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阅读在初中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

来源 :新作文·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lyzha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批判性思维不仅包含质疑、否定的思维过程,也包含创造、建设的思维过程,批判性阅读是发展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初中生在发展批判性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主张开展批判性阅读,并提出了对作品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辨;教会学生于关键处大胆质疑,主动发问;多角度分析,深入解读文本等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整本书阅读;批判性阅读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一词成为热点,此“批判”有别于一般语境下“对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的定义,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认为,批判性思维主要是质疑、弄清、独立地分析。它的主要特点是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分析、积极地批判、恰当地反思、全面地审查。上海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深度、理性、合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不仅包含质疑、否定,也包含创造、建设的思维过程。初中阶段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而批判性阅读无疑是发展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主张大胆质疑和全面求证的阅读方式,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高度参与。但初中生自身的心理特点与开展批判性阅读有一定的矛盾。一是初中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追求阅读快感,片面地信自己所信,对作品缺乏主动的思考和质疑;二是初中生对作品的解读缺少深度,大多停留在“是什么”“有什么”的肤浅层面,缺少“为什么”的深度质疑;三是初中生由于自身知识与能力的缺乏,容易盲从权威,尤其是应试环境下大多数学生主动或被动地追求标准答案,导致其缺乏批判性思维。初中阶段被称为思维发展的“心理断乳期”,却又是其逻辑思维能力从无到有,从混乱到有序的黄金时期,此时开展批判性阅读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结合初中生以上特点,以《朝花夕拾》为例,谈谈批判性阅读在初中整本书阅读中的策略运用。
  一、对作品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辨
  大多数初中生的能力尚不足以在阅读过程中提出具有思辨价值的核心问题,即其质疑的深度不足。因此,在阅读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作品设置具有较高思辨价值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辨。
  鲁迅的《朝花夕拾》一书作为“回忆的记事”,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在学生阅读作品前,笔者针对作品提出了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一:书中某个人是怎样的?他/她为什么会这样?问题二:书中某种文化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
  这两个问题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一个针对书中众多的人物而提出,却不仅仅关注人物的形象和特征,更侧重于关注人物形象特征形成的原因;一个针对书中浓烈的越地民间文化而提出,不仅仅关注文化现象本身,更以“你怎么看待”这一问,引发学生思考文化的优劣矛盾,从而得出应辩证看待文化的观点。两个问题能在阅读的全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需细读作品,寻找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线索;需从整体上全面分析作品,而非片面地人云亦云;更需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实践证明,通过设置主问题,学生会以主问题为中心,衍生出更多对细节的质疑和发问,从而实现批判性阅读。
  二、教会学生于关键处大胆质疑,主动发问
  初中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大多不善于提问,教师有必要将提问作为一种引导阅读的常规训练贯穿于学生阅读的全过程,教会学生在关键处提问,对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针对标题发问。标题对任何作品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标题可猜想作品的主要内容、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在阅读作品前,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对标题进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发问,通过这些问题猜测文章的内容和感情思想,在后续的阅读中便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如对标题《父亲的病》,学生这样发问:父亲什么时候病了?生的什么病?结果怎样了?父亲的病对“我”来说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在人到中年时还特地写文章说父亲的病?
  可对描写语句发问。凡大量着墨描写之处,必定为作者用心之处,也是容易读出深刻内涵之处,因此针对描写语句发问,更容易深入解读文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为什么作者大量着墨描写了百草园的乐趣?写到寿镜吾老先生,作者用了“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样细致的描写,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呢?
  可于不合常理处发问。所谓“不合常理”就是作品中一些与常人常情有异,容易引发争议之处,这些地方也常常是作者用心之处。如《父亲的病》中写到:“父亲的喘气颇长久,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到‘还是快一点喘完了吧……’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为什么“我”会产生希望爸爸死去的念头?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一再强调“我很爱我的父亲”?这样一问,就把作者心中复杂、矛盾的感情给问出来了。
  主动提问后还应主动反思。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后文的阅读中应不断进行反思,从整体出发,用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真正有意义的批判性阅读。
  三、多角度分析,深入解读文本
  批判性阅读具有包容性,倡导多角度分析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采纳不同观点的合理之处,有利于深入解读文本。
  多角度分析首先可以从文中内容不同的角度展开,如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不同情节中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不同時空下感情的不同表现等。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同是人物形象,从“我”的角度看,阿长有令人厌烦之处,但从阿长的角度看,“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却是对“我”满满的关爱;同是“我”对阿长的感情,“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她给“我”讲“长毛”时是“空前的敬意”,送“我”《山海经》后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多角度分析可以从文中不同的语言特色、艺术表现手法等角度展开。如语言特色角度看,《朝花夕拾》较之鲁迅的其他作品,有一如既往的形象鲜明、幽默讽刺,也有更多的温情和清新隽永;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作者善用细节描写,平素中见真情,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刻画阿长的睡姿时,寥寥几笔就把阿长的睡相呈现在读者面前:“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多角度分析还可以结合背景资料展开。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经历、写作时作者的境遇、传记类或纪实类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联等丰富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对作品形成多角度分析。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尽量查找丰富的背景资料,并提供相应的思考角度和维度,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对主问题的深度思辨,还是质疑与发问、多角度分析,都应与良好的阅读批注习惯相结合。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都需要长期坚持,唯有如此,整本书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发展批判性思维的阵地,才能真正发展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余党绪.祛魅与祛蔽: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读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周玉.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烟台:鲁东大学,2018.
