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成长教育第二课堂的湿地博物馆,如何在青少年环境教育中发挥优势和作用,提高社会效益,这是所有湿博人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针对当前环境教育现状,对湿地博物馆在青少年环境教育中的作用作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湿地博物馆 青少年 环境教育 作用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22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享受生态文明生活的愿望才能逐渐成为现实。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提高和培养青少年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事。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成长教育第二课堂的湿地博物馆,不仅在普及湿地知识、推广湿地文化、开展湿地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青少年环保教育上也发挥着独特优势。本文将通过青少年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以张掖湿地博物馆为例,分析湿地博物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探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培养青少年的环保行为,真正实现青少年环境教育的有效性。
一、青少年环境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一)青少年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环境教育一词首次出现于1948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IUCN)召开的巴黎会议。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把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教育工作开始起步。1983 年底,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小学环境教育成为重要战略措施。1992年,国家教委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确立了环境教育的地位,肯定了基础教育领域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二)青少年环保意识现状及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保护环境的一支强大力量。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青少年树立强烈的环保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必将对推动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产生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三)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青少年环境教育中肩负的责任
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教育机构,承担着向青少年传播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职能,是广大青少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湿地类博物馆在青少年认识自然、保护环境、树立科学意识教育方面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湿地博物馆在环境教育中的优势——以张掖湿地博物馆为例
(一)资源优势
张掖湿地博物馆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家以湿地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71平方米,室内布展5000平方米。现有职工20人,科普专业人员11人,专职讲解员3人。
该馆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以“戈壁水乡、生态绿洲、古城文明”为主题,传承张掖地域历史文化,展示黑河湿地保护历程,彰显生态文明成果,描绘城市规划远景,是展现张掖湿地生态建设的窗口,也是大众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馆内六大展区浓缩了张掖生态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历程,凸显了黑河湿地的战略地位、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环境演变及生态保护成就,构成了室内与室外、实景与虚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科普科研基地。
(二)环境优势
张掖湿地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城区北郊,紧临黑河湿地,是坐落在湖泊湿地之上的一座独特建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优势。博物馆的交通十分便利,离城市中心“钟鼓楼”不到3公里。整体建筑以五方“叶片”为理念,与周边的苇溪融为一体,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建筑内外颜色以原木生态色为主导色系,材质以张掖本地的胡杨、沙枣等木材为主,使整体风格与建筑环境完美融合。
(三)宣教优势
湿地博物馆宣传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学校),专业教育一般都是书本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行为指导。而湿地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大量的资料图片、标本模型、复原场景和高科技手段,提供可触摸、可操控的学习机会,感官多维,观察、视听、触摸、模拟等,更大化呈现出“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使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环保意识,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环保行为。
三、如何发挥湿地博物馆在青少年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一)利用自身优势吸引青少年参观学习获取环保知识
1.丰富的展览内容。张掖湿地博物馆为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充分考虑各年龄阶层、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特点,以“塞上江南·印象张掖”“地貌大观·多彩张掖”“丝路重镇·人文张掖”“湿地之城·生态张掖”“城市未来·大美张掖”“湿地·生命的摇篮”为脉络,建成了六大展区,并配套大量的标本、图片、文字资料印证,凸显“湿地”“城市”两大重点,诠释了湿地科普知识和生态城市内涵。丰富多样的内容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对知识的需求,而且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大众的需求,唤起了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珍爱湿地、保护湿地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多元的展示手段。张掖湿地博物馆在突出展览的知识性、科学性的同时,更注重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3.快乐的互动体验。博物馆还采用目前最前卫的高科技手段——体感互动技术,让观众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发出指令,与周边的装置展开互动,吸引着人们争相体验,特别是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多次前来参与体验。
(二)开展环保宣传引导青少年多方学习提高环保意识 1.选择主题日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为提高青少年环保意识,以“湿地日”“环境日”“爱鸟周”等主题日为载体,对我市青少年进行了环保科普教育系列宣传活动。在全国第42个“世界环境日”,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张掖”为主题的环保宣传活动,先后组织张掖中学、北街小学等8所中小学9000余名师生参观博物馆,发放环保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环境问题。
2.进入学校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张掖湿地博物馆主动走出场馆与多所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绿色宣讲进校园”活动,举办科普讲座,讲授环保知识,解疑释惑。通过两年的实践,先后走进6所中小学,宣讲当前国际国内湿地保护基本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介绍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累计受教人数达1.2万余人。
