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定力的社会:寺庙之于现代城市构建的意义探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l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寺庙是一个城市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不论是在形式上的层次,还是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它都是城市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文殊院作为从古代到近代成都市区寺庙早期最为兴盛的寺院之一,影响力覆盖了整个川西地区。依据其在成都市区的空间占位体系以及辐射区域的影响,为寻找建构当代城市文脉空间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些有机建构的策略和方法。为当前的城市发展提供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城市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寺庙;历史文化;文殊院;文化空间结构;城市现代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TU25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发生着改变。人口数量和城市用地产生正相关,不少城市保存下来的旧城区面临基础设施的老化。这些旧城区所发挥的承载文化空间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少。成都是一座有两千三百多年城市建设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址从未改变,有着相对稳定的历史文化空间形态。寺庙作为城市文化脉络传承的载体之一,在城市中的空间占位体系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一、成都市区传统寺庙空间占位体系
  在这样的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城,随着城市的现代化的加强,积淀的文化需要传承,寺庙也是承载物之一。以前,成都有“内四大寺”与“外四大寺”之说。所谓“内四大寺”,是指城内的四座大寺院,分别为东城的大慈寺、南城的延庆寺、西城的万佛寺、北城的文殊院。所谓“外四大寺”,则是指城外近郊的四座大寺院,分别是外东静居寺、外南近慈寺、外西草堂寺(梵安寺)、外北昭觉寺。内外“四大寺”的结构布局,将成都置于一个严密的佛化空间。在心理上对该城居民形成了一种来自佛教的安全保障。旧时成都共有大小街巷405条(仅指城内),而有各式寺庙163座。平均不到3条街巷即有一座寺庙分布,说明寺庙在成都城市的空间构型中地位相当突出。[1]
  志磐《佛祖统纪》卷四记载:
  上皇驻跸成都,内侍高力士奏:“城南市有僧英干,于广衢施粥以救贫馁,愿国运再清,克复疆土,欲于府东立寺为国崇福。”上皇说,御书“大圣慈寺”额,赐田一千亩,敕新罗全(金)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区。
  中唐以后,经济中心东移,英干“欲于府东立寺为国崇福”。由此可见,寺院的建立显然是与城市东向发展趋势有关。寺庙与城市的空间构型是有讲究的,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在特定的区域内发挥重要的作用,与相应的基础设施构成一个整体,它是一种需要,并非随意的摆设。具有地缘政治的意义潜藏其中。[2]寺庙除了本身的宗教性以外,还有着丰富的社会性质。
  二、探讨寺庙之于城市现代化构建的意义及其前景规划
  (一)寺庙之于城市现代化构建价值所在
  在持续加剧的城市现代化进程背景下,作为一种城市维度,寺庙在现代城市中,虽然不再具备古代作为社会文化及公共活动中心的社会基础,但其依然具有潜在的社会文化价值,而这些社会文化价值便是重新定位其在城市生活中作用的出发点。
  探讨寺庙对城市现代化的价值就必须探讨它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寺庙不仅仅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狭义的祈福之地,在广义上它作为信仰的依托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劝人向善的场所。第二,由于寺庙本身也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那么文化的延续就能从它那里找到影子,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传承,很多寺庙的年代久远,散发着古老的气息,这些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而我们生活的地方就依靠这种深厚的积淀。第三,寺庙是城市文化在时空维度上的反映表现之一,可以增强城市的有机整体性,提升城市的形象和面貌,使城市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寺庙的文化价值不仅包括寺庙建筑的价值,同时也包含着寺庙中依旧存在的传统思想文化、道德礼制、环境韵味等,这是现代城市所缺少的。寺庙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当然这也是其得以保留下来的最根本的原因。作为一種文化底蕴的载体,它包含文化的传承所需的多数条件, 比如基础设施、人文信仰等各个方面。现代城市重经济发展,往往忽略了文化底蕴的保护,这就会造成信仰的断层,根植现在的文化氛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根基,缺少了基础,就会缺少灵魂,严重影响城市发展。
