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重回1937》,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最能牵动人感情的作品。老实说,在我将近七十年的人生历程中,读的书虽然不能说“破万卷”,但“破千卷”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我想不起来,在我读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一部能使我如此动容。
对于该书的作者蒋殊女士,在此之前我已经有所耳闻,还知道她的作品被选入了高中课本。但在我的心底深处却一直不以为然,认为,一个有才华的美女作家,自然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草,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她有她高高在上的地势,仅此而已。7月7日,《重回1937》首发式上,我得到了这部作品,也随波逐流地请她签了名,带回去随手扔到床上,就忙其他事去了,并未十分放在心上。
我有一个多年来形成的习惯,临睡觉前,总喜欢看几页书。在我的枕头边,一如既往总放着若干本书。当然,这些书在我的眼里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比较拙劣的书籍我是不会放在枕边的。尽管如此,这些书的最大功效,也不过是用来催眠而已。躺下后看上几页,等瞌睡袭来后,随手一扔,闭目入睡。
这一天睡下后,我顺手拿起了《重回1937》,想看看蒋殊的文笔究竟如何,会不会像传说得那么神?哪知这一读,就让我再也难以释手。特别是她那具有强烈煽情力的文字,很快就将我的泪水催了出来。老实说,这一夜我没有睡觉,我的情绪被蒋殊牵着,一口气从头至尾流着眼泪把这部书读完,整整一个通宵。读完后,我仍然紧紧捧着书本,很长时间不忍放下。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我已是一个年近古稀的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什么没经历过?但仍然扛不住这部书的情感冲激,可见她给人的精神是多么的震撼!
《重回1937》所叙述的事件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从我的父母和乡亲们的口中,多次听到过类似的故事。《重回1937》讲述的最后一个故事还涉及到了我的亲人。这些故事讲给年轻人听非常有必要,因为他们不了解这段历史。但我是这场民族大浩劫的“苦二代”,虽然没有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可是有亲身体验了这场苦难的父母影响,深知武乡这块用先辈鲜血浇灌的热土,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祸殃!武乡,由于其特殊的原因,她所遭受的灾难是无与伦比的。
1938年4月,一场粉碎敌人“九路围攻”的“长乐村战斗”,消灭了鬼子2200多名。请注意,这可是清一色的鬼子,是日本人打进中国的第一批鬼子,不是后来因兵源短缺补充来的娃娃兵。更不是所谓的“日伪军”,不是日本人和中国败类组成的混合体。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据史料记载,日本人为了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早在“明治维新”后,就把移民中国大陆作为了他们的既定国策。因为日本是个多地震、多火山爆发、多海啸、多气候灾难的岛国,甚至有专家预测,在将来的某一天,日本会遭遇陆沉,整个岛屿淹没于大海之下。所以,他们最初侵略华夏中国的目的,不仅仅是来当统治者,奴役我们的人民。而是看上了我们的这块大陆,要学白种人入侵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那样,消灭当地土著人种,用他们的人种取而代之。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做了长时期的精心准备,除了武器装备十分精良外,他们训练的士兵军事素质极高,战斗力极其强悍。据说,日本军部制定作战方案时,是以十比一为基数预算的。即只要他们投入的兵力达到中国军队的十分之一,就有必胜的把握。而这个把握他们不是在吹牛,典型的战例是,当年国民党和阎锡山布置的长城防线,投入了数十万人,却没能挡得住鬼子区区数千人的进攻;中条山防线也一样,国民党投入的兵力超过鬼子十多倍,照样被鬼子突破。可见鬼子那时的战斗力是多么的强悍!
