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超过60年的职业生涯中,伯格曼导演过62部电影,且大多都是自己编剧。这些作品以精简、沉郁的风格,探讨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存在与虚无等重要命题,将电影纳入哲学的范畴,为世界电影乃至人类文明贡献了灿烂的篇章。
伯格曼
1918年7月14日,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闪耀于世界影坛,用摄影机窥探人类灵魂,编导出无数部大师杰作,几乎把世界各大主要电影节的大奖都拿了个遍的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在超过60年的职业生涯中,伯格曼导演过62部电影,且大多都是自己编剧。这些作品以精简、沉郁的风格,探讨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存在与虚无等重要命题,将电影纳入哲学的范畴,为世界电影乃至人类文明贡献了灿烂的篇章。
他一生共有3部作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全世界只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维多里奥·德·西卡与费德里克·费里尼能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与他比肩,这二位分别有4部作品获奖),另外他还于1971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The Irving G.Salberg Memorial Award)。而在其他世界一流的电影节中,他更是获奖无数:法国戛纳电影节获奖7次,德国柏林电影节获奖2次,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获奖4次,法国凯撒奖获奖1次,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获奖1次,欧洲电影奖获奖1次,日本电影旬报奖获奖3次,美国导演工会奖获奖1次,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获奖7次,纽约影评人协会奖获奖4次……
伯格曼全名厄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生于牧师之家。父亲艾瑞克·伯格曼(Erik Bergman)是位路德会的传教士,后来担任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母亲卡琳·伯格曼(Karin Bergman)则是一位强势的“大小姐”。
伯格曼的父亲非常严厉,对孩子们的管教可谓严苛,经常对孩子们说的话就是:“知道吗?我惩罚你们,是因为爱你们!”或者:“吻我的手,请求原谅!”这种氛围对伯格曼的影响委实不小,甚至被他称为“教堂黑暗的一面”。在日后的作品《芬妮与亚历山大》里,我们还能看到这一时期的场景再现。
伯格曼小时候很爱哭,他总是黏着母亲,希望得到母亲的爱与拥抱。由于哭闹太多,让母亲很是担忧,甚至把他带去看医生。医生不但很重视这事,还告诉母亲:“不能让他老是这样让人抱,要牢记,他不是女孩,该得有个男生的样子!”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索菲亚·赫默特(Sophia-Hemmet)医院附近的教区,有一座大公园,公园里有一幢房子,这就是伯格曼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房子周围有大片树林,还有公墓和太平间。伯格曼小时候最有趣、或者该说最恐怖的经历,就是被恶作剧的太平间管理员和司机锁在停尸房里。他后来回忆道:“那次经历太恐怖,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害怕的样子。旁边躺着个女人,眼睛还没完全闭上。当我走过去看她时,突然感觉她也在看我!”这段经历无疑给伯格曼留下不小的阴影,以至他晚年还时常梦到这个场景。而他在电影里对死亡的窥探,或多或少跟这一经历息息相关。
伯格曼的祖母在乌普萨拉(Uppsala)有栋大房子,她和一位老管家住在里面。儿时的伯格曼非常喜欢去祖母家,他喜欢那栋又大又古老的公寓,认为里面充满了神秘与吸引力,可以尽情玩耍,尽情探索。每逢圣诞节,全家大小齐聚祖母的大房子一起庆祝,伯格曼在这儿得到了一个孩童应有的快乐,体会到跟父亲那“严厉黑暗”相对立的一面——开心和幸福。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了后来的史诗巨作《芬妮与亚历山大》中,事实上,这部电影大部分是以祖母的房子以及他在里面的活动为蓝本。
伯格曼8岁左右时,他的梦想就是得到一部摄影机。恰好那年圣诞来临,孩子们陆续收到很多礼物,其中就包括一个装着摄影机的盒子。可是当父亲宣读盒子上的祝语时,伯格曼却大失所望,因为那是安娜阿姨送给哥哥达格(Dag)的。而安娜阿姨送给伯格曼的,却是一只泰迪熊。伯格曼认为简直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了,于是钻到桌子下,躺在地上大哭。他晚年回忆说:“从8岁那么小,到80岁这么老,我都没这么失望过。”
那时伯格曼跟哥哥住同一个房间,而那台摄影机,就放在屋子中间的桌子上。伯格曼躺在床上,盯着摄影机,感觉它散发着神秘的光芒。他在心里琢磨,到底要如何才能得到它?
