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管”,指的是为了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习惯,教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行为。而当前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情况是怎样的呢?笔者曾对自己所在地区的12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教师都觉得现在的学生“不好管”,尤其是初中学段表现最为突出。
在学校生活中,常听老师们这样议论:
甲:××太不好管了!
乙:不好管就少管!别给自己找麻烦!
丙:管不了就松手,顺其自然!
……
据了解,有教师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常常躲着“不好管”的学生走,对其错误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也难怪,平时我们经常会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有关因为老师的几句批评而导致的离家(校)出走、自残乃至自杀等极端事件的报道。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生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仅父母疼爱,自己也特别娇气、任性、散漫、个性脆弱、心理承受力低,由此导致不遵守学校纪律,甚至严重违反校规的现象频频发生。而这些学生经不起一点儿打击和挫折,经不起教师的批评教育,教师确实不好管教他们。
尽管如此,对于“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躲着‘不好管’的学生走,对其错误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做法,笔者并不赞同。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育人,育人就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要育人就离不开批评教育,批评教育学生是师者的天然职责,自古至今也从未废止过。“教不严,师之惰”,对教师来说,批评学生的权利本来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进行批评教育就是教师的失职。
如今很多同行都在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批评教育的手段是不完整的教育”的说法。也有很多学校大力倡导“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多表扬学生,少批评学生”,这虽然是很时尚的教育,但笔者还是认为,无论是批评教育,还是赏识教育,教师都应该鼓起勇气“敢管”才对。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犯错误,都有凭一己之力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缺点。教师要尽到教书育人之责,见到学生的错误就必须纠正,对于学生的弱点和缺点诚意指出并帮助其克服,而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克服缺点的过程中,批评教育的手段自然不可或缺。对于那些“不好管”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敢于管”的勇气,同时还要“巧妙地管”,凭借高尚的师德和管理的智慧,想出各种各样巧妙的方法,以达到“好管”的目的。
一、“敢管、巧管”就是要用“真爱”唤醒学生
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的比例较大,他们在家中备受呵护,地位之高有时超过父母。对于他们,有的父母不善于管教,有的父母不敢管教,还有的父母居然管教不了。此种情况就增加了教师管教的难度,特别是父母管教不了的那一部分学生。另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也普遍存在父母管不了的现象。
七年级班上曾有一个令人头痛的学生,与任课老师“顶牛”是他的家常便饭。给他讲道理,他不听;请家长,家长管不了;对其惩罚,也不管用。批评稍严厉些,他就嚷着“不上了”。在“控辍保学”的背景下,任课老师们对其错误行为只能是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了。
为了挽救这个孩子,笔者努力寻找适合教育他的方法。一天的放学路上,他被四个大个子同学围攻,笔者拉开了他们,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土的他一个劲儿地哭。看来他是真的受了委屈,怜爱之情在笔者心中油然而生。了解情况之后,笔者狠狠地批评了那几个同学,对于这位同学只是安慰了几句。由于顺路,笔者和他一起走。路上,与他谈了许多与学习、学校无关的事,他懂得的社会知识很多,笔者不时夸他两句,这样我们谈得很投机。以后的日子里,笔者努力接近他,关心他,渐渐地,他懂事了,能够接受笔者的批评教育。现在与任课老师的关系也不再紧张了。
有一段时间的课堂上,女生谢某总爱把头趴在课桌上。为了让她认真听课,笔者经常抓机会到她的座位前站一会儿,效果较好。可到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无论站多长时间,她还是趴着不动,让人又急又气。找一个中午时间,笔者以极大的耐心和她谈话。当让她坐下来谈时,她有些不安地说:“老师,您不怪我吗?上课时我趴着,您到我位前,我都没坐好。我没尊敬您,可您这样尊重我,真对不起您!”“傻孩子,你是我的学生,就像我的孩子,我还能怪你吗?……”因受到尊重而感动的她向老师说明了一切。因为成绩差,一点儿学习的信心都没有了,她很想退学。经反复劝说,她下定决心要好好上学,以后的课堂上她听课特别认真了,彻底告别了趴在课桌上无精打采的样子。
回顾整个教育过程,是“敢管”的勇气和“真爱”之心唤起了学生的醒悟。
二、“敢管、巧管”就是要批评中
伴随着“疏导”
