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舍是中国优秀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的戏剧作品往往以当时时代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深受大众喜爱,其中尤以他的话剧《茶馆》大众化倾向最为鲜明,本文就《茶馆》对老舍的戏剧创作中大众化倾向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老舍;戏剧作品;茶馆;大众化
老舍是经历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的老一辈“人民艺术家”,他把自己在那个特别的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寄托于文字表现出来,因此,出现的都是贫苦的人民受到剥削与压迫而又无力反抗的无奈、痛苦。他的话剧《茶馆》所讲述的也正是从一八九八年戊戌政变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期间五十年的社会变迁。
一、选景大众化,以小见大
“茶馆”是一个街头巷尾最热闹的地方,无论是什么阶层的人们都会聚集在茶馆,因此,这个贯穿整篇话剧的线索本身就是一个大众化的场所。《茶馆》中,在掌柜的王利发的裕泰大茶馆聚集着三教九流的人,总是提着鸟笼的松二爷、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民族资本家秦仲义等等,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重现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人物类型。
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年来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来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作者在剧中充分描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和有地位的人对下层人士的剥削,虽然没有极尽描写上层社会的那些所谓的大人物,但是却有着以庞太监这类人为首的代表;虽然没有把笔墨全部放在下层人民身上,但是像贩卖妇女的刘麻子和由于家境困难被迫卖为人妇的康顺子,在他们身上所承载的都是下层人民的表象,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更能深入的体会下层人民那种无奈和社会的黑暗;虽然没有细节描写政治,但是秦仲义口口声声的实业救国和松二爷常四爷的一句“大清国要完”就招来牢狱之灾皆反映了当时政治局面的混乱,在小茶馆的一个个小人物身上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缩影。因此,就作者取材来看,即可得知作者写剧的大众化特点。
二、人物形象特点大众化
我们统计一下,三幕话剧中大概有70多个人物,这其中有近50个人物都有外号,人物特点鲜明,这些人物分布在社会的不同阶层,有的是清朝后裔,有的是做过国会议员,有的是街头艺人,还有柔弱妇女,小小的一部剧汇集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掌柜的王利发善于做生意,尽管有为了个人私利的原因,但不得不说,他善于变通,肯顺应社会发展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他做了一辈子见风使舵、低眉顺眼的人,来者都是客,对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是到最后还是无法保住自己的生存,最终被逼上绝路;不同于王利发,常四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刚硬烈性汉子,他富有同情心切热爱国家,有着满腔热血,参加过义和团反帝运动,还由于一句“大清国要完”的感慨被捕入狱,在社会的打压下,最后他依然是自食其力,成为了一个卖菜人,一句“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最全面的总结;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也是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他作为“民族资本家”用自己手中的钱财想尽自己全力为国家出力,他主张实业救国,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下销声匿迹,最终破产,他最后的一句话:“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缥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尽显了他的悲愤与无奈,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除此之外还有好多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都在控诉着这个社会。
人贩子、官兵警察、甚至是由于贫困而流落至此的人们,像康顺子被迫被卖予庞太监并且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这种社会悲剧所有人都无力阻止,只能默默的看着、默默地忍受着,这众多的人物形象目的只是为了反映社会的黑暗,当这个社会张开它的血盆大口时,你就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尸骨无存,直到最后,物是人非,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后果,唯一不变的却是茶馆里那张“勿谈国事”的纸条,不知道这个巧妙的设计是在提醒着大家依然备受压迫还是一种赤裸裸的嘲讽,无论怎样,当时的社会对于百姓来讲就是一个恶魔。
作者以茶馆为写作背景,以小见大,小茶馆就是大社会,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现实、社会风貌,开始的描写:喝茶、逗鸟颇有闲适之感,可是等到后来“莫谈国事”的出场便将气氛逐渐转至压抑、无奈,再到最后出现的“茶钱先付”更是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小茶馆已经到了经常收不到茶钱以至于入不敷出的地步,从一个小茶馆的景况作为社会的一个横断面,反射出社会上各行各业、各家各户的情况,以茶馆的兴衰经历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兴衰发展。
《茶馆》整个剧本都是围绕在茶馆内喝茶展开的,而茶馆又是行文线索,由此可见,老舍在写这部剧之前对老北京的茶馆文化和茶馆经济等进行了很深入的了解,由此,才能更贴近人们生活,更具大众化特点。
【参考文献】