有趣的是,哥哥对摄影机根本没兴趣,他喜欢锡铁玩具兵!伯格曼当时大约有150个玩具兵,于是他对哥哥说:“我把我的整个军团都给你,换你的摄影机怎么样?”哥哥覺得这个主意简直好极了,立马就答应了,于是伯格曼终于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摄影机。
在担任过一系列剧场导演、电影编剧、副导演之后,伯格曼终于获得了第一次导演电影的机会。然而这次机会却是痛苦大过快乐。由于伯格曼当时对电影导演知识知之甚少,缺乏自信心,使得他与摄制组沟通十分不畅,并最终导致“总是大喊大吵”,与团队相处极不融洽。
眼看着拍摄一度陷入僵局,幸好此时电影艺术总监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Victor Sjostrom)从英国回来,听到了同事们的抱怨。于是他在一个午餐时间“偶遇”了伯格曼,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导演课”。后来伯格曼回忆这次有趣的经历时说:“当时维克多站在广场上(等我),我走过去跟他鞠躬打招呼,他一把抓住我的后颈脖,一边摇晃一边说:‘我听说你们剧组经常发生争吵,但不是别人想吵,而是你!我觉得我们该谈谈。’于是我们来来回回走了一个小时,在众人围观、看热闹的情况下,他给我上了一课,教会我怎么制作电影。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跟身边的同事相处。”
这次经历让伯格曼受益匪浅。再后来有了多次导演经验后,他领悟到:“作为一个导演,要与剧组及演员和睦相处,坦诚以待,对他们负责,并支持他们的工作。”他甚至还允许演员自由发挥、即兴演出。 伯格曼第一次扬名世界,是因为影片《夏夜的微笑》(Sommarnattens Leende,1955年)的成功。本片获戛纳电影节最佳诗意幽默奖(Best Poetic Humor),并入围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伯格曼当时在报纸上看到一条瑞典电影在戛纳获得成功的消息,心想这倒是挺有意思的事儿。谁知继续往下一看,竟然是自己导演的电影获奖了。原来电影公司在没通知伯格曼的情况下就把电影送到戛纳参展了。
《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因为影片大获成功,SF(Svensk Filmindustri)电影公司赚了很多钱,从此,伯格曼就可以自由拍摄电影,再没人干预他的工作了。
在得知《夏夜的微笑》获奖后,身在瑞典的伯格曼立马动身前往戛纳。随他同行的,还有一部剧本,即后来成为旷世杰作的《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讲述了饱受精神折磨却又具有理想主义的骑士布洛克与同伴们在瘟疫横行的欧洲大路上艰难生存并遭遇死神的故事。透过一个个不同的社会层面,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在面对死亡时不同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对宗教、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思考。
《第七封印》最终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电影一部分灵感来自伯格曼自身的痛苦经历和对死亡的恐惧,还有部分灵感来自教堂壁画。其中名垂影史的死神与骑士下棋的场景就来自著名教堂画家Albertus Pictor在乌普兰(Uppland)教堂所作的死神与骑士对弈图。
此后,伯格曼佳作不断。电影《野草莓》讲述一位医学教授于晚年回母校接受荣誉,一路忆起一件件人生往事与一段段心路历程。本片获得第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影评人奖等多项荣誉。
拍摄于1960年的《处女泉》讲述了一位天真无邪的女孩在去教堂的路上被歹徒玷污杀害,其父得知真相后亲手替女儿报仇。本片是伯格曼第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表达了对上帝的控诉和怀疑。因为上帝总是看着罪恶发生,却并不制止。
《穿過黑暗的玻璃》讲述一位患有精神病的女子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岛上疗养,与父亲、男友及弟弟之间发生的故事。本片主要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以至于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在柏林电影节上也有所斩获。
《假面》讲述一位女护士在护理一个精神出现问题的女演员时发生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故事,获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本片被伯格曼自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最著名的镜头就是两张面孔合二为一的那一幕。关于这一手法的创作灵感,伯格曼后来回忆说:“我当时一张张翻看着她们的照片,突然就想到了这个办法,觉得很有趣。”
