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已有经验的意义关联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倍的认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倍”的概念是依据乘除法知识中“几个几”“份”的概念扩展而来的,通过两个不相等数量的比较,由“份”引出“倍”,使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认识“倍”的基础,所以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是核心任务。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经历了对本课教学的两次实践与反思,力图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激活他们的已有认知,诱发认知冲突,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概念,实现新旧知识的意义关联。
  初次教学:
  1.呈现主题图中几种颜色的花:先出示蓝花2朵,黄花6朵。
  2.师示范讲授:把2朵蓝花看作1份(随手在黑板上一圈),黄花有几个2朵?(生答:3个)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圈一圈。(学生用手学着2朵2朵地圈)
  3.师进行归纳并板书要点内容: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4.师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是怎么得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
  先让学生同桌仿照板书内容要点互相说说,然后指名学生讲述,至此便算是完成了对“倍”的第一次认识。
  5.师引导学生模仿刚才的过程和方法比较2朵蓝花与8朵红花的关系,得出“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这一结论。
  6.师提问引发类比:同样是2朵蓝花,怎么黄花是它的3倍,而红花却是它的4倍呢?
  7.师引导学生交流后归纳,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把一种花的朵数看成1份,另一种花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讨论与改进: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示范操作、讲解和学生仿说练习,帮助学生认识“倍”的意义。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教学本课时的一种惯用方法,其教学设计思考的逻辑起点为“倍”是一个全新的、十分重要的数学概念,应由教师清晰地示范并授予学生,使学生学会准确地表述“倍”的含义。
  在研讨中,大家围绕“帮助学生认识和建构‘倍’的概念是由教师率先示范、学生尝试模仿,还是引导学生激活经验、主动建构”这一主题进行课前学情调研,并进行充分讨论,逐渐达成一致认识。其实,学生对“倍”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我们从前测访谈了解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都有机会听到别人关于“倍”的话语,他们能够从别人的对话中结合实际事物感知到“倍”的大致意思,进而形成一种模糊的自我认识。通过分析,大家认识到学生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模糊认识,是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乘法的意义,头脑中已经有了“几个几”的概念,当他听到别人说“倍”这个词时,会认为是针对“几个几”情况而言的,因而在脑海里便形成了“倍”和“几个几”初步意义的联系。这就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
  在这样的学情基础上,“倍的认识”的教学究竟如何展开呢?显然,上述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已有基础,单纯采用了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并不值得推崇。既然学生头脑中或多或少已有了一些关于“倍”的模糊的感性经验,我们可试图着力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使他们真正明晰概念。
  再次教学:
  1.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师(出示蓝花3朵、黄花3朵):两种花的朵数有怎样的关系?
  生:相等。
  师(再出示3朵黄花):现在呢?
  生1:黄花比蓝花多3多。
  生2:蓝花比黄花少3朵。
  生3:黄花是蓝花的2倍。
  师:“倍”这样的说法以前听说过吗?(许多学生表示听说过)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倍”。(揭示课题并板书)
  2.实践操作,外显经验。
  师:说“2倍”的这位同学是怎样想的呢?请他上台把黄花和蓝花分一分、摆一摆,让其他同学一眼就看出它们之间是2倍的关系。(学生上台操作)
  师:黄花是蓝花的2倍,你们都能看出来了吗?怎么看出来的?同桌交流一下想法。
  生4:蓝花是3朵,黄花可以分成2个3朵,就是蓝花的2倍。
  生5:蓝花有3朵,黄花有这样的2个3朵,就是蓝花的2倍。
  师:说得真好!像这样,蓝花3朵,黄花的朵数有2个3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相机板书内容要点)
  3.变式感知,强化经验。
  师(继续出示9朵红花):现在红花和蓝花有什么关系?你又是怎么想的?(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上台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
  4.比较分析,归纳含义。
  比较:为什么蓝花都是3朵,而黄花是蓝花的2倍,红花却是蓝花的3倍呢?