  (二)寺庙表现价值的前景规划
  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宗教与民俗文化的载体,以及宗教文化的聚集地,针对如此特点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整体的布局中做出规划。
  1.提升与新城空间的融合度
  形成新旧城区整体规划带,根据成都市区寺庙的空间布局,加强各寺庙之间的联系,形成“环寺庙景观文化旅游带”整体格局。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新城与旧城的结合度代表着城市发展的融合度。在整个城市现代化规划中,以寺庙为代表的传承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衔接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的首要任务。根据成都市区寺庙的空间占位体系的特点,完全可以将其他寺庙组合起来,以整个内环与外环的寺庙整体为中心,打造环形商业带和文化旅游区。
  2.注重历史原真性保护,维护稳定信仰空间
  学术界经常在讨论历史的原真性,那么,我们必须要知道完整的历史“原真性”意义应同时涉及到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层面,建筑物是一个固态的存在,我们不能仅仅讨论其建筑意义,要赋予它更为重要的文化意义。固态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从建筑遗产(文物单位)拓展到城市遗产(历史街区),从单纯的建成环境延伸至自然环境,从物质形态范畴延展到人文精神领域。
  历史原真性是尊重历史的表现,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多数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改造,这些是可行的。但是如果盲目没规划地去改造力求经济的提升来加快城市的发展,那么这就完全违背了历史的延续性,当然更加损害了我们几千年来保护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在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且尊重历史完整的状态下进行适度的改造。面对各因子的取舍,需要在具体的实践项目和文化背景中运用前瞻性的眼光来评判和甄别,切不可一概而论。[3]   3.继承传统商业空间的同时加强城市新型商业经济的扩展
  成都自建城以来,逐渐形成了不少的商圈,这些商圈构成了古城区的一部分。人们在徜徉历史文化的时候,消费也就成为必需的一步,凭借古老的历史文化气息,这一代的商圈需要完整的保护。那么任何事物都需要新城代谢,在传统商业的基础上加上现代的因素更有利于寺庙周围商业的发展。旧城区沿街的店铺需要改造,一些流动的摊贩需要管制,一些传统法的商业活动需要保护,如大慈寺、文殊院等,利用宗教与商业双重性质的庙会,进行定期的商贸交易。如青羊宫花会的农具、蚕具市场和大慈寺的夜市等。寺观祠庙作为旧城重要的公共空间,注入了商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成为城市重要的商业空间,成为衡量城市商业繁荣与否的标志之一[4]。
  如文殊院的珠宝、纪念品商业一直是其优势项目,那么在这种特有的商业视角下,辅以寺院素斋美食、传经送道活动、慈善捐助等联系起来,打造“一条龙”式服务,让信众或游客得到方便舒适快捷的服务,更有助于寺庙秩序的维护。
  但是在新型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传统的商业受到限制,达到即保存传统的优势商业项目又融合新型经济元素就必须使二者有机联系起来,得到的收入不仅可以补助寺庙的日常运转,促进寺庙经济的发展,更加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4.扩展寺庙的社会功能,打造中国式公园。升华寺庙文化底蕴,筑信仰公共空间
  现代的公园具备的功能在寺庙照样适用,依据传统的寺庙在其选址、风格及布局上都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态观与审美情趣这一特点,那么将其打造为现代的公园,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寺庙具有独特的氛围,那么可以依托这种氛围,结合现代公园的管理模式进行设计,达到吸引更多的不同层次的人来到寺庙。形成老少皆宜的局面,不同类型的人都能达到基本满意。
  深度挖掘寺庙潜在的文化价值,保持寺庙原真性是我们后辈应该做的事情。现代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但是我们的文化意识水准需更进一步提升。寺庙同样具备教化功能,鼓励人们向善,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当然寺庙也需要作出改变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满足现代人们对信仰的需求,这样不仅对寺庙或是宗教本身的发展也是有相当大的好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清)傅崇矩撰.成都通覽[M].四川: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1).