“长乐村战斗”消灭的鬼子,就是具有如此军事素质的鬼子。这在日本人眼里,这2200多名士兵,足可抵得上中国军队的“十万雄师”。当然,他们那时可能并不知道,中国还有一支军队,不像国民党军队那样腐败,那样一触即溃。而这支军队是经过无数次大浪淘沙锻炼的百战雄师,再加上地理优势和突然袭击,才使他们遭遇了灭顶之灾。于是,敌人疯了。2200多名优秀士兵的战死,加上灭亡我人种的野心,使他们彻底地疯狂了。他们开始了灭绝人性的报复,对浊漳河沿岸村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惨无人道的血洗。他们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凡是没能逃出去的人,全部惨遭杀戮,不留一个活口,在浊漳河两岸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无人村”。
也许有人會说,日本人一般不杀顺民,主要是打击抵抗组织和抵抗力量,有时他们也会笼络人心。但是错了,你说的这些举动是在敌人设立据点以后的事。因为通过一番灭绝人性的杀戮之后,日本人惊异地发现,中国人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就杀不完!如果一再杀戮,只能激起更加激烈的反抗。于是他们改变了策略,大肆招募汉奸,实行“以华制华”,在占领区推行“绥靖政策”。这以后才有了“维持会”、“皇协军”、“警备队”、“新民会”等等汉奸组织。在此之前并非如此。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武乡中学读书。那时候武乡县文化馆楼下有一个“武乡革命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日军“九路围攻”侵占我县城(今故县)后令人发指的暴行:他们把城内并未反抗的百姓全部杀光了。有一组照片,满地的死尸,老人、小孩,横七竖八,死前不知遭受了何种残酷的折磨;还有许多妇女,包括十多岁的小女孩,在遭受鬼子灭绝人性的蹂躏后,赤身裸体暴尸当地······临撤退时,鬼子丧心病狂地放了一把罪恶之火,把这座具有1500多年历史,人称“小平遥”的古老县城烧成了一片废墟。
多么血腥的图景!如果把这些鬼子称作野兽,可能野兽都感到委屈,因为野兽都干不出如此恶劣的罪行来!
后来,随着八路军总部进驻武乡,武乡又成为侵略军主要攻击的目标。鬼子一次次的奔袭,一次次的“扫荡”,将武乡浸泡在了血水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武乡人民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积极投身到了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来。当时,我们这个不满十四万人口的小县,就有九万多人参军参战,参加各类抗日救亡组织。血水浸泡的武乡,始终挺直了脊梁,站在了抗战图存的最前沿。无与伦比的灾难,恰恰成就了武乡在争取民族解放运动中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
《重回1937》以无比沉重,而又充满感情的笔触,透过血水,深入到这块土地的深处,一点一点地发掘着当年历史的真正面目,将其展现在今天茫然无知的年轻人面前,目的不是为了煽动民族仇恨,而是要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我们所经历过的苦难,时刻警惕战争的发生,尽一切力量远离战争。然而,“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要想远离战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时刻准备战争。只有我们无比强大了,那些邪恶的战争贩子自然不敢把战争强加给我们。
《重回1937》最让我感慨的是,作者通过寻访老兵,亲历惨案的发生地,把一个个不是战场上的英雄叙述得活灵活现,可亲可爱;把一件件已经过去的往事叙述得那么富有感情,那么震撼人心。其笔力之雄健,确非常人可比。当然,这首先得益于作者具有高深的文学修为。但仅凭这一点显然不够。读《重回1937》,我们可以处处感受到作者对武乡这块热土无与伦比的赤子情怀和铭心刻骨的热爱。而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爱国,你首先得爱家乡,“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卓越的才华,加上对家乡的一片赤诚,再加上为寻找事实真相孜孜不倦,务求翔实的刻苦追求,成就了《重回1937》这部异常厚重的佳作。作者这种精神与境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由于心潮起伏,不由诌出几句难登大雅之堂的所谓“诗”来,不怕献丑,抄录以后,以搏读者一笑:
