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流通产业投入指标(流通产业从业人员、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综合运力和综合能耗)和产出指标(流通产业增加值),运用SBM模型测度了山东省17地市2005-2011年流通产业效率并对各地市无效率水平进行分解,在对实证结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山东省流通效率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流通效率;SBM模型;无效率分解
中图分类号:F7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6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35-03
流通产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流通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先导产业,不仅本身对国民经济创造增加值,而且还起着加速商品流转、提高其他产业效率的作用,这就是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多年以来,人们对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认识不足而忽视了流通产业的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流通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大(2011年,山东省流通产业占全省GDP的19%)、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011年,流通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12%)、外溢效应更加明显,流通产业开始得到重视。2011年,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是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许多良好机遇的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营造诚信经营环境,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经济理论表明,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实现流通产业从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向高效、技术和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就要提高流通效率,因此,研究流通效率很有必要。
流通效率这个词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所以之前单独对流通效率研究的文献比较少,很多文献从流通产业组织状态、流通产业结构特点、流通渠道等侧面对流通效率进行阐述并提出提高流通效率的相关建议。
一、文献综述
1.产业组织。对流通产业组织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集中在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两方面。产业集中度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王俊豪(2000)认为,我国流通产业市场进入壁垒较低、市场集中度小,市场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赵凯(2007)以1995-2005年数据为基础对零售业业态和组织形式演变进行定量分析,认为我国零售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寡占趋势明显。规模经济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周殿昆(2004)认为,商业连锁企业快速成长的内在动力不仅来自企业现金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也来自规模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李陈华(2005)认为,随着分工的深化,作为交易部门的流通产业必然区域扩张;规模扩张虽然冲击了当地企业,但提高了流通效率。
2.产业结构。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流通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完善、结构混乱。晏维龙(2002)认为,随着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等的引入,我国的流通革命已经开始,流通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包括流通渠道结构、市场空间结构、市场竞争结构、经营业态结构、流通技术结构等。马龙龙(2006)认为,流通产业结构体系中最典型的结构是生产与流通结构、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结构、商流与物流结构、批零结构与零售业态结构、商品流通虚实结构。
3.流通渠道。Teece(1992)认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在渠道管理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这种长期导向的合作关系不仅能提高给消费者的价值又能降低渠道成本,进而改善渠道绩效。饶菲(2002)认为,渠道控制权的争夺实质是由于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不信任而导致市场交易费用增加的结果,供应商、零售商合作伙伴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适应价值链一体化的需要。曹静、方名山(2007)基于完美信息的连续策略博弈,建立生产商和零售商的纳什均衡模型。文章认为直接渠道对生产商最有利,其次是生产商主导的混合渠道、零售商主导的混合渠道和间接渠道;对零售商有利的恰恰相反。
4.综合评价。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国内学者多利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一系列指标来测度流通效率。这方面的研究呈现角度多样化,主要包括流通产业的城市流通力、流通现代化、流通力、流通和谐度等。代表性的研究有:宋则、张弘(2003)构建了流通现代化指标,从流通速度、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以及库存率等方面评价流通效率。马龙龙、刘普合(2008)构建了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员效率、资本效率、网点效率、流转效率、竞争效率等方面评价流通效率。李骏阳(2009)从周转率、规模性、效益性等方面入手构建指标测度流通效率。
5.综述评价。之前对流通效率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流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流通产出等侧面进行的理论研究分析;二是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诸如流通力、流通竞争力、流通现代化等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本文从流通效率入手,流通效率概念的引入增强了流通产业的可测度性和可比较性。
