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全瓷微贴面关闭上前牙天然间隙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少量预备11、21牙近中邻面及部分唇面至近中唇轴角远中2~3mm处,邻面舌侧边缘预备至邻接区,基牙颈部预备与牙龈边缘平齐,舌侧预备成包绕型,在切端腭侧形成45°小斜面。牙体预备深度为0.5~0.8mm。唇舌面轴壁与底壁线角均预备成浅凹型,全瓷微贴面修复。结果:贴面边缘密合,颜色过渡均匀自然,患者对形态、色泽满意。结论:邻面全瓷微贴面是一种修复前牙天然散在间隙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上前牙;天然间隙;微贴面;美学修复;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78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3-0087-03
前牙散在间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牙列异常,对人们的美观、心理健康和咀嚼功能有较大影响。目前,随着社会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美观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前牙散在间隙患者因求职、社交活动及美观要求等原因来医院就诊,尤其以中青年患者居多。针对前牙天然散在间隙的患者,临床上主要采用正畸治疗、全冠修复、树脂及全瓷贴面等方法进行修复,而各种修复治疗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当前,随着全瓷材料及相关粘结剂性能的不断发展提高,全瓷贴面修复成为关闭前牙天然间隙的主要方式。全瓷贴面牙体磨除量少,颜色美观,耐磨损,不易着色,不易附着菌斑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从而被广大的患者所接受。同时,粘结材料的不断发展为贴面的远期效果提供了保障。本病例在仅微量预备基牙邻面及部分唇面的情况下,对前牙间隙进行微贴面修复,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男,40岁,职业:律师,因前牙天然散在间隙影响美观来笔者科室就诊。11、12、21、22牙存在天然间隙。要求少磨牙,仅修复11、21牙之间天然间隙。11、21牙间隙宽约3mm,牙冠形态正常,邻牙无明显变色、扭转,对颌牙无伸长。
1.2治疗方法:牙体组织预备方式大体与常规瓷贴面基牙的邻面区预备方式相似。①备牙前进行常规术前照相及比色(见图1);②常规局部麻醉后,进行邻面牙体预备,预备深度为0.5~0.8mm,唇面从中切牙近中面与唇面轴角向远中延伸2~3mm终止,基牙颈部预备至牙龈边缘。考虑到11牙切端近中1/3缺损,11牙预备时仅少量修整该区域,并向远中做适当延伸,形成圆弧形自然过渡(见图2~3);③舌侧预备成包绕型,边缘位于切端下1.5mm(见图2~3);④切端预备形成腭侧45°小斜面;⑤唇舌面轴壁与底壁線角均预备成浅凹型,唇舌面边缘做成短斜面。
牙体预备完成后,硅橡胶制取印模,超硬石膏灌制模型,常规制作暂时贴面。数码比色,送加工中心制作铸瓷贴面。试戴,发现修复体与牙体交界区界线较明显,修复体颜色与牙面有轻微差别(见图4)。解决方法:椅旁重新染色;义获嘉美学树脂粘结系统Variolink N(义获嘉公司)包含透明及遮色粘结剂及对应的试色剂。通过试色,选取与基牙颜色接近的粘结剂,以减少色差,实现颜色的自然过渡。
经过临床试戴及试色,椅旁调色,患者对修复体色形满意后,选用义获嘉美学树脂粘结系统Variolink N进行粘结,常规调整咬合、抛光。
2结果
贴面边缘密合,颜色过渡自然均匀,患者对形态、色泽满意。粘结后抛光,颜色过渡自然,与天然牙面颜色接近(见图5)。
复诊检查:患者1个月后复诊,参照美国CDA标准(California DentalAssociation’s auality evaluationsystem)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检查内容包括边缘密合度、边缘着色、修复体颜色、解剖形态、有无修复体周围龋及修复体有无磨损折裂及脱落,并记录患者满意度。检查发现贴面边缘密合无着色,修复体颜色自然逼真,解剖形态良好,未见修复体周围龋,修复体无磨损折裂及脱落,患者满意度好。
