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具有强烈 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本人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是存在两种不良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
1.1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目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岂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鼓励表扬。因为任何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都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杜绝在语言上、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1.2激励学生,让学生乐问。许多学生对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惰性心理较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题。对这种现象,教师一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名人、伟人、科学家有关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提问题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如讲述“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想问“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问 。比赛“谁提的问题最多,谁提的问题最好?”对问题提得多、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提了问题的学生也给予肯定。
2.培养双心,让学生多问
2.1培养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发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教师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去观赏鸟的天堂的”“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鸟的天堂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随即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引导学习理解课文。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2培养怀疑心,让学生提出创新见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来源于“怀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忌讳因循守旧,要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怀疑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如一次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疑问:“我记得一点小火星都把我烫得叫苦连天,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却能不挪动一寸地方,不发出一声呻吟。这怎么可能?”这个问题着实令我吃了一惊,有点措手不及。但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当场表扬他敢于对课文内容生发疑问。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 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们是怎么做的?”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有了一定的共识:“正是他们做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所以他们才称得上伟大。”诸如此类的质疑 ,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3.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问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
3.1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问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进行质疑:“这句话你能多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吗?”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四周黑洞洞指什么。”“谁会碰壁?”……
3.2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小学语文课文里,有许多讲述人们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故事。如《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跳水》、《捞铁牛》、《将相和》……教学诸如此类的课文时,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还有其他办法解决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收稿日期:2008-05-12
1.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是存在两种不良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惰性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求知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这两种不良的心理。
1.1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目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岂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创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教师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鼓励表扬。因为任何人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都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杜绝在语言上、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1.2激励学生,让学生乐问。许多学生对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惰性心理较强。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题。对这种现象,教师一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名人、伟人、科学家有关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提问题对学习、成长的重要作用。如讲述“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想问“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提问 。比赛“谁提的问题最多,谁提的问题最好?”对问题提得多、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提了问题的学生也给予肯定。
2.培养双心,让学生多问
2.1培养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发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教师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去观赏鸟的天堂的”“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鸟的天堂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随即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引导学习理解课文。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2培养怀疑心,让学生提出创新见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来源于“怀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忌讳因循守旧,要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怀疑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如一次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提出疑问:“我记得一点小火星都把我烫得叫苦连天,邱少云在熊熊烈火中却能不挪动一寸地方,不发出一声呻吟。这怎么可能?”这个问题着实令我吃了一惊,有点措手不及。但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当场表扬他敢于对课文内容生发疑问。经过一番思考后,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 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们是怎么做的?”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有了一定的共识:“正是他们做了常人所不能做的事,所以他们才称得上伟大。”诸如此类的质疑 ,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3.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问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说道:“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
3.1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问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一句鲁迅先生说的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这句话作为问题的思考起点,进行质疑:“这句话你能多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吗?”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四周黑洞洞指什么。”“谁会碰壁?”……
3.2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在小学语文课文里,有许多讲述人们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故事。如《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跳水》、《捞铁牛》、《将相和》……教学诸如此类的课文时,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还有其他办法解决吗?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收稿日期:2008-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