3.利用4D影院宣传湿地美景。张掖湿地博物馆4D影院配置多套科普及城市主题影片,观众可感受到震动、坠落、吹风、喷水、气泡等特效,犹如身临其境、身处其中,沉浸感十分强烈。科普影片《海龟之旅》《史前历险》,以青少年为重点,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成长需要,以激励青少年浓烈的好奇心和热切的探索欲,得到了青少年的认可和欢迎。
(三)依托湿地资源组织青少年体验学习强化环保行为
环境教育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行为上,日本环境教育不仅注重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而且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注重“参与”。而我国环境教育大多侧重于“提高环境知识, 增强环境意识”,缺乏具体的行为目标。因此,我馆结合当地实际,结合周围环境,结合日常生活,通过参与体验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和环保行为的培养。
1.开展青少年环保团体服务活动。开馆以来,张掖湿地博物馆为河西学院环境保护志愿者团队提供了深入了解湿地、关爱湿地的平台。针对湿地博物馆周末游客多的特点,志愿者每周末在主入口设置了宣传咨询点,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展出景区景点图片、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湿地,同时参加博物馆场馆清洁、志愿讲解、展项管护和游客引导等志愿服务。另外,还开展了“小小讲解员”志愿者活动,在节假日游客较多的时候,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2015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全民尽责植树播绿、携手共建美丽张掖”春季义务植树活动期间,河西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志愿者参加博物馆外景绿化义务植树活动,唤起了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的热潮。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们亲身体会到湿地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壮大了湿地保护工作者的队伍,扩大了环境保护的影响。
2.组织青少年湿地生态一日游活动。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湿地自身的绿化、净化、美化,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从实际中获得的情感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长期和持久的,它比单纯的书本知识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效果。
3.发挥青少年环保实践基地作用。2014年3月31日,张掖一中初一年级全体师生在张掖湿地博物馆开展了“关注家乡发展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展板文字、语音讲解、视频资料、体验场景、参与互动等多种形式的参观活动,体会了家乡因湿地而生、因湿地而兴,也深刻认识到保护湿地、爱护环境、热爱家乡是每名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张掖湿地博物馆在青少年环境教育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参与体验的宣教项目偏少,今后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使张掖湿地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柏江,何兴娇.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思考[D].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3).
[2]孙刚,房岩.中日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9).
[3]冯亚飞.浅谈自然博物馆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东方博物·第十二辑.
[4]路亚北.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对青少年的影响[D].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2).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湿地博物馆 青少年 环境教育 作用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22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享受生态文明生活的愿望才能逐渐成为现实。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提高和培养青少年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一项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事。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成长教育第二课堂的湿地博物馆,不仅在普及湿地知识、推广湿地文化、开展湿地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青少年环保教育上也发挥着独特优势。本文将通过青少年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以张掖湿地博物馆为例,分析湿地博物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探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培养青少年的环保行为,真正实现青少年环境教育的有效性。
一、青少年环境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一)青少年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环境教育一词首次出现于1948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IUCN)召开的巴黎会议。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把每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环境教育工作开始起步。1983 年底,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小学环境教育成为重要战略措施。1992年,国家教委与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确立了环境教育的地位,肯定了基础教育领域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二)青少年环保意识现状及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保护环境的一支强大力量。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青少年树立强烈的环保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必将对推动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产生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三)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在青少年环境教育中肩负的责任
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教育机构,承担着向青少年传播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职能,是广大青少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湿地类博物馆在青少年认识自然、保护环境、树立科学意识教育方面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湿地博物馆在环境教育中的优势——以张掖湿地博物馆为例
(一)资源优势
张掖湿地博物馆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家以湿地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71平方米,室内布展5000平方米。现有职工20人,科普专业人员11人,专职讲解员3人。