3讨论
瓷贴面作为牙体美学修复的方式之一,在改善前牙颜色、关闭前牙间隙、恢复前牙缺损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瓷贴面的最终美学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基牙预备方式、贴面厚度、粘结系统遮色性、基牙条件(如颜色、排列)等。其中,牙体预备类型、预备量直接关系到烤瓷贴面厚度、形态及颜色,而粘结技术及其效果则是获得良好的远期临床效果的重要保证。本病例采用新型釉质粘接技术一义获嘉美学树脂粘结系统Variolink N,剪切强度可达到(26.31±4.62)Mpa,保证了修复体的固位强度。
全瓷修复材料的透光性是复现天然牙颜色的关键,其越接近天然牙的透光性,修复体越生动逼真。该病例的修复选用铸瓷材料,相对于Zenostar臻瓷、upcera Zirconia氧化锆等材料,具有更高的透射率,加饰瓷后具有较好的光学效果,尤其是本病例为半贴面修复形式,较高的透射率更有利于患牙和贴面交界处的颜色过渡。IPS Empress铸瓷具有良好的半透明性,与牙釉质近似的折光性,良好的边缘密合性和抗折断性,其挠曲强度可达到160~182MPa。此外,铸瓷还有与牙釉质相似的抗磨性能,防止磨耗不均匀引起的色差,保证了远期的美学效果。
预备体边缘采用过渡短斜面,保证了修复体与牙面的均匀自然衔接;同时采用椅旁调色的方法,保证了贴面的修复效果更加自然、逼真。有研究表明,切端预备量2mm范围内,不同预备方式的全瓷贴面的抗折性与固位力无明显差异。本病例若采用常规全瓷贴面修复,则需额外预备唇面及切端的远中2/3,需要磨除较多的牙体组织,同时形成了更长的边缘线,邻面交界区难以清洁,增加了修复体边缘龋的风险,舌侧边缘难以避开咬合承力区。考虑到患者主诉前牙间隙过大,患牙颜色基本正常,可通过数码比色、椅旁染色保证修复体与患牙颜色自然过渡、逼真,而舌侧包绕式设计有利于提高成功率,有研究指出,尽管不同的预备方式不是影响贴面修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但切缘包绕型成功率最高,可达到97.4%。由于贴面薄而且主要通过粘结固位,因此,在咬合调整中要谨慎。
本病例贴面切端采用包绕型,舌侧边缘止于舌侧切1/4处,远中边缘止于舌侧近中1/3处,因此在咬合设计时,正中咬合没有接触;而在前伸咬合的调整中尽量使前伸引导面位于天然牙舌侧,减轻前伸时对修复体的撞击,这样可以降低修复体的脱落率。本病例既保证了修复体的抗力固位与美学效果,又尽可能减少了牙体磨除量,为今后利用微贴面修复前牙间隙积累了新的经验。
[关键词]上前牙;天然间隙;微贴面;美学修复;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78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3-0087-03
前牙散在间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牙列异常,对人们的美观、心理健康和咀嚼功能有较大影响。目前,随着社会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美观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前牙散在间隙患者因求职、社交活动及美观要求等原因来医院就诊,尤其以中青年患者居多。针对前牙天然散在间隙的患者,临床上主要采用正畸治疗、全冠修复、树脂及全瓷贴面等方法进行修复,而各种修复治疗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当前,随着全瓷材料及相关粘结剂性能的不断发展提高,全瓷贴面修复成为关闭前牙天然间隙的主要方式。全瓷贴面牙体磨除量少,颜色美观,耐磨损,不易着色,不易附着菌斑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从而被广大的患者所接受。同时,粘结材料的不断发展为贴面的远期效果提供了保障。本病例在仅微量预备基牙邻面及部分唇面的情况下,对前牙间隙进行微贴面修复,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男,40岁,职业:律师,因前牙天然散在间隙影响美观来笔者科室就诊。11、12、21、22牙存在天然间隙。要求少磨牙,仅修复11、21牙之间天然间隙。11、21牙间隙宽约3mm,牙冠形态正常,邻牙无明显变色、扭转,对颌牙无伸长。
