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寺庙是一个城市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不论是在形式上的层次,还是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它都是城市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文殊院作为从古代到近代成都市区寺庙早期最为兴盛的寺院之一,影响力覆盖了整个川西地区。依据其在成都市区的空间占位体系以及辐射区域的影响,为寻找建构当代城市文脉空间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些有机建构的策略和方法。为当前的城市发展提供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城市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寺庙;历史文化;文殊院;文化空间结构;城市现代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发生着改变。人口数量和城市用地产生正相关,不少城市保存下来的旧城区面临基础设施的老化。这些旧城区所发挥的承载文化空间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少。成都是一座有两千三百多年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址从未改变,有着相对稳定的历史文化空间形态。寺庙作为城市文化脉络传承的载体之一,在城市中的空间占位体系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一、成都市区传统寺庙空间占位体系
在这样的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城,随着城市的现代化的加强,积淀的文化需要传承,寺庙也是承载物之一。以前,成都有“内四大寺”与“外四大寺”之说。所谓“内四大寺”,是指城内的四座大寺院,分别为东城的大慈寺、南城的延庆寺、西城的万佛寺、北城的文殊院。所谓“外四大寺”,则是指城外近郊的四座大寺院,分别是外东静居寺、外南近慈寺、外西草堂寺(梵安寺)、外北昭觉寺。内外“四大寺”的结构布局,将成都置于一个严密的佛化空间。在心理上对该城居民形成了一种来自佛教的安全保障。旧时成都共有大小街巷405条(仅指城内),而有各式寺庙163座。平均不到3条街巷即有一座寺庙分布,说明寺庙在成都城市的空间构型中地位相当突出。[1]
志磐《佛祖统纪》卷四记载:
上皇驻跸成都,内侍高力士奏:“城南市有僧英干,于广衢施粥以救贫馁,愿国运再清,克复疆土,欲于府东立寺为国崇福。”上皇说,御书“大圣慈寺”额,赐田一千亩,敕新罗全(金)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
中唐以后,经济中心东移,英干“欲于府东立寺为国崇福”。由此可见,寺院的建立显然是与城市东向发展趋势有关。寺庙与城市的空间构型是有讲究的,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在特定的区域内发挥重要的作用,与相应的基础设施构成一个整体,它是一种需要,并非随意的摆设。具有地缘政治的意义潜藏其中。[2]寺庙除了本身的宗教性以外,还有着丰富的社会性质。
二、探讨寺庙之于城市现代化构建的意义及其前景规划
(一)寺庙之于城市现代化构建价值所在
在持续加剧的城市现代化进程背景下,作为一种城市维度,寺庙在现代城市中,虽然不再具备古代作为社会文化及公共活动中心的社会基础,但其依然具有潜在的社会文化价值,而这些社会文化价值便是重新定位其在城市生活中作用的出发点。
探讨寺庙对城市现代化的价值就必须探讨它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寺庙不仅仅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狭义的祈福之地,在广义上它作为信仰的依托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劝人向善的场所。第二,由于寺庙本身也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那么文化的延续就能从它那里找到影子,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传承,很多寺庙的年代久远,散发着古老的气息,这些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而我们生活的地方就依靠这种深厚的积淀。第三,寺庙是城市文化在时空维度上的反映表现之一,可以增强城市的有机整体性,提升城市的形象和面貌,使城市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寺庙的文化价值不仅包括寺庙建筑的价值,同时也包含着寺庙中依旧存在的传统思想文化、道德礼制、环境韵味等,这是现代城市所缺少的。寺庙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当然这也是其得以保留下来的最根本的原因。作为一種文化底蕴的载体,它包含文化的传承所需的多数条件, 比如基础设施、人文信仰等各个方面。现代城市重经济发展,往往忽略了文化底蕴的保护,这就会造成信仰的断层,根植现在的文化氛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根基,缺少了基础,就会缺少灵魂,严重影响城市发展。