[1]于子翰.对老舍的戏剧创作进行分析[J].文学研究,2013(04)
[2]张明远.老舍话剧创作风格研读[J].科技视界,2010(11)
[3]赵庆明.话剧《茶馆》的艺术赏析[J].剑南文学,2013(02)
关键词:老舍;戏剧作品;茶馆;大众化
老舍是经历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的老一辈“人民艺术家”,他把自己在那个特别的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寄托于文字表现出来,因此,出现的都是贫苦的人民受到剥削与压迫而又无力反抗的无奈、痛苦。他的话剧《茶馆》所讲述的也正是从一八九八年戊戌政变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期间五十年的社会变迁。
一、选景大众化,以小见大
“茶馆”是一个街头巷尾最热闹的地方,无论是什么阶层的人们都会聚集在茶馆,因此,这个贯穿整篇话剧的线索本身就是一个大众化的场所。《茶馆》中,在掌柜的王利发的裕泰大茶馆聚集着三教九流的人,总是提着鸟笼的松二爷、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民族资本家秦仲义等等,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重现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人物类型。
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年来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和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来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作者在剧中充分描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和有地位的人对下层人士的剥削,虽然没有极尽描写上层社会的那些所谓的大人物,但是却有着以庞太监这类人为首的代表;虽然没有把笔墨全部放在下层人民身上,但是像贩卖妇女的刘麻子和由于家境困难被迫卖为人妇的康顺子,在他们身上所承载的都是下层人民的表象,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更能深入的体会下层人民那种无奈和社会的黑暗;虽然没有细节描写政治,但是秦仲义口口声声的实业救国和松二爷常四爷的一句“大清国要完”就招来牢狱之灾皆反映了当时政治局面的混乱,在小茶馆的一个个小人物身上发生的一件件小事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缩影。因此,就作者取材来看,即可得知作者写剧的大众化特点。
二、人物形象特点大众化
我们统计一下,三幕话剧中大概有70多个人物,这其中有近50个人物都有外号,人物特点鲜明,这些人物分布在社会的不同阶层,有的是清朝后裔,有的是做过国会议员,有的是街头艺人,还有柔弱妇女,小小的一部剧汇集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掌柜的王利发善于做生意,尽管有为了个人私利的原因,但不得不说,他善于变通,肯顺应社会发展改变自己的经营理念,他做了一辈子见风使舵、低眉顺眼的人,来者都是客,对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是到最后还是无法保住自己的生存,最终被逼上绝路;不同于王利发,常四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刚硬烈性汉子,他富有同情心切热爱国家,有着满腔热血,参加过义和团反帝运动,还由于一句“大清国要完”的感慨被捕入狱,在社会的打压下,最后他依然是自食其力,成为了一个卖菜人,一句“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最全面的总结;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也是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他作为“民族资本家”用自己手中的钱财想尽自己全力为国家出力,他主张实业救国,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下销声匿迹,最终破产,他最后的一句话:“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缥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尽显了他的悲愤与无奈,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除此之外还有好多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都在控诉着这个社会。
人贩子、官兵警察、甚至是由于贫困而流落至此的人们,像康顺子被迫被卖予庞太监并且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这种社会悲剧所有人都无力阻止,只能默默的看着、默默地忍受着,这众多的人物形象目的只是为了反映社会的黑暗,当这个社会张开它的血盆大口时,你就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尸骨无存,直到最后,物是人非,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后果,唯一不变的却是茶馆里那张“勿谈国事”的纸条,不知道这个巧妙的设计是在提醒着大家依然备受压迫还是一种赤裸裸的嘲讽,无论怎样,当时的社会对于百姓来讲就是一个恶魔。
作者以茶馆为写作背景,以小见大,小茶馆就是大社会,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现实、社会风貌,开始的描写:喝茶、逗鸟颇有闲适之感,可是等到后来“莫谈国事”的出场便将气氛逐渐转至压抑、无奈,再到最后出现的“茶钱先付”更是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小茶馆已经到了经常收不到茶钱以至于入不敷出的地步,从一个小茶馆的景况作为社会的一个横断面,反射出社会上各行各业、各家各户的情况,以茶馆的兴衰经历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兴衰发展。
《茶馆》整个剧本都是围绕在茶馆内喝茶展开的,而茶馆又是行文线索,由此可见,老舍在写这部剧之前对老北京的茶馆文化和茶馆经济等进行了很深入的了解,由此,才能更贴近人们生活,更具大众化特点。
【参考文献】
[1]于子翰.对老舍的戏剧创作进行分析[J].文学研究,2013(04)
[2]张明远.老舍话剧创作风格研读[J].科技视界,2010(11)
[3]赵庆明.话剧《茶馆》的艺术赏析[J].剑南文学,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