3 岁幼儿情绪理解与表达的影响研究 [J]. 科学咨询 ( 科技 管理 ),2021,(01):118-119.
北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