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人类越来越变得复杂化,心灵的拯救也彰显的越来越重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初中生;个性特点;叛逆心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127-02
在这些年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初中生难管难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多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大都处于鼎盛时期,而且第二性特征也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趋向性成熟。随着这一系列生理上的所发生特别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成人的一些想法,觉得自己长大了,在各方面都能独立自主了,有了摆脱家长和老师控制的一面。家长们在这一阶段往往很头疼,感觉很难管理孩子,老师对孩子们也很头疼,感觉很难教育。对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言,该如何对性学生的叛逆、极端等不良心理进行教育呢?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初中生个性特点分析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进入自我意识从外化向内化转变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活动空前高涨,但他们对自己形成的自我观念却常常使动荡和片面的。一方面,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初中生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他们的内心世界迅速丰富——围绕“我”的问题层出不穷,因而围绕“我”的探索和体验也迅速展开,为他们培养自知力和自控力提供了可能,也为他们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别人沟通和相处提供了强烈的主管愿望。另一方面,他们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对有关自我的种种问题有什么明确的客观结论,有时会因为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让自己陷入经常性的迷惘和困惑,乃至对人对事出现一些敏感、偏激的认识,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观点,使其自我观念中伴随着许多夸大的、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 个性的发展特点:反抗性事初中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突出的个性特点——对一切外在的力量予以排斥或拒绝的意识和行为。
1、反抗性出现的原因:初中生出现明显的反抗性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我意识的高涨导致初中生急于向人们树立和维护独立自尊的自我形象,一旦这种自我独立的诉求得不到对方的认同,便会偏激地认为是对方在妨碍自己,于是产生叛逆心理;二是性生理活动中神经系统的过分活跃与性腺的尚未成熟之间额不协调引发行为和态度上的过敏,对少量刺激给予极大反应,也容易表现出行为反应过当的情况,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会被大家理解为反抗性。
2、反抗性的典型情形:一般而言,初中生容易在下列情况下出现反抗行为:一是独立意识受阻,比较典型地体现在对父母的悉心照料和关心表现出极力拒绝和厌烦;二是自主性被忽视,当初中生们的主张被父母或教师否定,他们会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挑战父辈的权威,如果他们的提议被驳回,或者在执行他们接受某种观点或行为方式的时候,他们常常不会一口答应,为了显示自己并不盲从,会表现出反抗的倾向。
3、反抗性的表现形式:初中生们表现反抗性的方式各不相同,常见的有两种。一是硬碰硬式。一般出现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遇到自己不愿顺从的人和事时会公开拒绝,很容易与对方发生激烈争执。这种对抗往往时突然爆发的,并且任何方式的劝解都会无济于事,但是事过之后他也会很快平静下来。二是冷漠式。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内向的学生身上,女生比较多见,他们以沉默和不置可否来表达反对。这种不呡不火的态度比较固执,不容易平息、转移和分散。
4、反抗性的特点:初中生的反抗性有容易迁移和泛化的特点。当他们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言行不满时,会将这个人全盘否定,而且会使他们对对方所在的集体或同一类人都产生抗拒。因此初中生们很容易出現这样的情况:某个老师某一次不小心“伤害”了他,这个老师就被他成一无是处;妈妈的话引起他反感,爸爸的话也很快失效。这很容易使他们的对抗心理和对抗行为的结果更加恶化,产生被孤立的主观感受和极度压抑的情绪体验,这些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是很不利的。
然而当前的教育方式就初中生上述个性特点存在各种,不能很好在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浅析初中生教育对策
(一)重视学校教育,教师是主导者和引导者
1、确立适合初中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对这些同学须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通过交谈,统一认识,达成协调感情以取得学生信任之目的。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2、为初中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其次是积极推进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再次是针对初中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初中生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4、合理利用初中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初中生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初中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5、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初中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初中生产生负向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二)重视家庭教育
1、倡导教育优先、德育为本:德育为本是指家庭教育要以道德教育为根本。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子女如何做人,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成为人格高尚、心理健康、自强不息的社会有用之人,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重爱轻教、重分数轻做人的倾向是非常有害,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