  [3]雍丽群.论批判性思维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培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陈兴才.思辨读写,走出整本书阅读困境的最佳途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3).
  [5]杨俊晔,李晓琳,梁旭,卜另达.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15).
其他文献
编者按:  童心无忌,因势利导,就会让教育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我刚刚走进教室,一眼就发现后黑板上有一幅漫画。圆圆的脑袋,三七分的头发,笔直的鼻梁上挂着一副眼镜,下面一张宽宽的嘴,我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刚想生气,突然想到“冲动是魔鬼”这句话,顿时把心中的火硬压了下来。我想了想,转身跑到教室后面,认真端详起这幅漫画来,自言自语地说:“这是谁啊?”同学们顿时大笑起来,有
期刊
繁星,镶嵌在天幕下,映射在一旁的《好教师在我身边》一书上,闪闪地发着光。书中那感人肺腑的教师榜样,像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穿过了起伏不定的时间的海,引发我生命的一瞥。  从儿时开始接受的榜样教育自是不少。但是,榜样始终给自己一种疏离的感觉,总觉得大凡老师拿给大家学习的榜样,只立于圣人的高处、存于书中的颂扬,离自己是那么远。如今,这榜样加上了“身边的”,即可让人顿悟,其实榜样离自己很近,很近。阻碍我们去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犹如语文苑中盛开的繁花。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其培养优势促使教师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小学阶段,教师依据书本综合性学习主题的设定,不断更新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丰富学习活动,创新学习形式,带领学生开展一场又一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们也踊跃参与其中。  各式各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期刊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不仅是学习的材料,而且是学习的对象。笔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阐明:找到文本的关键点,就可以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点,即应该“教什么”“怎么教”。除了要落实默读训练等统编教材编写明确要求的素养提升外,在教学中应该始终贯彻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同伴的榜样作用和维护学生的自信心,肯定学生。  【关键词】
期刊
今天是英国游学活动的第三天,英国基督公学举行国际交流学生才艺秀的时间是今天晚上,也就是说留给巴蜀孩子们才艺秀的节目准备时间不足半天。为了帮助孩子们大方地站上国际大舞台,我在微信群里向家长询问了孩子们的特长。  下午报名的时候,一些孩子显得很忸怩,即便我们点出他的特长,再三鼓励,他们也还是不太愿意主动站出来。我理解他们,别说眼前这个国际大舞台,就是平常的小型表演我也会有心脏咚咚跳动、双腿又麻又软的紧
期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朗朗上口的古诗《元日》向大家呈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热闹景象。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大好日子。2017年春节即将到来,我们又将长大一岁,为了让家人过一个快乐而又有趣的春节,我们策划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春节家庭聚会活动——欢喜当家过新年。这是我安排的节目单。请欣赏我们小组带来的情景剧《快乐的一天》……
期刊
凌晨5点,漫步思维的小径,我终于找到了这堂课的定位:基于学生生活真实情境,确立安全岛主题,以课间文明金点子为切口,用项目学习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以班品综三个学科无痕融合为目标,以学生课堂创生为主导,梳理课程推荐的理论框架、课堂实施的活动方案,落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完成思想与实践的第一次穿越。  阳光照在热闹的课堂,而大家的心情却很郁闷。虽然经过近十次教案修改,但始终没找到理论与现场实践的契合点,一
期刊
摘 要: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包括学生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文章结合现今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规范守则是养成教育形成的基础,师之品行是良好习惯养成的示范,学科教学是良好习惯养成的主阵地,校内外相结合是养成教育形成的前提等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国家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视,在全国德育工作通知中强调:“小学阶段是少年儿
期刊
摘 要:随文写诗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内容进行创作的一种写作训练,也是“随文练笔”的一种,练的形式从“文”变为“诗”。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基于学生的视角,以“课”为例,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培养来进行随文写诗,从而唤醒学生的诗语天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写诗;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把目光聚焦在学生的发展
期刊
摘 要: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也是学生成长的奠基时期。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结合我区升级版“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结合教学实践研究,笔者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认真审题、认真书写的习惯进行探讨,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