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伯父“大右派”李康年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kk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芷林按:李康年(1898—1964)先生,曾是鼎鼎大名的爱国民族资本家。“九一八”事变后,他倡议组建中国国货公司,气节凛然,广为传颂,并开办萃众、中国钟厂、鸿兴三家知名轻工业公司。1957年,他因提出定息赎买需20年的议案,掀起轩然大波,被打为“全国工商界十大右派”之一,1964年死于中风。
  我的岳母郑毓秀女士是李康年先生的外甥女。我婚后经常拜访李传芳舅舅,听他提及故人往事,无限追忆,不胜唏嘘。康年先生故去已有半个多世纪,谨以本文呈现传芳舅舅记忆中的他,希望能让读者重温李康年先生曾经的抱负、成就及遗憾,他的经历很大程度上是同时代爱国民族资本家群体经历的一个缩影。
  李家祖籍宁波,我曾祖父育有五子,我祖父行三,李康年的父亲李国磐行四,因为兄弟友爱,经常提及“五房”之说。后来外界有不实传闻:五房,一定是资本家李康年有五个妻妾,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他的丈人姓张,上代做过清朝的二品官,慧眼看中李康年年轻有为,将女儿许配给他。李虽然只有一个太太,却养育了九子二女(他共有十个成年子女,老大、老三是女儿,老八夭折),非常恩爱。李家家风严谨,有续弦的,但没有纳妾的,康年伯伯自然也没有。这个误会也成了我们家的笑谈。
  根据《宁波籍的上海名人录》记载,叫李康年的宁波老板有三个,其中有开煤油店的,经常张冠李戴,其实确有其人,却并不是他。
  幼承庭训 儒商本色
  按照家谱,“兆英启贤良,传家惟孝友”,李康年是良字辈,原名良康,字康年。我父亲李良鸿过世较早,我们家受康年伯伯关照较多,走动较近。伯伯的七个孩子都是读医科的,我在大同大学读工科,当时大学都是走读的,课程比较松散。1952—1953年期间,我经常到伯伯那边帮忙。当时他身兼诸多社会职务:上海市黄浦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民建委员、工商联第四大组组长等。第四大组多数是百货业和轻工业的民族资本家,时常举行聚会讨论,需要签到、记录、写提案征求其他组员意见,这些不是公司事务,不能由他所在公司派人负责,所以就由我来承担。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康年伯伯子女中,年长的去了外地读书,年幼的还不太晓事,反而我在他身边看他为人处事,知道许多内情。后来,他还交托我一件事:修订家谱,其间我们也有很多接触和交流。出于这几层原因,我对他是比较了解的。
  我祖父在宁波经商,其他四兄弟都是读书人。四叔公李国磐是廪生,可以向国家要一些津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垮台,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持。此前科举也取消了,很多人寻求新出路,兴起一阵出国热潮。李国磐有过赴日求学的想法,最后未能成行,只能代写文章为生。受家学熏陶和严父教导,康年伯伯读书较多,国学根底好,写文章和写字都很漂亮。在同时代民族资本家中,他是比较有文化的。他们家三兄弟,他居长,考虑家里负担重,很快就从商了。
  1913年,经过我祖父介绍,康年伯伯进宁波大昌纸号当学徒,满师后任该店司账。他算盘打得很好,在任职期间,能锐意改革,采用当时尚属罕见的改良的中式账册记账。1921年,伯伯进宁波棉业交易所任秘书,任职四年。1925年,经一位律师介绍,到上海,在爱国实业家方液仙独资创办的中国化学工业社任总务科长。方先生志向高远,化工社出品“三星牌”家用化学品牙粉、雪花膏、生发油、花露水、蚊香、牙膏等,与洋货轻工产品相抗衡,现在的上海牙膏厂的底子就是化工社的。因为伯伯办事比较得力,得方先生器重,也逐步结识方先生的好友黄炎培、胡厥文、蒉延芳、徐永祚等工商界名流。
  国货公司与实业三厂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康年伯伯愤而写下座右铭:“忍令上国衣冠沦为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表达自己矢志抗日的精神。他即与国货工厂联系,共有中国化学工业社、美亚织绸厂、五和织造厂、华生电器厂、鸿兴布厂、华昌钢精(铝制品)厂、中华珐琅(搪瓷)厂、亚浦耳灯泡厂、华福帽子厂等九家参加,组成“九厂国货临时联合商场”,于1932年“九一八”事件一周年纪念日正式开幕。
