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值得反复思考、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应当着眼于大处,着手于小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愉快和创造的过程。它是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等多方面组成的一个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同时也需要学生的重要参与。现代的教育是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学生能力的培养的关键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参与操作,玩中求知探新。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性相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2、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对象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选择一个固定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启发学生的不同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参与讨论、发现、激活创造思维。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产生新设想。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主人。提问:“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提出:“它们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有的提出:“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听讲,更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培养学习兴趣,开导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数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就可采用直观演示法、独立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发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把圆柱体学具的拿出认真观察,讨论十分热烈。“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意识,于是学生便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起来。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凡欲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有效合作,这样,才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有利于构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才有利于创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场所。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积极探求心理和积极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做到发散而集中,再由集中而发散。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友好地倾听,积极地肯定和鼓励,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揮民主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四、培养多元化的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中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会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必将受到约束。多元化思维即多条思维渠道,多个思维指向,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多思维渠道,数学教学是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结合体。在研究创造性思维时不难发现,直觉和想象是紧密相连的,当表象内容依次或突然在头脑中出现时是来不及做完整的逻辑推理的,只能依靠直觉和经验去接触问题的实质。由此可见发展数学创新意识需要多条思维渠道。例如:有一个长方体木块,底面积是10平方分米,底面周长是8分米,高是2分米,求木块的表面积。学生通过逻辑思维马上会想到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它的长、宽、高,但继续推理很难求处它的长和宽,这时就要让学生进行非逻辑的推理,采用新的方法,用底面积乘高得到四个侧面积,再加上二个底面积,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教育,主渠道是课堂。要依赖于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学习。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必须得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创新意识 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既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应当着眼于大处,着手于小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愉快和创造的过程。它是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等多方面组成的一个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同时也需要学生的重要参与。现代的教育是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学生能力的培养的关键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参与操作,玩中求知探新。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性相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2、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对象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选择一个固定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启发学生的不同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参与讨论、发现、激活创造思维。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产生新设想。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主人。提问:“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有的提出:“它们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有的提出:“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听讲,更主动地参与教学。
二、培养学习兴趣,开导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数学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就可采用直观演示法、独立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发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把圆柱体学具的拿出认真观察,讨论十分热烈。“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意识,于是学生便兴趣盎然的动手操作起来。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凡欲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有效合作,这样,才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有利于构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才有利于创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场所。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积极探求心理和积极实践的过程。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做到发散而集中,再由集中而发散。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友好地倾听,积极地肯定和鼓励,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揮民主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四、培养多元化的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中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会严重束缚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必将受到约束。多元化思维即多条思维渠道,多个思维指向,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多思维渠道,数学教学是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结合体。在研究创造性思维时不难发现,直觉和想象是紧密相连的,当表象内容依次或突然在头脑中出现时是来不及做完整的逻辑推理的,只能依靠直觉和经验去接触问题的实质。由此可见发展数学创新意识需要多条思维渠道。例如:有一个长方体木块,底面积是10平方分米,底面周长是8分米,高是2分米,求木块的表面积。学生通过逻辑思维马上会想到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它的长、宽、高,但继续推理很难求处它的长和宽,这时就要让学生进行非逻辑的推理,采用新的方法,用底面积乘高得到四个侧面积,再加上二个底面积,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教育,主渠道是课堂。要依赖于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学习。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必须得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