所谓疏导,一般是指“清理水道,使之畅通”,也就是使淤塞的水流或阻塞的道路畅通。如《朱子语类》卷二十:“正如疏导沟渠,初为物所壅蔽,才疏导得通,则水自流行。”将其应用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则可以认为是开导、打通学生的思想。可以说,疏导在学生管理中意义重大。一个班级,要生气勃勃,积极向上,就必须化解学生们的内心矛盾,妥善地解决他们成长发展中的一切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只靠强制性的批评教育往往不能奏效,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心情不舒畅,与老师貌合神离。因此,教师行使批评措施就必须把握尺度,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严和爱,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人自助、助人自助”的疏通引导,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都会有很深刻的体会:大多数问题不是出在该不该批评上,而是出在师生之间是否良好沟通上。
我们必须将学生视为是发展和成长中的人,其偶尔犯错是正常的,是情理之中的事。错了就该批评,这无可非议。而批评管教学生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使受批评者被强力征服,被迫就范,而是促使学生向善、向上,更好地发展自己。同时对自己的过失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后果。因此,批评一定要伴随着疏导,在明白中加着一点糊涂,效果会更好一些。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初中生早恋现象有日趋增多的趋势,这是困扰老师们的一大难题。据了解,一提学生早恋,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就犯愁,他们认为只能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如果管不好,定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常常导致早恋的学生躲着老师走,师生关系疏远;还可能会使学生增加神秘感,产生“你越不让早恋我越要早恋”的对抗心理;更可怕的是学生因为感到不安和惊慌而采取过激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遇到早恋现象,笔者采用的便是“明白中加一点糊涂,批评中伴随着疏导”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一定要避开“早恋”、“恋爱”这样的词语,让学生以为你不知道他们之间的事儿,凭借理性引导学生,必要时教给学生一些交往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异性交往,使其把对对异性的好感发展成真诚而纯洁的友谊。多年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效果一直很好。
一些学生重复犯错误或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时,我们的批评往往言词激烈,情绪偏激,这会影响学生的认真反省。有教师认为对学生批评了,学生就改正,这往往导致教师会由此形成对批评的依赖。实际上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不知道该如何改正错误,只是一错再错,使得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在批评后,一定要再和学生在无他人在场的情景下谈谈心,充满真情地把关怀送给学生,促进学生反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批评之后,教师还要留心观察被批评过的同学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对进步之处在班上给予适度的表扬,为其再进步提供动力。对于存在的缺点,再单独与其交换意见并提出希望。这样反复几次,一般才能够收到“好管”的效果。
三、“敢管、巧管”的理想境界是轻松管理班级、快乐教育学生
实践证明,灵活运用各种巧妙的管理方法,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这还不是理想的境界。“敢管、巧管”的理想境界是“轻松管理班级,快乐教育学生”。为达到这个理想境界,笔者进行过下面的探索。
(一)成立“学生互动小组”,让学生帮助学生改正缺点错误
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躲着“不好管”的学生走,对其错误行为视而不见,让其放任自流,这给学生走下坡路创造了机会和条件。而有时“不好管”的学生又不是教师严厉管教就学好了,笔者在实践中经过尝试发现,有一种方法在实践中很是有效,即成立“学生互动小组”,让学生帮助学生改正缺点错误,具体做法如下。
先让学生自由结组,每个小组由五至六个成员组成。再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名责任感强、思想积极向上的学生为组长。小组每两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根据小组具体情况,时间长短由组长掌握。活动中,先由小组中的一个成员汇报自己近期在学习、纪律和生活方面或其中一个方面的情况,再由其他各成员对其进行评议,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提出改正的建议和具体措施。按照这样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议,相互帮助。
开展“学生互动小组”活动以后,全班同学均有程度不同的进步,无论是纪律方面,还是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彼此分享快乐,述说困惑,群策群力解决疑难。以前,学生有了缺点错误,笔者由于要想方设法进行教育而耽误了备课的时间,影响了教学方面的精力。而如今,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改正错误,彼此信服,乐意接受。有的同学还将好的建议摘抄下来作为座右铭来鞭策自己。在班级管理方面,笔者感到轻松了很多。
(二)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在体验感悟中接受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近些年,学校附近的村庄出现了很多养猪大户,笔者便组织学生参观几个养猪场。