评级方法多为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较少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几个因子,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1)两种方法中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中的权重系数使用的都是方差贡献率,而方差贡献率又容易受到选用指标数量的影响,如果某一方面选用的指标数量较多,则代表这一方面的因子或者主成分的权重就较大,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2)两种评价方法输出的信息有限,仅仅得到评价对象的排序结果,而没有更多的有关决策的信息。而数据包络分析(DEA)擅长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有如下优点:以决策单元各输入输出的权重为变量,从最有利于决策单元的角度进行评价,避免了各指标在优先意义下的权重;其次DEA不必确定输入输出之间复杂关系的显式表达式,从而排除了诸多主观因素。
二、数据处理及实证结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元作为一个生产决策单元(DMU),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DMU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从而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个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情况确定各DMU时候DEA有效;
传统的DEA模型(CCR或BCC)主要基于径向的(Radial)、角度的(Oriented),缺陷在于:一是没有考虑松弛变量的存在;二是角度的DEA模型计算效率值时不能同时考虑投入和产出将会导致效率值失真。为了改变传统DEA模型的上述缺点,Tone(2001)提出SBM模型。SBM模型将所有的DMU划分为有效率的DMU和无效率的DMU,并形成Pareto边界。而如果有效率的DMU数量大于1,SBM模型将会产生无法排序问题。针对有效DMU排序问题,Tone(2002)在SBM模型基础上提出了SUPER-SBM模型,允许有效率DMU的效率值可以大于1,解决了有效率DMU之间排序及差异识别问题。
(一)数据处理
本文以山东省17地市2005-2011年投入产出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自各地市统计年鉴。
1.投入指标。
(1)流通产业从业人数:这一指标测量了流通产业的劳动力要素投入,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邮电通信业的就业人数。
(2)综合运力:测量了流通产业物力方面的投入,计算公式如下:每万平方公里综合运力=0.65×每万平方公里公路里程+0.35×每万平方公里铁路里程,其中每万平方公里公路里程=公路里程/地区面积,每万平方公里铁路里程=铁路里程/地区面积。
(3)综合能耗:测量流通产业各部门消耗的各种能源量,按照统一的计算标准折算所得到的总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中的“综合能源平衡表”。
(4)固定资产投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及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主要测量流通产业财力方面的投入。
2.产出指标。
流通产业总产值:山东省17地市以2005年为基期计算的实际流通产业总产值。
(二)实证结果分析
1.流通产业效率及分解。本部分以山东省17地市2005-2011年数据为基础,将每一地市作为一个DMU来构造每一时期山东省流通产业的最佳生产前沿面,计算出山东省17地市2005-2011年流通产业效率值及其分解。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总效率排名前四位的是青岛(0.9765)、临沂(0.9220)、威海(0.9174)、济南(0.8859),与现实经济表现基本相符。青岛、威海地理位置优越,公路、铁路、航空、航运都比较发达,尤其港口的优势对流通产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经济强市,在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上都排名第一,尤其是纯技术效率得分1.0417,说明青岛市流通产业技术已经处生产前沿面上,但青岛市的规模效率并不是最优,规模效益上显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要适当减少流通产业的规模使其回到生产前沿面上。临沂立足于“商城”建设,拥有全国做大的市场集群和发达的物流网络,被誉为“商贸名城”。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占有诸多优势,吸引了附近德州、聊城、菏泽等市区的大部分劳动人口,流通产业效率也比较高。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总效率排名中,没有一个地市处在效率前沿面上(青岛效率得分0.9765,比较接近生产前沿面),说明整个山东省流通产业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流通产业无效率值及来源分解。总体来看,2005-2011年VRS下山东省流通产业效率(纯技术效率)平均值是0.8160,按照传统的各变量同比例变化的假设来解释,要求减少各项投入的18.4%,产出增加18.4%,才能达到流通产业的完全有效率。这种说法没有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投入做具体的分析,而运用SBM模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对效率(无效率)来源进行分解,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每项投入(产出)对效率的作用(反作用)。(根据Zhang et al.(1998) “当两种技术假设下得出不同的结果时,应运用VRS下得到的结果。”因此,本文主要根据VRS下的效率值进行的分解。)
从计算结果来看,如果山东省流通产业就业人数减少3.19%,综合运力减少2.27%,综合能耗减少4.13%,固定资产投资减少4.86%,流通产业增加值增加4.19%,即可以达到流通产业的完全有效率。影响山东省流通产业无效率最大的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其次是综合能耗,这说明在过去的几年,山东省流通产业的增长一直偏重于大量的投资和低端的能耗,以量取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产业增加值,这种发展本质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是难以持续的。
