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考不仅是一届学业的终结,更是对新一届教学的引领,尤其是中考试卷所反馈的问题恰是每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透过中考试卷的错误怪象,剖析导致"荒唐"的必然因素,寻找突围"荒唐"的最佳路径,从"心"开始高效教学。
关键词: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引之以境;体验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56-01
对教师来说,中考不仅是一届学业的终结,更是对新一届教学的引领。2013年中考已尘埃落定,由此引发的研究和反思也在不断发酵和沉淀中。以今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第31(2)题为例,其期望与现实之差异,发人深思。
1满心送分意,遭遇满纸荒唐言
试题要求:列举两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模范人物,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正确答案:人物: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任意两个得分,错别字不得分)。品质:艰苦创业;忘我劳动,乐于奉献;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阅卷反馈:本题满分4分(人物2分,品质2分),全市均分3.36分。主要错误现象:①错别字严重:"衤"与"礻"不分;王进喜错为王庆喜、稼为嫁、锋为峰;"两弹"错为"二蛋";②不能抓住题目中有效信息,错答为邓世昌、邓小平、袁隆平等;③基本史实不清,如:焦裕禄带领人民抗洪,邓稼先研究水稻,王进喜研究原子弹;④漏答或答错题位。
本题难度系数低,命题者的本意纯属送分。面对以上错误怪象,许多教师大呼"荒唐":
1.1常识岂能陌生?既有每年的学雷锋日,又有影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宣传,即使没有学过历史,也不应该对这些模范人物感到陌生。
1.2"动脑筋"怎能忽视?此内容出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此题几乎与文后 "动脑筋:你能说出哪些英雄模范人物及其事迹?他们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如出一辙。
1.3"识记"怎能遗忘?此题符合课标(2001版)要求"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2荒唐之中,必有合情之处
面对这些常识性错误,既不必怨天尤人,也不能回避无视。试卷上的任何错误都绝非孤立的偶然,即使荒唐也必有合情之处。
2.1荒唐的答案,反馈低效的学。
试卷答案是学生平时学习效果的知识呈现,即使王进喜、邓稼先之类的历史常识,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缺少了恰当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撑,那么常识也不再寻常,结果必然张冠李戴、贴标签、说空话。
2.2低效的学,质疑苍白的教。
学是教的结果,学生的错误越荒唐,就越质疑教的苍白。以王进喜等人为例,教师以为都是常识,以为轻轻一带就能过去。然而,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果教的过程中缺少过程方法作桥梁、缺少感情作铺垫,那么,学生缺乏对时代背景的感受,其情感必然与历史隔离、屏蔽,即使杰出的人物也只是缺少血肉的名字符号而已。
3走进心灵,突围"荒唐"困境
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慢些儿,亲爱的灵魂,等一等我,咱们一起并肩飞吧。"课改十多年来,我们孜孜追求高效教学,然而,正如脚步不能与灵魂分离,突围"荒唐"困境、实现高效教学的根本始乎于"心"。
3.1动之以情,把握打开心门的钥匙。
陈寅恪先生主张对历史要做"同情之理解",情感是课堂教学的调和剂,更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历史课堂的"情",在历史,在课堂,更在课堂上感知历史的人。
3.1.1挖掘历史的情愫,潜移默化。
历史课程本身即是历史课堂情感之源。课标要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和思想情感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以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的教学为例,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走进时代背景,了解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实和愿望、成功和失误,然后,播放相关视频:《大庆油田》(王进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邓稼先)、《焦裕禄》,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当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理之时,历史人物也随之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3.1.2链接现实的情境,体验感悟。
历史是逝去的现实,教学是现实的状态,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实际出发,让他们以当下的经验与眼光来审视历史,无疑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在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的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神舟飞船导入新课,从现实中的自豪感切入五六十年代原子能、航天科技等研究的艰难,在情感的跌宕中体会邓稼先的爱国精神。带着五六十年代的时代感触,走进大庆油田、走进兰考,体会王进喜、焦裕禄的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最后,出示雷锋日记,回到现实谈感想。
3.1.3温暖学生的心情,乐学上进。
虽然学生的个性水平各异,但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优生希望表扬,中等生也不能忽视,学习困难生尤其渴望鼓励。特级教师郭富斌老师曾说"用力做只能做到合格,用心做才能做到最好",学生只有怀着愉悦的心情用心学习,才能学得最好。
2009年6月15日是南通市中考的第一天,中考作文《我们一起走过》。当天晚上收到小陈爸爸的短信"上午作文陈**写的是您,不知道写得怎样,但我相信绝对是出自内心……"的确,在一起走过的一年里,小陈从厌学到乐学、从懒散到积极,正如家长所说"他越来越喜欢历史课……"记得有一天放学后,小陈的妈妈兴奋地来电话:"今天儿子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自豪地说,今天历史老师让他跟班级前三名的优秀男生上黑板PK……"我能想象小陈那时的喜悦和自豪,我相信,多年以后学生也一定不会忘记曾经在课堂上的温暖幸福!
