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笔者在经历多年教学和潜心研究后发现其中的奥秘,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作文;写法;
提起作文,很多孩子不免会皱起眉头,谈作色变。于是,他们笔端流泻出来的文字时而内容空洞,似记流水帐,或三言两语,或罗嗦拖沓。作文教学该如何实现“高效”,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这成为了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对此,我也曾迷茫过许久,而后,在经历了几年的用心揣摩后,我发觉,其实,轻松的作文就在身边。
一、调动五官和大脑,文章充溢着呼吸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1]确实,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引领孩子“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在写作时,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平日里,我经常带着学生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一切,把五官和大脑调动起来,将所见物体的颜色、形状,人物的动作、表情;听到的不同声响、人物的对话;闻到的各种气味;尝到的味道以及所思所想有机结合,写到文章中去。
如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初春的公园”这篇作文,我特地带同学们到公园去感受春的气息。在公园里,我们看到了小叶黄杨似一位画家,将翠绿、嫩绿、锈黄集于一身;棕榈叶已悄悄地探出头来,在阳光照耀下,似一把透亮的小扇子。我们听到树叶沙沙作响,鸟儿欢快地歌唱。我们闻到泥土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我们感受到公园是绿色的海洋,是欢乐的海洋。回到教室后,我请同学们谈了各自观察到的,发现到的以及想到的。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和细心的观察,学生写起文章来自会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在同学们学会观察以后,我还引导他们将平时观察到的素材按照叙事、写景状物、写人等不同文章体裁进行归类,建好题材库,以便写作时提取。
二、轻松学阅读写法,笔尖如飞流泻
元代文人乔梦符在谈及乐府的章法时曾提出“风头”、“猪肚”、“豹尾”之喻。如何才能充实“猪肚”呢?经过实践,我觉得关键是要做到文章主体的细节描写具体生动。
写作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能力的习得需要借助于训练。怎样高效而轻松的细节描写练习能使学生的文章传神?“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 朱自清先生和斯霞老师的话给了我启发,让我明白可以借鉴教材让学生举一反三,读一篇带多篇,将阅读教学中素材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例如在辅导学生写“学做活雷锋”的文章时,我引导他们先学习了《爱之链》中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的一段动作描写:“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了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呼出的一点点热气才使脸没被冻僵。”从中体会作者运用“摘”、“喘”、“流”、“呼”这些动词描写来表现乔依动作的细微和人物的品质,从而实现细节描写的具体生动。而在写障碍游戏场面时,我们又模仿《郑成功》中描写官兵与荷兰侵略者大战时的战斗场景描写。
三、多姿的生活情境,作文的源头活水
学生笔端流泻文字的多彩来源于他们生活的丰富。于是,我将作文教学的空间从狭小的教室拓宽到学校、周边的公园社区等等。通过创设不同情境,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跨越时空,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得作文教学轻松而高效。
大自然是生趣盎然的,而在大自然中嬉戏则是孩子们最乐意的。所以,我将游戏教学引入到作文教学中。在低年级段,组织他们玩“老鹰捉小鸡”、“和影子共舞”、“捉住你的小尾巴”等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放手让孩子自己设计障碍游戏,模拟情境游戏。比如在学完《七律 长征》后,我们用道具模仿红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公园内,茵茵草地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幽幽小径回荡着我们欢乐的笑声,习作本中也珍藏着我们美好的回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时,我还会故意给他们制造出一些意外的小情境,如在上课铃响之后五分钟进教室,让他们及时将刚才班内同学们的表现、议论的话语等情景描写出来;我也会特意喊同学到办公室来,让他们将走在去办公室路上心中怦怦跳的感受和想到的各种猜测写下来……
每一天的生活不一定多姿多彩,但我们若每天都带着新的心情和情趣来生活,那这轻轻流淌的源头活水就会让孩子的习作告别枯燥与乏味,回归童真与浪漫。
轻松的作文就在身边,期待着我们用心去寻觅、品味、享受……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刘国正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订;
3、《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