对于青岛市来说,因为纯技术效率得分超过1,所以上边显示在投入和产出方面均达到了完美的水平,这和现实是不相符的,也是模型误差所致。对济南来说,最大的无效率来源是人力资本的投入(0.0255),济南特殊的条件吸引了山东西部大量劳动力的进入,数量多而质量较低,在流通产业向技术创新偏重的今天,单纯的劳动数量的投入显然已经过时,过多的劳动数量造成“冗余”,造成产业效率的下降,这和章迪平(2008)年对浙江省实证分析相符。与济南一样,同样面临人力投入无效率的还有烟台、潍坊、日照等地区。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SBM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2005-2011年流通效率进行分析,并对无效率来源进行了分解。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对山东省17地市的效率值测度中,技术效率排名靠前的是青岛、威海、临沂、济南等,这些地区同时也是经济强市;而德州、聊城、菏泽排名靠后,这些地区也属于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说明流通产业的效率高低和当地整体经济水平息息相关,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非常明显。总体上山东省流通产业处于规模效率递减而导致规模效率略有下降,本文认为主要是山东省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大企业垄断所造成的,一方面由于规模经济提升了效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分割和垄断而降低了效率水平。因此,本文建议在保有大型企业的同时,要积极破除地区分割和垄断,引导民资的进入,积极发展中小型流通企业,以弥补市场空白区域。 其次,2005-2011年,山东省流通产业无效率平均值是18.65%,其只要来源是固定资产投入无效率(4.86%)、产出无效率(4.19%)、综合能耗投入无效率(4.13%)、人力资源投入无效率(3.19%)运力投入无效率(2.27%)。这说明在过去的几年,山东省流通产业的增长一直偏重于大量的投资和低端的能耗,以量取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产业增加值,这种发展本质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是难以持续的。要促进流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引导流通产业往主导产业方向发展,就要注重其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逐渐引导流通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市级统计数据中流通产业“坏产出”数据无法得到,本文只考虑了流通产业增加值数据,忽略了环境代价对流通效率的影响;另外,由于山东省流通产业数据是从2005年开始统计的,所以研究年限比较短,这对实证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晏维龙.流通革命与我国流通产业的结构变动[J].财贸经济,2002,(10).
[2] 纪良纲、郭娜.商品流通规模定量分析[J].财贸经济,2003,(07).
[3] 洪涛等.城市流通力的内涵及其相应指标体系的建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1).
[4] 李辉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静态和动态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3).
[5] 饶菲.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零售商-供应商合作关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2.
[6] 章迪平.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08).
[7] 刘大成译.效率和生产率分析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 王兵等.中国各省份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11,(10).
[9] Fare, R. , Grosskopf, S. , M. and Z. Y.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94,84(01): 66-83.
关键词:流通效率;SBM模型;无效率分解
中图分类号:F7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6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35-03
流通产业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流通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先导产业,不仅本身对国民经济创造增加值,而且还起着加速商品流转、提高其他产业效率的作用,这就是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多年以来,人们对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认识不足而忽视了流通产业的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流通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大(2011年,山东省流通产业占全省GDP的19%)、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011年,流通业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12%)、外溢效应更加明显,流通产业开始得到重视。2011年,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是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许多良好机遇的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营造诚信经营环境,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经济理论表明,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实现流通产业从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向高效、技术和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方式转变,就要提高流通效率,因此,研究流通效率很有必要。
流通效率这个词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所以之前单独对流通效率研究的文献比较少,很多文献从流通产业组织状态、流通产业结构特点、流通渠道等侧面对流通效率进行阐述并提出提高流通效率的相关建议。
一、文献综述
1.产业组织。对流通产业组织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集中在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两方面。产业集中度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王俊豪(2000)认为,我国流通产业市场进入壁垒较低、市场集中度小,市场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赵凯(2007)以1995-2005年数据为基础对零售业业态和组织形式演变进行定量分析,认为我国零售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寡占趋势明显。规模经济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周殿昆(2004)认为,商业连锁企业快速成长的内在动力不仅来自企业现金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也来自规模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李陈华(2005)认为,随着分工的深化,作为交易部门的流通产业必然区域扩张;规模扩张虽然冲击了当地企业,但提高了流通效率。