(二)寺庙表现价值的前景规划
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宗教与民俗文化的载体,以及宗教文化的聚集地,针对如此特点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整体的布局中做出规划。
1.提升与新城空间的融合度
形成新旧城区整体规划带,根据成都市区寺庙的空间布局,加强各寺庙之间的联系,形成“环寺庙景观文化旅游带”整体格局。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新城与旧城的结合度代表着城市发展的融合度。在整个城市现代化规划中,以寺庙为代表的传承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衔接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的首要任务。根据成都市区寺庙的空间占位体系的特点,完全可以将其他寺庙组合起来,以整个内环与外环的寺庙整体为中心,打造环形商业带和文化旅游区。
2.注重历史原真性保护,维护稳定信仰空间
学术界经常在讨论历史的原真性,那么,我们必须要知道完整的历史“原真性”意义应同时涉及到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层面,建筑物是一个固态的存在,我们不能仅仅讨论其建筑意义,要赋予它更为重要的文化意义。固态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从建筑遗产(文物单位)拓展到城市遗产(历史街区),从单纯的建成环境延伸至自然环境,从物质形态范畴延展到人文精神领域。
历史原真性是尊重历史的表现,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多数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改造,这些是可行的。但是如果盲目没规划地去改造力求经济的提升来加快城市的发展,那么这就完全违背了历史的延续性,当然更加损害了我们几千年来保护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在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且尊重历史完整的状态下进行适度的改造。面对各因子的取舍,需要在具体的实践项目和文化背景中运用前瞻性的眼光来评判和甄别,切不可一概而论。[3] 3.继承传统商业空间的同时加强城市新型商业经济的扩展
成都自建城以来,逐渐形成了不少的商圈,这些商圈构成了古城区的一部分。人们在徜徉历史文化的时候,消费也就成为必需的一步,凭借古老的历史文化气息,这一代的商圈需要完整的保护。那么任何事物都需要新城代谢,在传统商业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的因素更有利于寺庙周围商业的发展。旧城区沿街的店铺需要改造,一些流动的摊贩需要管制,一些传统法的商业活动需要保护,如大慈寺、文殊院等,利用宗教与商业双重性质的庙会,进行定期的商贸交易。如青羊宫花会的农具、蚕具市场和大慈寺的夜市等。寺观祠庙作为旧城重要的公共空间,注入了商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成为城市重要的商业空间,成为衡量城市商业繁荣与否的标志之一[4]。
如文殊院的珠宝、纪念品商业一直是其优势项目,那么在这种特有的商业视角下,辅以寺院素斋美食、传经送道活动、慈善捐助等联系起来,打造“一条龙”式服务,让信众或游客得到方便舒适快捷的服务,更有助于寺庙秩序的维护。
但是在新型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传统的商业受到限制,达到即保存传统的优势商业项目又融合新型经济元素就必须使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得到的收入不仅可以补助寺庙的日常运转,促进寺庙经济的发展,更加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4.扩展寺庙的社会功能,打造中国式公园。升华寺庙文化底蕴,筑信仰公共空间
现代的公园具备的功能在寺庙照样适用,依据传统的寺庙在其选址、风格及布局上都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态观与审美情趣这一特点,那么将其打造为现代的公园,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寺庙具有独特的氛围,那么可以依托这种氛围,结合现代公园的管理模式进行设计,达到吸引更多的不同层次的人来到寺庙。形成老少皆宜的局面,不同类型的人都能达到基本满意。
深度挖掘寺庙潜在的文化价值,保持寺庙原真性是我们后辈应该做的事情。现代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但是我们的文化意识水准需更进一步提升。寺庙同样具备教化功能,鼓励人们向善,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当然寺庙也需要作出改变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满足现代人们对信仰的需求,这样不仅对寺庙或是宗教本身的发展也是有相当大的好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清)傅崇矩撰.成都通覽[M].四川: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1).