3.2引之以境,架设通往心灵的桥梁。
课标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回顾当初《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教学设计:
3.2.1自主学习。
(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分别是什么?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严重失误有哪些?(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3.2.2合作探究。
(1)课本P28的漫画中的"肥猪赛大象"和"社"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2)列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模范人物及其事迹。
现在重新审视这种设计,虽然能体现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理念,但短时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并不能真正牵动学生的心,由于缺少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常常迫使实际教学不得不回到教师讲述、灌输的老路子。
修改以上教学设计:
(1)邓稼先回国。看PPT故事,思考: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愿望与现实如何?
(2)邓稼先看祖国。结合课文,将图文资料归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有哪些?
(3)邓稼先报效祖国。看视频思考:邓稼先的贡献和精神。
此设计以小视角体现大历史,以邓稼先为线索走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引导学生体验当时的理想与现实、成就与失误,感悟模范人物的事迹与精神。
历史上,因为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心灵,宣扬了人的理性,人类才步入今天思想解放的现代社会。现实中,历史教学只有走进学生心里、触动学生心灵,才能达成最高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有效教学》,崔允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关键词: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引之以境;体验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56-01
对教师来说,中考不仅是一届学业的终结,更是对新一届教学的引领。2013年中考已尘埃落定,由此引发的研究和反思也在不断发酵和沉淀中。以今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第31(2)题为例,其期望与现实之差异,发人深思。
1满心送分意,遭遇满纸荒唐言
试题要求:列举两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模范人物,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正确答案:人物: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任意两个得分,错别字不得分)。品质:艰苦创业;忘我劳动,乐于奉献;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阅卷反馈:本题满分4分(人物2分,品质2分),全市均分3.36分。主要错误现象:①错别字严重:"衤"与"礻"不分;王进喜错为王庆喜、稼为嫁、锋为峰;"两弹"错为"二蛋";②不能抓住题目中有效信息,错答为邓世昌、邓小平、袁隆平等;③基本史实不清,如:焦裕禄带领人民抗洪,邓稼先研究水稻,王进喜研究原子弹;④漏答或答错题位。
本题难度系数低,命题者的本意纯属送分。面对以上错误怪象,许多教师大呼"荒唐":
1.1常识岂能陌生?既有每年的学雷锋日,又有影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宣传,即使没有学过历史,也不应该对这些模范人物感到陌生。
1.2"动脑筋"怎能忽视?此内容出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此题几乎与文后 "动脑筋:你能说出哪些英雄模范人物及其事迹?他们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如出一辙。
1.3"识记"怎能遗忘?此题符合课标(2001版)要求"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2荒唐之中,必有合情之处
面对这些常识性错误,既不必怨天尤人,也不能回避无视。试卷上的任何错误都绝非孤立的偶然,即使荒唐也必有合情之处。
2.1荒唐的答案,反馈低效的学。
试卷答案是学生平时学习效果的知识呈现,即使王进喜、邓稼先之类的历史常识,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缺少了恰当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支撑,那么常识也不再寻常,结果必然张冠李戴、贴标签、说空话。
2.2低效的学,质疑苍白的教。
学是教的结果,学生的错误越荒唐,就越质疑教的苍白。以王进喜等人为例,教师以为都是常识,以为轻轻一带就能过去。然而,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如果教的过程中缺少过程方法作桥梁、缺少感情作铺垫,那么,学生缺乏对时代背景的感受,其情感必然与历史隔离、屏蔽,即使杰出的人物也只是缺少血肉的名字符号而已。
3走进心灵,突围"荒唐"困境
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慢些儿,亲爱的灵魂,等一等我,咱们一起并肩飞吧。"课改十多年来,我们孜孜追求高效教学,然而,正如脚步不能与灵魂分离,突围"荒唐"困境、实现高效教学的根本始乎于"心"。
