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以来,古代诗歌教学不应该重探究轻诵读,注重诵读与积累,古代诗歌教学才能良好效果。
【关键词】古代诗歌 诵读 积累 感情 想象
新课标以来,语文教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但欣喜当中时有隐忧:大家争说"创新",然而"创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浮躁"。例如,人们普遍注重新课标中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而忽略了"在诵读中求体悟""重视积累"等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汉语的特点是只有通过"读",才可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才可培养语感,感受语言、意境的优美。重探究而轻诵读,未免矫枉过正。尤其是古代诗歌的教学,在合作探究的同时,更应该加大诵读的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探究,并丰富语言的积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古代诗歌教学略陈浅见。
1.高度重视,潜心钻研
要教好古代诗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我国是诗歌大国。五千年的文明,诗歌占着极大的比重。自诗经以来,历代诗歌异彩纷呈,影响直达海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滋润着中华儿女。大量的诗句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心有灵犀一点通"……上世纪中国的伟人如毛泽东、鲁迅等等,哪一位不是饱读诗词的学士?他们的锦篇华章之中,古代诗歌熏陶的痕迹随处可见。正因为古代诗歌如此重要,教材编者才精心选编历代名篇,数量有增无减。对诗歌的重视中外皆然,英国培根早有名言:"读诗使人聪慧。"所以,重视古代诗歌,就是重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既然重视,定当潜心钻研。否则,腹中空空如也,如何能在讲台上妙语连珠?如何能让莘莘学子感受到中华古诗的无穷魅力?自然,潜心钻研不是要我们皓首穷经,只是要我们腹中藏有那一百几十首千古名作,对于那几十位名家的作品、生平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他诗人及其作品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倘能如此,上起课来必定能得心应手,取得佳效。
2.吟哦讽咏,心领神会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艺术最显著的特色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以充满感情的"读"夺取语文教学的辉煌成就。特级教师洪镇涛也说:"读,是语文的第一教法。"早在上一世纪,叶圣陶先生已说出金石良言: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的确,吟诵之法便于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古代诗歌之吟诵,除了要掌握一些表达语言的技巧,如停顿、重音、语调、节奏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下面三点--
2.1 以感情为血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本身就是一种不寻常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作用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知识的同时,心灵深受感动,甚至终生不忘。
所以,无论是教师的范读、领读,还是学生的个人读、集体读,都要充满感情,喜怒哀乐,一一区分,抑扬顿挫,细细鉴别,使之出于我口,如出我心,打破时空的阻隔,与作者交流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理解、积累、熏陶等各种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须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音乐美,尤其是古代诗歌,平仄相对,轻重交错,绝大部分都声调优美,琅琅上口,读之或铿锵澎湃,或口齿噙香,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诗中的感情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2 展开想象的翅膀
诵读除了需要感情,还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达到"神游其中,乐而忘返"的境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心理、感情、个性,了解其个性及时代背景等因素,展开丰富的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或直面作者,或等同主人公,感同身受,于是共鸣不断,不知今夕何夕,陶醉在古代诗歌的魅力当中。
例如,笔者讲授《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的种种情况:"久在异乡的游子所见的是枯老之藤树,叫声难听的不祥之鸟--乌鸦;见到了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更想念自己的家了,妈妈在这时候已煮好了饭了吧?我已经饿得要死了;又没有电话,写封信至少要半年才收到啊;人穷马瘦,漫长的古道不知哪里是尽头,单薄的衣裳敌不过冷飕飕的西风啊,浑身发抖;天啊,太阳快下山了,没有电筒,连蜡烛都没有,野兽又那样多,那样凶残,我一定打不过它们的,我的马太瘦弱了跑不快……天啊,我太命苦了!"学生的同情心一下被激发起来了,读起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沉醉其中。
3.日积月累,素养自厚
新课标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确,语文的学习是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传统语文教育重视积累的优良传统,功效之巨,有目共睹。
古代诗歌的积累可从下面三点进行。
首先,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除了通过吟诵等方法把课文内化为己物之外,教师要求学生积极搜集与该诗相关的诗句,以及作者的其他较为常见的作品。教师归纳、补充,引导学生略作赏析、摘抄、吟诵,那么,学生所得便大大地丰富了。
笔者讲授《钱塘湖春行》时,学生找到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来江水绿如蓝"等二十多句关于春天的诗句。笔者还补充了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随后,师生共同举出白居易的其他佳句十多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师生陶醉在芬芳的名句丛中,积累随之增加。
其次,在古诗以外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应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使用言简意赅,表现力强的诗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作文中多使用名句。如评讲作文时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鼓励背诵诗文时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激励进步者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批评懒惰者说"莫待无花空折枝"。中秋时说"但愿人长久"。重阳时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文笔必定生华,语文素养必厚。
其三,教师应大力支持、热情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诗抄诗甚而写诗,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笔者常常与学生谈诗,把诗集、有诗歌的报刊以及自己摘抄多年的诗词摘抄本借给学生,鼓励他们以诗为友,并把他们的诗作推荐到校刊以及《佛冈报》等其他报刊。作品发表了,学生读诗写诗的劲头更足了……学习不止,积累不息,学生所得的岂止是学识,"腹有诗书气自华",连气质都日渐高雅,终身受益。
诵读与积累齐飞,学识与修养并进。
