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25测定对卵巢癌的诊断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方法:以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107例各种妇科疾病治疗前后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以CA125>23.63U/ml判断为阳性。结果:卵巢癌阳性率为100%,子宫肌瘤、卵巢良性畸胎瘤及其他妇科疾病的阳性率分别为15.2%、21.4%和13.8%,17例卵巢癌患者经化疗或手术治疗后有14例CA125<23.63U/ml,其余良性妇科疾病经治疗后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结论:血清CA125测定对诊断、疗效及预后有较高的价值。
  关鍵词 CA125 免疫放射分析法 卵巢癌
  
  材料与方法
  血清标本:2004~2006年各种妇科疾病患者107例,年龄18~70岁,平均38岁。静脉穿刺采集全血,尽快分离患者血清置于2~8℃冰箱保存并于24小时内测定;否则置-20℃以下冷冻保存。
  试剂与器材:CA125检测试剂盒为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γ放射免疫计数仪为西安二六二厂生产的FJ2000。
  检测方法:①将包被管分别按顺序编号,每管加入稀释液100μl,取已知浓度0、10、25、50、100、250、500U/ml标准品及血清标本各100μl加入相应编号的包被管中,充分混匀,放置37℃6小时;蒸馏水洗3次,吸干;每管加入标记物200μl;充分混匀,放置4℃18小时;②吸出反应液,蒸馏水洗管3次,每次不少于2ml,吸干;测量γ射线计数(CPM)值。
  
  结 果
  每次实验标准管和样本管均需双管平行加样,且要保证标准曲线良好;以四参数Logistic回归或3次多项式为拟合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见表1。
  


  表1中17例卵巢癌患者治疗前CA125>23.63U/ml,且均在45U/ml以上,经治疗后此17例患者有14例CA125显著降低,1例略有下降,但CA125值仍大于45U/ml,而另外2例却反见升高,分别由治疗前的194.78U/ml和270U/ml上升为303.33/ml和336.76U/ml。
  
  讨 论
  本文所检测的107例患者中,CA125>23.63U/ml32例,而此32例中仅有17例为卵巢癌患者,故特异性为53%,但其灵敏度则很高,为100%,作为诊断指标,其特异性偏低。按照Malkasaian等建议,把CA125的判断值提高为45U/ml,则本文的特异性为90.0%,这对临床诊断卵巢癌大有益处。然而,据有关资料[1]显示,约半数的卵巢癌患者在诊断前18个月血清CA125就已升高,作为早期诊断指标,将判断阈值提高为45U/ml,将不利于检查出早期的患者。因此,指标的参考范围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检测的17例CA125阳性的卵巢癌患者,经手术及化疗后,有14例CA125值明显降低,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1),子宫肌瘤、良性畸胎瘤和其他妇科病虽有15例阳性患者,但除2例CA125值大于45U/ml外,其余均在23.63~45U/ml,而且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0.05)。对3例治疗前后CA125仍呈阳性的患者,其中反见升高的2例2次CT检查发现盆腔有多处转移灶,而虽有降低但CA125依然大于45U/ml的1例患者,3个月后也发现转移灶,而14例经治疗后CA125转为阴性,但其中3例在9个月后CA125升高与临床出现反复同步。因此,CA125值的检测是判断疗效及术后随访的重要标志物。CA125是由恶性肿瘤细胞分泌的,一旦清除体内的癌组织,理论上CA125值应转为阴性。本文提示有14例卵巢癌患者经治疗后CA125值有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动态检测血清中CA125值不仅可以反映治疗过程中的效果,而且还有助于协助判断预后复发情况,乃至生存时间。如果以23.63U/ml为判断阈值,采用联合检测CA19-9、CA15-3等多种肿瘤标志物的方法[2],可提高其诊断早期卵巢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作为卵巢癌患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和预后评价,CA125无疑是诊断卵巢癌最好的血清学标志物[3]
  
