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专业硕士教育中,教学方法需要较大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以案例教学方法为例,简要回顾了其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情况。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归纳了案例教学在教师、学生、学院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克服这些挑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案例教学;专业硕士;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对事例进行改编润色后形成的模拟事例,让学员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移情”进入案例情境,通过比较系统的分析、讨论、归纳、思考来共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历史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首先于19世纪后期发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显然,法院的每一个案件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但对案例教学法的系统性推广,则要归功于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正是在后者的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案例教学法才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与实践界得到广泛应用。
一、案例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案例教学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但其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早期的教育体系中,更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多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其基本途径就是依赖成熟的教材体系,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案例更多是以故事、经历等方式展示,这主要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积累,并没有形成案例教学的体系。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案例教学的快速发展时期,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在管理学、法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中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这也一个问题丛生的时期,比如案例从哪里获取、如何建设好案例、教学方法与流程等问题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框架,人们对案例教学方法的理解也大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老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与应用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是中国案例教学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体现为有了专业的期刊,形成了系统的组织体系,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较为频繁,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案例教学参与平台,各类案例竞赛开始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案例教学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二、专业硕士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如管理者、会计师、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中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如果从工商管理硕士(MBA)算起的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的1990年。1991年,中国有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成为第一批招收MBA学生、开展MBA教育的试点院校,1994年,又有中南财经大学等26所大学成为第二批开展MBA教育的高校。其后的十余年间,会计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相继获批。2009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中全面推广专业学位教育,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数量已达39种。但是,办学体系最为成熟、教学质量与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还是工商管理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都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绝大部分在攻读学位期间还处于正式工作状态,学习可能只是一种“兼职活动”,因而对授课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在2010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创新,“重点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研究课题和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创新”。这为专业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
三、专业硕士对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挑战
从原旨上讲,案例教学希望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案例中展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通过两者的结合,抽象、归纳出一般性的观点或结论,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启发自己或他人的反思,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论切实联系实践的目的。但是,在专业硕士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一宗旨的实现可能遭遇了困难。因此,我们以工商管理硕士为主要对象,对专业硕士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创新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非结构化访谈、座谈会、实地调研、教学实践、亲身体验等方式,对多所学校100余位工商管理硕士学员进行了调研。综合分析访谈资料,我们发现,在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学院等不同主体在案例教学方面还是存在明显问题的。
(一)教师对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方式
在被问到学习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教学方法时,不少受访谈的学员表示,的确不少教师都使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被问及对哪些案例教学效果较好时,绝大部分学员表示,除了如《组织行为学》等少数一些课程,大部分课程的案例分析并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深入探讨时,我们发现了主要原因。原来,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案例做成了讲义(如PPT),给学生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一遍。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课程变得比较生动,但并没有给自己有特别的启发。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教师依托案例材料的教学,其实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二)学生对案例的准备
在访谈的学生中,不少学员反映印象深刻的案例教学是在课堂上被老师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热烈的现场讨论,学生们觉得很有收获。但当问到,被讨论的案例材料是否在课前发放时,学生反映,大部分课程是老师在讲过案例情况后,随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发言,并没有在课前留足够的时间来自主地阅读案例,或准备相关理论知识。从这个方面看来,学生最感兴趣的可能是讨论的形式,而不是讨论的内容与过程。这与标准的案例分析教学是相差甚远的。
(三)学生自身特征及其对理论知识的接受
虽然我们相信学生都是抱着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入学校学习的,但他们在“工作—学习—家庭”三方之间的精力分配,以及在工作实践中投入太久,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条件的。受访学生表示,在进入教室后,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迫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但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很有可能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量不足。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愿意更多地引用社会流行的所谓“畅销书”中的观点、或自己从培训公司得到的观点甚至道听途说的理论来解释案例的原因之一。受访学生也表示,他们当然不想为了分析案例而分析案例,他们最想得到的,是系统的案例分析过后所引出来的思想、理论与观点,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位学员曾这样说过,“通过课程学习,我可能各们课程都知道一点,但都不够深刻。这个过程的最大好处就是,当与上司对话时,我可以知道去看哪方面的书”。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学校给学生的知识并没有“送到”学生的“内心”思维体系中。 (四)学院的评估与支持体系
