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开始从迷茫的追随转入理性的反思,追寻简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才称得上简约又有效呢?前不久,笔者听了浙江省教坛新秀、上虞市阳光学校叶柱老师执教“口算除法”一课,触摸到了口算教学正确的价值取向——简约而不简单。现将叶老师几个教学片断和笔者的思考进行整理,与大家共赏。
片断一:
1 出示:8÷2。
师:谁能算?(学生报答案,课件显得数)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回答“二四得八”,8÷2=4)
师:对,可以想乘法口诀做除法口算,大家会用这样的方法迅速地进行除法口算吗?
2课件依次出题,9÷3、28÷7、40÷5、72÷9、80÷2,学生逐题齐答。
(出示最后一题“80÷2”时,有的学生说“40”,有的学生不知所然)
师:前几题答案非常统一,这题怎么了?谁能说说这道题与前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生1:前几题可以想乘法口诀求商,这题好像不能用口诀了。
师:对,这道题与众不同,这是一道商是整十数的除法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口算除法。
赏析:新课导入简约明了。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方法。有些情境的创设确实能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些情境过度包装往往会因“虚”而“衰”,效果适得其反。受课堂时间的制约,每节课让情境导入占用过多的时间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不必大费脑筋,把精力花在时髦的情境包装上。叶老师的导入虽然平平淡淡,但能简约明了地进入学习主题,为后继深入探究算理节省下了宝贵的时间。
片断二:
1 尝试:那么,我们该如何计算“80÷2”呢?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1分钟,在这1分钟里,老师建议你边想方法边试着算一算。(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算好了吗?现在到了分享智慧的时候了。谁愿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因为2×40=80,所以80÷2=40。
师:想乘法,算除法,你的想法真棒!能不能给这种算法取个名字呀?(板书:“想乘”算法)
生2:先把被除数末尾的“0”遮住,看作8÷2=4,再在商末尾添上“0”,所以80÷2=40。
师:这种方法很有意思,你是怎么想到的?(生答不上来)其实你的方法是对的,谁能帮他说说理由呢?
生3:就是把80看作8个十。8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十。所以80÷2=40。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什么算法?
生4:“去零”算法。
师:行。你们能用“去零”算法,推算800÷2等于几吗?
生5:800÷2就是8个百除以2,等于4个百,就是400。
师:你能把800转化为“8个百”来思考,真有想法。我们就把这种算法称为“去零算法”,也可以说是“转化算法”。[板书:去零(转化)算法]
3 总结:咱们同学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里居然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的方法来口算“80÷2”。让我们大声地读读这些算法的名称吧!(学生齐读)今后,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类似的除法题。
赏析:探究活动简约有效。
这个教学片断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主要有:
1 引领点拨适时到位。
学生的探究需要教师的引领,以保证探究活动的正确方向,取得理想效果。叶老师以“80÷2=?”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理解算理。当生:想到“把被除数末尾的‘0’遮住,看作8÷2=4,再在商末尾添上‘0’,得到80÷2=40”时,教师没有立即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说:“这种方法很有意思,你是怎么想到的?”学生答不上来。像这种凭一时灵动或猜测对答案而不知所以然的例子在课堂中是常见的,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叶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其实你的方法是对的。谁能帮他说说理由呢?”这里,叶老师没有把算理灌输给学生,而是把问题抛给别的学生。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以点带面,一举两得。
2 预设生成和谐统一。
虽说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永存于课堂教学中,可只要教师秉持正确的学生观,依托教学机智,就能实现双方的和谐统一。教师在预设中把方法2归纳为“转化算法”,而让学生取名时,他们受生:的影响,竟然一致归纳为“去零算法”。这种方法无论教材还是教参都没有。当时听课教师都替上课教师捏了一把汗,心想怎么圆过去?哪知道叶老师认同了学生的说法,并问:“你们能用‘去零’算法,推算800÷2等于几吗?”接下去的练习证实了教师认同学生的说法是明智的,合理的。因为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采做口算除法时,学生竟然不约而同地喜欢上“去零算法”,且算理也讲得清楚。
3 激励评价语言得体。
叶老师在课堂中多次使用激励性评价语,如“你的想法真棒”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事实证明,学生不是一张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发表见解的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我们教师能坚持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引导、评价,那我们的课堂定会生机勃勃。
片断三:
1 猜一猜(口答)。
(1)三(2)班的教室里,有三位同学在口算同一道除法题。猜一猜,他们算的是哪道除法题?
(2)先出示“因为14÷2=7,所以……”,让学生猜想除法算式。教师把学生猜出的除法算式都写在黑板上,(如140÷2、1400÷2……),并说明:“是的,口算这些题时的确都可以从14=2开始思考,但究竟他们算的是哪一道除法题呢?请同学们接着看!”接着,再依次出示“因为70×2=140,所以……”“因为14个十除以2个等于7个十,所以……”,最后问学生:“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他们在算的是哪道除法题?”(140÷2=70)
2 编一编:你会编这样的口算题吗?每人编3题,并写下来。你报算式,同桌报答案。
赏析:拓展练习简约开放。
新课程反对机械重复的练习,以消除学生的倦怠情绪;倡导在形式简约而内涵丰富的练习中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为了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亢奋状态,练习设计可以适度开放,留足空间,拓展广度,引发想象。叶老师在拓展练习中紧扣本课的学习主题,围绕算理,设计了适度开放、富有挑战性的“猜一猜”、“编一编”等习题,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更加深入有效。
总之,本课实现了新课程下口算教学的理性回归——简约而不简单。
片断一:
1 出示:8÷2。
师:谁能算?(学生报答案,课件显得数)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回答“二四得八”,8÷2=4)
师:对,可以想乘法口诀做除法口算,大家会用这样的方法迅速地进行除法口算吗?