3.1动之以情,把握打开心门的钥匙。
陈寅恪先生主张对历史要做"同情之理解",情感是课堂教学的调和剂,更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历史课堂的"情",在历史,在课堂,更在课堂上感知历史的人。
3.1.1挖掘历史的情愫,潜移默化。
历史课程本身即是历史课堂情感之源。课标要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和思想情感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以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的教学为例,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走进时代背景,了解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实和愿望、成功和失误,然后,播放相关视频:《大庆油田》(王进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邓稼先)、《焦裕禄》,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当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理之时,历史人物也随之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3.1.2链接现实的情境,体验感悟。
历史是逝去的现实,教学是现实的状态,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实际出发,让他们以当下的经验与眼光来审视历史,无疑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在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的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神舟飞船导入新课,从现实中的自豪感切入五六十年代原子能、航天科技等研究的艰难,在情感的跌宕中体会邓稼先的爱国精神。带着五六十年代的时代感触,走进大庆油田、走进兰考,体会王进喜、焦裕禄的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最后,出示雷锋日记,回到现实谈感想。
3.1.3温暖学生的心情,乐学上进。
虽然学生的个性水平各异,但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优生希望表扬,中等生也不能忽视,学习困难生尤其渴望鼓励。特级教师郭富斌老师曾说"用力做只能做到合格,用心做才能做到最好",学生只有怀着愉悦的心情用心学习,才能学得最好。
2009年6月15日是南通市中考的第一天,中考作文《我们一起走过》。当天晚上收到小陈爸爸的短信"上午作文陈**写的是您,不知道写得怎样,但我相信绝对是出自内心……"的确,在一起走过的一年里,小陈从厌学到乐学、从懒散到积极,正如家长所说"他越来越喜欢历史课……"记得有一天放学后,小陈的妈妈兴奋地来电话:"今天儿子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自豪地说,今天历史老师让他跟班级前三名的优秀男生上黑板PK……"我能想象小陈那时的喜悦和自豪,我相信,多年以后学生也一定不会忘记曾经在课堂上的温暖幸福!
3.2引之以境,架设通往心灵的桥梁。
课标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回顾当初《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教学设计:
3.2.1自主学习。
(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分别是什么?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严重失误有哪些?(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3.2.2合作探究。
(1)课本P28的漫画中的"肥猪赛大象"和"社"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2)列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模范人物及其事迹。
现在重新审视这种设计,虽然能体现先学后教、先生后师的理念,但短时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并不能真正牵动学生的心,由于缺少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常常迫使实际教学不得不回到教师讲述、灌输的老路子。
修改以上教学设计:
(1)邓稼先回国。看PPT故事,思考:20世纪5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愿望与现实如何?
(2)邓稼先看祖国。结合课文,将图文资料归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与失误有哪些?
(3)邓稼先报效祖国。看视频思考:邓稼先的贡献和精神。
此设计以小视角体现大历史,以邓稼先为线索走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引导学生体验当时的理想与现实、成就与失误,感悟模范人物的事迹与精神。
历史上,因为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心灵,宣扬了人的理性,人类才步入今天思想解放的现代社会。现实中,历史教学只有走进学生心里、触动学生心灵,才能达成最高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有效教学》,崔允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