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笔者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为例:本课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课上的比较顺利,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拿着角在课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竟然用角摆了一架挺漂亮的飞机.
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飞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得端端正正,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孩子们不喜欢听课,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于是,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几分钟后,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有的小组拼的是蓝天下小鸟飞翔;有的小组拼的是草地上小鸡捉虫子;有的小组拼的是操场上小朋友在做游戏;还有的小组拼的是大海上轮船在航行……孩子们的想象的多么奇妙!课后,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是怎样与人合作的,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等等.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参与是否,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一、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更加乐意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三、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上面的教学中,我把数学与美术整合在了一起,不但让学生在摆角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而且能设计出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画面,数学能力和美术能力得到了协调发展.最后我让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来总结自己的收获,这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责任编辑 邓国勋 特约编辑 韦克兰)
笔者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为例:本课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课上的比较顺利,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拿着角在课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竟然用角摆了一架挺漂亮的飞机.
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飞机: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得端端正正,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孩子们不喜欢听课,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于是,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几分钟后,学生们展示了他们的杰作:有的小组拼的是蓝天下小鸟飞翔;有的小组拼的是草地上小鸡捉虫子;有的小组拼的是操场上小朋友在做游戏;还有的小组拼的是大海上轮船在航行……孩子们的想象的多么奇妙!课后,我让学生谈谈今天是怎样与人合作的,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等等.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参与是否,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
一、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更加乐意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三、注意学科间的整合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理性占主导的学科.最优化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完成本门学科特定的任务,还应巧妙整合完成其它学科的任务.在上面的教学中,我把数学与美术整合在了一起,不但让学生在摆角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而且能设计出一幅幅富有创意的画面,数学能力和美术能力得到了协调发展.最后我让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来总结自己的收获,这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责任编辑 邓国勋 特约编辑 韦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