该馆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以“戈壁水乡、生态绿洲、古城文明”为主题,传承张掖地域历史文化,展示黑河湿地保护历程,彰显生态文明成果,描绘城市规划远景,是展现张掖湿地生态建设的窗口,也是大众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馆内六大展区浓缩了张掖生态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历程,凸显了黑河湿地的战略地位、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环境演变及生态保护成就,构成了室内与室外、实景与虚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科普科研基地。
(二)环境优势
张掖湿地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城区北郊,紧临黑河湿地,是坐落在湖泊湿地之上的一座独特建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优势。博物馆的交通十分便利,离城市中心“钟鼓楼”不到3公里。整体建筑以五方“叶片”为理念,与周边的苇溪融为一体,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建筑内外颜色以原木生态色为主导色系,材质以张掖本地的胡杨、沙枣等木材为主,使整体风格与建筑环境完美融合。
(三)宣教优势
湿地博物馆宣传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学校),专业教育一般都是书本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行为指导。而湿地博物馆的优势在于大量的资料图片、标本模型、复原场景和高科技手段,提供可触摸、可操控的学习机会,感官多维,观察、视听、触摸、模拟等,更大化呈现出“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使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环保意识,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环保行为。
三、如何发挥湿地博物馆在青少年环境教育中的作用
(一)利用自身优势吸引青少年参观学习获取环保知识
1.丰富的展览内容。张掖湿地博物馆为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充分考虑各年龄阶层、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特点,以“塞上江南·印象张掖”“地貌大观·多彩张掖”“丝路重镇·人文张掖”“湿地之城·生态张掖”“城市未来·大美张掖”“湿地·生命的摇篮”为脉络,建成了六大展区,并配套大量的标本、图片、文字资料印证,凸显“湿地”“城市”两大重点,诠释了湿地科普知识和生态城市内涵。丰富多样的内容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对知识的需求,而且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大众的需求,唤起了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珍爱湿地、保护湿地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多元的展示手段。张掖湿地博物馆在突出展览的知识性、科学性的同时,更注重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3.快乐的互动体验。博物馆还采用目前最前卫的高科技手段——体感互动技术,让观众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发出指令,与周边的装置展开互动,吸引着人们争相体验,特别是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多次前来参与体验。
(二)开展环保宣传引导青少年多方学习提高环保意识 1.选择主题日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为提高青少年环保意识,以“湿地日”“环境日”“爱鸟周”等主题日为载体,对我市青少年进行了环保科普教育系列宣传活动。在全国第42个“世界环境日”,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张掖”为主题的环保宣传活动,先后组织张掖中学、北街小学等8所中小学9000余名师生参观博物馆,发放环保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环境问题。
2.进入学校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张掖湿地博物馆主动走出场馆与多所中小学校合作,开展“绿色宣讲进校园”活动,举办科普讲座,讲授环保知识,解疑释惑。通过两年的实践,先后走进6所中小学,宣讲当前国际国内湿地保护基本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介绍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累计受教人数达1.2万余人。
3.利用4D影院宣传湿地美景。张掖湿地博物馆4D影院配置多套科普及城市主题影片,观众可感受到震动、坠落、吹风、喷水、气泡等特效,犹如身临其境、身处其中,沉浸感十分强烈。科普影片《海龟之旅》《史前历险》,以青少年为重点,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成长需要,以激励青少年浓烈的好奇心和热切的探索欲,得到了青少年的认可和欢迎。
(三)依托湿地资源组织青少年体验学习强化环保行为
环境教育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行为上,日本环境教育不仅注重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而且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注重“参与”。而我国环境教育大多侧重于“提高环境知识, 增强环境意识”,缺乏具体的行为目标。因此,我馆结合当地实际,结合周围环境,结合日常生活,通过参与体验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和环保行为的培养。
1.开展青少年环保团体服务活动。开馆以来,张掖湿地博物馆为河西学院环境保护志愿者团队提供了深入了解湿地、关爱湿地的平台。针对湿地博物馆周末游客多的特点,志愿者每周末在主入口设置了宣传咨询点,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展出景区景点图片、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湿地,同时参加博物馆场馆清洁、志愿讲解、展项管护和游客引导等志愿服务。另外,还开展了“小小讲解员”志愿者活动,在节假日游客较多的时候,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2015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全民尽责植树播绿、携手共建美丽张掖”春季义务植树活动期间,河西学院大学生生态文明志愿者参加博物馆外景绿化义务植树活动,唤起了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的热潮。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们亲身体会到湿地保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壮大了湿地保护工作者的队伍,扩大了环境保护的影响。
2.组织青少年湿地生态一日游活动。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力,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湿地自身的绿化、净化、美化,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从实际中获得的情感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长期和持久的,它比单纯的书本知识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效果。
3.发挥青少年环保实践基地作用。2014年3月31日,张掖一中初一年级全体师生在张掖湿地博物馆开展了“关注家乡发展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展板文字、语音讲解、视频资料、体验场景、参与互动等多种形式的参观活动,体会了家乡因湿地而生、因湿地而兴,也深刻认识到保护湿地、爱护环境、热爱家乡是每名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张掖湿地博物馆在青少年环境教育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参与体验的宣教项目偏少,今后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使张掖湿地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柏江,何兴娇.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思考[D].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3).
[2]孙刚,房岩.中日中小学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9).
[3]冯亚飞.浅谈自然博物馆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东方博物·第十二辑.
[4]路亚北.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对青少年的影响[D].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2).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