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预后等,提高防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的58例病历,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8例患者中,发生在72h内的有32例(55.2%);发生在72h~1周的14例(24.1%)。总有效率为22.47%,无效占24.2%,恶化率53.4%。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占55.2%,恶化21例,恶化率65.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治疗棘手、预后不良,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更差,重在预防,一周内最为重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心脑卒中;脑心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300-01
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脑梗死均是临床急症和常见病,急性心肌梗死后伴发脑血管意外则称为心脑卒中,以缺血性卒中多见,国外文献报告其患病率为1.0%~8.0%[1],国内报道相对较少。而患者因急性脑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血管功能障碍及心脏损害被称为脑心综合征[2],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62%~90%[5]。现将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58例,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25例,年龄45~81岁,60岁以下5例,60岁~70岁29例,70岁以上24例。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预后等临床资料。统计学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2治疗:包括脑梗死及心肌梗死两方面的治疗。(1) 根据病情给予抗心肌缺血、纠正心律失常等;(2)排除大面积脑梗死后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3)卧床、密切监护,及时对症处理;(4)防治并发症; (5)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6) 根据脑梗死面积适当给予脱水剂控制脑水肿。
3 结果:
3.1一般资料:男33例,女25例,小脑梗塞4例(6.9%),脑干9例(15.5%),大脑半球45,其中大面积32例(55.2%),非大面积13例(22.4%),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7例(63.8%),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1例(36.2%),恶性心律失常6例(10.3%),冠脉造影3例(5.2%),脑血管检查30例(51.7%)。心梗在前者34例,脑梗死在前者21例,几乎同时发生者3例。
3.2:发病时间看,58例患者中,发生在72h内的有32例,占55.2%;发生在72h~1周的14例;占24.1%。最长23天。
3.3预后:合并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32例,恶化21例,恶化率65.6%,非大面积13例,恶化5例,恶化率38.5%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 目前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1],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是其重要类型,由于两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有时候会合并出现,此时常导致病情迅速恶化、治疗更加棘手。
心脑卒中可能机理为: 1心源性脑栓塞:各种原因形成的附壁血栓、栓子脱落;2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3 心肌梗死后通过神经反射,使肾素等物质增加,易引起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脑梗死后继发心肌梗死机理:1脑水肿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促使冠脉痉挛,诱发;2水量不足、出汗、呕吐导致血容量不足引起低血压;3全身出现应激性改变,网状结构调节系统障碍,心肌营养性障碍,诱发[8] 。贺雯等认为患者精神紧张也是其原因之一 [10] 。
资料显示患者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可能与此年龄阶段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增多有关。男性略多于女性, ST段抬高型多于非ST段抬高型,但由于资料数据有限尚不能得出具体分布情况。
与既往报道一致,心脑卒中较脑心综合征少见,可能原因为:1、急性脑梗死后多使用扩容、升压等措施并较多使用甘露醇等脫水剂(需快速滴注),势必加重心脏负担;2、心肌梗死后常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抗栓强度大而急性脑梗死后抗凝治疗不作为常规,在大面积脑梗死时甚至仅仅给予“中性”治疗,无疑增加心肌缺血风险。
资料显示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0.3%,需高度警惕。所有患者中行冠脉造影者3例,占5.2%,而行脑血管检查者30例,占51.7%,可能与脑血管检查相对简单、神经内科医师对脑血管检查比较重视有关,而血管的检查对其预后判断、下一步治疗有着重要价值,需进一步加强。
58例患者中,55.2%发生在72h内;24.1%发生在72h~1周内,最长23天。可见无论急性心梗还是急性脑梗,1周内危险程度最高。
58例患者中恶化率53.4,好转率仅22.4,可见其治疗面临着严重挑战。合并大面积脑梗死后影响抗凝、抗小板药物应用受限、限制了外科手术(去骨瓣减压及内减压)、同时脑水肿后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并发症多等多种因素从而使治疗面临更大挑战。
总之,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后治疗上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硝酸酯制剂等的应用常需权衡利弊后使用,重在预防及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Komrad MS, Karl_Arne JN, Jan E, et 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Neurology, 1984,34(8):1403.
[2] 苑司臣,赵海涛,脑心综合征20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6):27-28.
[3] 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M].第2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55.
