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奉献为曲艺,高风亮节永铭传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道守礼见闻广 收徒传理开一先


  10月24日凌晨在电话中听到恩师高玉琮病逝的消息后,我整个人瞬间就像被掏空一般,内感无物,外凭无依,仿佛下一秒就要飘走,随恩师而去。
  我木然地挂断电话,机械地套上衣物出门,执拗地买到从济南到天津发车最早的高铁票。这一切做完之后,我才开始回魂,明明几个小时前才和恩师通过电话,他怎么就忍心倏然撒手,离我们而去呢?
  无常。
  恩师的谆谆教诲不断闪现,我的泪水开始止不住地流淌。
高玉琮先生夫妇与学生们的合影

  我和恩师相识是在2011年,那时他正在负责《相声大词典》,我编写了几个词条,他很满意,我们爷俩就此结缘。之后两年里,我经常向他请教一些曲艺理论方面的问题,他都耐心他为我解答。恩师极重视礼节,逢年过节我有些孝敬,他都会回礼。我有一件漂亮的衬衣,是敬奉他我们当地特产的山药后他的谢礼。这件衬衣到今天我也没舍得穿,一直珍藏在我的衣柜里。
  2013年1月,恩师将我和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的刘雷正式收入门下。他这次收徒与传统的颇有不同,是要着重传授曲艺理论的。
  恩师知道我对不同地方的曲种特别感兴趣,所以在负责《中国曲艺大辞典》时,经常带我到全国各地去增长见闻,我跟着他去到重庆学习荷叶、四川盘子、四川竹琴,去苏州学习弹词,去上海学习上海说唱。他老人家的工作态度认真严谨,经常不辞辛苦去实地考察,寻访老艺人,对文字更是精益求精。这种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
  那段时间,恩师的精神非常好,他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宾馆也不多休息,沏杯茶水点颗香烟就开始给我上课。曲艺的历史、相声的发展、鼓曲的变迁、理论的构建、其他曲种艺术特点等,不借外物,都能张口就来。那段时间很累,但我很快乐,也很充实。
  与恩师相处的日子,是我最宝贵的记忆。

爱才惜才勤授业 毫无保留为传承


  我最常翻阅的书就是《相声大词典》,书出版虽已有些时日,但上面恩师留下的字迹依然清晰。
  我与恩师的相识过程颇有戏剧性。2014年第3期《曲艺》杂志刊载了我的《底蕴绵长 生机乍现——沈阳小剧场相声现状调查与研究》一文,不久后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的电话。
  “喂,是张天来吗?我是高玉琮。”
  高先生太有名气了,我从没想过他会主动打电话,顿时有些手足无措。“我在《曲艺》杂志上看到了你写的文章,有思考,也很有深度,看你在辽宁省艺术研究所工作,有想法跟着我学习吗?”
  其实那段时间我正处于事业的迷茫期——刚开始从事曲艺研究,真的有些摸不到头脑。而恩师的一个电话,就给了我做好新工作的信心。
  从那以后,我和恩师的联系更密切了,有不懂的问题就向他请教。恩师从不保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口传的同时也注重实践。他带着我撰写《相声大词典》和《中国评书评话大词典》,手把手地教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我的业务能力随之大有增强,在岗位上站稳了脚跟,在工作上有了属于自己的领域。2015年,我和刘宪廷、秦珂华、刘文赟、朱健铭四人正式拜在了他的门下。
  恩师是我事业上的引路人,也是我工作的支持者。他多次带我去参加各种曲艺理论研讨会,时刻鼓励我多研究多创作。2018年9月,我在沈阳收徒,恩师当时身体不是很好,也特意从天津趕来见证。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不由得让我的思念涌上心头。

  恩师是一位曲艺理论家,更是一位温暖无私的大家长,他知识广博,爱才、惜才,对徒弟视如己出。课徒授业毫无保留,用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爱温暖着我们“高家门”的每一个人。我们作为他的徒弟,一定要肩负起恩师未尽的事业,让他老人家放心。
  斯人已逝,我们将永远怀念您。

