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本文针对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提出了阅读教学中的“三要三不要”,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高投入、低效益”的阅读困境。
关键词:阅读现状;“三要三不要”;阅读指导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长期以来,我按照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观察语文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整体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初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应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学生对语文的感情和态度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等。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实现有益、有效的阅读,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的“三要三不要”的做法。
一、要帮助指导学生知道“读什么”。
学生明确“读什么”是阅读的前提。在教学中听到很多學生反映,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阅读了大量的作品,但阅读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造成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在“读什么”上不够明确,突出表现在对阅读内容仅凭兴趣,缺乏正确的取舍,阅读处于一种随意状态。这样不仅不利于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反而扭曲了他们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心理,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阐述了阅读不同书籍对学生的影响,他说:“阅读描写杰出人物的书,往往影响一个人的心灵,阅读自然书籍是发展思维和认识能力的需要……”张中行先生说“所谓读好书,就是读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法的作品。一方面是内容好,思想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向上;另一方面是表达好,语言确切、简练、生动,能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这些论断可以说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读什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标准。
二、要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怎么读”
关于怎么读书,很有讲究。于谦曾说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单就初中学生的读书方法来说,那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有目的地阅读。例如:对于长篇小说采用泛读,不必对作品作深入阅读和思考,但要对作品中优美的段落和语句进行摘抄积累,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对各种短小的散文则要慢读、细读、精读,不能囫囵吞枣,断章取义,要对文章的主旨、情感、修辞手法、字词的使用、文章结构及作品的意蕴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三、要避开当前网络文学对名著作品的误读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只有某几个读者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哈姆雷特”。例如:有的学生读《红楼梦》后,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早恋,还义正辞严地为中学生早恋做“辩护”;也有的学生读了《西游记》后,提出红孩儿是个孝子,其人性上有闪光之处;读《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提出孔融因为发现梨有虫子才让给他人,认为这是对作品的“别解”等等。因此,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出作品的“核心价值”,更多地从正面去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意义,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避免为“求新求异”而造成对名著作品的误读。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任务较重,再加上中考对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所以,在平时阅读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同时要对自己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中学生在阅读中仅仅做到“三要”还不够,还要做到“三不要”。
一、不要脱离阅读的目的
当前图书市场中一部分优秀作品在蓬勃成长的同时,一些垃圾文学也如影随形的诞生。而垃圾文学往往迎合了一些人低俗的口味和取向,也使得一部分中学生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同时,每个月开设一两节“文学欣赏课”。在欣赏课里,先让学生自我推荐认可的文学作品,然后展开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选择其中一两种读物,从作品的精神滋养到作品的核心价值,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读文入情”,走进作品创设的情境中,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和美感,感悟和领会作品中“文字的妙处”,并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深层次探究,从而达到对作品有真实的感悟和理解。
二、不要忽视语文的基础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反映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词汇量不足,表达不得体,口语、书面语分不清;在作文中书写不规范,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字、病句太多,缺乏逻辑;在阅读中抓不住文章的主旨,筛选不出文章的主要信息,更感悟不到文章的中心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造成的。正因为学生缺乏语文基础知识,才造成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难有真正的“感”和“悟”,无法体会由文字的张力所形成的“文字妙处”,不能读懂作品中深邃的文化意蕴。
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深刻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积累、修辞的运用、句式的特点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这样,学生才能读懂那些精美的文学作品,感动于那些凝聚生命和情感的文字,才能真正走进作品,实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三、不要只重视课内而忽视课外
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既要在课内下功夫,也必须在课外阅读上下功夫。因此,语文教师就要抓住周末及课外寒暑假时间,给学生安排一定的阅读内容,并针对不同的作品以及阅读中的问题,给学生列出阅读提纲和重点,并要求读后写阅读笔记和读后感。例如:我在布置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时,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人力车夫的生活状态;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先给学生补充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并要求学生阅读后选取作品的创作方法或阅读感悟等写一篇读后感,开学后在班上交流。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需要在平时逐步培养和提高。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素材,建立一个自己的阅读殿堂。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避免出现“有些学生很爱读书,但阅读鉴赏能力总提不高”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玉永,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举隅,《现代阅读》,2011年第4期第128页;
[2]王晓利,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代阅读》,2011年6月,第157页;
[3]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6年第6期;
[4]朱绍禹,傅永安,刘淼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8;