在猪场,学生亲眼目睹养殖人员喂猪的场面、清理猪粪的场面、给小猪防疫的场面……这些活儿都很累人,而且随时就可能将衣服乃至手、脸弄脏,养殖人员不怕脏不怕累的情形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回校后,笔者问学生:“吃猪肉香不香?”“香!”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可养猪又累又脏,多不容易啊!”笔者说,“与养猪这个道理相同,学有所成时是幸福的,但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同学们,为了那份幸福,怎么办?”“努力学习!”学生回答道。从那时起,班中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就连以前因成绩不理想而厌学的学生也找回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另外,学生再次参加劳动时也不再有嫌脏和喊累的了。
每一学期接七年级新班的日子,笔者总是亲自带着学生打扫校园的卫生。打扫完毕后,请学生谈劳动体会,待学生都认识到打扫卫生不容易时,启发学生要为值日生着想,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再随手扔垃圾了。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就是这样养成了。一直到九年级毕业,每次卫生评比,笔者所在班级始终是优秀。
与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相比,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受的教育是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印象必然更深刻。此时学生改正错误、养成好习惯的态度更自觉。
(三)搭建网络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学生
如今的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聊天的现象很普遍,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校长也因此要求过学生不要沉迷于网络,上学禁止带手机,但仍屡禁不止。老师们普遍认为,莫说学生在家上网游戏,就是把手机带到学校玩儿,如果老师没发现,也没有好的办法。因为老师没有权力检查学生的衣兜和书包。面对这一难题,笔者坚持要敢让学生接触网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并尝试下面的方法。
1. 让学生搜集身边与上网有关的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辩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
2. 建立属于本班的QQ群,邀请本班任课教师、有条件上网的学生和家长加入群,定时上网聊天,聊天时间定在每周六7点至8点,话题多种多样,并且都是家长、老师、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如何学好××科”、“理想”、“理解”、“金钱观”、“怎样看待上网游戏”、“怎样看待网恋”等。学生、老师、家长可以各抒己见。
3. 与家长取得联系,明确家长和教师各自的责任。在家里,家长要监督孩子上网的内容并限制上网的时间;另外,每天给孩子的零花钱不宜过多,以免为孩子创造因有钱而去网吧游戏或聊天儿的机会。在学校,老师要细心观察,留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变化,留意学生言谈举止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对有沉溺网络、行为举止异常或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等状况的学生,及时沟通交流,疏导帮教,力求把工作做得再细些。
4. 定期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我们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那么才可与社会沟通。这处围墙不是真的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心墙。作为班主任,笔者有意识地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倒这座心墙,将爱心与这种立体、便携的沟通模式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家校联动和谐的成长环境。笔者很早就把自己的电子邮箱、QQ号、手机号告诉学生和家长们,并向他们说明,有不愿意说的话和难以启齿的事情,都可以通过QQ或发Email与班主任交流,必要时还可以发短信与老师联系。家长对老师及班级工作有什么建议或意见,也可以通过这些新的方式向班主任反映。后来,还建立了班级博客,这更使班主任老师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和家长的真实信息,家校联系更加密切。
上述活动的开展,不仅避免了学生盲目上网聊天和游戏的行为,远离了不健康的内容,而且缩短了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集大家的智慧教育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还经常借助班会定期组织学生学习,以班级模拟聊天室、讨论、辩论会等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培养积极向上的舆论,使学生自我认识缺点并加以改正,从而养成良好习惯。如此,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到了快乐,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感到了轻松。
总之,教育管理学生是一门艺术,只要拥有一颗爱心,遵循教育规律,运用高尚的师德和智慧去善待学生,一定能调教出“好管”的学生。为了孩子们光明的前途,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巧妙地去“管”吧!