《婚姻场景》讲述一对原本生活幸福的夫妻,因丈夫的移情别恋而使婚姻生活陷入危机,最终走向离婚与分居。本片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奖。电影取材自伯格曼的自身经历,他当时爱上了一位名叫Gun的女孩,于是跟妻子埃伦(Ellen)坦白说他打算离家,跟Gun一起去巴黎。
《芬妮和亚历山大》讲述孩提时的芬妮与亚历山大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给当地的主教。然而主教却是个伪君子,时常鞭打与虐待孩子。最终孩子们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离魔爪,生活重新回归正常。本片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法国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等诸多奖项。
1976年年初的某一天,伯格曼正在瑞典皇家剧院指导排练,突然有人对他说:“楼下有警察想跟你谈谈。”在当时引起轰动的伯格曼税务风波就此拉开帷幕,他因被指控逃税而被警察拘捕。这次事件使伯格曼受到严重打击,他随后关闭自己的工作室,离开瑞典,去到德国,中断了8年电影工作。
伯格曼结过5次婚,有9个孩子。但他自称对家庭并没有付出过什么,与孩子们的关系也不怎么样。
从1965年到法罗岛为《假面》选外景地时,伯格曼就决定余生要在法罗岛度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法罗岛民”的生活时断时续。
到了晚年,伯格曼终于如愿以偿,非但不再离开他心爱的法罗岛,并且过上了理想的生活:房间里有一个大壁炉,炉火不灭,坐在壁炉旁,喝酒,沉思,看着窗外的风雪和大海……
有人说,1999年电影界大知识分子罗伯特.布列松的逝世,冻结了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心。那么2007年则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7月30日,两位世界一流的电影巨星意大利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与瑞典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于同一天逝世。
伯格曼逝于法罗岛,葬于法罗岛。他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意大利国宝级导演费德里克·费里尼说:“把我跟伯格曼比,是在恭维我。”
而伍迪-艾伦对伯格曼的赞美则更是高到无以复加:“他可能是自电影被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创作者。看了他的电影之后,我只觉得沮丧——他已经把电影拍到那种高度了,后来的电影还有什么拍头?”
伯格曼的第一部摄影机
伯格曼
1918年7月14日,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这就是日后闪耀于世界影坛,用摄影机窥探人类灵魂,编导出无数部大师杰作,几乎把世界各大主要电影节的大奖都拿了个遍的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在超过60年的职业生涯中,伯格曼导演过62部电影,且大多都是自己编剧。这些作品以精简、沉郁的风格,探讨生命与死亡、灵魂与肉体、存在与虚无等重要命题,将电影纳入哲学的范畴,为世界电影乃至人类文明贡献了灿烂的篇章。
他一生共有3部作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全世界只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大师维多里奥·德·西卡与费德里克·费里尼能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上与他比肩,这二位分别有4部作品获奖),另外他还于1971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The Irving G.Salberg Memorial Award)。而在其他世界一流的电影节中,他更是获奖无数:法国戛纳电影节获奖7次,德国柏林电影节获奖2次,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获奖4次,法国凯撒奖获奖1次,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获奖1次,欧洲电影奖获奖1次,日本电影旬报奖获奖3次,美国导演工会奖获奖1次,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获奖7次,纽约影评人协会奖获奖4次……
童年记忆
伯格曼全名厄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生于牧师之家。父亲艾瑞克·伯格曼(Erik Bergman)是位路德会的传教士,后来担任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母亲卡琳·伯格曼(Karin Bergman)则是一位强势的“大小姐”。
伯格曼的父亲非常严厉,对孩子们的管教可谓严苛,经常对孩子们说的话就是:“知道吗?我惩罚你们,是因为爱你们!”或者:“吻我的手,请求原谅!”这种氛围对伯格曼的影响委实不小,甚至被他称为“教堂黑暗的一面”。在日后的作品《芬妮与亚历山大》里,我们还能看到这一时期的场景再现。