关于对学院教学管理的认识,不少受访学员表示,希望得到更加密切的“学院—学生关系”,比如对学生的需求能够密切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有学员明确表示,希望学院能够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当我要选一门我非常喜欢的课程时,却被告知,这个课程本学期不开,这让我无可奈何”。当问到如何评估课程时,不少学员都有一致的反应,在评估课程时,一般都会“选择友好的选项,因为老师毕竟辛苦了一天”。这样一种不够精确或笼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得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少学院都还没有专门针对案例教学的评估指标;从学院的角度来看,对教师案例教学的技能发展所提供的支持也是比较不足的。更多的教师需要得到足够的培育与学习机会。
四、建议与思考
显然,专业学位的学生其相对于学术型学生具有较明显的特殊性,他们面临的压力更大,学习的方向性与动机也更加明确,对教学过程要求更高。因此,这给案例教学方法创新也提出更大的挑战。依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善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效果。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案例教学虽然是围绕案例展开的,但绝不意味着理论知识不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其中的“道”就是理论知识体系,“业”则是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指导下所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训练与积累,那对案例的分析是盲目的和肤浅的。案例分析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要点的理解、领悟和掌握。但是,专业学位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具体的实践,较难理解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道”的传授方式与方法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依据教材体系进行传授,使学生首先要充分接受理论,然后才是通过案例进行模拟实践。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系统流程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案例材料的选择、学生自行准备、课下分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报告总结与反思等主要环节。如果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主要环节,那案例教学的效果都有可大打折扣。比如,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居住地址更分散,不像全日制学生那样集中居住,所以时间更难协调。因此,如果不提前一至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而只是在课堂上简单讲解,把案例当成故事讲,那这样形成的结果是“教师理解的案例”,让学生做“提供的分析”,这在逻辑上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因此,教师要对案例教学做出充分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掌控案例分析流程,确保案例教学效果。
(三)要在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应用自己的观点来控制学生的观点,而应该秉持一种“案例面前师生平等”的思想,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思考,即使犯错也没关系,因为犯错也是一种学习机会。而专业学位的学生由于具备相对较多的工作经验,所以会形成多样化的分析视角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案例有充分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做好与学生随时沟通的准备。借助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以及后续的师生沟通,教师可以实现从“注重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向“注重能力”的案例教学方式的转变。当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院也应发展完善的案例教学支持体系,通过专门的“师生案例教学沟通机制”,给教师提供帮助,从而在总体上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水平。
项目基金:本文受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专业硕士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以组织行为学为例”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中外MBA教育比较研究中心招标项目“MBA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的资助。
【关键词】案例教学;专业硕士;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对事例进行改编润色后形成的模拟事例,让学员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移情”进入案例情境,通过比较系统的分析、讨论、归纳、思考来共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历史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首先于19世纪后期发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显然,法院的每一个案件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但对案例教学法的系统性推广,则要归功于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正是在后者的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案例教学法才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与实践界得到广泛应用。
一、案例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案例教学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但其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早期的教育体系中,更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多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其基本途径就是依赖成熟的教材体系,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案例更多是以故事、经历等方式展示,这主要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积累,并没有形成案例教学的体系。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案例教学的快速发展时期,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在管理学、法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中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这也一个问题丛生的时期,比如案例从哪里获取、如何建设好案例、教学方法与流程等问题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框架,人们对案例教学方法的理解也大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老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与应用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是中国案例教学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体现为有了专业的期刊,形成了系统的组织体系,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较为频繁,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案例教学参与平台,各类案例竞赛开始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案例教学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二、专业硕士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如管理者、会计师、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中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如果从工商管理硕士(MBA)算起的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的1990年。1991年,中国有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成为第一批招收MBA学生、开展MBA教育的试点院校,1994年,又有中南财经大学等26所大学成为第二批开展MBA教育的高校。其后的十余年间,会计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相继获批。2009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中全面推广专业学位教育,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数量已达39种。但是,办学体系最为成熟、教学质量与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还是工商管理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都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绝大部分在攻读学位期间还处于正式工作状态,学习可能只是一种“兼职活动”,因而对授课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在2010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创新,“重点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研究课题和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创新”。这为专业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