无私温暖长者风 呕心沥血代代承


  师爷离开我们已经快一个月了,本以为会随着生活的继续,我能将想念变成纪念,但这太难了。
  大万儿没有大脾气,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师爷就有这种风范。我最喜欢坐在他家客厅的沙发床上,听他“讲古”:老先生、老艺人的逸闻,曲艺界的趣事,曲艺研究的方式方法以及个人的未来发展等。每天晚上不重样,我们爷儿俩无所不聊。只是当时年龄还小,很多东西我都当成故事听,如今再想了解,师爷已经不在了。
  最后一次去看师爷的时候,他把付出了40年心血、13余万字的“春典”研究资料给了我,他说:“小路子,这个活儿你来替爷爷完成吧,条目我都给了你的师叔师伯们,供他们查用。但研究资料我只给你了,济南有很多老先生,有问题你去请教他们……”
  落笔成文泪满襟,写到此时我已经泪如雨下。作为后辈,我能做的唯有将师爷遗志尽力传承,不负师爷的一番嘱托。
  师爷,我想念您。

提携后辈不余力 桃李无言自成蹊


  2019年9月,我所在的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成立了聚欢曲艺社,我的师爷高玉琮先生为此付出许多。
  6月,我和师父曲庆涛去看望师爷,在谈话中不经意提到想在学校创立曲艺社团,也说了一些困难。师爷听到后很重视,他支持我的想法,鼓励我要顶住压力,在学校扎好曲艺的“根”。我半打趣半认真地问:“要不师爷,您给这个社团取个名字吧?”师爷仰头想了想:“我得好好琢磨琢磨。”
  几天后我接到了师爷的电话,“纹印,社团名字叫‘聚欢’吧,通俗又达意。”我太高兴了。紧接着师爷又说:“我帮你联系了崔琦老师,他的字好,请他给社团题个社名。”我更是受宠若惊,当时就只知道一个劲儿说谢谢。   后来我和师父去天津参加王勇、李壮、王建忠、贾后行、范志强五位师叔的拜师仪式。师爷专门把我叫到书房,对我说:“纹印,你在江西发展,我把这些年整理的江西省内的曲种资料给你,你多了解了解江西曲艺,以后搞研究有用。”回家后我就收到了师爷给我发来的电子邮件,里面包括江西道情、瑞昌渔鼓、南昌清音等20个文档,文档里面详细记载了该曲种历史源流、表演形式、代表人物等信息,累计有10余万字。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也是一份最真挚的期望。只是我还没有真真做出事迹给您看,您就走了。作为徒孙,唯有继承您的品德,沿着您的足迹,用更新更好的成绩,来回报您对我的教诲。
  附:高玉琮生平
  高玉琮(1944-2019),笔名高川雯、川雯、高瞻,天津人。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一级编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曾任《相声大词典》《中国曲艺大词典》执行副主编,《中国评书评话大词典》主编。
  1960年入伍,任文书、宣传队创作员。1966年退伍后在天津海河中学任物理教师。1979年调入《天津演唱》编辑部任曲艺编辑。1989年调入天津市艺术研究所,专职从事曲艺研究工作,2005年退休。
  自幼酷爱曲艺艺术,1956年曲艺处女作快板《我戴上红领巾》发表在《中国少年报》上。1961年在部队期间,创作相声《我的营房》《连长》和快板《淘气的兵》等,发表在北京軍区《战友报》上。
  近半个世纪以来坚持曲艺创作,有相声代表作《卖鱼》《园丁曲》《嫉妒狂》《坠楼》《并非报复》等。1987年,刘亚津、王馥荔参加央视春节联欢,表演《卖鱼》。其他作品还被高英培、范振钰、魏文亮、孟祥光、王谦祥、李增瑞、侯长喜、王佩元等京津相声名家演绎。1987年,天津市文联为高玉琮举办“个人曲艺作品演出专场”。
  1978年在进行曲艺创作的同时,高玉琮开始进行曲艺理论研究。同年发表第一篇论文《相声的本质——讽刺》。此后撰写曲艺论文百余篇。其中《论相声“说学逗唱”之关系》《论相声的讽刺性》《论相声的文学性》《中国曲艺忧思录》《曲艺艺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等均公开发表。论文《传统相声的回归与相声发展》在文化部杂志《文艺研究》发表后,由《北京日报》以大半版篇幅刊载。
  与鲍震培编著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之《中国曲艺发展简史》,201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自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后,70年来,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举世惊叹的人间奇迹,以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70年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昂扬征程中,曲艺事业的发展认真贯彻党的文艺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
期刊
第三届中华曲艺港澳情展演系列活动在澳门举办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10月28日至30日,由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指导,中国曲艺家协会、广东广播电视台岭南戏曲频道、中国戏剧曲艺家(澳门)联谊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华曲艺港澳情展演系列活动在澳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包括展览、展演、研讨会、进校园交流等子项目,为澳门同胞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曲艺事业发展的喜人成果。(曲讯)中国曲协在四