【庞海侠,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台营镇吕良峪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李书华
在学校生活中,常听老师们这样议论:
甲:××太不好管了!
乙:不好管就少管!别给自己找麻烦!
丙:管不了就松手,顺其自然!
……
据了解,有教师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常常躲着“不好管”的学生走,对其错误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也难怪,平时我们经常会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有关因为老师的几句批评而导致的离家(校)出走、自残乃至自杀等极端事件的报道。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所面对的生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仅父母疼爱,自己也特别娇气、任性、散漫、个性脆弱、心理承受力低,由此导致不遵守学校纪律,甚至严重违反校规的现象频频发生。而这些学生经不起一点儿打击和挫折,经不起教师的批评教育,教师确实不好管教他们。
尽管如此,对于“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躲着‘不好管’的学生走,对其错误行为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做法,笔者并不赞同。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育人,育人就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要育人就离不开批评教育,批评教育学生是师者的天然职责,自古至今也从未废止过。“教不严,师之惰”,对教师来说,批评学生的权利本来就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进行批评教育就是教师的失职。
如今很多同行都在推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批评教育的手段是不完整的教育”的说法。也有很多学校大力倡导“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多表扬学生,少批评学生”,这虽然是很时尚的教育,但笔者还是认为,无论是批评教育,还是赏识教育,教师都应该鼓起勇气“敢管”才对。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犯错误,都有凭一己之力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缺点。教师要尽到教书育人之责,见到学生的错误就必须纠正,对于学生的弱点和缺点诚意指出并帮助其克服,而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克服缺点的过程中,批评教育的手段自然不可或缺。对于那些“不好管”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敢于管”的勇气,同时还要“巧妙地管”,凭借高尚的师德和管理的智慧,想出各种各样巧妙的方法,以达到“好管”的目的。
一、“敢管、巧管”就是要用“真爱”唤醒学生
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的比例较大,他们在家中备受呵护,地位之高有时超过父母。对于他们,有的父母不善于管教,有的父母不敢管教,还有的父母居然管教不了。此种情况就增加了教师管教的难度,特别是父母管教不了的那一部分学生。另外,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也普遍存在父母管不了的现象。
七年级班上曾有一个令人头痛的学生,与任课老师“顶牛”是他的家常便饭。给他讲道理,他不听;请家长,家长管不了;对其惩罚,也不管用。批评稍严厉些,他就嚷着“不上了”。在“控辍保学”的背景下,任课老师们对其错误行为只能是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了。
为了挽救这个孩子,笔者努力寻找适合教育他的方法。一天的放学路上,他被四个大个子同学围攻,笔者拉开了他们,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土的他一个劲儿地哭。看来他是真的受了委屈,怜爱之情在笔者心中油然而生。了解情况之后,笔者狠狠地批评了那几个同学,对于这位同学只是安慰了几句。由于顺路,笔者和他一起走。路上,与他谈了许多与学习、学校无关的事,他懂得的社会知识很多,笔者不时夸他两句,这样我们谈得很投机。以后的日子里,笔者努力接近他,关心他,渐渐地,他懂事了,能够接受笔者的批评教育。现在与任课老师的关系也不再紧张了。
有一段时间的课堂上,女生谢某总爱把头趴在课桌上。为了让她认真听课,笔者经常抓机会到她的座位前站一会儿,效果较好。可到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无论站多长时间,她还是趴着不动,让人又急又气。找一个中午时间,笔者以极大的耐心和她谈话。当让她坐下来谈时,她有些不安地说:“老师,您不怪我吗?上课时我趴着,您到我位前,我都没坐好。我没尊敬您,可您这样尊重我,真对不起您!”“傻孩子,你是我的学生,就像我的孩子,我还能怪你吗?……”因受到尊重而感动的她向老师说明了一切。因为成绩差,一点儿学习的信心都没有了,她很想退学。经反复劝说,她下定决心要好好上学,以后的课堂上她听课特别认真了,彻底告别了趴在课桌上无精打采的样子。
回顾整个教育过程,是“敢管”的勇气和“真爱”之心唤起了学生的醒悟。
二、“敢管、巧管”就是要批评中
伴随着“疏导”
