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咳嗽、哮喘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等对症及支持治疗),将58例易患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的患儿加用小青龙汤口服,日1剂,2次/日。结果:58例患儿中,痊愈4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有效率约98%。结论: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咳嗽、哮喘明确有效,不良反应小,病程缩短,不易复发。
关键词 小青龙汤 咳嗽 哮喘 有效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35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小儿咳嗽、哮喘患儿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6个月~6岁,病程4~12天,平均7天,病例入选标准为患儿经常以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就诊的患儿,中医辨证为“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证属外寒内饮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喉间痰鸣,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或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滑,脉浮,指纹浮红。咽不红,双肺可闻及喘鸣音及哮鸣音。
用药方法:麻黄3g,芍药9g,细辛3g,干姜4g,桂枝6g,五味子6g,半夏6g,炙甘草4g,日1剂,2次/日,水煎温服。临床加减,若外感寒证轻,可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恶寒重,可加重麻黄、桂枝用量以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恶风自汗,可重用桂枝、白芍以调和营卫;喘咳甚,重用细辛、干姜、半夏以散寒化饮降逆;咳甚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哮喘甚加射干、地龙解痉祛痰;兼有热象出现烦躁,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治愈出院后随访2个月。
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②有效:偶有咳嗽,双肺呼吸音粗,偶可闻及哮鸣音;③无效:仍有咳喘,双肺可闻及哮鸣音。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有效例数/病历总数×100%。
结 果
本组患儿58例,临床治疗时间5~14天,平均7天,治愈4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有效率约98%。治疗用药起效时间最短1天。治疗过程中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口服见效快,病程缩短,病愈后不易复发,用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强。
讨 论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功用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饭,主治外寒内饮证。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本方中麻黄、桂枝为君药,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有止咳平喘之效,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饭。干姜、细辛为臣药,温肺化饮,可助麻黄、桂枝解表祛邪。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调和营血,既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制约上药辛散温燥太过,半夏燥湿化痞,和胃降逆,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上药合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外解风寒,内去水饮,宣降复,则诸症自平。本方现代临床多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中耳炎、卡他性眼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现代研究发现,麻黄具有发汗解热作用,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有抗过敏、抗炎作用;桂枝有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常见致病皮肤真菌、痢疾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兼有止咳、化痰作用;细辛有解热、抗炎、镇静、抗惊厥及局麻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黄曲霉素均有抑制作用;干姜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五味子有镇咳、祛痰作用,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具有提高免疫、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肠道沙门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半夏有止呕、止咳作用;芍药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甘草具有镇咳、解毒、保肝、降脂、抗利尿作用。本方为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小,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但应注意麻黄发汗力较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汗不宜太过,以免津液耗损太过,且麻黄有引起兴奋、失眠、不安等反应;细辛有小毒,应注意用量。
关键词 小青龙汤 咳嗽 哮喘 有效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35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小儿咳嗽、哮喘患儿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6个月~6岁,病程4~12天,平均7天,病例入选标准为患儿经常以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就诊的患儿,中医辨证为“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证属外寒内饮证。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喉间痰鸣,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或鼻塞,流清涕,舌苔白滑,脉浮,指纹浮红。咽不红,双肺可闻及喘鸣音及哮鸣音。
用药方法:麻黄3g,芍药9g,细辛3g,干姜4g,桂枝6g,五味子6g,半夏6g,炙甘草4g,日1剂,2次/日,水煎温服。临床加减,若外感寒证轻,可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恶寒重,可加重麻黄、桂枝用量以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恶风自汗,可重用桂枝、白芍以调和营卫;喘咳甚,重用细辛、干姜、半夏以散寒化饮降逆;咳甚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哮喘甚加射干、地龙解痉祛痰;兼有热象出现烦躁,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治愈出院后随访2个月。
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②有效:偶有咳嗽,双肺呼吸音粗,偶可闻及哮鸣音;③无效:仍有咳喘,双肺可闻及哮鸣音。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有效例数/病历总数×100%。
结 果
本组患儿58例,临床治疗时间5~14天,平均7天,治愈4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有效率约98%。治疗用药起效时间最短1天。治疗过程中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青龙汤口服见效快,病程缩短,病愈后不易复发,用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强。
讨 论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功用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饭,主治外寒内饮证。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本方中麻黄、桂枝为君药,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有止咳平喘之效,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饭。干姜、细辛为臣药,温肺化饮,可助麻黄、桂枝解表祛邪。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调和营血,既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制约上药辛散温燥太过,半夏燥湿化痞,和胃降逆,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上药合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外解风寒,内去水饮,宣降复,则诸症自平。本方现代临床多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中耳炎、卡他性眼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现代研究发现,麻黄具有发汗解热作用,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有抗过敏、抗炎作用;桂枝有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常见致病皮肤真菌、痢疾杆菌、肠炎沙门氏菌、霍乱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兼有止咳、化痰作用;细辛有解热、抗炎、镇静、抗惊厥及局麻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黄曲霉素均有抑制作用;干姜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五味子有镇咳、祛痰作用,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具有提高免疫、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肠道沙门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半夏有止呕、止咳作用;芍药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甘草具有镇咳、解毒、保肝、降脂、抗利尿作用。本方为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小,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但应注意麻黄发汗力较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汗不宜太过,以免津液耗损太过,且麻黄有引起兴奋、失眠、不安等反应;细辛有小毒,应注意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