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红河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j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退耕还林政策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本文对退耕还林的成本效益探讨了一些问题,后续的退耕还林政策建议,对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现将从红河县实际情况来阐述本人对退耕还林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退耕还林;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 converting cropland to forest policy is returning farmland to consolidate the key achiev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cost effectivenes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the follow-up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olicy Suggestions for future land conversion projects construction significance and will now GongHeXian from actual paper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my some points of view.
  Keywords: converting cropland to forest;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当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生态工程。这项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2000年全面启动,范围涉及2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工程取得巨大成就,促进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但随着退耕还林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我国退耕还林规定补助期限,“国家每年根据退耕面积核定退耕还林还草所需要进行补助,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怎么办?钱粮补助一旦没有了,有些退耕还林的农户生计会受到影响,退耕农户又会毁林开荒,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认真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后续政策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通过对红河县退耕还林工程的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红河县退耕还林从2002年开始进行,至2003年红河县退耕还林也完成4万亩,现在植被恢复了,退耕农户收入增加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1 实施退耕还林的效益分析
  1.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明显
  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就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几年的实施,在水土保持、防治风沙、抑制洪涝灾害方面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调查发现,山绿了、水清了、风沙少了生存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今我县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4.1%上升为49.3%。
  1.2 退耕还林对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影响
  通过调查,单纯的退耕还林工程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但是从宏观层面上把退耕还林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分析,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来源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传统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其他收入。实施退耕还林后,传统种植业收入有所下降,养殖业收入没有变化,而打工收入明显增加,由占总收入的比例37%提高到42%,同时国家补助的钱粮直接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及外出务工人数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2)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投入产出率增加。退耕还林主要是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投入产出率低的陡坡实施退耕,使农村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平缓的耕地中,提高了耕作水平和复种指数,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
   (3)促进农村产业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二、三产业增长比较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 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收入问题
  退耕还林到期后,钱粮补助一旦没有了,农民收入是否下降,这是退耕还林工程成败的关键。据调查,红河县种植经济林和部分兼用林的农户收入有所增加,大部分农户收入将减少。据对70户调查测算,补助到期后与目前相比,家庭收入增加的仅13户占18.6%,家庭收入变化不大的25户占35.7%,家庭收入减少的32户45.7%,无外出务工或外出务工收入低的农户,可能出现越来越穷的情况。
  2.2 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如套种的问题、国家其他工程建设占用退耕还林地的问题等没有一个具体的管理办法。在退耕还林的实践中,发现套种一定的矮杆作物有利苗木的生长,没有套种一定的矮杆作物的退耕还林地的苗木生长较差,其原因是通过以耕代抚可以促进苗木的生长,而国家《退耕还林条例》不允许兼种其他作物。我县的实际情况是允许套种一定的矮杆作物和药材。
  2.3 退耕还林的绩效考核缺乏监督机制
  退耕还林的验收标准是面积。退耕了,树种了,到底有没有效益,是否达到生态保护的标准,是否有较高的成活率?所以,对于退耕还林绩效考核,缺乏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有的地方林子不象林子、竹子不象竹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户欠缺主动性与责任心。由于缺乏明细的退耕还林绩效考核指标,很多退耕农户只管拿补助,至于今后有没有收益不是自己的事。有的退耕农户公开说“如果没有收益,再改种粮食”;二是退耕户管理水平差距大。据调查红河县普遍存在高山比低山好,生态林比经济林好、经济林成活率及长势普遍较差。特别是经济林,5年后不能见成效,很难做到“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三是缺乏科技指导,退耕还林没有配套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管护等科技项目支撑,直接影响退耕还林质量和后期效益的发挥。同时,《退耕还林条例》规定坡耕地还林地禁止林粮间作,这对经济林和兼用林后期管理很不利。大多退耕户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后期管护投入,每年只被动地对退耕林木进行夏、秋两季的除草,未完成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等工作,5~8年后难以发挥其经济效益。
  2.4 缺乏宏观指导,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
  退耕还林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造林的时候只考虑生态改善的需求,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特别是经济林的种植,农户缺乏种植的主动性,种植结构趋同,如农户栽种芒果,比较单一。农户没有了收益,生计就会没有保障,没有生计保障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前期退耕还林的大量投入就会付之东流。如何与市場接轨也是一个认真思考的问题。
  3 对策建议
  3.1 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无法在市场进行交易。即使存在市场,也不可能把所有愿意购买的人和从事建设的人聚集起来签订合约,其交易成本也会非常之高。因此,现实中既没有人专门支付生态费,也没有人愿意从事生态生产。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保障退耕还林实施。以流域的上下游为例予以说明,下游生态消费→支付生态税→政府转移支付→补偿上游生态生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应该说短期内都是没有直接效益产出的,经济林在造林后10年才开始有收益,有的15~20年左右才会有收益,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生态林只能产生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来保障生态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渠道。