所谓疏导,一般是指“清理水道,使之畅通”,也就是使淤塞的水流或阻塞的道路畅通。如《朱子语类》卷二十:“正如疏导沟渠,初为物所壅蔽,才疏导得通,则水自流行。”将其应用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则可以认为是开导、打通学生的思想。可以说,疏导在学生管理中意义重大。一个班级,要生气勃勃,积极向上,就必须化解学生们的内心矛盾,妥善地解决他们成长发展中的一切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只靠强制性的批评教育往往不能奏效,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心情不舒畅,与老师貌合神离。因此,教师行使批评措施就必须把握尺度,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严和爱,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人自助、助人自助”的疏通引导,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都会有很深刻的体会:大多数问题不是出在该不该批评上,而是出在师生之间是否良好沟通上。
我们必须将学生视为是发展和成长中的人,其偶尔犯错是正常的,是情理之中的事。错了就该批评,这无可非议。而批评管教学生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使受批评者被强力征服,被迫就范,而是促使学生向善、向上,更好地发展自己。同时对自己的过失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后果。因此,批评一定要伴随着疏导,在明白中加着一点糊涂,效果会更好一些。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初中生早恋现象有日趋增多的趋势,这是困扰老师们的一大难题。据了解,一提学生早恋,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就犯愁,他们认为只能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如果管不好,定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常常导致早恋的学生躲着老师走,师生关系疏远;还可能会使学生增加神秘感,产生“你越不让早恋我越要早恋”的对抗心理;更可怕的是学生因为感到不安和惊慌而采取过激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遇到早恋现象,笔者采用的便是“明白中加一点糊涂,批评中伴随着疏导”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一定要避开“早恋”、“恋爱”这样的词语,让学生以为你不知道他们之间的事儿,凭借理性引导学生,必要时教给学生一些交往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异性交往,使其把对对异性的好感发展成真诚而纯洁的友谊。多年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效果一直很好。
一些学生重复犯错误或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时,我们的批评往往言词激烈,情绪偏激,这会影响学生的认真反省。有教师认为对学生批评了,学生就改正,这往往导致教师会由此形成对批评的依赖。实际上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不知道该如何改正错误,只是一错再错,使得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在批评后,一定要再和学生在无他人在场的情景下谈谈心,充满真情地把关怀送给学生,促进学生反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给学生指明发展的方向。批评之后,教师还要留心观察被批评过的同学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对进步之处在班上给予适度的表扬,为其再进步提供动力。对于存在的缺点,再单独与其交换意见并提出希望。这样反复几次,一般才能够收到“好管”的效果。
三、“敢管、巧管”的理想境界是轻松管理班级、快乐教育学生
实践证明,灵活运用各种巧妙的管理方法,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这还不是理想的境界。“敢管、巧管”的理想境界是“轻松管理班级,快乐教育学生”。为达到这个理想境界,笔者进行过下面的探索。
(一)成立“学生互动小组”,让学生帮助学生改正缺点错误
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躲着“不好管”的学生走,对其错误行为视而不见,让其放任自流,这给学生走下坡路创造了机会和条件。而有时“不好管”的学生又不是教师严厉管教就学好了,笔者在实践中经过尝试发现,有一种方法在实践中很是有效,即成立“学生互动小组”,让学生帮助学生改正缺点错误,具体做法如下。
先让学生自由结组,每个小组由五至六个成员组成。再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一名责任感强、思想积极向上的学生为组长。小组每两周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根据小组具体情况,时间长短由组长掌握。活动中,先由小组中的一个成员汇报自己近期在学习、纪律和生活方面或其中一个方面的情况,再由其他各成员对其进行评议,肯定优点,指出缺点,提出改正的建议和具体措施。按照这样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议,相互帮助。
开展“学生互动小组”活动以后,全班同学均有程度不同的进步,无论是纪律方面,还是学习方面和生活方面。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彼此分享快乐,述说困惑,群策群力解决疑难。以前,学生有了缺点错误,笔者由于要想方设法进行教育而耽误了备课的时间,影响了教学方面的精力。而如今,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改正错误,彼此信服,乐意接受。有的同学还将好的建议摘抄下来作为座右铭来鞭策自己。在班级管理方面,笔者感到轻松了很多。
(二)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在体验感悟中接受教育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近些年,学校附近的村庄出现了很多养猪大户,笔者便组织学生参观几个养猪场。
