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在以课文为范本传递工具性知识的同时,应当充分挖掘和传递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但是传统师教生学模式缺乏学生的积极互动,难以关照到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而采用师生平等对话的模式,则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性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课文中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师生对话 工具性知识 人文精神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
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暨南大学著名教授饶子说:“语文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是我们的支柱,所以在青少年时代就要给他们垫好人文素质的根基。”
师生对话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范本,在完成课文工具性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师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探讨课文所传达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领悟课文中的人文精神。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我仅以课文《散步》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为例对师生平等对话模式做探讨,以期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得到课文人文精神的孕育和熏陶。
二、课例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第五单元第23课。《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散步》文字平实,耐人寻味;所写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近,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这篇课文很适合采用师生平等对话模式引导学生领悟文字中的真善美。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散步》,学生容易掌握字词;能概括故事并理解字里行间的亲情。对于“我”的敬老和“母亲”的慈爱却不能做深入理解。同时对于作者如何用文字把一件平凡小事写得充满亲情之美,学生思考较少。
(三)教学设计思路
导语设计:
(幻灯片展示文字配图片,教师深情朗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天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最是一年春好处,春日暖阳朗照,杨柳微风轻拂。淡妆浓抹的新绿、质地鲜嫩的芽儿、咕咕起着水泡的冬水……
走一步,体会情感:
问题一:如此优美的景色,“我”的母亲却不愿意欣赏,为什么?(请学生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分析“不愿”的原因)
明确:1.表面原因:“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2.深层原因:母亲拍拖累“我们”。
问题二:“母亲”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散步了?
明确: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2.“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板块小结: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这是一个母慈子孝的家庭。因为母慈,所以子孝;因为儿子孝顺,母亲更加慈祥!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再走一步,品味语言:
环节一:品味含义深刻的词语:
(学生在读中圈点含义深刻的词语,小组合作研讨,理解字面义和深层含义。)明确:1.字面义:信任并听从。
2.深层含义:母亲完全相信儿子,写出了母子之间的信任。“信服”其实是母亲因为儿子的孝顺而感到幸福。
环节小结:信服、熬、蹲、委屈、整個世界等词语,用词平实而含义深刻,细细咀嚼,韵味深长。
环节二:品味两两对称的句子:
(学生在读中勾画两两对称的句子,师生互动研讨,理解对称句式的特点。)
比如:有的浓,有的淡。
明确:1.句子两两对称,句式整齐。
2.有对称美,语意对举,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3.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朗读:男同学齐读前一句,女同学齐读后一句。
①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②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③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④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⑤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环节小结:句子的两两对称,读起来充满生活情趣;句式的整齐与错杂,使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
板块小结:《散步》这篇散文词语平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句子对称,读起来音韵铿锵连绵,充满韵律感。整篇文章用语看似淡,实则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
板书:语之“淡”
散步归来,修改随笔:
(幻灯片展示一则学生随笔片段,学生尝试运用课文词语平实、句子对称的优美表达,集体研讨,共同修改这个片段,并对修改好的片段做点评。)
“下楼了,奶奶扶着爷爷走在后面,奶奶手扶着爷爷,眼睛却一直盯在我和一岁零十一个月的妹妹身上。我看见了就说:“奶奶,妹妹没那么好看,看爷爷,爷爷长得好帅哦!”奶奶赶紧说:“不是,你们把乐乐(我妹妹的小名)看好,小心摔倒了。你想你们这么大了摔倒都痛,更不要说她了。”——钟新月《散步》 修改示例:下楼了,我和妹妹走在前面,奶奶扶著爷爷走在后面。奶奶的眼睛一直盯在我十一个月大的妹妹身上。我发现了就开玩笑说:“奶奶,别看妹妹,看爷爷,爷爷长得好帅哦!”奶奶急忙说:“看好妹妹,她这么小,摔倒了很痛的!”
学生点评示例:
①“我和妹妹走在前面,奶奶扶着爷爷走在后面。”这个句子两两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盯”:这个字写出了奶奶对小孙女的疼爱和关心,而且把奶奶担心小孙女摔倒的情景也展现出来了。
板块小结:同学们运用从课文中学习到的词语平实、句子对称的优美表达,修改了钟新月同学的随笔片段。相信同学们在修改过程中一定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结回顾:略。
课堂总结:学习《散步》,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也让我们学到了品味词语、句子的方法;借助于课文的优美表达,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作业布置:学习课文词语平实、句子对称的优美表达,修改随笔《散步》。
三、反思感悟
《散步》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为起点,采用师生平等对话的模式,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工具性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师生平等对话模式的重要体现:
(一)师生互动体会情感
重点体会儿孝母慈。由此带动学生深刻领悟亲情的真、善、美。同时,学生受到了“尊老爱幼”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品味语言
从平实的词语中品味深层含义;从两两对称的句子中品味音韵和谐之美。
(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修改随笔
针对学生的文字,将从课文中学习到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生生互动集体修改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评修改后的文字。学生不仅能学到方法,而且能运用,这是这个教学设计的亮点所在。
师生平等对话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对课堂教学的新探索,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既扎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让学生深刻领悟了课文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张丽萍.浅析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熏陶[J].科学大众,2008(05).