  3.2 退耕还助比照粮价,实行浮动补贴机制
  退耕还林补助比照粮价,实行浮动补贴。改变现有补助标准不变的政策,退耕换还林补助要根据当年的粮价上涨幅度和退耕地的边际产量、退耕面积对退耕农户予以补贴,实际这是一种保护农户利益不受损失的政策安排。如果农户不退耕还林,他们就会从粮价上涨中获取多余的收益,而且由于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即使粮价下跌,农户种粮也不会形成太大的风险。退耕还林补贴盯住粮价,这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初衷是一致的,即“粮食换生态”。
  3.3 尽快建立退耕还林的绩效考核机制
  制定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重点研究生态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以及后续产业情况进行评估,主要集中在林果业、特色产业、生态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3.4 有针对性地放宽林粮间作政策
  实践证明,对新造林地未郁闭前林粮间作,有利于促进苗木生长。建议国家修改完善《退耕还林条例》,适当放宽退耕地林粮间作政策,对营造的经济林和兼用林允许套种豆科及矮杆作物,以耕代抚,促进苗木正常生长。当然,对于营造的生态林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套种。同时,关于国家大型工程占地的情况,要规范大型工程建设占用退耕还林地的审批程序、责任补偿单位和补偿费用的金额标准。
  3.5 加快后续产业的发展
  发展后续产业是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根本措施,退耕还林工程一定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国家应将一部分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后续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林产品加、农产品加工业,使退耕农户能够从土地中走出来,同时,国家还应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方面对后续产业给予优惠。
  3.6 增加退耕农户对林产品的处置权
  现在退耕农户对生态林的處置权是受到政府限制的,不经政府许可,不得任意砍伐森林,从而导致种植生态林对农户缺乏激励。生态林处置权的残缺使农户对生态林未来收益预期变得不确定,严重抑制了农户种植生态林的积极性,允许退耕农户自由处置所种植的生态林和经济林才能真正体现《退耕还林条例》规定的“谁造林、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但必须要在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下进行,才能保证退耕还林成果。
  
  
  参考文献:
  [1]辛树帜等编,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向开馥、防护大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199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物质文明的不断追求,良好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成了人们必考虑的因素。暖通虽不会影响建筑的整体设计,当从功能上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暖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通风设计进行相关的探讨,旨在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通风;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要使工程产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规律上下波动就必须摆脱政府定價模式,这样才能实现工程产品自身的价值。本文旨在对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现状和相应措施进行分析,并希望以此来提升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水平,帮助企业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  关键词:工程造价 ,动态管理 ,现状 ,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期刊
摘要:我国的交通事业高速发展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的公路总通车里程已经超过了398.4万公里。同时,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公路交通的急速发展,对公路路面以及路面施工工艺提出新的要求。在沥青砼加入聚合物纤维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它可以有效改善路面的耐久性,保证路面在高温环境中的稳定性,提高路面在低温环境中的抗裂性。本文着重介绍了德拉尼特纤维在沥青砼路面中的应用。  关键
期刊
摘要: 文章简述了我国资源勘查中常用和比较先进的一些物探、化探勘查方法技术、应用现状与地质效果。找矿突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在目前地勘队伍“事转企”的漫长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极大地限制了实现找矿突破。作者结合长期的地质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深部找矿中常用和比较先进的一些物探、化探勘查方法技术、应用现状与地质效果,并在借鉴基础上提出了一定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地质;成矿;物探技术;深
期刊
摘要:公路施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乎公路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因此必须对其加以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任务就是对公路施工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环节来进行讨论,希望达到提高公路施工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公路, 施工, 管理, 关键环节  Abstract: highwa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rogress and quality of t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迅速,伴随而来的是日趋重要的技术要求。尤其是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因为其直接决定着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及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介绍了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的有关内容,以供同行之间交流借鉴。  关键词 高速;路基;技术;施工;防护;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China'
期刊
摘要:通过对某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的来源、成矿机理等研究,对矿化富集规律进行探讨,认为某金矿类型可定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探讨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a min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material sources, s
期刊
摘要:现今,世界各国逐渐已经为了经济发展在交通运输以及水利水电和城市排污方面而建造各式各样的隧道,而我国的公路隧道也渐渐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因为隧道往往是修建在地表以下或者水下的一种运输建筑,所以其受地形的影响也被分为多种。若按隧道其埋置的深度来分可以定为浅埋隧道与深埋隧道两类,而如果按照隧道其长短来分就可以分为L小于500米的短隧道、大于500米小于3000米的中长隧道和大于3
期刊
摘要: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桥梁的身影,而钢结构桥梁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取代了混凝土桥梁,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桥梁建筑形式。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成熟,多样化的钢结构桥梁将出现在城市中,因此合理的设计与施工就成为了保障其顺利应用和服务与城市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钢结构桥梁 , 应用优势 ,基准条件 ,设计要点   Abstract: the world of the urban
期刊
摘要:作为历史的见证,霁虹桥是哈尔滨市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精美建筑之一,是哈尔滨市251座保护建筑中唯一一座桥梁建筑,它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记载着哈尔滨近代一百多年风霜雨雪的历史,它见证了哈尔滨这座城市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霁虹桥、建筑文化、城市建设    Abstract:As a witness to history, JiHong Bridge in Harbin city is pre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