  由于当时老百姓在爱国思想的激发下,都愿买国货,故生意十分兴隆,营业始终不衰。伯伯由此看到了长期固定设置国货销售商场的发展远景,再次起草了一份筹设中国国货公司的计划书,又得到方液仙、李祖范等人的同意和支持,筹集资金10万元,并租得南京东路353号、哈同名下产业大陆商场(后改名慈淑大楼、东海大楼,今三五三广场)的铺面和二楼,取店名为“上海中国国货公司”,于1933年2月正式开业。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是方液仙,然方先生业务较多,实际事务多交由身为副经理的康年伯伯打理。
  中国国货公司有过辉煌的历史。当时时局严峻,为了自保,永安和先施立马在香港注册了美商身份,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所以日本人不能动它们,新新的老板李泽则依靠了日本人,所以四大公司中,中国国货公司气节凛然。上海沦陷后,方液仙拒任汪精卫政府实业部长,于1940年7月25日惨被特务杀害,时年仅47岁,令人扼腕!失去了方先生,又逢局势恶化,康年伯伯只能独挑大梁,多番斡旋,苦苦支撑。1941年,日军进入上海租界,他们对抵制日货的国货公司早已恨之入骨,不断派人滋扰生事,甚至指使人在店门口放手榴弹威吓。
  中国国货公司的创办是康年伯伯协助方液仙先生,他算是资方代理人。后来上海发展了一个南京路总店,两家分店分别在太平桥(今新天地太平湖公园)、新闸路,长沙也有一家分店,由康年伯伯的弟弟李庆新(李良骏,字庆新)主持,长沙大火后又搬到了广州(今湛江)。在民族轻工业的振兴上,他又办了三家很有影响力的公司:萃众毛巾厂、中国钟厂、鸿兴袜厂。康年伯伯办厂,有两大特点:第一,他特别注意质量;第二、秉持先进的经营理念,具备现代化管理的雏形。例如:他将工厂和办公室分开,自己管办公室,工厂的具体事务则由厂长管理;三家厂生产的产品可以直接在国货公司售卖,上下游无缝对接,这是做产业链的思维。
  萃众毛巾厂,康年伯伯是董事长,外甥林炳炜是副经理。现在的毛巾经常发硬,但以前是从不发硬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做毛巾的经纱和纬纱不是同一支纱,他规定16支作经,20支作纬,32支纱起毛。毛巾既要讲究厚度,也考虑手感,粗纱比较牢固,但容易发硬,所以起毛的纱比底板的高一档,这样做到手感柔软而底板又非常牢固,既柔软又耐用。其中货号为414的毛巾特别畅销,又因414与上海话“试一试”同音,成了一个活广告。   中国钟厂,原名中国钟表厂,也想做当时国人不生产的表,后来专做钟。老板是王宽诚先生(1947年后迁居香港),新址在金钟大厦(今乌鲁木齐路肇嘉浜路),老厂在徐家汇路一带,康年伯伯是总经理,“中国钟厂”四个字招牌是他亲笔题写的。当时的钟上发条走一个星期就松弛了,他聘请了工程师阮顺发设计制造轴芯细、摩擦力小、上一次发条能走15天的“三五牌”挂钟、台钟。上世纪60年代,“三五牌”的钟需要凭票供应,与永久牌脚踏车、蝴蝶牌缝纫机并列为年轻人结婚成家必备的三件套。
  第三家是鸿兴厂。1937年间,在上海生产“狗头牌”纱袜的鸿兴袜厂,因经营不善而遇到困难,康年伯伯集资接办,任董事长,经整顿后销路大有起色。狗头牌是真丝袜子,十里洋场,女生穿旗袍都配这种袜子,是很时髦的,但二战后尼龙袜崛起,因为造价便宜又不易破损,很快取代了真丝袜,所以后来这个厂没有了。
  这三厂的办公室兼发行所,包括核心成员副经理、销售人员(过去叫跑街的)等都在南京路国货公司的对面,康年伯伯一面坐镇国货公司,一面随时可以抽空徒步去办公。一般老百姓买一双两双袜子都去百货商店买,但百货商店或者其他厂家来批发提货,就来找这个办公室要提货单,凭提货单去厂房提货,厂房则由厂长负责管理。萃众、鸿兴、中国钟厂经康年伯伯申请,1954年被批准为公私合营企业,变成三厂联合办公,为了和工人打成一片,办公室迁移到了厂里。
  康年伯伯一贯坚持产品质量至上的生产原则。化工业在工艺层面涉及酸碱物质的漂白、处理和排放,总离不开水。有一次,毛巾厂里突然停水,副经理着急得不行,因为生产中的毛巾浸在池子里,表面上还可以用,实际上内部已经脆了。康年伯伯立马和水厂商量解决问题。
  成了“大右派”
  新中国成立前,康年伯伯虽表示“不问政治”,但国货公司有两个员工是地下党员,后来去了解放区,他是心知肚明并且给与掩护和资助的。我亲耳听他提及一个细节,新中国成立初上海市某局长在开会时让他坐在自己边上,该局长说,当年领导化工业斗争的就是我,我知道你是帮助过我们一些同志的。实事求是地说,康年伯伯当时没什么左派倾向,但他觉得国民党抓人肯定是不对的,和当时大学校长保护地下党学生一样,大多是出于人性本善。
  1949年后,因为康年伯伯抗日爱国的行为尽人皆知,所以初期是颇受党和国家信任的,但是后来情况出现了微妙变化。首先,是中国国货公司经申请批准,于1952年夏停业,职工由政府安排转业。当时百废待兴,大家手头都没钱买百货,国货公司一直亏损,康年伯伯申请停业。因为国货公司大名鼎鼎,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当时上海市政府这边希望他迎难而上,继续经营下去。但康年伯伯在商言商,认为自己要对股东负责,还是要求停业。上海市政府最后无奈,接手国货公司继续经营,但对他是颇有怨言的,认为他不懂政治,不顾大局,将困难和负担转嫁给了国家。这件事也埋下了一个隐患。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对私营企业采取赎买政策。国家提出,对企业估价后,以一年5%的定息赎买收购,实际上后来算下来给了康年伯伯大约10年定息。
