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现代学校教育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力也是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下面我针对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敢问;乐问;善问;观察力;想象力;发散思维 ;灵感;
一、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发展其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而“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要。它可使学生当堂消化理解教学难点。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拓展思路,发展思维:
1. 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学生不提问,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是不敢问。如何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呢?首先教师应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用微笑、点头和鼓励性语言对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在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时,不管提的问题正确与否、质量高低,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并尽可能地热情的解释,让学生获得从“困惑”到“释然”的成功享受。这样,学生有“疑”就敢“问”了。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但由于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景,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是只做“观众”、“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地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正好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思,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 挖掘问题内涵,让学生善问
学生善于提问题,对任何事物都爱问个为什么,有寻根究底积极探索的态度是高素质的一种表现。但学生由于受已有知识相认知条件的束缚,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的叙述等没有掌握,对新知识点不知道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质量不高,甚至太大、太空,不着边际。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如数学中的数量、图形关系)观察实际生活和周围世界,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再结合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新旧知识间进行联系、比较,发现问题,挖掘问题的内涵。要给出时间让学生相互质疑争论,积极思考,从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使学生从提出简单问题到提出较复杂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其思维能力
恩格斯从广泛意义上指出:思维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例如:在讲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明确地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发现点在圆的不同位置时,这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大小有何关系?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激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
情境资料: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纸片剪成大小不同的三个圆,每种图纸片若干,它们的半径分别为r1、r2、r3(r1 问题提出:(1)当r1+r2 (2)当r1+r2=r3,r1+r2>r3时,你发现问题(1)的结果有什么变化吗?(3)圆与圆的位置除了相切,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探索呢?在这里,所给的情景不仅活跃了学生数学活动本身,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得到了有机结合。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情境资料,可以使学生提出许多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为此,应在新知识教学中设疑,激发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吸取教训,主动剖析,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自觉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全面深刻认识新知,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作为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找到答案,应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渠道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优发展。
【关键词】敢问;乐问;善问;观察力;想象力;发散思维 ;灵感;
一、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发展其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而“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要。它可使学生当堂消化理解教学难点。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拓展思路,发展思维:
1. 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学生不提问,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是不敢问。如何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呢?首先教师应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多用微笑、点头和鼓励性语言对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在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时,不管提的问题正确与否、质量高低,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并尽可能地热情的解释,让学生获得从“困惑”到“释然”的成功享受。这样,学生有“疑”就敢“问”了。
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但由于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景,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是只做“观众”、“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准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地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正好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思,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 挖掘问题内涵,让学生善问
学生善于提问题,对任何事物都爱问个为什么,有寻根究底积极探索的态度是高素质的一种表现。但学生由于受已有知识相认知条件的束缚,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的叙述等没有掌握,对新知识点不知道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准确、质量不高,甚至太大、太空,不着边际。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如数学中的数量、图形关系)观察实际生活和周围世界,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再结合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新旧知识间进行联系、比较,发现问题,挖掘问题的内涵。要给出时间让学生相互质疑争论,积极思考,从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使学生从提出简单问题到提出较复杂问题,促进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其思维能力
恩格斯从广泛意义上指出:思维是宇宙中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例如:在讲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明确地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发现点在圆的不同位置时,这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大小有何关系?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激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
情境资料: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纸片剪成大小不同的三个圆,每种图纸片若干,它们的半径分别为r1、r2、r3(r1 问题提出:(1)当r1+r2 (2)当r1+r2=r3,r1+r2>r3时,你发现问题(1)的结果有什么变化吗?(3)圆与圆的位置除了相切,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探索呢?在这里,所给的情景不仅活跃了学生数学活动本身,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得到了有机结合。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情境资料,可以使学生提出许多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为此,应在新知识教学中设疑,激发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吸取教训,主动剖析,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自觉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全面深刻认识新知,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作为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找到答案,应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渠道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