  [2]段玉明.寺庙与城市关系论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2):202-206.
  [3]朱直君.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城市规划,2010(7):75.
  [4]何一民.变革与发展:中国内陆城市成都现代化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1211-1229.
其他文献
教师培训专业化要求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培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推动“教师培训”向“教师学习”的转变,丹麦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提出的全视角学习理论为开展指向“教师学习”的培训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理论认为,所有学习都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个体与所处环境的互动过程,一个是个体心理的获得过程。由此,总结出了学习的三个维度——内容、动机与互动。基于该理论,教师线上研修不仅要关注研修内容的设计,而且要激发教师的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高速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捷,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创业者更是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手机APP上,以致APP的数量达到了井喷的状态,更多设计师更是将APP界面的设计局限于视觉审美上。互联网的便利让移动端智能手机的使用人群覆盖率扩大,但针对不同人群而专门设计的APP只是浅尝辄止阶段。然而信息无障碍产品联盟(CAPA),扩展了互联网的使用价值领域,使得视障
【摘要】导演李安在1995年执导了他的电影处女作——《推手》。这部电影看似是一部有关中西年轻人在移民美国之后,与前去一同生活的中国老人之间因思想观念不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其本质是中国老人在国外遇到的一系列跨文化交际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对于电影中细节的观察以及在国外三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中国老人出國不适应的原因,并试图寻找出应对方式,期待能帮助在国外遇到同类跨文化交际问题的人们找
【摘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海洋非遗资源在传承传播中出现了较大的困难。首要任务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传统海洋非遗资源的困难所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在“一带一路”战略策略下,特别是在“互联网 ”的形势下,海洋非遗研究意义深远。  【关键词】全球化;海洋非遗;传承传播;问题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自
2010年11月24日,黄华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他逝世后,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资历最老的外交家”,美国《纽约时报》也罕见地发表悼念文章,称他是“中国迈向开放时值得尊敬的外交家”。从1936年随斯诺进入陕北时的一介书生到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70多年的外交生涯,外交经历之丰富,友好交往之广泛,堪称外交界的奇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的
【摘要】空间关系作为客观世界的一种存在关系,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表征手段或处理方式。本文仅从现代汉语方位名词“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出发,分别对在具体语境中“上”和“下”所表示的具体位置关系进行解构,希望对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二语教学中的方位名词细节的教学提供一个参考范例。  【关键词】方位名词;方位认知;意象图式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一、方位认知与意象图式  方位名词
【摘要】近十几年来小户型住宅成为现代居住空间主流之一。欧美家具占据多数,中国的家具文化正面临着与普通市民渐行渐远的危机。在国势强盛的今天,中国家具文化的复兴势在必行。如何解决现代中式家具对中国传统家具最高峰的明式家具的传承,如何将现代中式家具融入小户型住宅,如何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和感悟家具文化,是本论文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笔者研究并设计了面向小户型住宅的简约实用而多功能的现代中式家具
【摘要】本文利用2015年7月对夏河县拉卜楞镇200个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收入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从低收入到高收入,幸福感的均值是单调递增的,收入越高,幸福感就越强。相对收入对幸福感也有显著影响,且高收入家庭比中、低收入家庭更幸福,月收入越多,幸福感也越强。  【关键词】流动人口;收入;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从2012年底结束的党的十八大会
【摘要】现存的仫佬族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与仪式音乐两大类,傩愿戏与采茶戏是仫佬山乡盛行的民间小戏。地方文艺工作者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将仫佬族民间音乐运用于地方戏剧。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以仫佬族民间音乐为主要元素的仫佬剧已发展成为具有标志性音乐的少数民族新剧种。  【关键词】仫佬族;民间音乐;地方戏剧;运用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而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在桂西北神
【摘要】近年来,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各高校中不断创新与实践。针对民族高校民族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更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课程改革。考虑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学习态度以及本课程的具体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针对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