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散思维”,这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目的。语文本色教育抓的便是语文的根,把准语文的脉,锁住语文的魂,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扣住文本,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本色;回归本色语文课堂;回归本色语文课堂的策略
近期,有幸观摩了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参赛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多堂同题异构课,每节课都精彩纷呈,各有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范例,更为我们一线教师研究和构建课堂教学实践做了正确导向,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从中学到了构建课堂的要领,还对真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升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素养。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思考着该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通过这次的观摩活动,我对初中语文本色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这次学习的收获,谈谈自己对本色语文的一些认识:
一、何为语文本色
本色,即物品的本来颜色,延伸至语文课堂,就是原色、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正如杨再隋所说的“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二、回归本色语文课堂的策略
1、课堂应少些课外延伸,多些文本回归
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在上课时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常常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往往急于求成,对文本草草解读,课堂上缺少了放声朗读,往往淡化了立足文本,更别说让学生吃透文本了,这样一堂课下来,课堂的容量是大了,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不一定透彻,我觉得这有点本末倒置了。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带领学生抽丝剥茧般地解读文本,如我们在教授《晨趣》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文本,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然后扣住文本提出“真”与“朴”是季老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特有的风格;然后跳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重要“我好像真正成为一个诗人了”;最后抓住“晨趣”,紧扣“晨”这一主旋律,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从景趣、情趣到理趣,从文本中悟出了一首小诗,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懂了“晨趣”的内涵,细细品味,意境很深远。
2、加强阅读,感悟文学之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阅读的加强,可以让学生感悟文学之美。
作品的美,不仅体现在精美的文字上,往往还体现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中。我们在教授经典美文时,除了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意外,更要让学生品味出其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和文化内涵。
如《晨趣》一文的教授时,我们应该注重文中重要语段的阅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相结合,在对重要语句的吟哦讽颂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主旨,提升了文本解读的能力。
3、关注文本研读,深化阅读
文本研读是整体,应包括单元目标、注释、标题和思考练习;同时,文本研读也是一个过程,应在原始阅读的基础上深化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对其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对文本应有自己的进一步理解。但在现今的阅读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评分标准往往死抠答案,这样便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机械化。教师往往受制于教参,教参怎么讲就怎么教,总是把学生往所谓标准答案设计的方向引,没有独立的个人思考,因而对于文章的阅读体会不够深入,当然教时也就不会有智慧的火花,很被动。这样一来,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较多,而实践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很少,针对文本的分析就显得“程序化”,枯燥无味,但如果你允许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的看法和分析,就有可能让他在考试中吃亏。
如对初中语文课本中《论语十二章》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习”(習)字的解释,教参上只提及“温习”,但学生在分析时提到了“实践”,我认为很好,当堂表扬了该学生,并给予肯定。但在平时的考试里,对于古文字的翻译,我们老师往往只认参考答案,其余一概不算,这就让学生失了分。
4、褪去浮华,尽显本色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多媒体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较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模式。它改变了以往“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具体办法。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激活了语文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灵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整个课件内容应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全文设计成:踏绿寻泉、深夜听泉、众手绘泉三大板块,利用情境,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跨越时空,走进了鼎湖山。
但多媒体起到的仅仅是辅助作用,我们切不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过于华丽惹眼的课件,我们的语文课应借助多媒体,注重学生学习效率的培养,用扎实的读书、练习来强化语文本色课堂教学。
如在授《鼎湖山听泉》一课时,课上我让学生通过自由放声朗读,听教师配乐朗读和学生范读等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理解“吟哦讽诵”的要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进行范读,让学生通过细细聆听,找到作者所写的多层次的泉声。通过相关片段的研读,让学生产生感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中心。
5、课堂应少些热闹,多些安静的思考
古人云:“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后能悟,悟而后能得。”我们的语文课堂真的需要学生对文本的静读,对问题的静思,对习题的精练,对学习方法的静悟……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设计讨论环节,学生交流的同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考、静悟的环境,让他们在安静的思考中茅塞顿开,自然而然能进入语文世界,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知识的力量。
总而言之,回归语文本色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线,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方法,落实训练,立足文本,兼顾一定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以理解性阅读为主,重视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刁晓丹.让语文课回归本色[J].职业教育,2015,(272).
[2]刘立.浅谈回归语文本色教育[A].语文教学通讯,2015,(10).
[3]徐新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J].现代交际,2011,(02).
[4]陈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之“本色”[J].2013,(07).
