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获奖的运动员为案例,选取在不同培养体制下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运动员刘翔、胡凯和丁俊晖为案例分析,研究表明:政府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点,主要是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市场前景较好、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观赏性,同时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在高校学生中比较普及的项目,政府应逐步退出,通过体教结合的培养体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对于市场前景较差、难以进行产业化运作的项目,但是我国的优势传统项目(如举重),应采取举国体制的培养方式;如果是我国竞技水平很低的个人项目(如台球),可以交给家庭或社会举办,同时政府给予扶持。
关键词: 运动员;人才培养;体制
中图分类号: G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07)05-0092-03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With cases of athletes who are rewarded as the Chinese top ten Lawrence champions in 2006,the authors choose three representative athletes,Liu Xiang,Hu Kai and Ding Jun-hui,grown under different systems of training,as case analysis.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roduce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distribution of sports from the aspect of market prospect and industry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all sport events.As for those events with better market prospect,broader popularization,especially among college students,higher appreciative value and higher expectations for intelligence,the government should withdraw from them progressively and cultivate the athletic talents reserve by a system which combines sports with education.For those events which have poor market prospect and are difficult to operate as industrialization,but ar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advantageous events,such as weight lifting,the government should adopt the training modeof state system.If it is the kind of individual event with low competitive level in China,such as the billiard,the government should let families or the society take care of it,while just giving some support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Athletes;Cultivation of talents;System
“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评选活动的前身是已经举办了24届的“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活动,是中国体育最高奖。该奖项于2004年首度更名为“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是对我国最杰出的运动员在体育各个领域所达到的运动成就予以表彰和奖励。
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在长沙揭晓:刘翔包揽年度最佳男运动员奖和年度最佳人气奖,郭晶晶获得年度最佳女运动员奖。这次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的一个新亮点是,由家庭自费培养的19岁少年丁俊晖获得年度最佳非奥运项目运动员奖;清华大学在校学生胡凯获得年度最佳新人奖。[1]这是国家传统培养运动员体制以外的选手首次获得中国劳伦斯奖。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多元化的趋势。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过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多元化。本文选取在不同培养体制下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运动员刘翔、胡凯和丁俊晖为案例分析,来研究我国现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1 研究方法
1.1 案例分析法
以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获奖的运动员为案例,从运动员成长特征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进行研究。
1.2 思辨与实证相结合解释学方法
运用解释学方法,结合国家对运动员培养的不同体制研究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刘翔——举国体制培养案例
2.1.1 刘翔简介
刘翔1983年7月15日出生于上海,1996年进入上海体育运动学校技术学院,1999年3月入选上海市田径队,2000年8月入选国家青年队,师从孙海平教练。2000年世界青年锦标赛男子110米栏第4名;2001年全运会、东亚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冠军;2002年瑞士洛桑国际田联一级大奖赛以13秒12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亚洲纪录,排名世界第4;2002年第14届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冠军,他12秒91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并追平世界纪录。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枚男子田径金牌,也是亚洲历史上的第一枚男子直道项目上的金牌。[2]
2.1.2 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方式
按照《当代中国改革大词典》解释,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目标和需要,能够有效地统一、集中国家力量使某些方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机制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构等。中国体育举国体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建立起来,在这样一种体制下,建立了从地方体校,地方运动队,到省市运动队,再到国家队的一整套人才选拔和训练体系。在举国体制下,全国各地的体校、运动队每年都会发现和选拔许多优秀运动员,这些优秀的体育苗子会脱颖而出,然后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家队,进行长期而集中的训练,并成为在奥运会上和世界大赛中比赛的选手。