[2]段玉明.寺庙与城市关系论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2):202-206.
[3]朱直君.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城市规划,2010(7):75.
[4]何一民.变革与发展: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211-1229.
【关键词】寺庙;历史文化;文殊院;文化空间结构;城市现代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发生着改变。人口数量和城市用地产生正相关,不少城市保存下来的旧城区面临基础设施的老化。这些旧城区所发挥的承载文化空间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少。成都是一座有两千三百多年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址从未改变,有着相对稳定的历史文化空间形态。寺庙作为城市文化脉络传承的载体之一,在城市中的空间占位体系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一、成都市区传统寺庙空间占位体系
在这样的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城,随着城市的现代化的加强,积淀的文化需要传承,寺庙也是承载物之一。以前,成都有“内四大寺”与“外四大寺”之说。所谓“内四大寺”,是指城内的四座大寺院,分别为东城的大慈寺、南城的延庆寺、西城的万佛寺、北城的文殊院。所谓“外四大寺”,则是指城外近郊的四座大寺院,分别是外东静居寺、外南近慈寺、外西草堂寺(梵安寺)、外北昭觉寺。内外“四大寺”的结构布局,将成都置于一个严密的佛化空间。在心理上对该城居民形成了一种来自佛教的安全保障。旧时成都共有大小街巷405条(仅指城内),而有各式寺庙163座。平均不到3条街巷即有一座寺庙分布,说明寺庙在成都城市的空间构型中地位相当突出。[1]
志磐《佛祖统纪》卷四记载:
上皇驻跸成都,内侍高力士奏:“城南市有僧英干,于广衢施粥以救贫馁,愿国运再清,克复疆土,欲于府东立寺为国崇福。”上皇说,御书“大圣慈寺”额,赐田一千亩,敕新罗全(金)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
中唐以后,经济中心东移,英干“欲于府东立寺为国崇福”。由此可见,寺院的建立显然是与城市东向发展趋势有关。寺庙与城市的空间构型是有讲究的,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在特定的区域内发挥重要的作用,与相应的基础设施构成一个整体,它是一种需要,并非随意的摆设。具有地缘政治的意义潜藏其中。[2]寺庙除了本身的宗教性以外,还有着丰富的社会性质。
二、探讨寺庙之于城市现代化构建的意义及其前景规划
(一)寺庙之于城市现代化构建价值所在
在持续加剧的城市现代化进程背景下,作为一种城市维度,寺庙在现代城市中,虽然不再具备古代作为社会文化及公共活动中心的社会基础,但其依然具有潜在的社会文化价值,而这些社会文化价值便是重新定位其在城市生活中作用的出发点。
探讨寺庙对城市现代化的价值就必须探讨它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寺庙不仅仅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狭义的祈福之地,在广义上它作为信仰的依托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劝人向善的场所。第二,由于寺庙本身也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那么文化的延续就能从它那里找到影子,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传承,很多寺庙的年代久远,散发着古老的气息,这些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而我们生活的地方就依靠这种深厚的积淀。第三,寺庙是城市文化在时空维度上的反映表现之一,可以增强城市的有机整体性,提升城市的形象和面貌,使城市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寺庙的文化价值不仅包括寺庙建筑的价值,同时也包含着寺庙中依旧存在的传统思想文化、道德礼制、环境韵味等,这是现代城市所缺少的。寺庙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当然这也是其得以保留下来的最根本的原因。作为一種文化底蕴的载体,它包含文化的传承所需的多数条件, 比如基础设施、人文信仰等各个方面。现代城市重经济发展,往往忽略了文化底蕴的保护,这就会造成信仰的断层,根植现在的文化氛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根基,缺少了基础,就会缺少灵魂,严重影响城市发展。
(二)寺庙表现价值的前景规划
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宗教与民俗文化的载体,以及宗教文化的聚集地,针对如此特点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整体的布局中做出规划。
1.提升与新城空间的融合度