  参考文献
  1 Niof J M,Bast RC,Schaetzl E M,et al.Predictive valve of CA125 antigen levels in Secondlook procedures for ovarian cancer.Am J Obstet Gynecol,1985,151:981.
  2 连利娟,刘彤华,刘明,等.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58-472.
  3 Mousavi AS,Borna S,Moeinoddini S.Estimation of probability of m alignancy using a logistic model combin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serum CA125 level in women with a pelvic mass.Int J Gynecol Cancer,2006,16(1):92-98.
其他文献
例1:患儿,女,5岁,汉族,于2006年4月22日因“间断性发热20余天,伴轻咳”入院。入院前20天因受凉出现发热,测体温38℃,无寒战、惊厥,伴轻咳,无痉咳、鼻塞、流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有皮疹及膝关节疼痛,发热时出现,热退消失。曾在本乡卫生院输液2天体温渐平稳,停药5天后再次出现发热,又继续输液治疗8天,体温仍不平稳,故收入院。否认家族传染性遗传性及先天性疾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脉
期刊
患者,女,28岁,因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3年入院。入院前1个多月患者宫颈管后壁有新生物,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入院时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后位,约50天孕大小,欠活动,双附件增厚。B超示:子宫前后径4cm,内膜厚0.2cm。行子宫及右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及邻近组织部分切除。  肉眼检查:宫底肌壁部分区域质软,界不清,肌壁间见2个直视约1cm及0.7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3年5月~2006年7月收治右半结肠癌致急性阑尾炎3例,其中术中发现回盲部肿物1例,另2例均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先急诊行阑尾切除,二次手术诊断2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54~62岁,平均58.6岁;均因急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低热,早期有反复稀便伴排便次数增多,白细胞轻度增高,其中黏液便1例,腹部均可触及明显包块。  诊治情况:第1例患者因术前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术中见
期刊
患者,男,20岁。主因右膝部间歇性疼痛2年余,加重2周为主诉,于2005年8月16日收住入院。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部(-),脊椎无后突及侧突畸形,右膝部略肿胀,皮温正常,外形较左髌骨增大,髌骨研磨试验、按压试验阳性,右膝关节伸屈活动不受限,但活动时疼痛明显,浮髌征(-)。X线显示,右髌轻度膨胀,呈网格状骨质破坏,且骨质明显疏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异常,血沉2mm/小时,碱性磷酸
期刊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7例,男6例,女1例,年龄26~65岁,平均41岁,因泌尿系感染或呼吸道感染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3~7天,6例发生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1例于停藥3天后发生。使用抗生素:头孢哌酮钠3例,头孢曲松钠2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唑啉钠各1例,剂量为成人常规量。饮酒后0.5~1小时发病,其中饮白酒4例(50~100ml),饮啤酒2例(500~750ml),饮红酒1例(约50ml),
期刊
幽门移位临床较为少见,文献见有报道者也以移位于胃体者为多。笔者近2年曾检出先天性幽门移位2例,均移位于胃角。  例1:患者,男,54岁,农民,自幼经常呕吐,上腹部胀痛反复发作。10年前患“慢性胆囊炎”、“腰肌劳损”,近年来吞咽困难,泛酸,恶心,呕吐清水涎沫,伴胸痛。查体:心肺正常,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B超示肝、脾、胰无异常,慢性胆囊炎。胸透:心肺无异常。胃镜见距门齿30cm以下食管黏膜见
期刊
例1:患者,男,5个月,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史,生后2个月发育正常,第3个月开始出现双下肢活动减少,并蔓延至双上肢;肌力、肌张力逐渐减弱,并进行性加重,双下肢肌力Ⅰ~Ⅱ级,双上肢肌力Ⅲ级;头不能直立,肋间肌麻痹,腹式呼吸明显,智力发育正常。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5个月时因合并肺炎死于我院。  例2:患者,女,4个月,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史,与例1是同胞
期刊
资料与方法  5例带状疱疹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61岁,发病时间3~10天。  临床表现:①本组5例,均以疼痛为首发症状。2例為头痛,1例为腹痛,1例为肩膀痛,1例为胸痛。②皮疹出现晚且不明显,来院时,3例无皮疹,2例为不典型皮疹,皮疹数量只有2~4个,且不是典型的水痘。③没有其他伴随症状。④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3例为正常,2例略高。头痛者有1例行头颅CT检查正常,肩膀痛及胸痛者做局部X线
期刊
患者,男,34岁。自述10余年前无诱因的出现双手小关节的疼痛,性质不剧烈,间歇发作,伴晨僵。曾在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渐出现双臀部双膝关节疼痛,性质不剧烈。患者未行特殊治疗,自服消炎止痛药物缓解症状。6年前自觉腰背部不适,仰卧睡眠不适。多次至我院诊治,口服消炎止痛药物及理疗疗效欠满意,门诊收入我科。查体: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脊柱生理弯曲尚存在,无侧弯后突畸形,椎旁肌轻度强直,无压
期刊
摘 要 目的: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及临床表现。方法:对30例头颅外伤后1小时~1周内均行CT横断位扫描检查。结果:外伤性脑梗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及脑部的任何部位,但以青少年基底节-内囊腔梗多见,呈小片状,低密区。结论:CT扫描检查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有肯定价值。  关键词 脑外伤 脑梗死 CT征象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6年1月诊断有明确头部外伤史,CT表现为脑梗死者30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