2.1.3 对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分析
刘翔的成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练,体育环境开放,频繁出国比赛,运动设施先进,训练方法科学,甚至还有诸如美国耐克公司专为刘翔设计的一款最轻的“红色魔鞋”。 在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和体育科研所就专门成立了对刘翔的训练进行科研和科技服务的课题组,对刘翔日常训练和历次国内外比赛都进行了跟踪拍摄,从中知道刘翔的优势和弱处,为教练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可以说,举国体制对刘翔成功起到了强力支撑。
举国体制模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显然仅通过举国体制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已经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了,奥运战略下的举国体制在训教结合矛盾上一直没有理顺,已成了阻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最大症结。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学历也低,毕业生出路困难,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运动员的成才率是非常低的,一旦在体育方面没有发展的空间,可能就是半文盲,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这是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那么生源危机将会蔓延,直至枯竭。即使被体校输送成为专业运动员,退役后,除了极少数登上塔尖的优秀者,那些未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的退役运动员还是成了体育界的“弱势群体”,走上社会后更没优势。
“举国体制”是一种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好体制和高效率的体制。有些项目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但是在我国难以在社会普及的项目,如体操、举重等项目,很难在学校或者社会上开展或普及,只有通过举国体制才能保障这些项目在有限的人才资源中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潜能。另外在一些普及程度不高、对抗性和观赏性不强集体项目上也需要通过举国体制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目前,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方式主要还是依靠举国体制,但是在举国体制下各地区也结合实际也做了一些尝试,如体校和体育传统学校在运动队和教练上相互交流学习,运动员在训练或是退役后,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如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刘翔等。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举国体制带来的弊端。
2.2 胡凯——体教结合培养案例
2.2.1 胡凯简介
胡凯,1982年8月4日,出生在青岛李沧区邢台路。2001年,胡凯高考成绩为582分,超出了青岛本科线20多分被特招进清华大学。进入清华大学后,胡凯成了留德博士李庆的第一个弟子,在李庆的指导下,胡凯成绩突飞猛进,10秒27的成绩达到了国际运动健将标准。2005年,胡凯在土耳其伊兹密尔夺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00米冠军。这是中国人夺得的第一个100米世界冠军。[8]
2.2.2 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方式
由于我国竞技运动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多年来一直采取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的高度集中和高度专业化的训练体制(即优秀运动队和体工大队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学训”矛盾十分突出,导致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知识低于同龄的青少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体育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保证学生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和体育系统的合作,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
2.2.3 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分析
清华大学与体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87年,是我们国家体育有很大提高的一年。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清华从1994年开始着手于体育教育的发展,通过免试特招一批高水平在役运动员的办法,搭起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架子。但通过三年的实践,他们发现要真正提高学校竞技水平,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培养优秀运动员,所以,1997年开始,清华对运动员入学时的学习成绩做了严格的规定,参加普通高考,达到一定成绩是所有学生运动员进入清华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成为体育明星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潮流。我国目前有1700多所高校,高校体育已成为培养奥运人才的基地。虽然不少奥运选手只是在高校里挂个名,但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种培养模式在中国还需要一个过渡期。要知道,美国的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为此摸索了97年,直到现在这种模式在美国才真正发挥作用。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要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素质、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教育和体育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胡凯,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他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勇夺男子百米冠军,为正在实施中的“体教结合”做出了成功的示范,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胡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观念性的启示。在许多发达国家,大学生被培养成了运动员,从校门走向赛场;而我们,一直在努力把更多的运动员培养成大学生,从赛场走进校门。胡凯虽然是个案,但我们从他身上,已经看到了体教结合的希望的曙光。
2.3 丁俊晖——家庭培养模式案例
2.3.1 斯诺克运动员丁俊晖个人简介