[3]邹晓娟.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关键词: 师生对话 工具性知识 人文精神
一、课例研究的背景
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暨南大学著名教授饶子说:“语文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是我们的支柱,所以在青少年时代就要给他们垫好人文素质的根基。”
师生对话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范本,在完成课文工具性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师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探讨课文所传达的人文精神,使学生真正领悟课文中的人文精神。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我仅以课文《散步》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为例对师生平等对话模式做探讨,以期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得到课文人文精神的孕育和熏陶。
二、课例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第五单元第23课。《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散步》文字平实,耐人寻味;所写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近,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这篇课文很适合采用师生平等对话模式引导学生领悟文字中的真善美。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散步》,学生容易掌握字词;能概括故事并理解字里行间的亲情。对于“我”的敬老和“母亲”的慈爱却不能做深入理解。同时对于作者如何用文字把一件平凡小事写得充满亲情之美,学生思考较少。
(三)教学设计思路
导语设计:
(幻灯片展示文字配图片,教师深情朗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天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最是一年春好处,春日暖阳朗照,杨柳微风轻拂。淡妆浓抹的新绿、质地鲜嫩的芽儿、咕咕起着水泡的冬水……
走一步,体会情感:
问题一:如此优美的景色,“我”的母亲却不愿意欣赏,为什么?(请学生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分析“不愿”的原因)
明确:1.表面原因:“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2.深层原因:母亲拍拖累“我们”。
问题二:“母亲”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散步了?
明确: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2.“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板块小结: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这是一个母慈子孝的家庭。因为母慈,所以子孝;因为儿子孝顺,母亲更加慈祥!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再走一步,品味语言:
环节一:品味含义深刻的词语:
(学生在读中圈点含义深刻的词语,小组合作研讨,理解字面义和深层含义。)明确:1.字面义:信任并听从。
2.深层含义:母亲完全相信儿子,写出了母子之间的信任。“信服”其实是母亲因为儿子的孝顺而感到幸福。
环节小结:信服、熬、蹲、委屈、整個世界等词语,用词平实而含义深刻,细细咀嚼,韵味深长。
环节二:品味两两对称的句子:
(学生在读中勾画两两对称的句子,师生互动研讨,理解对称句式的特点。)
比如:有的浓,有的淡。
明确:1.句子两两对称,句式整齐。
2.有对称美,语意对举,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3.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朗读:男同学齐读前一句,女同学齐读后一句。
①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②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③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④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⑤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环节小结:句子的两两对称,读起来充满生活情趣;句式的整齐与错杂,使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
板块小结:《散步》这篇散文词语平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句子对称,读起来音韵铿锵连绵,充满韵律感。整篇文章用语看似淡,实则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
板书:语之“淡”
散步归来,修改随笔:
(幻灯片展示一则学生随笔片段,学生尝试运用课文词语平实、句子对称的优美表达,集体研讨,共同修改这个片段,并对修改好的片段做点评。)
“下楼了,奶奶扶着爷爷走在后面,奶奶手扶着爷爷,眼睛却一直盯在我和一岁零十一个月的妹妹身上。我看见了就说:“奶奶,妹妹没那么好看,看爷爷,爷爷长得好帅哦!”奶奶赶紧说:“不是,你们把乐乐(我妹妹的小名)看好,小心摔倒了。你想你们这么大了摔倒都痛,更不要说她了。”——钟新月《散步》 修改示例:下楼了,我和妹妹走在前面,奶奶扶著爷爷走在后面。奶奶的眼睛一直盯在我十一个月大的妹妹身上。我发现了就开玩笑说:“奶奶,别看妹妹,看爷爷,爷爷长得好帅哦!”奶奶急忙说:“看好妹妹,她这么小,摔倒了很痛的!”
学生点评示例:
①“我和妹妹走在前面,奶奶扶着爷爷走在后面。”这个句子两两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盯”:这个字写出了奶奶对小孙女的疼爱和关心,而且把奶奶担心小孙女摔倒的情景也展现出来了。
板块小结:同学们运用从课文中学习到的词语平实、句子对称的优美表达,修改了钟新月同学的随笔片段。相信同学们在修改过程中一定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结回顾:略。
课堂总结:学习《散步》,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也让我们学到了品味词语、句子的方法;借助于课文的优美表达,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作业布置:学习课文词语平实、句子对称的优美表达,修改随笔《散步》。
三、反思感悟
《散步》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为起点,采用师生平等对话的模式,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工具性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师生平等对话模式的重要体现:
(一)师生互动体会情感
重点体会儿孝母慈。由此带动学生深刻领悟亲情的真、善、美。同时,学生受到了“尊老爱幼”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品味语言
从平实的词语中品味深层含义;从两两对称的句子中品味音韵和谐之美。
(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修改随笔
针对学生的文字,将从课文中学习到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生生互动集体修改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评修改后的文字。学生不仅能学到方法,而且能运用,这是这个教学设计的亮点所在。
师生平等对话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对课堂教学的新探索,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既扎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让学生深刻领悟了课文中包含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张丽萍.浅析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熏陶[J].科学大众,2008(05).
[3]邹晓娟.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