期刊
近日,中国曲协在充分调研、全面了解曲艺发展现状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基层曲艺工作不断向前的指导性意见,《中国曲艺家协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曲协工作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是一项阶段性成果。作为协会工作的重要抓手,中国曲协会员是全国曲艺队伍的重要骨干,是社会主义曲艺事业的中坚力量,就会员工作情况,结合该《方案》,中国曲协有关负责人接受了《曲艺》杂志记者的专访。  《曲艺》杂志 :会员工
期刊
苏州评弹是谁,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这是三个关于苏州评弹的终极问题。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讲的就是评弹的源与流,即评弹传承的历程,其间始终贯穿着一个苏州评弹是谁的问题。溯流穷源我们才能明了苏州评弹是谁,源流之间有着质的规定性,沿流求源是苏州评弹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色,并加以传承的要旨。坚守苏州评弹的本体,我们的传承才能生生不息,日新而不逾矩。道理虽然很清楚,但是现实却不容乐
期刊
翻开由中国曲艺家协会、辽宁科技大学组织编写,孙立生先生编著的《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时,无比兴奋,倍受鼓舞。该著作包罗万象,涵盖曲艺审美、曲藝创作、曲艺表演、曲艺传承、职业操守等方面内容,凝聚着心血和汗水的艺谚艺诀,根植于生活,通俗易懂、活泼清新、真挚朴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以贯之传播了中华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既有价值取向、审美追求,也有艺术观念、业内门道,更有生存之道、发展谋略、市场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内在规律,明确回答了社会主义文艺“依靠谁”“为了谁”这一重大问题。中国曲协在充分调研、全面了解曲艺发展现状后,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基层曲艺工作不断向前的指导性意见,《中国曲艺家协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层曲协工作指导方案》(
期刊
在扬州评话发展史上,至晚在清乾隆年间,《三国》书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晚清时期,特别是咸丰、同治年间,评话《三国》出现了新高峰。扬州《三国》评话艺人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传授系统,其中在李门传授系统中,号称“八骏”之一的康国华造诣最高,成为康派《三国》的开山鼻祖。康国华传艺康又华,康又华又传康重华,经三代打磨,康派《三国》已经成为扬州评话界乃至中国曲艺界的瑰宝。  略品康派《三国》,表演技法丰
期刊
由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巴中市巴州区人民政府出品,巴州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演出的大型红色经典曲艺剧《望红台》自2016年演出后,受到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喜欢和赞誉。这部融曲艺、巴州区的革命故事、歌舞等因素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曲艺剧,形式新颖,立意高远,让观众在享受艺术带来的美的感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对那段红军到来之后老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红色记忆,有了一种切身的感受。2019年 8月
期刊
曲艺艺术可溯之源十分悠久,衍生的曲种繁多,特点不一,由于产生和波及的范围之广,因此它的地域性艺术特征十分明显。新时代,曲艺传承发展与文学创作尤为重要,举办较大规模的曲艺赛事活动或展演活动为其注入了新的前进力量。近日,秉承“艺术走进大众、大众共享艺术”的宗旨,山东省文联联合德州市有关单位在第十二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期间,举办“首届山东省曲艺大赛”,旨在发现和培养山东省的曲艺创作和表演人才,展示山东曲
期刊
长寿文化馆曲艺队成立于1979年6月。队员大多是县内的回乡青年,农忙时回乡务农,农闲时集中从艺,40年来走遍了重庆及周边的山山水水,在重庆地区算得上小有名气。  当时,重庆乡村周边交通不便,曲艺队每次下乡演出,队员们白天顶着炙热的太阳走,晚上披着皎洁的月光行。尽管太阳晒得脸油黑发亮,石板磨得脚又痛又痒,有时还遭蛇虫咬伤脚,荆棘划伤膀,但队员们还是咬紧牙关,翻山越岭把曲艺送到农村院坝。演出的场地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