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话话波折
记得第一次拿到《珍珠鸟》这篇文章,粗粗读课文,我便从一位语文老师的立场看出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是——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可是又觉得教学这篇课文有些别扭:因为作者是把珍珠鸟养在自家笼子里,既然要赞颂人与鸟的和谐,人又怎能把鸟关在笼子里呢?因此,我告诫自己,授课时要避开“笼子”这个话题。
我在让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认为珍珠鸟拥有了它应有的自由吗?学生都说:没有,冯骥才应该放了珍珠鸟,人不能因自私而把珍珠鸟关在自家屋子里,这种尊重是建立在自私基础上的尊重,这种信任是建立在自私基础上的信任,这种和谐是建立在自私基础上的和谐。
此后很久,我洋洋自得于深化了主题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可是有一天当我无意中拜读了郭初阳老师的《〈笼外之笼〉——我是如何解读〈珍珠鸟〉的》一文,我豁然开朗了。郭老师为迷茫中的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如此有责任感、有良心与担当意识的作家,为什么会写出像《珍珠鸟》这样的文章——透过文本,人们看到的是双重的悲剧:小鸟被囚而不自知,反以为安全;人作恶而不自知,反而欣赏把玩。
小鸟——因为历史涂改,教育掩饰而丧失苦难记忆的中国文人。
大鸟——有着苦难记忆的老一辈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我”——权力拥有者。
在为郭老师“叛逆”解读击掌叫好的同时,也为郭老师大胆而智慧的教学设计而激动。
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珍珠鸟》?避开“笼子”牵着学生去感受“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反叛”作者的自私?
但是我已经不感到迷惘了,因为课堂是什么?就是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记录下上面的教后思考,收获的不仅仅是我,更是学生。只有思考,才是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专业获得真正成长的“源头活水”。
二、谈谈教法
1.美读。我是喜欢朗读的人,因而这样的美文不让学生美美地读,简直是生命的缺憾。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是我对这篇美文授课的基点。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如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告诉学生“一段精致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一片深深的情意”。用心去读读第6自然段,在让你感动的词句上做记号,并多读几遍。学生交流体会后,“多美、多温馨的时刻,真令人羡慕!让我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这份美好,留住这份美好!”《摇篮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文。这样,通过自读、引读、配乐美读,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人鸟情,撷取了珍珠鸟和自己心灵碰撞出的最动人、最向往的美。
2.想象。如在教学中,提出“小鸟探出了脑袋,它会说些什么?”,“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梦见了什么?”让学生驰骋想像,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发言不时闪现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或庄或谐,或智或趣,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一褒奖,学生思维开阔,无拘无束地表达,享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快乐。
3.比较。如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珍珠鸟的独特称呼“小家伙”,再出示句子进行比较,“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只小珍珠鸟。”“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通过读、比较,学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此时作者已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小宝宝、小朋友,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通过比较,学生领悟语言的意蕴的语感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
4.体验。让学生走进冯骥才的书房,化身于那只可爱的珍珠鸟,就更易于走进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体验珍珠鸟信任我的渐进过程。
记得第一次拿到《珍珠鸟》这篇文章,粗粗读课文,我便从一位语文老师的立场看出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是——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可是又觉得教学这篇课文有些别扭:因为作者是把珍珠鸟养在自家笼子里,既然要赞颂人与鸟的和谐,人又怎能把鸟关在笼子里呢?因此,我告诫自己,授课时要避开“笼子”这个话题。
我在让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认为珍珠鸟拥有了它应有的自由吗?学生都说:没有,冯骥才应该放了珍珠鸟,人不能因自私而把珍珠鸟关在自家屋子里,这种尊重是建立在自私基础上的尊重,这种信任是建立在自私基础上的信任,这种和谐是建立在自私基础上的和谐。
此后很久,我洋洋自得于深化了主题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可是有一天当我无意中拜读了郭初阳老师的《〈笼外之笼〉——我是如何解读〈珍珠鸟〉的》一文,我豁然开朗了。郭老师为迷茫中的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如此有责任感、有良心与担当意识的作家,为什么会写出像《珍珠鸟》这样的文章——透过文本,人们看到的是双重的悲剧:小鸟被囚而不自知,反以为安全;人作恶而不自知,反而欣赏把玩。
小鸟——因为历史涂改,教育掩饰而丧失苦难记忆的中国文人。
大鸟——有着苦难记忆的老一辈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我”——权力拥有者。
在为郭老师“叛逆”解读击掌叫好的同时,也为郭老师大胆而智慧的教学设计而激动。
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我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珍珠鸟》?避开“笼子”牵着学生去感受“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反叛”作者的自私?
但是我已经不感到迷惘了,因为课堂是什么?就是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记录下上面的教后思考,收获的不仅仅是我,更是学生。只有思考,才是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专业获得真正成长的“源头活水”。
二、谈谈教法
1.美读。我是喜欢朗读的人,因而这样的美文不让学生美美地读,简直是生命的缺憾。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是我对这篇美文授课的基点。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如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告诉学生“一段精致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一片深深的情意”。用心去读读第6自然段,在让你感动的词句上做记号,并多读几遍。学生交流体会后,“多美、多温馨的时刻,真令人羡慕!让我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这份美好,留住这份美好!”《摇篮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文。这样,通过自读、引读、配乐美读,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人鸟情,撷取了珍珠鸟和自己心灵碰撞出的最动人、最向往的美。
2.想象。如在教学中,提出“小鸟探出了脑袋,它会说些什么?”,“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梦见了什么?”让学生驰骋想像,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发言不时闪现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或庄或谐,或智或趣,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一褒奖,学生思维开阔,无拘无束地表达,享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快乐。
3.比较。如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珍珠鸟的独特称呼“小家伙”,再出示句子进行比较,“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只小珍珠鸟。”“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通过读、比较,学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此时作者已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小宝宝、小朋友,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通过比较,学生领悟语言的意蕴的语感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
4.体验。让学生走进冯骥才的书房,化身于那只可爱的珍珠鸟,就更易于走进珍珠鸟的内心世界,体验珍珠鸟信任我的渐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