久闻落笔惊风雨,
书成果然泣鬼神。
重寻昨日民族恨,
震撼当今世人心。
少俊蒋殊名已著,
老朽驰骋事未成。
莫道眼下年纪迈,
拼将残躯学后生。
(李驰骋,八路军红色文化研究专家)
对于该书的作者蒋殊女士,在此之前我已经有所耳闻,还知道她的作品被选入了高中课本。但在我的心底深处却一直不以为然,认为,一个有才华的美女作家,自然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草,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她有她高高在上的地势,仅此而已。7月7日,《重回1937》首发式上,我得到了这部作品,也随波逐流地请她签了名,带回去随手扔到床上,就忙其他事去了,并未十分放在心上。
我有一个多年来形成的习惯,临睡觉前,总喜欢看几页书。在我的枕头边,一如既往总放着若干本书。当然,这些书在我的眼里还是有一定价值的,比较拙劣的书籍我是不会放在枕边的。尽管如此,这些书的最大功效,也不过是用来催眠而已。躺下后看上几页,等瞌睡袭来后,随手一扔,闭目入睡。
这一天睡下后,我顺手拿起了《重回1937》,想看看蒋殊的文笔究竟如何,会不会像传说得那么神?哪知这一读,就让我再也难以释手。特别是她那具有强烈煽情力的文字,很快就将我的泪水催了出来。老实说,这一夜我没有睡觉,我的情绪被蒋殊牵着,一口气从头至尾流着眼泪把这部书读完,整整一个通宵。读完后,我仍然紧紧捧着书本,很长时间不忍放下。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我已是一个年近古稀的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什么没经历过?但仍然扛不住这部书的情感冲激,可见她给人的精神是多么的震撼!
《重回1937》所叙述的事件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从我的父母和乡亲们的口中,多次听到过类似的故事。《重回1937》讲述的最后一个故事还涉及到了我的亲人。这些故事讲给年轻人听非常有必要,因为他们不了解这段历史。但我是这场民族大浩劫的“苦二代”,虽然没有亲身经历战争的残酷,可是有亲身体验了这场苦难的父母影响,深知武乡这块用先辈鲜血浇灌的热土,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祸殃!武乡,由于其特殊的原因,她所遭受的灾难是无与伦比的。
1938年4月,一场粉碎敌人“九路围攻”的“长乐村战斗”,消灭了鬼子2200多名。请注意,这可是清一色的鬼子,是日本人打进中国的第一批鬼子,不是后来因兵源短缺补充来的娃娃兵。更不是所谓的“日伪军”,不是日本人和中国败类组成的混合体。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据史料记载,日本人为了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早在“明治维新”后,就把移民中国大陆作为了他们的既定国策。因为日本是个多地震、多火山爆发、多海啸、多气候灾难的岛国,甚至有专家预测,在将来的某一天,日本会遭遇陆沉,整个岛屿淹没于大海之下。所以,他们最初侵略华夏中国的目的,不仅仅是来当统治者,奴役我们的人民。而是看上了我们的这块大陆,要学白种人入侵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那样,消灭当地土著人种,用他们的人种取而代之。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做了长时期的精心准备,除了武器装备十分精良外,他们训练的士兵军事素质极高,战斗力极其强悍。据说,日本军部制定作战方案时,是以十比一为基数预算的。即只要他们投入的兵力达到中国军队的十分之一,就有必胜的把握。而这个把握他们不是在吹牛,典型的战例是,当年国民党和阎锡山布置的长城防线,投入了数十万人,却没能挡得住鬼子区区数千人的进攻;中条山防线也一样,国民党投入的兵力超过鬼子十多倍,照样被鬼子突破。可见鬼子那时的战斗力是多么的强悍!