  1957年,康年伯伯在上海第二届人代会上提了一个议案,提出既然一年5%定息,那么就要赎买20年。这是一个商人的简单逻辑。他还提出了操作性层面的要求,建议政府给他发一个凭证,上面写明年限和指定、领取定息的银行。这个议案顿时引起轰动,上报中央,李维汉邀请他去北京开会商讨,媒体纷纷采访他。他以为那是好事,还对《新民晚报》的记者高兴地说:我明早第一次上北京,还装修了一下门面(即补牙)。
  后来到了北京,康年伯伯才知道自己的议案引起了很大不满。这个事情康年伯伯太顶真,招致很多批评。他辩解道:我也不是为了个人,我的子女都不是商人,都是从医的,并没有再从事剥削别人的职业。但这样一说,批判的逻辑突然转向了更严重的方向:既然你不是为了自己,就是为了你整个资产阶级,转为“不从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利益立场考虑问题”。后来看情况不对了,他就把第一条赎买20年的建议撤销了,但马上又赶上了“反右”运动。1957年,康年伯伯成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工商联十“大右派”之一,牢牢戴上了帽子,心里很着急。后来处理方案下来,他从公私合营萃众毛巾厂的总经理降成总务科长,工资从四百多元跌至八十多元。
  康年伯伯的压力不但是经济方面的,更因为他觉得自己连累了孩子。伯伯进京时,二子是外交部的医生,四子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康年伯伯是宁波人,普通话不好,他们替他在会上读了材料,因此也都被打成“右派”。二子后来返回上海,几经沉浮,最后在第九人民医院工作。四子去了甘肃,最后回到上海,在静安区防疫站退休。虽然结局尚可,但经历了很多波折。最小的儿子被安上了“组织反革命”罪,还劳动改造。精神和经济的双重打击,导致他的身体状况也一落千丈。
  1958年,康年伯伯参与了“劳动改造”,一起“劳改”的还有复旦大学原教授、“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先生。那时我已经毕业去当教师了,和他没有以前走得近,但每年还会定期去看他。很长一段时间,康年伯伯家里经济来源是靠长子,他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科,1949年前就到美国做了医生,经常经香港,通过中国钟厂老板的路子寄钱到上海。1961年,康年伯伯摘帽了,但还是“摘帽右派”,他一直郁郁寡欢,1964年因中风在上海去世。没赶上“文革”,也是他的幸运。到了1977年,他的被错划右派问题,方得到复查改正。
  康年伯伯故去多年,后代散居中美各地。我多年受他爱护,回想往事,感慨良多。现能将我所知的他的故事说出来,让大家更多知道李康年对中国国货业的支持与贡献,感到很欣慰。
  (口述者李传芳为李康年侄儿、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原局长,撰稿者董芷林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社特聘研究员,杨之立为《世纪》杂志编辑)
其他文献
痛定思痛之余,不自觉如日坐愁城,孤陋寡闻,一旦忽又听到首长亲切的讲话,安得不令我起由衷的感动。  柯书记的讲话大概是分三个方面,即从整风结果谈到党和政府兴无灭资政策,最后是谈到右派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改造问题,柯书记的讲话是详尽恺切,明白畅晓的,对于整风结果方面,是以具体事例,来证明各项收获,其对于兴无灭资方面,曾郑重指出,这是党的决心,并且说共产党宣言,是毫无秘密的,谈到右派分子和资产阶级
期刊
2014年1月14日下午,《世纪》杂志社举办了2014年第1期《王安忆之父:南洋归雁的传奇》新闻发布会,著名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应邀出席,来自《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文汇读书周报》、《联合时报》、《党史信息报》、中新社上海分社、人民日报上海分社、东方网、上海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天天新报》、《上海法治报》等媒体的20余位记者出席本次发布会。  
期刊