1.2治疗方法:牙体组织预备方式大体与常规瓷贴面基牙的邻面区预备方式相似。①备牙前进行常规术前照相及比色(见图1);②常规局部麻醉后,进行邻面牙体预备,预备深度为0.5~0.8mm,唇面从中切牙近中面与唇面轴角向远中延伸2~3mm终止,基牙颈部预备至牙龈边缘。考虑到11牙切端近中1/3缺损,11牙预备时仅少量修整该区域,并向远中做适当延伸,形成圆弧形自然过渡(见图2~3);③舌侧预备成包绕型,边缘位于切端下1.5mm(见图2~3);④切端预备形成腭侧45°小斜面;⑤唇舌面轴壁与底壁線角均预备成浅凹型,唇舌面边缘做成短斜面。
牙体预备完成后,硅橡胶制取印模,超硬石膏灌制模型,常规制作暂时贴面。数码比色,送加工中心制作铸瓷贴面。试戴,发现修复体与牙体交界区界线较明显,修复体颜色与牙面有轻微差别(见图4)。解决方法:椅旁重新染色;义获嘉美学树脂粘结系统Variolink N(义获嘉公司)包含透明及遮色粘结剂及对应的试色剂。通过试色,选取与基牙颜色接近的粘结剂,以减少色差,实现颜色的自然过渡。
经过临床试戴及试色,椅旁调色,患者对修复体色形满意后,选用义获嘉美学树脂粘结系统Variolink N进行粘结,常规调整咬合、抛光。
2结果
贴面边缘密合,颜色过渡自然均匀,患者对形态、色泽满意。粘结后抛光,颜色过渡自然,与天然牙面颜色接近(见图5)。
复诊检查:患者1个月后复诊,参照美国CDA标准(California DentalAssociation’s auality evaluationsystem)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检查内容包括边缘密合度、边缘着色、修复体颜色、解剖形态、有无修复体周围龋及修复体有无磨损折裂及脱落,并记录患者满意度。检查发现贴面边缘密合无着色,修复体颜色自然逼真,解剖形态良好,未见修复体周围龋,修复体无磨损折裂及脱落,患者满意度好。
3讨论
瓷贴面作为牙体美学修复的方式之一,在改善前牙颜色、关闭前牙间隙、恢复前牙缺损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瓷贴面的最终美学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基牙预备方式、贴面厚度、粘结系统遮色性、基牙条件(如颜色、排列)等。其中,牙体预备类型、预备量直接关系到烤瓷贴面厚度、形态及颜色,而粘结技术及其效果则是获得良好的远期临床效果的重要保证。本病例采用新型釉质粘接技术一义获嘉美学树脂粘结系统Variolink N,剪切强度可达到(26.31±4.62)Mpa,保证了修复体的固位强度。
全瓷修复材料的透光性是复现天然牙颜色的关键,其越接近天然牙的透光性,修复体越生动逼真。该病例的修复选用铸瓷材料,相对于Zenostar臻瓷、upcera Zirconia氧化锆等材料,具有更高的透射率,加饰瓷后具有较好的光学效果,尤其是本病例为半贴面修复形式,较高的透射率更有利于患牙和贴面交界处的颜色过渡。IPS Empress铸瓷具有良好的半透明性,与牙釉质近似的折光性,良好的边缘密合性和抗折断性,其挠曲强度可达到160~182MPa。此外,铸瓷还有与牙釉质相似的抗磨性能,防止磨耗不均匀引起的色差,保证了远期的美学效果。
预备体边缘采用过渡短斜面,保证了修复体与牙面的均匀自然衔接;同时采用椅旁调色的方法,保证了贴面的修复效果更加自然、逼真。有研究表明,切端预备量2mm范围内,不同预备方式的全瓷贴面的抗折性与固位力无明显差异。本病例若采用常规全瓷贴面修复,则需额外预备唇面及切端的远中2/3,需要磨除较多的牙体组织,同时形成了更长的边缘线,邻面交界区难以清洁,增加了修复体边缘龋的风险,舌侧边缘难以避开咬合承力区。考虑到患者主诉前牙间隙过大,患牙颜色基本正常,可通过数码比色、椅旁染色保证修复体与患牙颜色自然过渡、逼真,而舌侧包绕式设计有利于提高成功率,有研究指出,尽管不同的预备方式不是影响贴面修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但切缘包绕型成功率最高,可达到97.4%。由于贴面薄而且主要通过粘结固位,因此,在咬合调整中要谨慎。
本病例贴面切端采用包绕型,舌侧边缘止于舌侧切1/4处,远中边缘止于舌侧近中1/3处,因此在咬合设计时,正中咬合没有接触;而在前伸咬合的调整中尽量使前伸引导面位于天然牙舌侧,减轻前伸时对修复体的撞击,这样可以降低修复体的脱落率。本病例既保证了修复体的抗力固位与美学效果,又尽可能减少了牙体磨除量,为今后利用微贴面修复前牙间隙积累了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