形成新旧城区整体规划带,根据成都市区寺庙的空间布局,加强各寺庙之间的联系,形成“环寺庙景观文化旅游带”整体格局。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新城与旧城的结合度代表着城市发展的融合度。在整个城市现代化规划中,以寺庙为代表的传承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衔接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的首要任务。根据成都市区寺庙的空间占位体系的特点,完全可以将其他寺庙组合起来,以整个内环与外环的寺庙整体为中心,打造环形商业带和文化旅游区。
2.注重历史原真性保护,维护稳定信仰空间
学术界经常在讨论历史的原真性,那么,我们必须要知道完整的历史“原真性”意义应同时涉及到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层面,建筑物是一个固态的存在,我们不能仅仅讨论其建筑意义,要赋予它更为重要的文化意义。固态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从建筑遗产(文物单位)拓展到城市遗产(历史街区),从单纯的建成环境延伸至自然环境,从物质形态范畴延展到人文精神领域。
历史原真性是尊重历史的表现,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多数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改造,这些是可行的。但是如果盲目没规划地去改造力求经济的提升来加快城市的发展,那么这就完全违背了历史的延续性,当然更加损害了我们几千年来保护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在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且尊重历史完整的状态下进行适度的改造。面对各因子的取舍,需要在具体的实践项目和文化背景中运用前瞻性的眼光来评判和甄别,切不可一概而论。[3] 3.继承传统商业空间的同时加强城市新型商业经济的扩展
成都自建城以来,逐渐形成了不少的商圈,这些商圈构成了古城区的一部分。人们在徜徉历史文化的时候,消费也就成为必需的一步,凭借古老的历史文化气息,这一代的商圈需要完整的保护。那么任何事物都需要新城代谢,在传统商业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的因素更有利于寺庙周围商业的发展。旧城区沿街的店铺需要改造,一些流动的摊贩需要管制,一些传统法的商业活动需要保护,如大慈寺、文殊院等,利用宗教与商业双重性质的庙会,进行定期的商贸交易。如青羊宫花会的农具、蚕具市场和大慈寺的夜市等。寺观祠庙作为旧城重要的公共空间,注入了商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成为城市重要的商业空间,成为衡量城市商业繁荣与否的标志之一[4]。
如文殊院的珠宝、纪念品商业一直是其优势项目,那么在这种特有的商业视角下,辅以寺院素斋美食、传经送道活动、慈善捐助等联系起来,打造“一条龙”式服务,让信众或游客得到方便舒适快捷的服务,更有助于寺庙秩序的维护。
但是在新型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传统的商业受到限制,达到即保存传统的优势商业项目又融合新型经济元素就必须使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得到的收入不仅可以补助寺庙的日常运转,促进寺庙经济的发展,更加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4.扩展寺庙的社会功能,打造中国式公园。升华寺庙文化底蕴,筑信仰公共空间
现代的公园具备的功能在寺庙照样适用,依据传统的寺庙在其选址、风格及布局上都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态观与审美情趣这一特点,那么将其打造为现代的公园,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寺庙具有独特的氛围,那么可以依托这种氛围,结合现代公园的管理模式进行设计,达到吸引更多的不同层次的人来到寺庙。形成老少皆宜的局面,不同类型的人都能达到基本满意。
深度挖掘寺庙潜在的文化价值,保持寺庙原真性是我们后辈应该做的事情。现代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但是我们的文化意识水准需更进一步提升。寺庙同样具备教化功能,鼓励人们向善,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当然寺庙也需要作出改变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满足现代人们对信仰的需求,这样不仅对寺庙或是宗教本身的发展也是有相当大的好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清)傅崇矩撰.成都通覽[M].四川: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1).
[2]段玉明.寺庙与城市关系论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2):202-206.
[3]朱直君.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城市规划,2010(7):75.
[4]何一民.变革与发展: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21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