丁俊晖1987年4月1日出生,在8岁就开始打斯诺克,1997年开始参加比赛,这个阶段从江苏宜兴到上海再到广东东莞,到各地拜师学艺,2003年,丁俊晖远赴英国。每年两万多英镑的花费全部由家里负担。2004年4月1日刚刚度过自己的17岁生日的丁俊晖,是第一个进入世界斯诺克运动最高殿堂——世界斯诺克职业排名赛的中国人。2005年中国公开赛之前,他的排名上升到第54位。在北京进行的世界职业斯诺克巡回赛中国公开赛决赛中,丁俊晖以9比5挫败世界斯诺克史上最伟大的球手、7届世界冠军得主亨德利,不仅让世界职业斯诺克排名赛冠军榜上有了第一位中国人的名字,而且还成为世界职业斯诺克界首位持外卡夺冠的球手。[10]
2.3.2 家庭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方式
与传统“举国体制”与高校“体教结合”相比,家庭培养模式是指依靠家庭的力量,完全由其家庭出资进行培养,家长负责运动员的生活和训练,通过聘请教练,自费外出参加比赛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过程中,家庭的作用占主导。
2.3.3 对家庭培养模式的分析
家庭投资体育,基本上都是选择国家尚未大力发展,能够用一己之力完成的,并且有良好市场前景和职业化潮流的个人项目。在奥运重点夺牌项目上,一家之力显然难敌举国体制。但对于台球这样的非奥运项目,国家几乎不提供体校-专业队-职业队的成长道路,打台球的人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走与丁俊晖一样的路。
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它对运动项目上的把握要比“举国体制”与“体教结合”灵活和准确。在对丁俊晖的培养过程中,当时丁俊晖父亲看到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看到了台球运动的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培养孩子,让孩子成为成功人士,在1996丁俊晖父亲就倾其所有,东拼西凑的,开了一个台球城,为丁俊晖的技术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小结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过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多元化。而仅仅依靠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点,主要是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市场前景较好、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观赏性,同时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美国NBA),政府应逐步退出,通过体教结合的培养体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对于市场前景较差、难以进行产业化运作的项目,也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如举重),应采取举国体制的培养方式;如果是我国竞技水平很低的项目(如台球),可以交给家庭或社会举办,同时政府给予扶持。
参考文献:
[1]陈黎明,李尕.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揭晓[EB/OL].http://olympic.people.com.cn/GB/22180/22193/4287945.html,2006.
[2]网易体育,田径队员刘翔个人资料[EB/OL].http://2004.163.com/2004w07/12622/2004w07_1090559949719.html,2006.
[3]张惠红,冯天佑.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
[4]于浩飞,胡琪,孙辉,等.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完善体育人才培养的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5]王刚,肖幼林.关于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
[6]刘庆山,周洪珍,吴燕波,等.广东等六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7]汪广茂,宋允清,侯远峰,等.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8).
[8]张强.清华白面书生大运百米飞人―解读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百米冠军胡凯[N].扬子晚报,2005-08-19.
[9]宗华敬,陆宗芳.发掘高等体育教育功能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
[10]丁俊晖.一杆到顶:我十八岁的冠军路[M].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2005.
关键词: 运动员;人才培养;体制
中图分类号: G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07)05-0092-03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With cases of athletes who are rewarded as the Chinese top ten Lawrence champions in 2006,the authors choose three representative athletes,Liu Xiang,Hu Kai and Ding Jun-hui,grown under different systems of training,as case analysis.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roduce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distribution of sports from the aspect of market prospect and industry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all sport events.As for those events with better market prospect,broader popularization,especially among college students,higher appreciative value and higher expectations for intelligence,the government should withdraw from them progressively and cultivate the athletic talents reserve by a system which combines sports with education.For those events which have poor market prospect and are difficult to operate as industrialization,but ar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advantageous events,such as weight lifting,the government should adopt the training modeof state system.If it is the kind of individual event with low competitive level in China,such as the billiard,the government should let families or the society take care of it,while just giving some support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Athletes;Cultivation of talents;System
“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评选活动的前身是已经举办了24届的“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活动,是中国体育最高奖。该奖项于2004年首度更名为“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是对我国最杰出的运动员在体育各个领域所达到的运动成就予以表彰和奖励。