2课件依次出题,9÷3、28÷7、40÷5、72÷9、80÷2,学生逐题齐答。
(出示最后一题“80÷2”时,有的学生说“40”,有的学生不知所然)
师:前几题答案非常统一,这题怎么了?谁能说说这道题与前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生1:前几题可以想乘法口诀求商,这题好像不能用口诀了。
师:对,这道题与众不同,这是一道商是整十数的除法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口算除法。
赏析:新课导入简约明了。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方法。有些情境的创设确实能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些情境过度包装往往会因“虚”而“衰”,效果适得其反。受课堂时间的制约,每节课让情境导入占用过多的时间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不必大费脑筋,把精力花在时髦的情境包装上。叶老师的导入虽然平平淡淡,但能简约明了地进入学习主题,为后继深入探究算理节省下了宝贵的时间。
片断二:
1 尝试:那么,我们该如何计算“80÷2”呢?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1分钟,在这1分钟里,老师建议你边想方法边试着算一算。(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 交流:算好了吗?现在到了分享智慧的时候了。谁愿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因为2×40=80,所以80÷2=40。
师:想乘法,算除法,你的想法真棒!能不能给这种算法取个名字呀?(板书:“想乘”算法)
生2:先把被除数末尾的“0”遮住,看作8÷2=4,再在商末尾添上“0”,所以80÷2=40。
师:这种方法很有意思,你是怎么想到的?(生答不上来)其实你的方法是对的,谁能帮他说说理由呢?
生3:就是把80看作8个十。8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十。所以80÷2=40。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什么算法?
生4:“去零”算法。
师:行。你们能用“去零”算法,推算800÷2等于几吗?
生5:800÷2就是8个百除以2,等于4个百,就是400。
师:你能把800转化为“8个百”来思考,真有想法。我们就把这种算法称为“去零算法”,也可以说是“转化算法”。[板书:去零(转化)算法]
3 总结:咱们同学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里居然能创造出如此丰富的方法来口算“80÷2”。让我们大声地读读这些算法的名称吧!(学生齐读)今后,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类似的除法题。
赏析:探究活动简约有效。
这个教学片断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主要有:
1 引领点拨适时到位。
学生的探究需要教师的引领,以保证探究活动的正确方向,取得理想效果。叶老师以“80÷2=?”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理解算理。当生:想到“把被除数末尾的‘0’遮住,看作8÷2=4,再在商末尾添上‘0’,得到80÷2=40”时,教师没有立即肯定或者否定,而是说:“这种方法很有意思,你是怎么想到的?”学生答不上来。像这种凭一时灵动或猜测对答案而不知所以然的例子在课堂中是常见的,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叶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其实你的方法是对的。谁能帮他说说理由呢?”这里,叶老师没有把算理灌输给学生,而是把问题抛给别的学生。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以点带面,一举两得。
2 预设生成和谐统一。
虽说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永存于课堂教学中,可只要教师秉持正确的学生观,依托教学机智,就能实现双方的和谐统一。教师在预设中把方法2归纳为“转化算法”,而让学生取名时,他们受生:的影响,竟然一致归纳为“去零算法”。这种方法无论教材还是教参都没有。当时听课教师都替上课教师捏了一把汗,心想怎么圆过去?哪知道叶老师认同了学生的说法,并问:“你们能用‘去零’算法,推算800÷2等于几吗?”接下去的练习证实了教师认同学生的说法是明智的,合理的。因为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采做口算除法时,学生竟然不约而同地喜欢上“去零算法”,且算理也讲得清楚。
3 激励评价语言得体。
叶老师在课堂中多次使用激励性评价语,如“你的想法真棒”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事实证明,学生不是一张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发表见解的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果我们教师能坚持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去引导、评价,那我们的课堂定会生机勃勃。
片断三:
1 猜一猜(口答)。
(1)三(2)班的教室里,有三位同学在口算同一道除法题。猜一猜,他们算的是哪道除法题?
(2)先出示“因为14÷2=7,所以……”,让学生猜想除法算式。教师把学生猜出的除法算式都写在黑板上,(如140÷2、1400÷2……),并说明:“是的,口算这些题时的确都可以从14=2开始思考,但究竟他们算的是哪一道除法题呢?请同学们接着看!”接着,再依次出示“因为70×2=140,所以……”“因为14个十除以2个等于7个十,所以……”,最后问学生:“现在请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他们在算的是哪道除法题?”(140÷2=70)
2 编一编:你会编这样的口算题吗?每人编3题,并写下来。你报算式,同桌报答案。
赏析:拓展练习简约开放。
新课程反对机械重复的练习,以消除学生的倦怠情绪;倡导在形式简约而内涵丰富的练习中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为了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亢奋状态,练习设计可以适度开放,留足空间,拓展广度,引发想象。叶老师在拓展练习中紧扣本课的学习主题,围绕算理,设计了适度开放、富有挑战性的“猜一猜”、“编一编”等习题,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更加深入有效。
总之,本课实现了新课程下口算教学的理性回归——简约而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