三、专业硕士对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挑战
从原旨上讲,案例教学希望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案例中展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通过两者的结合,抽象、归纳出一般性的观点或结论,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启发自己或他人的反思,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论切实联系实践的目的。但是,在专业硕士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一宗旨的实现可能遭遇了困难。因此,我们以工商管理硕士为主要对象,对专业硕士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创新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非结构化访谈、座谈会、实地调研、教学实践、亲身体验等方式,对多所学校100余位工商管理硕士学员进行了调研。综合分析访谈资料,我们发现,在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学院等不同主体在案例教学方面还是存在明显问题的。
(一)教师对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方式
在被问到学习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教学方法时,不少受访谈的学员表示,的确不少教师都使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被问及对哪些案例教学效果较好时,绝大部分学员表示,除了如《组织行为学》等少数一些课程,大部分课程的案例分析并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深入探讨时,我们发现了主要原因。原来,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案例做成了讲义(如PPT),给学生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一遍。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课程变得比较生动,但并没有给自己有特别的启发。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教师依托案例材料的教学,其实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二)学生对案例的准备
在访谈的学生中,不少学员反映印象深刻的案例教学是在课堂上被老师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热烈的现场讨论,学生们觉得很有收获。但当问到,被讨论的案例材料是否在课前发放时,学生反映,大部分课程是老师在讲过案例情况后,随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发言,并没有在课前留足够的时间来自主地阅读案例,或准备相关理论知识。从这个方面看来,学生最感兴趣的可能是讨论的形式,而不是讨论的内容与过程。这与标准的案例分析教学是相差甚远的。
(三)学生自身特征及其对理论知识的接受
虽然我们相信学生都是抱着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入学校学习的,但他们在“工作—学习—家庭”三方之间的精力分配,以及在工作实践中投入太久,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条件的。受访学生表示,在进入教室后,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迫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但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很有可能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量不足。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愿意更多地引用社会流行的所谓“畅销书”中的观点、或自己从培训公司得到的观点甚至道听途说的理论来解释案例的原因之一。受访学生也表示,他们当然不想为了分析案例而分析案例,他们最想得到的,是系统的案例分析过后所引出来的思想、理论与观点,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位学员曾这样说过,“通过课程学习,我可能各们课程都知道一点,但都不够深刻。这个过程的最大好处就是,当与上司对话时,我可以知道去看哪方面的书”。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学校给学生的知识并没有“送到”学生的“内心”思维体系中。 (四)学院的评估与支持体系
关于对学院教学管理的认识,不少受访学员表示,希望得到更加密切的“学院—学生关系”,比如对学生的需求能够密切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有学员明确表示,希望学院能够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当我要选一门我非常喜欢的课程时,却被告知,这个课程本学期不开,这让我无可奈何”。当问到如何评估课程时,不少学员都有一致的反应,在评估课程时,一般都会“选择友好的选项,因为老师毕竟辛苦了一天”。这样一种不够精确或笼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得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少学院都还没有专门针对案例教学的评估指标;从学院的角度来看,对教师案例教学的技能发展所提供的支持也是比较不足的。更多的教师需要得到足够的培育与学习机会。
四、建议与思考
显然,专业学位的学生其相对于学术型学生具有较明显的特殊性,他们面临的压力更大,学习的方向性与动机也更加明确,对教学过程要求更高。因此,这给案例教学方法创新也提出更大的挑战。依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善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效果。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案例教学虽然是围绕案例展开的,但绝不意味着理论知识不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其中的“道”就是理论知识体系,“业”则是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指导下所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训练与积累,那对案例的分析是盲目的和肤浅的。案例分析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要点的理解、领悟和掌握。但是,专业学位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具体的实践,较难理解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道”的传授方式与方法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依据教材体系进行传授,使学生首先要充分接受理论,然后才是通过案例进行模拟实践。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系统流程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案例材料的选择、学生自行准备、课下分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报告总结与反思等主要环节。如果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主要环节,那案例教学的效果都有可大打折扣。比如,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居住地址更分散,不像全日制学生那样集中居住,所以时间更难协调。因此,如果不提前一至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而只是在课堂上简单讲解,把案例当成故事讲,那这样形成的结果是“教师理解的案例”,让学生做“提供的分析”,这在逻辑上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因此,教师要对案例教学做出充分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掌控案例分析流程,确保案例教学效果。
(三)要在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应用自己的观点来控制学生的观点,而应该秉持一种“案例面前师生平等”的思想,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思考,即使犯错也没关系,因为犯错也是一种学习机会。而专业学位的学生由于具备相对较多的工作经验,所以会形成多样化的分析视角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案例有充分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做好与学生随时沟通的准备。借助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以及后续的师生沟通,教师可以实现从“注重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向“注重能力”的案例教学方式的转变。当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院也应发展完善的案例教学支持体系,通过专门的“师生案例教学沟通机制”,给教师提供帮助,从而在总体上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水平。
项目基金:本文受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专业硕士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以组织行为学为例”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中外MBA教育比较研究中心招标项目“MBA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