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在长沙揭晓:刘翔包揽年度最佳男运动员奖和年度最佳人气奖,郭晶晶获得年度最佳女运动员奖。这次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的一个新亮点是,由家庭自费培养的19岁少年丁俊晖获得年度最佳非奥运项目运动员奖;清华大学在校学生胡凯获得年度最佳新人奖。[1]这是国家传统培养运动员体制以外的选手首次获得中国劳伦斯奖。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多元化的趋势。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过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多元化。本文选取在不同培养体制下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运动员刘翔、胡凯和丁俊晖为案例分析,来研究我国现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1 研究方法
1.1 案例分析法
以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获奖的运动员为案例,从运动员成长特征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进行研究。
1.2 思辨与实证相结合解释学方法
运用解释学方法,结合国家对运动员培养的不同体制研究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刘翔——举国体制培养案例
2.1.1 刘翔简介
刘翔1983年7月15日出生于上海,1996年进入上海体育运动学校技术学院,1999年3月入选上海市田径队,2000年8月入选国家青年队,师从孙海平教练。2000年世界青年锦标赛男子110米栏第4名;2001年全运会、东亚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10米栏冠军;2002年瑞士洛桑国际田联一级大奖赛以13秒12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亚洲纪录,排名世界第4;2002年第14届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冠军,他12秒91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并追平世界纪录。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枚男子田径金牌,也是亚洲历史上的第一枚男子直道项目上的金牌。[2]
2.1.2 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方式
按照《当代中国改革大词典》解释,举国体制是中国体育事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一定目标和需要,能够有效地统一、集中国家力量使某些方面迅速提高的体育发展机制及相应的一套组织机构等。中国体育举国体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建立起来,在这样一种体制下,建立了从地方体校,地方运动队,到省市运动队,再到国家队的一整套人才选拔和训练体系。在举国体制下,全国各地的体校、运动队每年都会发现和选拔许多优秀运动员,这些优秀的体育苗子会脱颖而出,然后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家队,进行长期而集中的训练,并成为在奥运会上和世界大赛中比赛的选手。
2.1.3 对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分析
刘翔的成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练,体育环境开放,频繁出国比赛,运动设施先进,训练方法科学,甚至还有诸如美国耐克公司专为刘翔设计的一款最轻的“红色魔鞋”。 在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和体育科研所就专门成立了对刘翔的训练进行科研和科技服务的课题组,对刘翔日常训练和历次国内外比赛都进行了跟踪拍摄,从中知道刘翔的优势和弱处,为教练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可以说,举国体制对刘翔成功起到了强力支撑。
举国体制模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显然仅通过举国体制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已经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了,奥运战略下的举国体制在训教结合矛盾上一直没有理顺,已成了阻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最大症结。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学历也低,毕业生出路困难,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运动员的成才率是非常低的,一旦在体育方面没有发展的空间,可能就是半文盲,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这是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那么生源危机将会蔓延,直至枯竭。即使被体校输送成为专业运动员,退役后,除了极少数登上塔尖的优秀者,那些未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的退役运动员还是成了体育界的“弱势群体”,走上社会后更没优势。
“举国体制”是一种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好体制和高效率的体制。有些项目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但是在我国难以在社会普及的项目,如体操、举重等项目,很难在学校或者社会上开展或普及,只有通过举国体制才能保障这些项目在有限的人才资源中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潜能。另外在一些普及程度不高、对抗性和观赏性不强集体项目上也需要通过举国体制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目前,我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方式主要还是依靠举国体制,但是在举国体制下各地区也结合实际也做了一些尝试,如体校和体育传统学校在运动队和教练上相互交流学习,运动员在训练或是退役后,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如乒乓球奥运冠军邓亚萍、刘翔等。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举国体制带来的弊端。
2.2 胡凯——体教结合培养案例
2.2.1 胡凯简介
胡凯,1982年8月4日,出生在青岛李沧区邢台路。2001年,胡凯高考成绩为582分,超出了青岛本科线20多分被特招进清华大学。进入清华大学后,胡凯成了留德博士李庆的第一个弟子,在李庆的指导下,胡凯成绩突飞猛进,10秒27的成绩达到了国际运动健将标准。2005年,胡凯在土耳其伊兹密尔夺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100米冠军。这是中国人夺得的第一个100米世界冠军。[8]
2.2.2 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方式
由于我国竞技运动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多年来一直采取由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的高度集中和高度专业化的训练体制(即优秀运动队和体工大队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学训”矛盾十分突出,导致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知识低于同龄的青少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体育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保证学生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和体育系统的合作,对学生进行运动训练。