[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关键词:阅读现状;“三要三不要”;阅读指导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长期以来,我按照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观察语文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是以学生的阅读为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整体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初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应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学生对语文的感情和态度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等。因此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实现有益、有效的阅读,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的“三要三不要”的做法。
一、要帮助指导学生知道“读什么”。
学生明确“读什么”是阅读的前提。在教学中听到很多學生反映,在课外阅读方面虽然下了很多功夫,阅读了大量的作品,但阅读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造成这种“高投入、低效益”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在“读什么”上不够明确,突出表现在对阅读内容仅凭兴趣,缺乏正确的取舍,阅读处于一种随意状态。这样不仅不利于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反而扭曲了他们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心理,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阐述了阅读不同书籍对学生的影响,他说:“阅读描写杰出人物的书,往往影响一个人的心灵,阅读自然书籍是发展思维和认识能力的需要……”张中行先生说“所谓读好书,就是读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法的作品。一方面是内容好,思想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向上;另一方面是表达好,语言确切、简练、生动,能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这些论断可以说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读什么”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标准。
二、要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怎么读”
关于怎么读书,很有讲究。于谦曾说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单就初中学生的读书方法来说,那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有目的地阅读。例如:对于长篇小说采用泛读,不必对作品作深入阅读和思考,但要对作品中优美的段落和语句进行摘抄积累,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对各种短小的散文则要慢读、细读、精读,不能囫囵吞枣,断章取义,要对文章的主旨、情感、修辞手法、字词的使用、文章结构及作品的意蕴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三、要避开当前网络文学对名著作品的误读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只有某几个读者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哈姆雷特”。例如:有的学生读《红楼梦》后,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早恋,还义正辞严地为中学生早恋做“辩护”;也有的学生读了《西游记》后,提出红孩儿是个孝子,其人性上有闪光之处;读《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提出孔融因为发现梨有虫子才让给他人,认为这是对作品的“别解”等等。因此,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出作品的“核心价值”,更多地从正面去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意义,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避免为“求新求异”而造成对名著作品的误读。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任务较重,再加上中考对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所以,在平时阅读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同时要对自己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中学生在阅读中仅仅做到“三要”还不够,还要做到“三不要”。
一、不要脱离阅读的目的
当前图书市场中一部分优秀作品在蓬勃成长的同时,一些垃圾文学也如影随形的诞生。而垃圾文学往往迎合了一些人低俗的口味和取向,也使得一部分中学生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我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同时,每个月开设一两节“文学欣赏课”。在欣赏课里,先让学生自我推荐认可的文学作品,然后展开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选择其中一两种读物,从作品的精神滋养到作品的核心价值,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读文入情”,走进作品创设的情境中,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和美感,感悟和领会作品中“文字的妙处”,并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深层次探究,从而达到对作品有真实的感悟和理解。
二、不要忽视语文的基础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反映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词汇量不足,表达不得体,口语、书面语分不清;在作文中书写不规范,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字、病句太多,缺乏逻辑;在阅读中抓不住文章的主旨,筛选不出文章的主要信息,更感悟不到文章的中心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造成的。正因为学生缺乏语文基础知识,才造成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难有真正的“感”和“悟”,无法体会由文字的张力所形成的“文字妙处”,不能读懂作品中深邃的文化意蕴。
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深刻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积累、修辞的运用、句式的特点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这样,学生才能读懂那些精美的文学作品,感动于那些凝聚生命和情感的文字,才能真正走进作品,实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三、不要只重视课内而忽视课外
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既要在课内下功夫,也必须在课外阅读上下功夫。因此,语文教师就要抓住周末及课外寒暑假时间,给学生安排一定的阅读内容,并针对不同的作品以及阅读中的问题,给学生列出阅读提纲和重点,并要求读后写阅读笔记和读后感。例如:我在布置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时,先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人力车夫的生活状态;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先给学生补充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并要求学生阅读后选取作品的创作方法或阅读感悟等写一篇读后感,开学后在班上交流。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是先天具备的,需要在平时逐步培养和提高。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素材,建立一个自己的阅读殿堂。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避免出现“有些学生很爱读书,但阅读鉴赏能力总提不高”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玉永,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举隅,《现代阅读》,2011年第4期第128页;
[2]王晓利,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代阅读》,2011年6月,第157页;
[3]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6年第6期;
[4]朱绍禹,傅永安,刘淼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8;
[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