宋子良是西南运输总处  第二任主任  “七七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揭开了八年抗战的伟大序幕,但从当时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来看,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若要长期坚持抗战,就必须争取军械弹药、汽油汽车等军事战略物资的外援。日本侵略者也同样看到了这一关系到抗战全局的关键所在,于1937年8月20日悍然宣布封锁中国沿海,阻止其它国家援助中国的抗战物资进入中国境内。因此如何开辟有效的对外通道,击破日军封锁,成为坚持抗
期刊
(一)  看到严修师怀念周斌武师的文章,心头又是一颤。突然浮上脑海的,竟是李叔同《送别》里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浊酒一瓢尽余欢,今宵别梦残”。如果把“知交”句改作“师辈俱零落”,那就全然是今日之心境了。  当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时,正值“反右”之后。不少老师,如中文系的陈子展、徐澄宇、乐嗣炳等教授都被划作“右派”,有的发遣新疆,有的发送广西,留在上海的如陈子展先生也足不履校园,不但无从受
期刊
一、两次透露次子蒋纬国身世  蒋介石次子蒋纬国究竟是否蒋介石所亲生?  对此问题,长期以来坊间有不少的版本与演义,众说纷纭。肯定亲生的证据是蒋介石与蒋纬国两人无论在公开还是私下场合,均以父子身份示人,亲密无间。蒋家族谱中,蒋纬国与蒋经国并列。否认亲生的基本版本是,蒋纬国系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与日本女子所生,戴因惧怕太太钮永恒而不敢认养。蒋介石与戴为浙江同乡,在日本期间交往密切,主动认养了蒋纬国。然而,
期刊
1964年春的一天,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在一次会议上对当时的解放日报社总编辑魏克明说:“这次有你们的了,上次跳过了。”接着,他传达了毛主席在1964年1月同吴冷西关于报纸工作的谈话中有关表扬《解放日报》的一段话:“《解放日报》比较注意抓思想,抓思想工作,值得看一看。”  柯庆施对毛主席表扬《解放日报》,当然是高兴的,但也勾起他6年前的一桩心事。1958年1月,毛主席给中共广西省委刘建勋、韦国
期刊
2014年是杨沫诞生一百周年。这位《青春之歌》的作者临终时把为数并不丰厚的积蓄捐献出来设置奖金,令人敬佩,一些回忆文章中谈及她的革命身世与创作道路,也颇具时代特点,很有思考价值。然而,但凡一提到张中行,这个《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生活原型,杨沫的第一任丈夫,不少人对杨就难免有些不以为然了。  读过小说、看过电影的人,对余永泽这个知识分子中的反面典型,都留下过深刻印象。尤其在搬上银幕时,通过于是之先生
期刊
刊发《人民日报》社论后意犹未满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在1版重要版面刊登毛泽东精心修改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这部影片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下面这段文字,是毛泽东亲笔写下的:“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
期刊
辜振甫:台湾儒雅精明实业家  两岸对话协商开启人  我与辜振甫先生素昧平生,我是在1993年到人民日报社履新后,从新加坡第一次“汪辜会谈”的新闻报道中认识了他。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以推动两岸关系走向和平统一,作为两岸协商对话的开启人,而青史留名。  新加坡“汪辜会谈”后,由于李登辉访美搅局和陈水扁当选“总统”鼓吹台独,两岸关系停滞了五年多。直到1998年初,汪道涵先生审时度势,主动出招
期刊
陈克文(1898—1986),1898年9月2日生于广西岑溪县一个颇有新思想的自耕农家庭。1919年9月,他考入广州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高师毕业后,经同乡甘乃光介绍,加入了国民党。后任粤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广东省党部宣传干事、《国民新闻》日报编辑,并与同学成立“知用学社”,开办“知用中学”。1935年,陈克文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其间经历了七七事变、迁都、重庆大轰炸、还都南京等变迁。1948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