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英国私有化改革的分析,指出私有化并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充分条件,并结合超产权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引入竞争机制。
【关键词】 国企改革;私有化;超产权理论
国有企业私有化主要是指国有企业资产向私人经济主体出售(Megginson和Netter,2001)。本文将就较有代表性的英国私有化路径进行比较,并对其结论进行分析。
一、英国的私有化路径及绩效
1.路径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制订了一套旨在复兴英国经济的政策,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大规模推行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英国的私有化进程分三个阶段,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综合运用了交易出售、特许经营和股票上市等方式。
三个阶段具体为:
第一阶段,主要出售那些虽为国有,但已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商业运作的企业,如英国石油公司等。这些公司基本上以现有形式被直接出售给私人部门。
第二阶段(始于1984年),私有化的范围扩展到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事业部门,如英国电信等。这一阶段私有化主要采取了公开上市方式。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对私有化之后企业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管理,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第三阶段(始于1995年),私有化的范围扩大到必须依赖政府补贴才能维持经营的企业。这主要包括公共运输系统和邮政系统。这类企业的私有化主要采取了特许经营的形式。
2.绩效
(1)从企业效率来看。私有化之后绝大部分企业的盈利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英国航空公司私有化5年后,税前利润增长了213%;自来水公司在私有化的4年后,税前利润增长了50%。
(2)从政府收益上看。通过改革,一方面大大减少了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出售国有企业所得及获得私有化企业税款等进一步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使得政府从沉重的财政负担中解脱出来。
(3)从消费者实惠来看。私有化之后,在某些行业中,消费者享受的服务和消费品的供给有了很大改善。但在一些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选择的范围依旧狭窄。基础设施和服务型企业在私有化后,产品与服务价格大幅度上涨。
(4)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经过私有化改革以后,往往出于提高效率的考虑大规模裁员或降薪,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就业压力。1979年英国的失业率为5.8%,1982年迅速上升到12.1%,1987年仍高达10.6%。
二、成功原因:引入竞争机制
在国有股减持问题上,英国遵循的是“先盈利再出售”原则,对于亏损的国有企业,改善其财政状况并提高竞争力,在实现盈利后再出售国有股权。也就是说,私有化并不是英国国企盈利的原因。
打破国家垄断的管理体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把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摆到同等位置上共同参与竞争,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才是英国国企改革成功之道。
三、超产权理论的解释
超产权理论认为靠利润激励去驱动经营者的努力必须要有竞争市场为前提。给定利润激励,产品市场的竞争就像一个放大器,竞争越激烈,利润刺激经理努力工作的作用也越大。这种竞争还影响企业治理机制的改善,同时企业资源以资本形式进入企业,也对经理努力程度有放大作用。资本市场的竞争促使企业改进其治理机制特别是财务机制,从而可能争夺更多的资源。
超产权理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现行数量模型描述:
Xi=Ai+Bri (1)
Yi=Ci+DXi+e (2)
以上数量模型所阐明的是:企业经理的努力程度Xi是上岗竞争激励指数(Ai)加上表示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产品市场竞争乘数”(B)与代表利润激励强度的企业经理利润占有率(Ri)之积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在上岗竞争激励(Ai)、产品市场竞争程度(B)、利润激励强度(Ri)给定的情况下,企业经理会选择相应的努力程度(Xi)。而在努力程度确定之后,企业绩效(Yi)便由经理所掌握的资源(D)和其经理能力(Ci)所决定。竞争因素在这个模型中,产品市场竞争直接以市场竞争乘数的形式存在,产品市场竞争和资本市场竞争共同影响企业治理机制,从而对经理的利润激励机制、上岗激励机制以及经理能力产生影响。而企业资源的规模受资本市场竞争和由这种竞争带来的财务机制变化的双重影响。
从超产权理论中可以推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另一种途径:通过引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于我国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途径来推进国企改革的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 国企改革;私有化;超产权理论
国有企业私有化主要是指国有企业资产向私人经济主体出售(Megginson和Netter,2001)。本文将就较有代表性的英国私有化路径进行比较,并对其结论进行分析。
一、英国的私有化路径及绩效
1.路径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制订了一套旨在复兴英国经济的政策,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大规模推行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英国的私有化进程分三个阶段,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综合运用了交易出售、特许经营和股票上市等方式。
三个阶段具体为:
第一阶段,主要出售那些虽为国有,但已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商业运作的企业,如英国石油公司等。这些公司基本上以现有形式被直接出售给私人部门。
第二阶段(始于1984年),私有化的范围扩展到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事业部门,如英国电信等。这一阶段私有化主要采取了公开上市方式。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对私有化之后企业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管理,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第三阶段(始于1995年),私有化的范围扩大到必须依赖政府补贴才能维持经营的企业。这主要包括公共运输系统和邮政系统。这类企业的私有化主要采取了特许经营的形式。
2.绩效
(1)从企业效率来看。私有化之后绝大部分企业的盈利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英国航空公司私有化5年后,税前利润增长了213%;自来水公司在私有化的4年后,税前利润增长了50%。
(2)从政府收益上看。通过改革,一方面大大减少了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出售国有企业所得及获得私有化企业税款等进一步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使得政府从沉重的财政负担中解脱出来。
(3)从消费者实惠来看。私有化之后,在某些行业中,消费者享受的服务和消费品的供给有了很大改善。但在一些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选择的范围依旧狭窄。基础设施和服务型企业在私有化后,产品与服务价格大幅度上涨。
(4)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经过私有化改革以后,往往出于提高效率的考虑大规模裁员或降薪,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就业压力。1979年英国的失业率为5.8%,1982年迅速上升到12.1%,1987年仍高达10.6%。
二、成功原因:引入竞争机制
在国有股减持问题上,英国遵循的是“先盈利再出售”原则,对于亏损的国有企业,改善其财政状况并提高竞争力,在实现盈利后再出售国有股权。也就是说,私有化并不是英国国企盈利的原因。
打破国家垄断的管理体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把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摆到同等位置上共同参与竞争,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才是英国国企改革成功之道。
三、超产权理论的解释
超产权理论认为靠利润激励去驱动经营者的努力必须要有竞争市场为前提。给定利润激励,产品市场的竞争就像一个放大器,竞争越激烈,利润刺激经理努力工作的作用也越大。这种竞争还影响企业治理机制的改善,同时企业资源以资本形式进入企业,也对经理努力程度有放大作用。资本市场的竞争促使企业改进其治理机制特别是财务机制,从而可能争夺更多的资源。
超产权理论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现行数量模型描述:
Xi=Ai+Bri (1)
Yi=Ci+DXi+e (2)
以上数量模型所阐明的是:企业经理的努力程度Xi是上岗竞争激励指数(Ai)加上表示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产品市场竞争乘数”(B)与代表利润激励强度的企业经理利润占有率(Ri)之积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在上岗竞争激励(Ai)、产品市场竞争程度(B)、利润激励强度(Ri)给定的情况下,企业经理会选择相应的努力程度(Xi)。而在努力程度确定之后,企业绩效(Yi)便由经理所掌握的资源(D)和其经理能力(Ci)所决定。竞争因素在这个模型中,产品市场竞争直接以市场竞争乘数的形式存在,产品市场竞争和资本市场竞争共同影响企业治理机制,从而对经理的利润激励机制、上岗激励机制以及经理能力产生影响。而企业资源的规模受资本市场竞争和由这种竞争带来的财务机制变化的双重影响。
从超产权理论中可以推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另一种途径:通过引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于我国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途径来推进国企改革的有一定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