[4] 吴先杰,王永霞,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研究现状及思路 [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26(7):629
[5] 李光布,孙成珍,牛绍利,心脑卒中并存 60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3):424
[6] 贺雯,段丽,刘慧斌,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67例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2013,37(2):104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心脑卒中;脑心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300-01
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脑梗死均是临床急症和常见病,急性心肌梗死后伴发脑血管意外则称为心脑卒中,以缺血性卒中多见,国外文献报告其患病率为1.0%~8.0%[1],国内报道相对较少。而患者因急性脑病引起的继发性心血管功能障碍及心脏损害被称为脑心综合征[2],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62%~90%[5]。现将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58例,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25例,年龄45~81岁,60岁以下5例,60岁~70岁29例,70岁以上24例。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预后等临床资料。统计学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2治疗:包括脑梗死及心肌梗死两方面的治疗。(1) 根据病情给予抗心肌缺血、纠正心律失常等;(2)排除大面积脑梗死后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3)卧床、密切监护,及时对症处理;(4)防治并发症; (5)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6) 根据脑梗死面积适当给予脱水剂控制脑水肿。
3 结果:
3.1一般资料:男33例,女25例,小脑梗塞4例(6.9%),脑干9例(15.5%),大脑半球45,其中大面积32例(55.2%),非大面积13例(22.4%),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7例(63.8%),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1例(36.2%),恶性心律失常6例(10.3%),冠脉造影3例(5.2%),脑血管检查30例(51.7%)。心梗在前者34例,脑梗死在前者21例,几乎同时发生者3例。
3.2:发病时间看,58例患者中,发生在72h内的有32例,占55.2%;发生在72h~1周的14例;占24.1%。最长23天。
3.3预后:合并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32例,恶化21例,恶化率65.6%,非大面积13例,恶化5例,恶化率38.5%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 目前公认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1],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是其重要类型,由于两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有时候会合并出现,此时常导致病情迅速恶化、治疗更加棘手。
心脑卒中可能机理为: 1心源性脑栓塞:各种原因形成的附壁血栓、栓子脱落;2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3 心肌梗死后通过神经反射,使肾素等物质增加,易引起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脑梗死后继发心肌梗死机理:1脑水肿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促使冠脉痉挛,诱发;2水量不足、出汗、呕吐导致血容量不足引起低血压;3全身出现应激性改变,网状结构调节系统障碍,心肌营养性障碍,诱发[8] 。贺雯等认为患者精神紧张也是其原因之一 [10] 。
资料显示患者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人群,可能与此年龄阶段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增多有关。男性略多于女性, ST段抬高型多于非ST段抬高型,但由于资料数据有限尚不能得出具体分布情况。
与既往报道一致,心脑卒中较脑心综合征少见,可能原因为:1、急性脑梗死后多使用扩容、升压等措施并较多使用甘露醇等脫水剂(需快速滴注),势必加重心脏负担;2、心肌梗死后常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抗栓强度大而急性脑梗死后抗凝治疗不作为常规,在大面积脑梗死时甚至仅仅给予“中性”治疗,无疑增加心肌缺血风险。
资料显示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0.3%,需高度警惕。所有患者中行冠脉造影者3例,占5.2%,而行脑血管检查者30例,占51.7%,可能与脑血管检查相对简单、神经内科医师对脑血管检查比较重视有关,而血管的检查对其预后判断、下一步治疗有着重要价值,需进一步加强。
58例患者中,55.2%发生在72h内;24.1%发生在72h~1周内,最长23天。可见无论急性心梗还是急性脑梗,1周内危险程度最高。
58例患者中恶化率53.4,好转率仅22.4,可见其治疗面临着严重挑战。合并大面积脑梗死后影响抗凝、抗小板药物应用受限、限制了外科手术(去骨瓣减压及内减压)、同时脑水肿后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并发症多等多种因素从而使治疗面临更大挑战。
总之,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后治疗上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硝酸酯制剂等的应用常需权衡利弊后使用,重在预防及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Komrad MS, Karl_Arne JN, Jan E, et 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Neurology, 1984,34(8):1403.
[2] 苑司臣,赵海涛,脑心综合征20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6):27-28.
[3] 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700问[M].第2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555.
[4] 吴先杰,王永霞,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研究现状及思路 [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26(7):629
[5] 李光布,孙成珍,牛绍利,心脑卒中并存 60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2,10(3):424
[6] 贺雯,段丽,刘慧斌,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67例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2013,37(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