2.产业结构。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流通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完善、结构混乱。晏维龙(2002)认为,随着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等的引入,我国的流通革命已经开始,流通产业结构面临调整,包括流通渠道结构、市场空间结构、市场竞争结构、经营业态结构、流通技术结构等。马龙龙(2006)认为,流通产业结构体系中最典型的结构是生产与流通结构、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结构、商流与物流结构、批零结构与零售业态结构、商品流通虚实结构。
3.流通渠道。Teece(1992)认为,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在渠道管理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这种长期导向的合作关系不仅能提高给消费者的价值又能降低渠道成本,进而改善渠道绩效。饶菲(2002)认为,渠道控制权的争夺实质是由于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不信任而导致市场交易费用增加的结果,供应商、零售商合作伙伴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适应价值链一体化的需要。曹静、方名山(2007)基于完美信息的连续策略博弈,建立生产商和零售商的纳什均衡模型。文章认为直接渠道对生产商最有利,其次是生产商主导的混合渠道、零售商主导的混合渠道和间接渠道;对零售商有利的恰恰相反。
4.综合评价。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国内学者多利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一系列指标来测度流通效率。这方面的研究呈现角度多样化,主要包括流通产业的城市流通力、流通现代化、流通力、流通和谐度等。代表性的研究有:宋则、张弘(2003)构建了流通现代化指标,从流通速度、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以及库存率等方面评价流通效率。马龙龙、刘普合(2008)构建了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员效率、资本效率、网点效率、流转效率、竞争效率等方面评价流通效率。李骏阳(2009)从周转率、规模性、效益性等方面入手构建指标测度流通效率。
5.综述评价。之前对流通效率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流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流通产出等侧面进行的理论研究分析;二是运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诸如流通力、流通竞争力、流通现代化等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本文从流通效率入手,流通效率概念的引入增强了流通产业的可测度性和可比较性。
评级方法多为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较少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几个因子,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1)两种方法中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中的权重系数使用的都是方差贡献率,而方差贡献率又容易受到选用指标数量的影响,如果某一方面选用的指标数量较多,则代表这一方面的因子或者主成分的权重就较大,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2)两种评价方法输出的信息有限,仅仅得到评价对象的排序结果,而没有更多的有关决策的信息。而数据包络分析(DEA)擅长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有如下优点:以决策单元各输入输出的权重为变量,从最有利于决策单元的角度进行评价,避免了各指标在优先意义下的权重;其次DEA不必确定输入输出之间复杂关系的显式表达式,从而排除了诸多主观因素。
二、数据处理及实证结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元作为一个生产决策单元(DMU),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以DMU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从而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个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情况确定各DMU时候DEA有效;
传统的DEA模型(CCR或BCC)主要基于径向的(Radial)、角度的(Oriented),缺陷在于:一是没有考虑松弛变量的存在;二是角度的DEA模型计算效率值时不能同时考虑投入和产出将会导致效率值失真。为了改变传统DEA模型的上述缺点,Tone(2001)提出SBM模型。SBM模型将所有的DMU划分为有效率的DMU和无效率的DMU,并形成Pareto边界。而如果有效率的DMU数量大于1,SBM模型将会产生无法排序问题。针对有效DMU排序问题,Tone(2002)在SBM模型基础上提出了SUPER-SBM模型,允许有效率DMU的效率值可以大于1,解决了有效率DMU之间排序及差异识别问题。
(一)数据处理
本文以山东省17地市2005-2011年投入产出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自各地市统计年鉴。
1.投入指标。
(1)流通产业从业人数:这一指标测量了流通产业的劳动力要素投入,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邮电通信业的就业人数。
(2)综合运力:测量了流通产业物力方面的投入,计算公式如下:每万平方公里综合运力=0.65×每万平方公里公路里程+0.35×每万平方公里铁路里程,其中每万平方公里公路里程=公路里程/地区面积,每万平方公里铁路里程=铁路里程/地区面积。
(3)综合能耗:测量流通产业各部门消耗的各种能源量,按照统一的计算标准折算所得到的总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中的“综合能源平衡表”。
(4)固定资产投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及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主要测量流通产业财力方面的投入。
2.产出指标。
流通产业总产值:山东省17地市以2005年为基期计算的实际流通产业总产值。
(二)实证结果分析
