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书法界,翁闿运也是个资历甚深的著名书法家了。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与他有次交流,聆听他谈书法。
1974年秋,我正借调《辞海》编辑室参加《辞海》文学条目的修订。尽管《辞海》有文学分册和艺术分册,但当时的文学编辑和艺术编辑却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合称文艺室。文学编辑有聂文辉、汤高才,艺术编辑有郭术、陈炳等。艺术的门类较多,只记得郭术分管电影等,陈炳分管美术、书法等。戏曲之类的条目似乎都由一个叫老张的分管。我当时只有二十几岁,与文艺室的编辑都很熟。
一天下午,陈炳忽然对我说:他有工作上的事,要临时到外单位去下,过一会儿有位叫翁闿运的老先生要来,约好的,叫我帮忙先接待一下,他3点钟光景会回来。我一口答应。因为我听说过翁闿运,正好见识见识。
陈炳走后没多久,果然来了一位长者,约模60来岁,头发花白,穿一件浅棕色的外套,走路前倾,但步子还利索,两眼炯炯有神,一进门就东张西望的,像是在找人。我说:你是不是翁闿运先生?他说正是。于是我赶紧引他入坐,把陈炳的关照向他说明了一下。接着便给他倒水泡茶,一本正经地接待起来。
从谈话中得知,他是具体负责《辞海》书法条目的修订工作的,有些问题正要和陈炳商量。因为他是书法家,我便用接待的机会正好向他请教书法。当时周慧珺刚出版了第一本书法字帖,名声很大,我便问:“你看周慧珺的书法怎么样?”他身子往椅子靠背上一仰,说:“周慧珺是我的学生。”我大惊,居然碰到周慧珺的老师了!于是一连提了几个当代的著名书法家,他都摇摇头,不以为然。我见他都不那么认同,有点困惑了。他似乎也看出了我的困惑,便对我说:“你要看帖,练书法,最好是看古人的,学古人的。”我颇感新鲜,因为“文化大革命”倡导厚今薄古,从没听到过这种说法,便又问:“古代的书法家很多,究竟从谁的书法入手进门呢?”他非常明确地说:“苏东坡。”接着又补充道:“苏东坡是大文豪。他的楷书和行书都很好,可以经常看看、练练,不会错。”
当时陈炳办公桌边上正好有几本古人的书法字帖,他就随手翻阅,随手讲解。正当我听得津津有味时,陈炳回来了,刚好3点钟。我的接待工作也就此结束。
20多年后,我曾在枫林路的一家饭店又碰到过翁闿运。当时这家饭店的老板爱好艺术,曾把上海艺术界的各路名人邀请来吃饭,记得有顾振乐、赵宏本、高式熊、乔奇、陈醇、许艺城、邓廷毅、蒋伟等。老板还为一些著名书画家开辟了画室,提供纸砚笔墨。我也不知是谁介绍的,混迹其中。那次冬夜,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中,又是唱歌又是朗诵,热闹非凡。翁闿運那时80岁,年龄最大,穿件开襟短大衣,头戴绒帽,也兴致勃勃地起身为大家朗读了一首他写的五言律诗。说老实话,如果不是主持人陈醇介绍,我还真认不出他了。因为其时他面容清癯,脸庞明显比以前消瘦,人也萎缩了一些,只有从他的眼神中尚能依稀忆起昔日的印象。
由于当时人多,我也未上去嘘寒问暖,旧事重提,恐怕他也不记得了。只与坐在边上的顾振乐等老先生交流请益。数年后,翁闿运去世,终年95岁。
1974年秋,我正借调《辞海》编辑室参加《辞海》文学条目的修订。尽管《辞海》有文学分册和艺术分册,但当时的文学编辑和艺术编辑却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合称文艺室。文学编辑有聂文辉、汤高才,艺术编辑有郭术、陈炳等。艺术的门类较多,只记得郭术分管电影等,陈炳分管美术、书法等。戏曲之类的条目似乎都由一个叫老张的分管。我当时只有二十几岁,与文艺室的编辑都很熟。
一天下午,陈炳忽然对我说:他有工作上的事,要临时到外单位去下,过一会儿有位叫翁闿运的老先生要来,约好的,叫我帮忙先接待一下,他3点钟光景会回来。我一口答应。因为我听说过翁闿运,正好见识见识。
陈炳走后没多久,果然来了一位长者,约模60来岁,头发花白,穿一件浅棕色的外套,走路前倾,但步子还利索,两眼炯炯有神,一进门就东张西望的,像是在找人。我说:你是不是翁闿运先生?他说正是。于是我赶紧引他入坐,把陈炳的关照向他说明了一下。接着便给他倒水泡茶,一本正经地接待起来。
从谈话中得知,他是具体负责《辞海》书法条目的修订工作的,有些问题正要和陈炳商量。因为他是书法家,我便用接待的机会正好向他请教书法。当时周慧珺刚出版了第一本书法字帖,名声很大,我便问:“你看周慧珺的书法怎么样?”他身子往椅子靠背上一仰,说:“周慧珺是我的学生。”我大惊,居然碰到周慧珺的老师了!于是一连提了几个当代的著名书法家,他都摇摇头,不以为然。我见他都不那么认同,有点困惑了。他似乎也看出了我的困惑,便对我说:“你要看帖,练书法,最好是看古人的,学古人的。”我颇感新鲜,因为“文化大革命”倡导厚今薄古,从没听到过这种说法,便又问:“古代的书法家很多,究竟从谁的书法入手进门呢?”他非常明确地说:“苏东坡。”接着又补充道:“苏东坡是大文豪。他的楷书和行书都很好,可以经常看看、练练,不会错。”
当时陈炳办公桌边上正好有几本古人的书法字帖,他就随手翻阅,随手讲解。正当我听得津津有味时,陈炳回来了,刚好3点钟。我的接待工作也就此结束。
20多年后,我曾在枫林路的一家饭店又碰到过翁闿运。当时这家饭店的老板爱好艺术,曾把上海艺术界的各路名人邀请来吃饭,记得有顾振乐、赵宏本、高式熊、乔奇、陈醇、许艺城、邓廷毅、蒋伟等。老板还为一些著名书画家开辟了画室,提供纸砚笔墨。我也不知是谁介绍的,混迹其中。那次冬夜,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中,又是唱歌又是朗诵,热闹非凡。翁闿運那时80岁,年龄最大,穿件开襟短大衣,头戴绒帽,也兴致勃勃地起身为大家朗读了一首他写的五言律诗。说老实话,如果不是主持人陈醇介绍,我还真认不出他了。因为其时他面容清癯,脸庞明显比以前消瘦,人也萎缩了一些,只有从他的眼神中尚能依稀忆起昔日的印象。
由于当时人多,我也未上去嘘寒问暖,旧事重提,恐怕他也不记得了。只与坐在边上的顾振乐等老先生交流请益。数年后,翁闿运去世,终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