抓好诵读与积累,古代诗歌的教学必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海婴;古诗词鉴赏的三个切入口[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4年04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 诵读 积累 感情 想象
新课标以来,语文教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但欣喜当中时有隐忧:大家争说"创新",然而"创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浮躁"。例如,人们普遍注重新课标中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而忽略了"在诵读中求体悟""重视积累"等等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汉语的特点是只有通过"读",才可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才可培养语感,感受语言、意境的优美。重探究而轻诵读,未免矫枉过正。尤其是古代诗歌的教学,在合作探究的同时,更应该加大诵读的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探究,并丰富语言的积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古代诗歌教学略陈浅见。
1.高度重视,潜心钻研
要教好古代诗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我国是诗歌大国。五千年的文明,诗歌占着极大的比重。自诗经以来,历代诗歌异彩纷呈,影响直达海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滋润着中华儿女。大量的诗句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心有灵犀一点通"……上世纪中国的伟人如毛泽东、鲁迅等等,哪一位不是饱读诗词的学士?他们的锦篇华章之中,古代诗歌熏陶的痕迹随处可见。正因为古代诗歌如此重要,教材编者才精心选编历代名篇,数量有增无减。对诗歌的重视中外皆然,英国培根早有名言:"读诗使人聪慧。"所以,重视古代诗歌,就是重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既然重视,定当潜心钻研。否则,腹中空空如也,如何能在讲台上妙语连珠?如何能让莘莘学子感受到中华古诗的无穷魅力?自然,潜心钻研不是要我们皓首穷经,只是要我们腹中藏有那一百几十首千古名作,对于那几十位名家的作品、生平有一定的了解,对其他诗人及其作品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倘能如此,上起课来必定能得心应手,取得佳效。
2.吟哦讽咏,心领神会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艺术最显著的特色是"寓教于情,声情并茂",以充满感情的"读"夺取语文教学的辉煌成就。特级教师洪镇涛也说:"读,是语文的第一教法。"早在上一世纪,叶圣陶先生已说出金石良言: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的确,吟诵之法便于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古代诗歌之吟诵,除了要掌握一些表达语言的技巧,如停顿、重音、语调、节奏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下面三点--
2.1 以感情为血脉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本身就是一种不寻常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作用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知识的同时,心灵深受感动,甚至终生不忘。
所以,无论是教师的范读、领读,还是学生的个人读、集体读,都要充满感情,喜怒哀乐,一一区分,抑扬顿挫,细细鉴别,使之出于我口,如出我心,打破时空的阻隔,与作者交流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理解、积累、熏陶等各种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须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音乐美,尤其是古代诗歌,平仄相对,轻重交错,绝大部分都声调优美,琅琅上口,读之或铿锵澎湃,或口齿噙香,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诗中的感情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2 展开想象的翅膀
诵读除了需要感情,还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达到"神游其中,乐而忘返"的境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心理、感情、个性,了解其个性及时代背景等因素,展开丰富的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或直面作者,或等同主人公,感同身受,于是共鸣不断,不知今夕何夕,陶醉在古代诗歌的魅力当中。
例如,笔者讲授《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的种种情况:"久在异乡的游子所见的是枯老之藤树,叫声难听的不祥之鸟--乌鸦;见到了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更想念自己的家了,妈妈在这时候已煮好了饭了吧?我已经饿得要死了;又没有电话,写封信至少要半年才收到啊;人穷马瘦,漫长的古道不知哪里是尽头,单薄的衣裳敌不过冷飕飕的西风啊,浑身发抖;天啊,太阳快下山了,没有电筒,连蜡烛都没有,野兽又那样多,那样凶残,我一定打不过它们的,我的马太瘦弱了跑不快……天啊,我太命苦了!"学生的同情心一下被激发起来了,读起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沉醉其中。
3.日积月累,素养自厚
新课标理念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确,语文的学习是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传统语文教育重视积累的优良传统,功效之巨,有目共睹。
古代诗歌的积累可从下面三点进行。
首先,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除了通过吟诵等方法把课文内化为己物之外,教师要求学生积极搜集与该诗相关的诗句,以及作者的其他较为常见的作品。教师归纳、补充,引导学生略作赏析、摘抄、吟诵,那么,学生所得便大大地丰富了。
笔者讲授《钱塘湖春行》时,学生找到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来江水绿如蓝"等二十多句关于春天的诗句。笔者还补充了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随后,师生共同举出白居易的其他佳句十多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师生陶醉在芬芳的名句丛中,积累随之增加。
其次,在古诗以外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应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使用言简意赅,表现力强的诗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作文中多使用名句。如评讲作文时说"语不惊人死不休"。鼓励背诵诗文时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激励进步者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批评懒惰者说"莫待无花空折枝"。中秋时说"但愿人长久"。重阳时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文笔必定生华,语文素养必厚。
其三,教师应大力支持、热情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诗抄诗甚而写诗,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笔者常常与学生谈诗,把诗集、有诗歌的报刊以及自己摘抄多年的诗词摘抄本借给学生,鼓励他们以诗为友,并把他们的诗作推荐到校刊以及《佛冈报》等其他报刊。作品发表了,学生读诗写诗的劲头更足了……学习不止,积累不息,学生所得的岂止是学识,"腹有诗书气自华",连气质都日渐高雅,终身受益。
诵读与积累齐飞,学识与修养并进。
抓好诵读与积累,古代诗歌的教学必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海婴;古诗词鉴赏的三个切入口[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