  学生在交流中逐渐明确:把3朵蓝花看作1份,别的花有几个3朵,就是蓝花的几倍。
  5.巩固认识,类比提升。
  (1)师创设小动物摘水果的情境,依次出现小狗摘了2个苹果和4个梨、小兔摘了4个苹果和8个梨、小猫摘了5个苹果和10个梨等信息,让学生分别说说其中的倍数关系。
  (2)师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比较:为什么每只小动物摘苹果和梨的个数各不相同,可是梨的个数却都是苹果的2倍?(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都是把苹果的个数看作1份,梨都有这样的2份,所以梨的个数都是苹果的2倍,由此进一步从份数的角度深化认识“倍”的实际意义,即把一个数看作1份,另一个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实践反思:
  现代学习强调理解性学习,充分关注认知的过程。理想的数学理解状态就是学生将最新获得的概念、规则等融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将新知的各种表征、意义同头脑中原有的一些数学知识经验之间自然地建立起联结通道。这样的数学理解将是深刻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会是灵活的,便于提取和应用。因而,我们应注重追求数学理解性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意义联结。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知识经验来认识概念的本质,建立新旧概念间的联系。针对“倍”的意义理解,就是要让学生对乘法意义中的“几个几”与新知“几倍”形成关联。
  学生对一个数学概念是否理解,可以从一些显性和隐性的表现中加以判断,如能否动手操作展现概念原型、能否借助语言直接说出概念的意义、能否把握要点拓展概念的外延等。从上述改进教学过程看,教师关注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全方位理解。首先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操作活动,引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并使之外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从“几个几”的角度初步认识了“倍”的含义;接着呈现多个实例,启发学生进行比较,沟通“几份”和“几倍”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几份”就是“几倍”,进一步内化、理解“倍”的意义。上述教学过程还重视应用比较这种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纵观两次比较,一次是一份数不变,几份数在变,倍数也随之变化;另一次是一份数在变,几份数也在变,倍数却不变。两次比较,引导着学生逐步明晰和把握概念的本质,使认知和理解走向深入。
  总之,真正的数学理解不应该是教师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中去的,而应该由学生主动地去靠近数学知识技能本身的内核,去亲身触摸其本质,去感知、尝试、探究和体悟,努力将新知与原有的认知经验建立起关联。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精确、形象地说出了数形结合的巧妙之处。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教学比赛,赛课内容是“认识小数”,下面说说数形结合在本课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设置悬念,数形结合解冲突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我在课前做过调查,学生在购物时都见过小数,全班55个学生能认识并准确读出一位小数的有47人。教材例题从小朋友测量课桌长度说起,巩固题从商品价格引入,这是
我们常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从哪里出发?是从教材、教师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答案不言而喻,教学当然要从学生出发。无论是教学素材的使用、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学方式的选择等,都要关注学生、基于学生。基于这样的观念,我们来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的教学设计。  一、关注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素材  兴趣可以引发认知需求,激发学习的原动力。“分类与整理”一课,原教材是以气球为学习
        
一、研究背景  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三个面向”的观点,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虽然时间向前推进了许多,然而观念的超前性、先进性、指导性,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哲学意蕴。确实,在互联网日渐发达、教学设备日益先进的今天,一切与时俱进的教育变革都有着强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事实上,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素材资源,要让这些零散的素材资源有
[摘 要]整体思维,指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以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来整体处理教学内容,了解数学知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并灵活地把握各种教学关系的动态平衡,创新地组织教学,实现最优化实施教材和最大化发展学生的目标。  [关键词]整体思维 数学知识 昨天 今天 明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20  整体
案例: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后,我按照惯例引导学生复习。课始,我先出示26 9、15 9、18 8、26 8、17 7、26 7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1:26 9,先算6 9=15,再算15 20=35。  生2:15 9,先算5 9=14,再算10 14=24。  ……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依次板书各题的答案)  26 9=35 15 9=24 18 8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开始从迷茫的追随转入理性的反思,追寻简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才称得上简约又有效呢?前不久,笔者听了浙江省教坛新秀、上虞市阳光学校叶柱老师执教“口算除法”一课,触摸到了口算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简约而不简单。现将叶老师几个教学片断和笔者的思考进行整理,与大家共赏。    片断一:  1 出示:8÷2。  师:谁能算?(学生报答案,课件显得数)你是怎么算的?
【缘起与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是继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的又一节几何概念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完全空白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但是真正理解公式的却凤毛麟角。  课前我在班内做过一个调查,我班学生31人:已经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有9人,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一定理解的只有3人;对课中所述的三个三角形,会进行面积计算的学生分别有29、23、23人;标有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估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学生估算意识淡薄,估算能力低下,并没有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从“估”的理性思考和“算”的实际效果这一视角阐述对估算教学的一些认识,通过对估算教学的现状分析入手,探寻在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估算教学 估算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以学定教,顺学而为”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各种“声音”混响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即时根据“学”的情况,做出适当的组织、引导与调控。而“顺学而为”到底要在何处而“为”,是教师最为困惑的地方。通过赏析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以学定教,顺学而为”为特征的数学家常课,感悟周老师在不同教学环节处的精“为”、巧“为”、智“为”的特点。  [关键词]顺学而为 知识 思维 思想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