【作者单位: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江苏226002】
关键词:作文;写法;
提起作文,很多孩子不免会皱起眉头,谈作色变。于是,他们笔端流泻出来的文字时而内容空洞,似记流水帐,或三言两语,或罗嗦拖沓。作文教学该如何实现“高效”,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这成为了摆在许多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对此,我也曾迷茫过许久,而后,在经历了几年的用心揣摩后,我发觉,其实,轻松的作文就在身边。
一、调动五官和大脑,文章充溢着呼吸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1]确实,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引领孩子“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在写作时,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平日里,我经常带着学生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一切,把五官和大脑调动起来,将所见物体的颜色、形状,人物的动作、表情;听到的不同声响、人物的对话;闻到的各种气味;尝到的味道以及所思所想有机结合,写到文章中去。
如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初春的公园”这篇作文,我特地带同学们到公园去感受春的气息。在公园里,我们看到了小叶黄杨似一位画家,将翠绿、嫩绿、锈黄集于一身;棕榈叶已悄悄地探出头来,在阳光照耀下,似一把透亮的小扇子。我们听到树叶沙沙作响,鸟儿欢快地歌唱。我们闻到泥土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我们感受到公园是绿色的海洋,是欢乐的海洋。回到教室后,我请同学们谈了各自观察到的,发现到的以及想到的。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和细心的观察,学生写起文章来自会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在同学们学会观察以后,我还引导他们将平时观察到的素材按照叙事、写景状物、写人等不同文章体裁进行归类,建好题材库,以便写作时提取。
二、轻松学阅读写法,笔尖如飞流泻
元代文人乔梦符在谈及乐府的章法时曾提出“风头”、“猪肚”、“豹尾”之喻。如何才能充实“猪肚”呢?经过实践,我觉得关键是要做到文章主体的细节描写具体生动。
写作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能力的习得需要借助于训练。怎样高效而轻松的细节描写练习能使学生的文章传神?“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 朱自清先生和斯霞老师的话给了我启发,让我明白可以借鉴教材让学生举一反三,读一篇带多篇,将阅读教学中素材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例如在辅导学生写“学做活雷锋”的文章时,我引导他们先学习了《爱之链》中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的一段动作描写:“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了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呼出的一点点热气才使脸没被冻僵。”从中体会作者运用“摘”、“喘”、“流”、“呼”这些动词描写来表现乔依动作的细微和人物的品质,从而实现细节描写的具体生动。而在写障碍游戏场面时,我们又模仿《郑成功》中描写官兵与荷兰侵略者大战时的战斗场景描写。
三、多姿的生活情境,作文的源头活水
学生笔端流泻文字的多彩来源于他们生活的丰富。于是,我将作文教学的空间从狭小的教室拓宽到学校、周边的公园社区等等。通过创设不同情境,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跨越时空,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得作文教学轻松而高效。
大自然是生趣盎然的,而在大自然中嬉戏则是孩子们最乐意的。所以,我将游戏教学引入到作文教学中。在低年级段,组织他们玩“老鹰捉小鸡”、“和影子共舞”、“捉住你的小尾巴”等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放手让孩子自己设计障碍游戏,模拟情境游戏。比如在学完《七律 长征》后,我们用道具模仿红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公园内,茵茵草地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幽幽小径回荡着我们欢乐的笑声,习作本中也珍藏着我们美好的回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时,我还会故意给他们制造出一些意外的小情境,如在上课铃响之后五分钟进教室,让他们及时将刚才班内同学们的表现、议论的话语等情景描写出来;我也会特意喊同学到办公室来,让他们将走在去办公室路上心中怦怦跳的感受和想到的各种猜测写下来……
每一天的生活不一定多姿多彩,但我们若每天都带着新的心情和情趣来生活,那这轻轻流淌的源头活水就会让孩子的习作告别枯燥与乏味,回归童真与浪漫。
轻松的作文就在身边,期待着我们用心去寻觅、品味、享受……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刘国正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订;
3、《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
【作者单位: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江苏226002】