(1)重视子女做人教育:教人做人,主旨在于使人人格完善,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郑玄教子淡于名利,自立自强,告诫子孙:“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诸葛亮告诫子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说明,以修身为本的人格教育成为了传统社会大众家庭教育的自觉追求,中华民族求仁尽义、自尊自强的优良传统世代传承,维系着民族的独立和统一。
(2)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一是孝敬父母,这是子女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是一个人有道德、有良心的重要体现。《孝经》提出的“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就是“孝”的内涵写照。二是诚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因而培养子女诚信的品德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三是勤奋好学,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中国历代家教均将勤奋好学列为子女修养的要素。如春秋战国时期,“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就是一个典型。四是勤俭节约,这是一种良好品行,为“立人”之本。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更是从正反两方面对“成由俭,败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做了精辟的分析。
2、探求优势教育,建构德育网络
(1)改善家庭教育方法:一是让子女充分拥有享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权利。生活是德育的最佳途径,父母对子女的适当关照、保护是应该的,但应放弃对子女的过度保护,让子女去体验真实的生活,看到社会的复杂性,并予以深刻的分析和讲解,也可展开讨论,使子女明白社会不良风气存在的可能性和不合理性。二是开展家庭素质教育,培养子女的创新素质和独立精神。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还要对社会负责任、对社会的发展有高度的适应性。父母应鼓励子女的一切新异想法,激发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和创造的内在冲动,培养创造能力,使子女充分体验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三是与子女平等地做朋友。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严格要求并不等于惩罚严厉,不等于“爱的回收”,应该与子女平等地相处,耐心倾听子女的想法和感受,与子女共同探讨,不管工作有多繁忙,都不要减少与子女进行情感沟通的时间。四是父母双方在家教问题上要统一思想,协调一致。中国有“严父慈母”的传统,实际生活中也常见到一些家长把刚柔并济作为联合教育子女的方式。可是这种父母不一致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子女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间的严重脱节。父母要经常交流思想,统一教育方法,态度一致地对待子女,即使有分歧,也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观点,私下解决协调。
(2)探求优势教育方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家庭结构、父母的性格、子女的性格、气质及心理特点等。父母要针对这些特点,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寻找父亲和母亲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做到:一是了解子女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真实想法,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二是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教育子女时的优缺点,在教育子女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合理地分工合作。三是要和子女的老師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各方面的表现以及教师对子女的教育意见,随时改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要定期和子女谈心,了解子女对父母的意见,并与子女共同协商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等。优势父母教育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探求的道路没有止境,它会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也会随着子女与父母间进一步的了解而日趋完善。
(3)建构德育网络体系: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以及个体自身的努力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家庭教育为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并在其一生的发展中起作用。学校教育在整个德育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指导者。因此,家庭教育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德育的开展,运用学校提供的教育理论,在家庭中巩固学校德育的效果,推动社区教育的进行,共同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总之,叛逆、极端等心理作为初中生个性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特点,我们的学校教师和家长要针对初中生的自尊心敏感,易波动,自尊感强烈等特点正确认识哪些行为是逆反行为,哪些是学生本身性格所造成的,哪些行为是学生的掩饰行为,针对每一种行为分别加以对待及教育。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把握住学生的心境,及时做好学生的疏导工作,以防止造成不良的后果。家庭教育为个体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未来社会科学、民主、平等意识的体现。正确对待学生的叛逆行为,不仅更有利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教育工作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生的个性特征.《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初中生的修改心理特点及家教对策.《科技信息》2006年S3期
【3】农村初中生个性特征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
【4】实践生个性特征调查.《健康心理学》1994年04期
【5】郭振有.应试教育之弊端.《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09期
【6】试论学校教育怎样联系学生生活.《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7】卫凌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2011年12月28日中安教育网
关键词:初中生;个性特点;叛逆心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5-00127-02
