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地区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shuy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辽东地区是一个拥有众多满族特色村寨的地区,对辽东地区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有利于满族村寨文化的发展。通过对辽东地区的6个满族特色村寨进行实地调研,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四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问题分析,提出推进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的建议。研究成果对保护辽东东地区满族村寨的满族文化,促进辽东地区满族文化的发展和地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辽东地区;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满族文化;村寨文化;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075-03
  【本文著录格式】李钢,郑辽吉,郭屹岩.辽东地区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75-7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与辽东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8BMZ097)前期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各种民族伟大的历史以民族特色村寨的形式被记录和描绘,直接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经济、制度、生产关系等社会条件。[1]早在2004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明确指出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2]2009年,提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工作。2014年,国家民委公布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从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为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3]
  到2018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工作已经进行了十年,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是完全了解。然而,已有的文献多是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工作进行宏观研究,缺少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分析调研。[4][5]鉴于此,该研究对辽宁省辽东地区的6个满族特色村寨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辽东地区的6个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确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后期研究基础。
  二、调研实施及基本情况
  调研经过精心准备,先后在丹东、本溪等地召开过5次研讨会,对调研对象、调研地点、调研形式、调研人员等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并通过论证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此次调研任务。
  (一)调查地区选择
  该研究选择辽东地区为调研区域,本项研究所指的辽东地区主要包括辽宁省本溪市所属的本溪满族自治县、恒仁满族自治县,辽宁省丹东市所属的振安区、宽甸满族自治县、凤城市(原凤城满族自治县)、东港市,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共计232.9万人,98个小城镇、乡,共2.38万平方公里。辽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满族聚集的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族自治县数量占我国满族自治县数量的三分之一,满族人口90多万。
  本次调研对象为辽东地区6个满族特色村寨,分别为2014年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凤城市凤山区大梨树村;2017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青山沟村;东港市小甸子鎮海青房村;本溪县东营坊乡湖里村;桓仁满族自治县华来镇木盂子管委会木盂子村。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内容为满族特色村寨的文化建设情况。从民族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进行调研,其中物质文化包括田园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行为文化包括农事文化、各民族民俗表演活动、乡村娱乐活动等;制度文化包括伦理道德及礼仪规范,如宗教仪式、民族婚俗仪式等;精神文化表现为民族的性格和品德方面。
  (三)调研方法
  该研究采取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方法。访谈调查方法采取全面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首先全面调查民族特色村寨物质文化建设情况,然后选择村民了解其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情况。同时,征询政府、村民、游客对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看法及建议。
  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民族特色村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目的是了解民族特色村寨物质文化建设的数量、分布及潜力状况;二是民族特色村寨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现实情况,目的是分析其目前民族精神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三是村民、游客等人员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看法及建议情况,目的是分析目前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实际效果。在调研问卷的设计上考虑被调查者年龄、文化水平、工作和接受程度等要素,保证调研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该研究共填写有效调查问卷305份。
  三、调查主要成果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六个满族特色村寨在满族文化建设方面各有特色,同时又存在许多不足,具体总结见下表1。
  四、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一)国家政策支持的辽东地区的满族特色村寨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
  辽东地区从满族传统历史和历史遗迹、村寨数量等方面看,受国家政策支持的民族特色村寨数量过少,不利于辽东地区满族文化的持续发展。
  从历史遗迹来看,辽东地区的清前遗址甚多,其中保护完好的古建筑、古城堡和古遗址300多处。从满族文化来看,辽东地区满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特色风情,满族乡村民俗风情浓郁厚重。包括满族的生产方式、道德规范、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姓氏传承等方面。岫岩满族民间故事、剪纸、满族刺绣等都是重要的清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村寨数量方面看,辽东地区包括7个县区,共1192个村寨,其中有满族传统的村寨大约为总数的60%,到2018年,被国家批准的民族特色村寨只有6个,为村寨总数的0.5%。因此可以看出,辽东地区受国家政策支持的满族特色村寨数量太少,大量的满族村寨急需国家政策支持。   (二)满族特色村寨建设偏重物质文化,缺少精神文化建设
  辽东地区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以物质文化为主,以简单的满族文化复制和罗列满族物件的方式建设物质文化。例如,在满族建筑文化方面,现已建成的满族建筑都偏离了传统民居的样式。万字炕、木格窗棂、落地烟囱、索伦杆、栅栏围墙、苞米楼等满族传统建筑元素都没有得到表现。
  而满族特色精神文化鲜见涉猎,主要以展示、表演为主。由于缺少满族精神文化的体验和参与,真正的满族文化无法体现,使得民众难以深刻领悟满族文化内涵。
  (三)新建的满族建筑缺乏民族性和传统特点