在猪场,学生亲眼目睹养殖人员喂猪的场面、清理猪粪的场面、给小猪防疫的场面……这些活儿都很累人,而且随时就可能将衣服乃至手、脸弄脏,养殖人员不怕脏不怕累的情形就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回校后,笔者问学生:“吃猪肉香不香?”“香!”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可养猪又累又脏,多不容易啊!”笔者说,“与养猪这个道理相同,学有所成时是幸福的,但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同学们,为了那份幸福,怎么办?”“努力学习!”学生回答道。从那时起,班中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就连以前因成绩不理想而厌学的学生也找回了努力学习的信心。另外,学生再次参加劳动时也不再有嫌脏和喊累的了。
每一学期接七年级新班的日子,笔者总是亲自带着学生打扫校园的卫生。打扫完毕后,请学生谈劳动体会,待学生都认识到打扫卫生不容易时,启发学生要为值日生着想,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再随手扔垃圾了。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就是这样养成了。一直到九年级毕业,每次卫生评比,笔者所在班级始终是优秀。
与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相比,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受的教育是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印象必然更深刻。此时学生改正错误、养成好习惯的态度更自觉。
(三)搭建网络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学生
如今的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聊天的现象很普遍,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校长也因此要求过学生不要沉迷于网络,上学禁止带手机,但仍屡禁不止。老师们普遍认为,莫说学生在家上网游戏,就是把手机带到学校玩儿,如果老师没发现,也没有好的办法。因为老师没有权力检查学生的衣兜和书包。面对这一难题,笔者坚持要敢让学生接触网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并尝试下面的方法。
1. 让学生搜集身边与上网有关的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辩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
2. 建立属于本班的QQ群,邀请本班任课教师、有条件上网的学生和家长加入群,定时上网聊天,聊天时间定在每周六7点至8点,话题多种多样,并且都是家长、老师、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如何学好××科”、“理想”、“理解”、“金钱观”、“怎样看待上网游戏”、“怎样看待网恋”等。学生、老师、家长可以各抒己见。
3. 与家长取得联系,明确家长和教师各自的责任。在家里,家长要监督孩子上网的内容并限制上网的时间;另外,每天给孩子的零花钱不宜过多,以免为孩子创造因有钱而去网吧游戏或聊天儿的机会。在学校,老师要细心观察,留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变化,留意学生言谈举止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对有沉溺网络、行为举止异常或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等状况的学生,及时沟通交流,疏导帮教,力求把工作做得再细些。
4. 定期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我们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那么才可与社会沟通。这处围墙不是真的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心墙。作为班主任,笔者有意识地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倒这座心墙,将爱心与这种立体、便携的沟通模式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家校联动和谐的成长环境。笔者很早就把自己的电子邮箱、QQ号、手机号告诉学生和家长们,并向他们说明,有不愿意说的话和难以启齿的事情,都可以通过QQ或发Email与班主任交流,必要时还可以发短信与老师联系。家长对老师及班级工作有什么建议或意见,也可以通过这些新的方式向班主任反映。后来,还建立了班级博客,这更使班主任老师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和家长的真实信息,家校联系更加密切。
上述活动的开展,不仅避免了学生盲目上网聊天和游戏的行为,远离了不健康的内容,而且缩短了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集大家的智慧教育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还经常借助班会定期组织学生学习,以班级模拟聊天室、讨论、辩论会等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培养积极向上的舆论,使学生自我认识缺点并加以改正,从而养成良好习惯。如此,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到了快乐,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感到了轻松。
总之,教育管理学生是一门艺术,只要拥有一颗爱心,遵循教育规律,运用高尚的师德和智慧去善待学生,一定能调教出“好管”的学生。为了孩子们光明的前途,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巧妙地去“管”吧!
【庞海侠,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台营镇吕良峪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