在这些年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初中生难管难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多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大都处于鼎盛时期,而且第二性特征也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趋向性成熟。随着这一系列生理上的所发生特别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比如说十三四岁的孩子经常表现出成人的一些想法,觉得自己长大了,在各方面都能独立自主了,有了摆脱家长和老师控制的一面。家长们在这一阶段往往很头疼,感觉很难管理孩子,老师对孩子们也很头疼,感觉很难教育。对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言,该如何对性学生的叛逆、极端等不良心理进行教育呢?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初中生个性特点分析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进入自我意识从外化向内化转变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活动空前高涨,但他们对自己形成的自我观念却常常使动荡和片面的。一方面,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初中生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人际关系和价值理念。他们的内心世界迅速丰富——围绕“我”的问题层出不穷,因而围绕“我”的探索和体验也迅速展开,为他们培养自知力和自控力提供了可能,也为他们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别人沟通和相处提供了强烈的主管愿望。另一方面,他们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对有关自我的种种问题有什么明确的客观结论,有时会因为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让自己陷入经常性的迷惘和困惑,乃至对人对事出现一些敏感、偏激的认识,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观点,使其自我观念中伴随着许多夸大的、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 个性的发展特点:反抗性事初中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突出的个性特点——对一切外在的力量予以排斥或拒绝的意识和行为。
1、反抗性出现的原因:初中生出现明显的反抗性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我意识的高涨导致初中生急于向人们树立和维护独立自尊的自我形象,一旦这种自我独立的诉求得不到对方的认同,便会偏激地认为是对方在妨碍自己,于是产生叛逆心理;二是性生理活动中神经系统的过分活跃与性腺的尚未成熟之间额不协调引发行为和态度上的过敏,对少量刺激给予极大反应,也容易表现出行为反应过当的情况,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会被大家理解为反抗性。
2、反抗性的典型情形:一般而言,初中生容易在下列情况下出现反抗行为:一是独立意识受阻,比较典型地体现在对父母的悉心照料和关心表现出极力拒绝和厌烦;二是自主性被忽视,当初中生们的主张被父母或教师否定,他们会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挑战父辈的权威,如果他们的提议被驳回,或者在执行他们接受某种观点或行为方式的时候,他们常常不会一口答应,为了显示自己并不盲从,会表现出反抗的倾向。
3、反抗性的表现形式:初中生们表现反抗性的方式各不相同,常见的有两种。一是硬碰硬式。一般出现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遇到自己不愿顺从的人和事时会公开拒绝,很容易与对方发生激烈争执。这种对抗往往时突然爆发的,并且任何方式的劝解都会无济于事,但是事过之后他也会很快平静下来。二是冷漠式。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内向的学生身上,女生比较多见,他们以沉默和不置可否来表达反对。这种不呡不火的态度比较固执,不容易平息、转移和分散。
4、反抗性的特点:初中生的反抗性有容易迁移和泛化的特点。当他们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言行不满时,会将这个人全盘否定,而且会使他们对对方所在的集体或同一类人都产生抗拒。因此初中生们很容易出現这样的情况:某个老师某一次不小心“伤害”了他,这个老师就被他成一无是处;妈妈的话引起他反感,爸爸的话也很快失效。这很容易使他们的对抗心理和对抗行为的结果更加恶化,产生被孤立的主观感受和极度压抑的情绪体验,这些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是很不利的。
然而当前的教育方式就初中生上述个性特点存在各种,不能很好在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浅析初中生教育对策
(一)重视学校教育,教师是主导者和引导者
1、确立适合初中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对这些同学须真诚相待,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思想,通过交谈,统一认识,达成协调感情以取得学生信任之目的。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激励,用其所长,启迪其自爱自强,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2、为初中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首先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其次是积极推进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再次是针对初中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初中生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4、合理利用初中生叛逆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初中生学生叛逆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初中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5、注重对产生负向叛逆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初中生中已经或即将产生的负向叛逆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初中生产生负向叛逆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但他们思想开放,单纯耿直,敢想敢说,只要道理明白了,转变态度也就指日可待。对这类学生的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动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二)重视家庭教育
1、倡导教育优先、德育为本:德育为本是指家庭教育要以道德教育为根本。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子女如何做人,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成为人格高尚、心理健康、自强不息的社会有用之人,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轻德、重爱轻教、重分数轻做人的倾向是非常有害,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