伯格曼小时候很爱哭,他总是黏着母亲,希望得到母亲的爱与拥抱。由于哭闹太多,让母亲很是担忧,甚至把他带去看医生。医生不但很重视这事,还告诉母亲:“不能让他老是这样让人抱,要牢记,他不是女孩,该得有个男生的样子!”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索菲亚·赫默特(Sophia-Hemmet)医院附近的教区,有一座大公园,公园里有一幢房子,这就是伯格曼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房子周围有大片树林,还有公墓和太平间。伯格曼小时候最有趣、或者该说最恐怖的经历,就是被恶作剧的太平间管理员和司机锁在停尸房里。他后来回忆道:“那次经历太恐怖,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害怕的样子。旁边躺着个女人,眼睛还没完全闭上。当我走过去看她时,突然感觉她也在看我!”这段经历无疑给伯格曼留下不小的阴影,以至他晚年还时常梦到这个场景。而他在电影里对死亡的窥探,或多或少跟这一经历息息相关。
伯格曼的祖母在乌普萨拉(Uppsala)有栋大房子,她和一位老管家住在里面。儿时的伯格曼非常喜欢去祖母家,他喜欢那栋又大又古老的公寓,认为里面充满了神秘与吸引力,可以尽情玩耍,尽情探索。每逢圣诞节,全家大小齐聚祖母的大房子一起庆祝,伯格曼在这儿得到了一个孩童应有的快乐,体会到跟父亲那“严厉黑暗”相对立的一面——开心和幸福。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了后来的史诗巨作《芬妮与亚历山大》中,事实上,这部电影大部分是以祖母的房子以及他在里面的活动为蓝本。
伯格曼8岁左右时,他的梦想就是得到一部摄影机。恰好那年圣诞来临,孩子们陆续收到很多礼物,其中就包括一个装着摄影机的盒子。可是当父亲宣读盒子上的祝语时,伯格曼却大失所望,因为那是安娜阿姨送给哥哥达格(Dag)的。而安娜阿姨送给伯格曼的,却是一只泰迪熊。伯格曼认为简直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了,于是钻到桌子下,躺在地上大哭。他晚年回忆说:“从8岁那么小,到80岁这么老,我都没这么失望过。”
那时伯格曼跟哥哥住同一个房间,而那台摄影机,就放在屋子中间的桌子上。伯格曼躺在床上,盯着摄影机,感觉它散发着神秘的光芒。他在心里琢磨,到底要如何才能得到它?
有趣的是,哥哥对摄影机根本没兴趣,他喜欢锡铁玩具兵!伯格曼当时大约有150个玩具兵,于是他对哥哥说:“我把我的整个军团都给你,换你的摄影机怎么样?”哥哥覺得这个主意简直好极了,立马就答应了,于是伯格曼终于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摄影机。
初露锋芒
在担任过一系列剧场导演、电影编剧、副导演之后,伯格曼终于获得了第一次导演电影的机会。然而这次机会却是痛苦大过快乐。由于伯格曼当时对电影导演知识知之甚少,缺乏自信心,使得他与摄制组沟通十分不畅,并最终导致“总是大喊大吵”,与团队相处极不融洽。
眼看着拍摄一度陷入僵局,幸好此时电影艺术总监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Victor Sjostrom)从英国回来,听到了同事们的抱怨。于是他在一个午餐时间“偶遇”了伯格曼,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导演课”。后来伯格曼回忆这次有趣的经历时说:“当时维克多站在广场上(等我),我走过去跟他鞠躬打招呼,他一把抓住我的后颈脖,一边摇晃一边说:‘我听说你们剧组经常发生争吵,但不是别人想吵,而是你!我觉得我们该谈谈。’于是我们来来回回走了一个小时,在众人围观、看热闹的情况下,他给我上了一课,教会我怎么制作电影。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跟身边的同事相处。”
这次经历让伯格曼受益匪浅。再后来有了多次导演经验后,他领悟到:“作为一个导演,要与剧组及演员和睦相处,坦诚以待,对他们负责,并支持他们的工作。”他甚至还允许演员自由发挥、即兴演出。 伯格曼第一次扬名世界,是因为影片《夏夜的微笑》(Sommarnattens Leende,1955年)的成功。本片获戛纳电影节最佳诗意幽默奖(Best Poetic Humor),并入围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伯格曼当时在报纸上看到一条瑞典电影在戛纳获得成功的消息,心想这倒是挺有意思的事儿。谁知继续往下一看,竟然是自己导演的电影获奖了。原来电影公司在没通知伯格曼的情况下就把电影送到戛纳参展了。
《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因为影片大获成功,SF(Svensk Filmindustri)电影公司赚了很多钱,从此,伯格曼就可以自由拍摄电影,再没人干预他的工作了。
电影大师
在得知《夏夜的微笑》获奖后,身在瑞典的伯格曼立马动身前往戛纳。随他同行的,还有一部剧本,即后来成为旷世杰作的《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讲述了饱受精神折磨却又具有理想主义的骑士布洛克与同伴们在瘟疫横行的欧洲大路上艰难生存并遭遇死神的故事。透过一个个不同的社会层面,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在面对死亡时不同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对宗教、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思考。