1.流通产业效率及分解。本部分以山东省17地市2005-2011年数据为基础,将每一地市作为一个DMU来构造每一时期山东省流通产业的最佳生产前沿面,计算出山东省17地市2005-2011年流通产业效率值及其分解。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总效率排名前四位的是青岛(0.9765)、临沂(0.9220)、威海(0.9174)、济南(0.8859),与现实经济表现基本相符。青岛、威海地理位置优越,公路、铁路、航空、航运都比较发达,尤其港口的优势对流通产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经济强市,在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上都排名第一,尤其是纯技术效率得分1.0417,说明青岛市流通产业技术已经处生产前沿面上,但青岛市的规模效率并不是最优,规模效益上显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要适当减少流通产业的规模使其回到生产前沿面上。临沂立足于“商城”建设,拥有全国做大的市场集群和发达的物流网络,被誉为“商贸名城”。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占有诸多优势,吸引了附近德州、聊城、菏泽等市区的大部分劳动人口,流通产业效率也比较高。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总效率排名中,没有一个地市处在效率前沿面上(青岛效率得分0.9765,比较接近生产前沿面),说明整个山东省流通产业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流通产业无效率值及来源分解。总体来看,2005-2011年VRS下山东省流通产业效率(纯技术效率)平均值是0.8160,按照传统的各变量同比例变化的假设来解释,要求减少各项投入的18.4%,产出增加18.4%,才能达到流通产业的完全有效率。这种说法没有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投入做具体的分析,而运用SBM模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对效率(无效率)来源进行分解,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每项投入(产出)对效率的作用(反作用)。(根据Zhang et al.(1998) “当两种技术假设下得出不同的结果时,应运用VRS下得到的结果。”因此,本文主要根据VRS下的效率值进行的分解。)
从计算结果来看,如果山东省流通产业就业人数减少3.19%,综合运力减少2.27%,综合能耗减少4.13%,固定资产投资减少4.86%,流通产业增加值增加4.19%,即可以达到流通产业的完全有效率。影响山东省流通产业无效率最大的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其次是综合能耗,这说明在过去的几年,山东省流通产业的增长一直偏重于大量的投资和低端的能耗,以量取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产业增加值,这种发展本质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是难以持续的。
对于青岛市来说,因为纯技术效率得分超过1,所以上边显示在投入和产出方面均达到了完美的水平,这和现实是不相符的,也是模型误差所致。对济南来说,最大的无效率来源是人力资本的投入(0.0255),济南特殊的条件吸引了山东西部大量劳动力的进入,数量多而质量较低,在流通产业向技术创新偏重的今天,单纯的劳动数量的投入显然已经过时,过多的劳动数量造成“冗余”,造成产业效率的下降,这和章迪平(2008)年对浙江省实证分析相符。与济南一样,同样面临人力投入无效率的还有烟台、潍坊、日照等地区。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SBM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2005-2011年流通效率进行分析,并对无效率来源进行了分解。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对山东省17地市的效率值测度中,技术效率排名靠前的是青岛、威海、临沂、济南等,这些地区同时也是经济强市;而德州、聊城、菏泽排名靠后,这些地区也属于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说明流通产业的效率高低和当地整体经济水平息息相关,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非常明显。总体上山东省流通产业处于规模效率递减而导致规模效率略有下降,本文认为主要是山东省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大企业垄断所造成的,一方面由于规模经济提升了效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分割和垄断而降低了效率水平。因此,本文建议在保有大型企业的同时,要积极破除地区分割和垄断,引导民资的进入,积极发展中小型流通企业,以弥补市场空白区域。 其次,2005-2011年,山东省流通产业无效率平均值是18.65%,其只要来源是固定资产投入无效率(4.86%)、产出无效率(4.19%)、综合能耗投入无效率(4.13%)、人力资源投入无效率(3.19%)运力投入无效率(2.27%)。这说明在过去的几年,山东省流通产业的增长一直偏重于大量的投资和低端的能耗,以量取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产业增加值,这种发展本质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是难以持续的。要促进流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引导流通产业往主导产业方向发展,就要注重其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逐渐引导流通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市级统计数据中流通产业“坏产出”数据无法得到,本文只考虑了流通产业增加值数据,忽略了环境代价对流通效率的影响;另外,由于山东省流通产业数据是从2005年开始统计的,所以研究年限比较短,这对实证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晏维龙.流通革命与我国流通产业的结构变动[J].财贸经济,2002,(10).
[2] 纪良纲、郭娜.商品流通规模定量分析[J].财贸经济,2003,(07).
[3] 洪涛等.城市流通力的内涵及其相应指标体系的建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1).
[4] 李辉华.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静态和动态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3).
[5] 饶菲.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零售商-供应商合作关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2.
[6] 章迪平.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08).
[7] 刘大成译.效率和生产率分析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 王兵等.中国各省份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11,(10).
[9] Fare, R. , Grosskopf, S. , M. and Z. Y.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94,84(01): 6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