  满族建筑文化是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纽带。特色村寨需要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但是目前辽东地区的多数传统满族村寨、满族建筑文化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由于每个满族村寨都想成为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点,都为了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因此使得许多满族村寨文化建设并不是根据当地的满族文化特点,而是根据参观者的定义偏好进行打造。满族村寨的居民更关注如何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往往忽略了满族村寨本身的文化独特性。但是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下,定型复制品将永远被淘汰,这些“参观者的定义偏好打造”的满族村寨文化前景令人担忧。
  (四)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渠道不通
  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村民在满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过程中热情不高,缺乏积极性。主要根源是审批满族特色村建设资金的权力是乡镇领导,村民没有权力参与资金的选择和决定。因此,村民也不可能对满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的合理性和建设项目质量进行监督。
  (五)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缺少规划与评价体系
  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村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只注重建设项目,没有具体、详细的指标,难以使保护和开发工作切实可行。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现有的满族村寨文化建设缺失评价标准,建设标准各不相同,成果不一,存在很多问题。在缺乏统一的少数民族特色村评价标准体系的情况下,各省有关部门应如何评价,以保护和发展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建设,以达到预期效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推进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的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必定会带动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的文化建设,为民族文化发展服务。因此,需要对满族特色村寨发展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索出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进行满族文化资源普查,建立满族文化数据库
  开展满族特色村寨文化资源专项调查是满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前提。目前为止,对辽东地区的满族文化资源一直没有完整的普查,许多珍贵的满族文化资源和古老的满族村寨很少有人知道,没有得到保护和开发。因此,在保护和发展满族特色村寨工作中,首先有必要制定战略规划,进行辽东地区满族文化资源普查,建立辽东地区满族文化数据库,促进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保护和拯救辽东地区满族文化。
  (二)在现有的满族建筑和空間形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创意设计进行满族文化创新发展
  满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主观性不容忽视甚至牺牲,满族特色文化不应成为城市文明的附庸。要促进满族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文化的融合,使满族特色文化更加现代化,更有活力。结合创意设计进行满族文化创新发展是实现满族文化内核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代化建设相融合的基础。
  对传统的满族文化符号的结构及运用、设计、材质风格、形式特征等要素进行充分分析,利用现代创意设计手段对传统的满族特色村寨文化进行转译、重组等方面的再设计,这样一面可以继承满族特色村寨特有的风貌,保存满族特色村寨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价值。同样可以挖掘满族特色村寨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通过结合创意设计进行满族文化创新发展,满族文化可以与现代化发展紧密相连,并将满族特色村寨的原貌保护并延续下来,彰显农业社会聚落的质朴性,使之成为特殊形式的历史博物馆,保护质朴传统的景观特征。
  (三)研究将满族特色村寨从传统的“文化容器”功能上升为“满族文化资本”再生的创新场域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内核,它决定了该民族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与文化选择。民族文化内核作为一种抽象概念,该如何归纳并将其赋予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将是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的一个方向。
  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应该把民族文化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将满族特色村寨从传统的“文化容器”功能上升为“满族文化资本”再生的创新场域。我们不仅要保护和恢复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努力创新和支持满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发展。通过满族乡镇民族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满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满族风情,生态旅游,休闲,满族特色的旅游基地,促进满族文化与满族乡村旅游等有效融合,使满族特色文化得到继承和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四)现阶段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不应该由乡镇政府或企业主导,应由专业的机构主导,村民自治
  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应回归村务内务,鼓励村民行使自治权,建立和完善满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管理和接受监督机制。只有村民把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责任,只有激发群众参与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达到促进民族团结的目的。
  (五)利用满族特有的文化整合多种产业和社会组织等要素
  特色村寨建设需要建立动态考评与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动态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确保特色村寨建设资金投入安全高效和建设效果的可获得性和可视性。
  首先,特色村寨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善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法规,构建特色村寨文化建设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以有序推进特色村寨文化建设。为特色村寨文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应加强政府在特色村寨建设方面的引导,健全和完善有效机制。利用满族特有的文化整合多种产业、生活、生态和社会组织等要素,因地制宜制定特色村寨文化建设指导原则和建设方案,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村寨文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和建设实施措施。
  第三,建构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动态评价系统,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运用相应的标准与原则,在全面考察、综合分析的前提下,对满族特色村寨文化建设进展情况和建设方向作出判断和评估。
  六、结语
  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符合时代要求和少数民族实际需求的重大民生工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永远保持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村民能够安居乐业。因此,满族特色村寨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保护和发展具有满族特色的村寨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欣华,吴建国.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J]. 小城镇建设,2010(8):100-106.