《第七封印》最终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电影一部分灵感来自伯格曼自身的痛苦经历和对死亡的恐惧,还有部分灵感来自教堂壁画。其中名垂影史的死神与骑士下棋的场景就来自著名教堂画家Albertus Pictor在乌普兰(Uppland)教堂所作的死神与骑士对弈图。
此后,伯格曼佳作不断。电影《野草莓》讲述一位医学教授于晚年回母校接受荣誉,一路忆起一件件人生往事与一段段心路历程。本片获得第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影评人奖等多项荣誉。
拍摄于1960年的《处女泉》讲述了一位天真无邪的女孩在去教堂的路上被歹徒玷污杀害,其父得知真相后亲手替女儿报仇。本片是伯格曼第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表达了对上帝的控诉和怀疑。因为上帝总是看着罪恶发生,却并不制止。
《穿過黑暗的玻璃》讲述一位患有精神病的女子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岛上疗养,与父亲、男友及弟弟之间发生的故事。本片主要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以至于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电影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在柏林电影节上也有所斩获。
《假面》讲述一位女护士在护理一个精神出现问题的女演员时发生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故事,获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本片被伯格曼自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最著名的镜头就是两张面孔合二为一的那一幕。关于这一手法的创作灵感,伯格曼后来回忆说:“我当时一张张翻看着她们的照片,突然就想到了这个办法,觉得很有趣。”
《婚姻场景》讲述一对原本生活幸福的夫妻,因丈夫的移情别恋而使婚姻生活陷入危机,最终走向离婚与分居。本片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奖。电影取材自伯格曼的自身经历,他当时爱上了一位名叫Gun的女孩,于是跟妻子埃伦(Ellen)坦白说他打算离家,跟Gun一起去巴黎。
《芬妮和亚历山大》讲述孩提时的芬妮与亚历山大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给当地的主教。然而主教却是个伪君子,时常鞭打与虐待孩子。最终孩子们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离魔爪,生活重新回归正常。本片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法国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等诸多奖项。
1976年年初的某一天,伯格曼正在瑞典皇家剧院指导排练,突然有人对他说:“楼下有警察想跟你谈谈。”在当时引起轰动的伯格曼税务风波就此拉开帷幕,他因被指控逃税而被警察拘捕。这次事件使伯格曼受到严重打击,他随后关闭自己的工作室,离开瑞典,去到德国,中断了8年电影工作。
伯格曼结过5次婚,有9个孩子。但他自称对家庭并没有付出过什么,与孩子们的关系也不怎么样。
从1965年到法罗岛为《假面》选外景地时,伯格曼就决定余生要在法罗岛度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法罗岛民”的生活时断时续。
到了晚年,伯格曼终于如愿以偿,非但不再离开他心爱的法罗岛,并且过上了理想的生活:房间里有一个大壁炉,炉火不灭,坐在壁炉旁,喝酒,沉思,看着窗外的风雪和大海……
有人说,1999年电影界大知识分子罗伯特.布列松的逝世,冻结了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心。那么2007年则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7月30日,两位世界一流的电影巨星意大利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与瑞典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于同一天逝世。
伯格曼逝于法罗岛,葬于法罗岛。他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
意大利国宝级导演费德里克·费里尼说:“把我跟伯格曼比,是在恭维我。”
而伍迪-艾伦对伯格曼的赞美则更是高到无以复加:“他可能是自电影被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创作者。看了他的电影之后,我只觉得沮丧——他已经把电影拍到那种高度了,后来的电影还有什么拍头?”
伯格曼的第一部摄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