(1)重视子女做人教育:教人做人,主旨在于使人人格完善,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郑玄教子淡于名利,自立自强,告诫子孙:“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诸葛亮告诫子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说明,以修身为本的人格教育成为了传统社会大众家庭教育的自觉追求,中华民族求仁尽义、自尊自强的优良传统世代传承,维系着民族的独立和统一。
(2)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一是孝敬父母,这是子女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是一个人有道德、有良心的重要体现。《孝经》提出的“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就是“孝”的内涵写照。二是诚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因而培养子女诚信的品德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三是勤奋好学,这是一个人的美德,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中国历代家教均将勤奋好学列为子女修养的要素。如春秋战国时期,“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就是一个典型。四是勤俭节约,这是一种良好品行,为“立人”之本。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更是从正反两方面对“成由俭,败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做了精辟的分析。
2、探求优势教育,建构德育网络
(1)改善家庭教育方法:一是让子女充分拥有享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权利。生活是德育的最佳途径,父母对子女的适当关照、保护是应该的,但应放弃对子女的过度保护,让子女去体验真实的生活,看到社会的复杂性,并予以深刻的分析和讲解,也可展开讨论,使子女明白社会不良风气存在的可能性和不合理性。二是开展家庭素质教育,培养子女的创新素质和独立精神。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还要对社会负责任、对社会的发展有高度的适应性。父母应鼓励子女的一切新异想法,激发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和创造的内在冲动,培养创造能力,使子女充分体验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三是与子女平等地做朋友。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严格要求并不等于惩罚严厉,不等于“爱的回收”,应该与子女平等地相处,耐心倾听子女的想法和感受,与子女共同探讨,不管工作有多繁忙,都不要减少与子女进行情感沟通的时间。四是父母双方在家教问题上要统一思想,协调一致。中国有“严父慈母”的传统,实际生活中也常见到一些家长把刚柔并济作为联合教育子女的方式。可是这种父母不一致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子女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间的严重脱节。父母要经常交流思想,统一教育方法,态度一致地对待子女,即使有分歧,也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观点,私下解决协调。
(2)探求优势教育方式: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家庭结构、父母的性格、子女的性格、气质及心理特点等。父母要针对这些特点,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寻找父亲和母亲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做到:一是了解子女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真实想法,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二是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教育子女时的优缺点,在教育子女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合理地分工合作。三是要和子女的老師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各方面的表现以及教师对子女的教育意见,随时改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要定期和子女谈心,了解子女对父母的意见,并与子女共同协商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等。优势父母教育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探求的道路没有止境,它会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也会随着子女与父母间进一步的了解而日趋完善。
(3)建构德育网络体系: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以及个体自身的努力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家庭教育为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并在其一生的发展中起作用。学校教育在整个德育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指导者。因此,家庭教育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德育的开展,运用学校提供的教育理论,在家庭中巩固学校德育的效果,推动社区教育的进行,共同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总之,叛逆、极端等心理作为初中生个性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特点,我们的学校教师和家长要针对初中生的自尊心敏感,易波动,自尊感强烈等特点正确认识哪些行为是逆反行为,哪些是学生本身性格所造成的,哪些行为是学生的掩饰行为,针对每一种行为分别加以对待及教育。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把握住学生的心境,及时做好学生的疏导工作,以防止造成不良的后果。家庭教育为个体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未来社会科学、民主、平等意识的体现。正确对待学生的叛逆行为,不仅更有利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教育工作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生的个性特征.《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初中生的修改心理特点及家教对策.《科技信息》2006年S3期
【3】农村初中生个性特征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1期
【4】实践生个性特征调查.《健康心理学》1994年04期
【5】郭振有.应试教育之弊端.《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09期
【6】试论学校教育怎样联系学生生活.《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7】卫凌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2011年12月28日中安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