“长乐村战斗”消灭的鬼子,就是具有如此军事素质的鬼子。这在日本人眼里,这2200多名士兵,足可抵得上中国军队的“十万雄师”。当然,他们那时可能并不知道,中国还有一支军队,不像国民党军队那样腐败,那样一触即溃。而这支军队是经过无数次大浪淘沙锻炼的百战雄师,再加上地理优势和突然袭击,才使他们遭遇了灭顶之灾。于是,敌人疯了。2200多名优秀士兵的战死,加上灭亡我人种的野心,使他们彻底地疯狂了。他们开始了灭绝人性的报复,对浊漳河沿岸村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惨无人道的血洗。他们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凡是没能逃出去的人,全部惨遭杀戮,不留一个活口,在浊漳河两岸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无人村”。
也许有人會说,日本人一般不杀顺民,主要是打击抵抗组织和抵抗力量,有时他们也会笼络人心。但是错了,你说的这些举动是在敌人设立据点以后的事。因为通过一番灭绝人性的杀戮之后,日本人惊异地发现,中国人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就杀不完!如果一再杀戮,只能激起更加激烈的反抗。于是他们改变了策略,大肆招募汉奸,实行“以华制华”,在占领区推行“绥靖政策”。这以后才有了“维持会”、“皇协军”、“警备队”、“新民会”等等汉奸组织。在此之前并非如此。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武乡中学读书。那时候武乡县文化馆楼下有一个“武乡革命纪念馆”,馆内陈列着日军“九路围攻”侵占我县城(今故县)后令人发指的暴行:他们把城内并未反抗的百姓全部杀光了。有一组照片,满地的死尸,老人、小孩,横七竖八,死前不知遭受了何种残酷的折磨;还有许多妇女,包括十多岁的小女孩,在遭受鬼子灭绝人性的蹂躏后,赤身裸体暴尸当地······临撤退时,鬼子丧心病狂地放了一把罪恶之火,把这座具有1500多年历史,人称“小平遥”的古老县城烧成了一片废墟。
多么血腥的图景!如果把这些鬼子称作野兽,可能野兽都感到委屈,因为野兽都干不出如此恶劣的罪行来!
后来,随着八路军总部进驻武乡,武乡又成为侵略军主要攻击的目标。鬼子一次次的奔袭,一次次的“扫荡”,将武乡浸泡在了血水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武乡人民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积极投身到了抗击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来。当时,我们这个不满十四万人口的小县,就有九万多人参军参战,参加各类抗日救亡组织。血水浸泡的武乡,始终挺直了脊梁,站在了抗战图存的最前沿。无与伦比的灾难,恰恰成就了武乡在争取民族解放运动中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
《重回1937》以无比沉重,而又充满感情的笔触,透过血水,深入到这块土地的深处,一点一点地发掘着当年历史的真正面目,将其展现在今天茫然无知的年轻人面前,目的不是为了煽动民族仇恨,而是要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我们所经历过的苦难,时刻警惕战争的发生,尽一切力量远离战争。然而,“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要想远离战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时刻准备战争。只有我们无比强大了,那些邪恶的战争贩子自然不敢把战争强加给我们。
《重回1937》最让我感慨的是,作者通过寻访老兵,亲历惨案的发生地,把一个个不是战场上的英雄叙述得活灵活现,可亲可爱;把一件件已经过去的往事叙述得那么富有感情,那么震撼人心。其笔力之雄健,确非常人可比。当然,这首先得益于作者具有高深的文学修为。但仅凭这一点显然不够。读《重回1937》,我们可以处处感受到作者对武乡这块热土无与伦比的赤子情怀和铭心刻骨的热爱。而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爱国,你首先得爱家乡,“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卓越的才华,加上对家乡的一片赤诚,再加上为寻找事实真相孜孜不倦,务求翔实的刻苦追求,成就了《重回1937》这部异常厚重的佳作。作者这种精神与境界,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由于心潮起伏,不由诌出几句难登大雅之堂的所谓“诗”来,不怕献丑,抄录以后,以搏读者一笑:
久闻落笔惊风雨,
书成果然泣鬼神。
重寻昨日民族恨,
震撼当今世人心。
少俊蒋殊名已著,
老朽驰骋事未成。
莫道眼下年纪迈,
拼将残躯学后生。
(李驰骋,八路军红色文化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