[5]兰润花.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養[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1).
关键词:语文本色;回归本色语文课堂;回归本色语文课堂的策略
近期,有幸观摩了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参赛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多堂同题异构课,每节课都精彩纷呈,各有特色,充分展示了他们不同的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范例,更为我们一线教师研究和构建课堂教学实践做了正确导向,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从中学到了构建课堂的要领,还对真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提升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素养。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思考着该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通过这次的观摩活动,我对初中语文本色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这次学习的收获,谈谈自己对本色语文的一些认识:
一、何为语文本色
本色,即物品的本来颜色,延伸至语文课堂,就是原色、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正如杨再隋所说的“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二、回归本色语文课堂的策略
1、课堂应少些课外延伸,多些文本回归
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在上课时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常常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往往急于求成,对文本草草解读,课堂上缺少了放声朗读,往往淡化了立足文本,更别说让学生吃透文本了,这样一堂课下来,课堂的容量是大了,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不一定透彻,我觉得这有点本末倒置了。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带领学生抽丝剥茧般地解读文本,如我们在教授《晨趣》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读文本,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然后扣住文本提出“真”与“朴”是季老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特有的风格;然后跳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重要“我好像真正成为一个诗人了”;最后抓住“晨趣”,紧扣“晨”这一主旋律,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从景趣、情趣到理趣,从文本中悟出了一首小诗,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懂了“晨趣”的内涵,细细品味,意境很深远。
2、加强阅读,感悟文学之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阅读的加强,可以让学生感悟文学之美。
作品的美,不仅体现在精美的文字上,往往还体现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中。我们在教授经典美文时,除了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意外,更要让学生品味出其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和文化内涵。
如《晨趣》一文的教授时,我们应该注重文中重要语段的阅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相结合,在对重要语句的吟哦讽颂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主旨,提升了文本解读的能力。
3、关注文本研读,深化阅读
文本研读是整体,应包括单元目标、注释、标题和思考练习;同时,文本研读也是一个过程,应在原始阅读的基础上深化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观点,对其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对文本应有自己的进一步理解。但在现今的阅读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评分标准往往死抠答案,这样便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机械化。教师往往受制于教参,教参怎么讲就怎么教,总是把学生往所谓标准答案设计的方向引,没有独立的个人思考,因而对于文章的阅读体会不够深入,当然教时也就不会有智慧的火花,很被动。这样一来,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较多,而实践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很少,针对文本的分析就显得“程序化”,枯燥无味,但如果你允许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的看法和分析,就有可能让他在考试中吃亏。
如对初中语文课本中《论语十二章》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习”(習)字的解释,教参上只提及“温习”,但学生在分析时提到了“实践”,我认为很好,当堂表扬了该学生,并给予肯定。但在平时的考试里,对于古文字的翻译,我们老师往往只认参考答案,其余一概不算,这就让学生失了分。
4、褪去浮华,尽显本色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多媒体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较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模式。它改变了以往“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具体办法。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激活了语文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灵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整个课件内容应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全文设计成:踏绿寻泉、深夜听泉、众手绘泉三大板块,利用情境,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跨越时空,走进了鼎湖山。
但多媒体起到的仅仅是辅助作用,我们切不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过于华丽惹眼的课件,我们的语文课应借助多媒体,注重学生学习效率的培养,用扎实的读书、练习来强化语文本色课堂教学。
如在授《鼎湖山听泉》一课时,课上我让学生通过自由放声朗读,听教师配乐朗读和学生范读等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理解“吟哦讽诵”的要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进行范读,让学生通过细细聆听,找到作者所写的多层次的泉声。通过相关片段的研读,让学生产生感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中心。
5、课堂应少些热闹,多些安静的思考
古人云:“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后能悟,悟而后能得。”我们的语文课堂真的需要学生对文本的静读,对问题的静思,对习题的精练,对学习方法的静悟……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设计讨论环节,学生交流的同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考、静悟的环境,让他们在安静的思考中茅塞顿开,自然而然能进入语文世界,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知识的力量。
总而言之,回归语文本色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训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线,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方法,落实训练,立足文本,兼顾一定的文体知识,引导学生以理解性阅读为主,重视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刁晓丹.让语文课回归本色[J].职业教育,2015,(272).
[2]刘立.浅谈回归语文本色教育[A].语文教学通讯,2015,(10).
[3]徐新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J].现代交际,2011,(02).
[4]陈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之“本色”[J].2013,(07).
[5]兰润花.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養[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