  [2]肖琼.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11):104-109.
  [3]肖青.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J].思想战线,2008(3):12-16.
  [4]贺丹.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建设对策探讨——以贵州省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9(4):193-197.
  [5]吕宁兴,范在予,耿虹,李彦群.贫困地区民族村寨的整体性文化保护困境与振兴发展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9(7):8-15.
  [6]彭晓烈,高鑫.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3):60-64.
  [7]单菲菲,刘承宇.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基于社会符号学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6(6).
  作者简介:李钢(1974-),辽宁丹东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乡村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在新课改的推进下,进一步提升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水平。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之外,一些特殊人群也接受到了较高水平的教育。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主要基于培智音乐课堂的构建,在作用于学生自信心提升方面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现阶段音乐教学课堂的价值进行分析,之后结合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方法以及流程的提出,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教学帮助作用。  【关键词】教
期刊
“遗产”之“遗”本义为传续、继承;“产”即“财产”“资产”.“遗产热”“遗产运动”已悄然成为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就文化而言,人们今天强调“传承”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畲族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向衰退、变异、甚至消亡,作为畲族文化重要标志之一的畲族歌言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据调查,当前畲族歌言的传承正处于濒危状态,除了多方面的因素之外,与畲民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缺乏自信心不无关系。为了保护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畲歌的美育价值来重塑畲民的民族自信心,从根本上唤起广大畲民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自觉地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摘要】传统哈萨克语句法成分只有“主、谓、宾、定、状”五个句法成分。哈萨克语中是否存在“补语”这一成分,学术界至目前仍然存在分歧。本文以“生成条件”为视角,分析讨论哈萨克语“补语”的生成条件并初步认为哈萨克语存在构成“补语”的可能性与基础。  【关键词】汉语;哈萨克语;补语;生成条件;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111-0
【摘要】本文基于内地藏族学生的特点,从普通话水平、文化课基础、自信心现状以及学习习惯特点等因素入手,分析了内地藏族学生的现实表现,并从以上四个方面探索了内地藏族学生教育培养育人策略,以期提高内地藏族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内地藏族学生;混合编班;培养策略;课外活动;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081-03  【本文著录格式
【摘要】“末伦”是广泛流传于德保、靖西等地,独具壮族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文化。壮族“末伦”以其独特的唱调方式,押韵的音声曲式,生动的表演形式,创造了在舞台展演和仪式传统中的独特民间艺术。在“末伦”文化的多层源流阐释和唱词意涵中,展现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曲艺文化,体现了多元文化作用下的壮族“末伦”文化复合体特性。  【关键词】壮族;末伦文化;源流;文化意涵;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J607 【
【摘要】学前艺术教育在提升儿童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强化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是影响儿童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这就需要从目前艺术教育给儿童创造力带来的作用入手,探究当前教育过程中影响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分析具体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创造力;儿童艺术素养;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06
【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央王朝治理海南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海南的发展状况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不断镇压的黎族起义促进了中央王朝在黎族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二是由于海盗和倭寇的袭扰和东南沿海航海贸易的发展,海防意识不断增强。海防和民族治理就成为明清朝廷治理海南的两个重大问题。  【关键词】明清;海南;海防;黎治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升的同时,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对于艺术作品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艺术气质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舞蹈教育事业的重视,在资源与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大,舞蹈教育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基本舞蹈动作的编排之外,还重点加强了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进行了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