2.2.3 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分析
清华大学与体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1987年,是我们国家体育有很大提高的一年。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清华从1994年开始着手于体育教育的发展,通过免试特招一批高水平在役运动员的办法,搭起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架子。但通过三年的实践,他们发现要真正提高学校竞技水平,还是要立足于自己培养优秀运动员,所以,1997年开始,清华对运动员入学时的学习成绩做了严格的规定,参加普通高考,达到一定成绩是所有学生运动员进入清华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成为体育明星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潮流。我国目前有1700多所高校,高校体育已成为培养奥运人才的基地。虽然不少奥运选手只是在高校里挂个名,但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种培养模式在中国还需要一个过渡期。要知道,美国的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为此摸索了97年,直到现在这种模式在美国才真正发挥作用。体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要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素质、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教育和体育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胡凯,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他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勇夺男子百米冠军,为正在实施中的“体教结合”做出了成功的示范,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胡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观念性的启示。在许多发达国家,大学生被培养成了运动员,从校门走向赛场;而我们,一直在努力把更多的运动员培养成大学生,从赛场走进校门。胡凯虽然是个案,但我们从他身上,已经看到了体教结合的希望的曙光。
2.3 丁俊晖——家庭培养模式案例
2.3.1 斯诺克运动员丁俊晖个人简介
丁俊晖1987年4月1日出生,在8岁就开始打斯诺克,1997年开始参加比赛,这个阶段从江苏宜兴到上海再到广东东莞,到各地拜师学艺,2003年,丁俊晖远赴英国。每年两万多英镑的花费全部由家里负担。2004年4月1日刚刚度过自己的17岁生日的丁俊晖,是第一个进入世界斯诺克运动最高殿堂——世界斯诺克职业排名赛的中国人。2005年中国公开赛之前,他的排名上升到第54位。在北京进行的世界职业斯诺克巡回赛中国公开赛决赛中,丁俊晖以9比5挫败世界斯诺克史上最伟大的球手、7届世界冠军得主亨德利,不仅让世界职业斯诺克排名赛冠军榜上有了第一位中国人的名字,而且还成为世界职业斯诺克界首位持外卡夺冠的球手。[10]
2.3.2 家庭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方式
与传统“举国体制”与高校“体教结合”相比,家庭培养模式是指依靠家庭的力量,完全由其家庭出资进行培养,家长负责运动员的生活和训练,通过聘请教练,自费外出参加比赛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过程中,家庭的作用占主导。
2.3.3 对家庭培养模式的分析
家庭投资体育,基本上都是选择国家尚未大力发展,能够用一己之力完成的,并且有良好市场前景和职业化潮流的个人项目。在奥运重点夺牌项目上,一家之力显然难敌举国体制。但对于台球这样的非奥运项目,国家几乎不提供体校-专业队-职业队的成长道路,打台球的人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走与丁俊晖一样的路。
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它对运动项目上的把握要比“举国体制”与“体教结合”灵活和准确。在对丁俊晖的培养过程中,当时丁俊晖父亲看到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看到了台球运动的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培养孩子,让孩子成为成功人士,在1996丁俊晖父亲就倾其所有,东拼西凑的,开了一个台球城,为丁俊晖的技术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小结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过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必然要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多元化。而仅仅依靠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点,主要是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市场前景较好、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观赏性,同时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美国NBA),政府应逐步退出,通过体教结合的培养体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对于市场前景较差、难以进行产业化运作的项目,也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如举重),应采取举国体制的培养方式;如果是我国竞技水平很低的项目(如台球),可以交给家庭或社会举办,同时政府给予扶持。
参考文献:
[1]陈黎明,李尕.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揭晓[EB/OL].http://olympic.people.com.cn/GB/22180/22193/4287945.html,2006.
[2]网易体育,田径队员刘翔个人资料[EB/OL].http://2004.163.com/2004w07/12622/2004w07_1090559949719.html,2006.
[3]张惠红,冯天佑.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
[4]于浩飞,胡琪,孙辉,等.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完善体育人才培养的举国体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5]王刚,肖幼林.关于我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
[6]刘庆山,周洪珍,吴燕波,等.广东等六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状况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7]汪广茂,宋允清,侯远峰,等.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8).
[8]张强.清华白面书生大运百米飞人―解读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百米冠军胡凯[N].扬子晚报,2005-08-19.
[9]宗华敬,陆宗芳.发掘高等体育教育功能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
[10]丁俊晖.一杆到顶:我十八岁的冠军路[M].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