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8世纪以来,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跨洋邮政快速扩张,各种医疗技术,典型者如天花接种和牛痘接种,都实现了跨大西洋传播,从英国传播到北美大陆.欧洲医生和北美留学生则构成医疗知识跨大西洋交流的特殊载体,他们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不断跨越大西洋,将英国的医疗技术和知识推广到北美.不仅如此,北美的医疗技术和知识,尽管数量较少,但也实现了跨大西洋的反向交流.其结果是,英美跨大西洋医疗信息交流,推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英美医学界之间存在着一个无形的“医学公共领域”.这种跨大西洋医疗信息的交流对于北美大陆尤为重
【机 构】
:
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天津3003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世纪以来,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跨洋邮政快速扩张,各种医疗技术,典型者如天花接种和牛痘接种,都实现了跨大西洋传播,从英国传播到北美大陆.欧洲医生和北美留学生则构成医疗知识跨大西洋交流的特殊载体,他们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不断跨越大西洋,将英国的医疗技术和知识推广到北美.不仅如此,北美的医疗技术和知识,尽管数量较少,但也实现了跨大西洋的反向交流.其结果是,英美跨大西洋医疗信息交流,推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英美医学界之间存在着一个无形的“医学公共领域”.这种跨大西洋医疗信息的交流对于北美大陆尤为重要,奠定了美国早期历史上医疗体系的基础.
其他文献
面对明代前中期医家不重校勘,改书重编之风盛行的《伤寒论》研究现象,明末清初钱塘医家张卿子在儒家尊经复古治学思想的影响下,认为研究《伤寒论》当遵旧本编次,维护《伤寒论》文本的规范性,以此观点著成《张卿子伤寒论》,该书对于日本江户前期和晚清国内两个时期的《伤寒论》版本流传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杜绝既往侨汇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流弊,战后,华南侨乡官方侨汇机构试图采取武装护汇、定点取款、凭保取款、预存印鉴、三家联保、取消邮政委托代理、从严设立代理处等一系列措施来建构新的官方侨汇信用体系,以防控和化解各类风险,确保侨汇安全,维护侨汇信用.然而,这些措施导致侨乡民众领汇的手续繁难,增加了隐性汇兑成本,损害了侨乡民众的经济利益,引起华南侨乡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弹.侨汇逃港成为可供华南侨乡民众选择的与之博弈的有力经济手段.随着内战爆发,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导致战后新建的官方侨汇信用体系的瓦解和崩溃.
晚清时期,官僚士大夫的日常医疗需求中,部分是由同朝为官同时兼通岐黄之术的官僚来满足的.在此类医者中,除了唐宗海等被后世誉为名医者之外,大量医学成就一般或者医术较为平庸者很少为研究者所注意.本文通过梳理日记、书信等私人记录中的疾病、医疗相关记录,对晚清时期行医儒臣个案进行钩沉,对儒臣行医的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同时也结合清末的社会变化,探究这一群体在清末对中医专业化的设想和尝试.
租界既是外国在中国扩大侵略的前沿阵地,又是不受中国管控,名义上由侨民自主管理的行政区域.天津英租界在扩张及建设管理过程中具有独特特征.在天津英租界“华洋杂处”的社会格局下,华洋群体在公共空间内的互动表现分为两类:一是在实体公共空间下较为平和的交流;二是中外双方对公共空间管理的激烈博弈.而这种格局的出现使得在中西方之间形成一堵墙,墙里、墙外在中西碰撞语境下存在着巨大差异.
2021年10月15日—17日,由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8所高校的世界史学科联合主办,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承办的第一届跨国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天津举行,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114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侵华日军第100部队是日本为实施细菌战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一支细菌部队.自成立以来,其相继使用过关东军病马收容所、关东军临时病马厂、关东军军马防疫厂、侵华日军第100部队、德25207部队等称谓.该部队驻地也经历了两次迁移,从沈阳到长春宽城子,再到长春孟家屯.100部队的部队长也经历了多次的更换,分别为小野纪道、安达诚太郎、高桥隆笃、并河才三、高岛一雄、并河才三、若松有次郎,这些长官军衔逐步提升,从兽医中佐、兽医大佐再到兽医少将.该部队的建立及其称谓的变迁、负责人级别的提升、驻地的迁移和日本侵华的步伐加紧、规
改变人类生活状况的疫情刺激各种学科的研究者关注人类生命状态,在关爱生命的主导意识中,在人与病毒共存的人类共识基础上,开展医疗社会史研究,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成果的同时,也为防治疫情献言,颇有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瘟疫史、公共卫生史两个研究方向领域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法展开论述.瘟疫史研讨的必要性自不待言,它的内涵及人类如何预防,如果出现瘟疫大流行,人类怎样走出困境,寄希望于瘟疫史研治专著给出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建议.公共卫生是政府与民众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公共卫生在国家安全中的极其重要地位如何实现,公共卫生系列
一、古今相通rn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历史无处不在.如果人们一说到历史,就觉得和自己相距遥远、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那一定是错误的历史教育给人们的错觉.rn当我们来到深圳图书馆的南书房,大都会想到清朝历史上的南书房,这说明我们今天的人总是要有意与历史发生牵连.其实,在我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任何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个或更多的历史故事;如果地名变了,那就会有一个新的历史故事.接下来,无论是今人向历史寻求帮助,还是历史给今人留下印记,背后都会存在一个或潜移默化,或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图书馆的南书房和康熙皇帝的南书
鼠类的各种异象、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以及对人类的各种危害,原本只是一种自然和生物现象.在孔子和儒家思想影响甚至控制之下,正史编纂者对这种自然和生物现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取舍和文化上的阐释,这些阐释成为中国历史主流思想的一部分,并一直传承.然而,魏晋南北朝之后,随着水旱灾害和鼠疫疫病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对于鼠类活动的记载,生物性的、非文化的部分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重,特别是在清代西南地区鼠疫的冲击之下,终于完成了由文化向自然的转型,只不过这一转型的代价实在过于惨重.
“人的历史”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从这个话题中可以感悟“中国人创造的历史”,感悟历史的辉煌、曲折以及国计民生.rn探讨传统社会的制度、事件以及各色人等在历史上人的活动,需要从历史资料中获取.这首先涉及“历史”的界定问题.我曾在《中国病态社会史论》中写道:“历史”是什么?越是简单的东西,往往越难以解答,所以便有了众说纷纭的解释.笔者同意刘昶的见解:“历史这个词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指的是人类的全部过去.另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思考.”所谓“历史指的是人类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